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與張居正的區別是什麼?

笑千山1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設立丞相,但是後來由於胡惟庸案的爆發,為了加強皇權而廢除了丞相。

建文四年的時候,設置內閣,形成新的權力中樞,起初內閣大學士只是顧問的身份,並沒有參與權力分配當中,到後來隨著明朝各種奇葩皇帝的出現,皇帝荒於政事,只得依靠內