11岁孩子迷恋主播的背后,是归属感缺失,唯爱能帮孩子走出迷雾

前几天,青田一个11岁的女孩小陈在玩游戏时,给网络主播打赏近18万元,再一次引起大家对孩子心理的关注。

11岁孩子迷恋主播的背后,是归属感缺失,唯爱能帮孩子走出迷雾

有网友留言说:孩子赏的不是钱,她是在寻爱呀。

没错,在孩子疯狂打赏的背后,并不仅仅是行为的放纵,更重要的是内心归属感的缺失。

什么是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孩子在心理上对父母高度的信任,和深深眷恋的情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归属的需要,是一个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个需求,才有可能做到“自我实现”。

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孩子,都渴望得到家人的关注和爱,当得不到时,就会尝试向外求索,在陌生人的关心与问候中,寄放自己孤独的情感。

11岁孩子迷恋主播的背后,是归属感缺失,唯爱能帮孩子走出迷雾

孩子迷恋主播的背后,是父母亲情的缺失

在这个事件中,小陈的父母都在国外工作,她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平时喜欢用手机玩游戏和小视频。

11岁孩子迷恋主播的背后,是归属感缺失,唯爱能帮孩子走出迷雾

近段时间,她迷恋上了直播间的帅哥美女,他们温柔的一句“么么哒”,让她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为了得到主播的持续关注,小陈将奶奶的银行卡绑定手机,在10天的时间内,送给主播13.9万元的礼物,其中最贵的礼物“嘉年华”一个就要3000元,她豪气地送出去16个。

让我们心酸的是,这样离谱的事件在生活中并不是个例。

8岁的女孩小妍,父母离婚后,就开始关注一个长相酷似妈妈的主播,从几元到几十元,一共打赏出去8.8万元。

14岁的男孩小彭,父母离家去外地打工,他迷恋上看游戏直播,两个月打赏主播16.6万元;

11岁的女孩小云,父母忙于生意,她在孤独之中,七个月打赏给主播11万元。

在这些事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父母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孩子身边。

11岁孩子迷恋主播的背后,是归属感缺失,唯爱能帮孩子走出迷雾

这种未被父母耐心陪伴的亲情缺失,逐渐变成一种心理上的“坑”,以至于在潜意识中,想要用一切东西,去埋掉这个空虚的“坑”,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代偿机制”。

所以一旦有人靠近,对他们说出温柔的话语,就容易瞬间被吸引。

这也就是这些孩子,为什么如此重视和主播的关系,宁愿花掉父母所有的金钱,来换取主播的关注,因为他们对归属感是如此的渴求。

由于判断力的不足与理解信息的不准确,孩子会在行为中产生一些“偏差目标”。

所谓“偏差目标”,就是孩子会偏离正常寻求关注的渠道,在极度渴求关爱的心理中,做出一些偏差行为。

因为孩子对归属感的情感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心里是空荡荡的,而会关心人的主播就刚好钻了这个空子。

孩子的心思最简单,谁陪自己时间多,就和谁亲,主播对他们嘘寒问暖,他们就不停花钱来买一份关爱。

所以说,当孩子出现这些偏差行为时,最需要反省的是父母,我们对孩子透支亲情,孩子便会透支金钱来填补内心亲情的缺失。

11岁孩子迷恋主播的背后,是归属感缺失,唯爱能帮孩子走出迷雾

缺失归属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心理补偿

在生活中,容易受到主播诱惑的孩子,大多缺乏父母的温暖与关爱。

11岁孩子迷恋主播的背后,是归属感缺失,唯爱能帮孩子走出迷雾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洛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关进铁笼进行隔离,再用铁丝和绒布分别做一个形象妈妈,在短短几天内,小猴子就把对妈妈的依恋,全部转移到那个绒布代母身上。

这是因为,被剥夺了母亲温暖怀抱的小猴子,由于先天的动物本能,会条件反射地去寻找跟妈妈最相似的物品,来弥补对亲情的缺失。

小猴子尚且如此,那些没有得到温暖陪伴的孩子,更加会极力寻找亲情的替代品。

心理学中,把这种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迁移到与其相关的人或物身上的现象,称之为“移情效应”。

这些盲目花钱的孩子,其实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在他们的眼里,钱就是用来买东西的,对于钱的真实价值并不一定了解。

主播的一句“么么哒”,让孩子如此认同,是因为在家庭中很少能听见这样的声音,而这样缺爱的孩子还有很多。

11岁孩子迷恋主播的背后,是归属感缺失,唯爱能帮孩子走出迷雾

据妇联的统计,全国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至少有6102.55万人,超过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数字高得惊人。

这其中,有一部份孩子的父母,为了工作将孩子交给老人抚养;也有一部分父母,其实就在孩子的身边,却沉迷于手机或麻将,对孩子不管不问。

在儿童时期被父母忽视的孩子,将会用一生寻找心理补偿。

作家张爱玲在年幼时期,因为父母离异,就成为了极度缺爱的孩子。

长大后的她,在遇到胡兰成的关怀时,一下子就被击中,却又对爱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就如她所说:“遇见他,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

儿童心理学家专家曾指出:成人的心理核心是安全感,而这样的心理,来自于儿童时期归属感的建立。

在幼年时期缺乏归属感的孩子,长大后也容易变得不自信,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们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习惯用卑微的爱,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11岁孩子迷恋主播的背后,是归属感缺失,唯爱能帮孩子走出迷雾

善用亲子三角形理论和撩拨效应,帮孩子提高归属感,建立自信和自尊

11岁孩子迷恋主播的背后,是归属感缺失,唯爱能帮孩子走出迷雾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伯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伴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亲密时光就那么几年,错过了就不再回来了,高质量的陪伴,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1、善用亲子三角理论,建立孩子心理归属感

亲子关系之所以出现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距离不平衡,有时离得太远,有时又离得太近。

到底什么样的距离是合适的呢?

家庭伦理创始人Bowen给出了答案:好的家庭关系,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彼此距离相等,缺一不可。

譬如爸爸要出远门,妈妈就要多陪伴在孩子身边,鼓励孩子的信心,临时替代爸爸的位置,保持亲子三角形的稳定,孩子就会感受到安全感。

父母之间有很好的联系,父母跟孩子之间也有很好的联系,明白这个理论,父母就可以在生活中,灵活调节好与孩子的距离。

2、巧用“撩拨效应”,保持两天一次的深度沟通

在《小王子》书中,狐狸对小王子说:“如果你能在下午四点钟来,那么我在三点钟就会开始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这就是一种“撩拨效应”,在孩子的心里,父母在固定的时间跟自己深度沟通,会让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期待。

11岁孩子迷恋主播的背后,是归属感缺失,唯爱能帮孩子走出迷雾

如果父母因为有事,必须要离开孩子一段时间,该如何有效沟通呢?

四川有位妈妈的作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因为工作关系,这位妈妈需要经常出差,但她一直坚持给孩子写信,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她给孩子写了100多封信。

如果你不擅长写信,也没关系,你可以两天一次跟孩子电话或视频沟通,对孩子来说,父母固定时间的联系,会给他们带来心理的期待,从而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

3、加强正向的亲子联结,让孩子远离虚拟世界

《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有一个“特别时光”的亲子活动,首先要切断电话,然后选择一个共同喜欢的游戏,陪孩子一起玩耍。

并且让孩子知道,这段时间里,你是完全属于他的,你的心和他是在一起的。

当孩子习惯与父母互动游戏,建立正向亲子联结时,就不会去虚拟世界寻找心理安慰。

知乎上有人问: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如何体现的?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说:

  • 第一层的父母给孩子花钱;
  • 第二层的父母给孩子花时间;
  • 第三层的父母陪伴孩子学习;
  • 第四层的父母愿意改变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根,孩子是父母的果,我们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当父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维,对孩子多一份陪伴和鼓励,孩子就会回馈体贴与懂事。

帮孩子提高归属感,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才是给予他们最好的温暖与关爱。教育孩子,实际上也是教育自己,成长路上充满各种未知,愿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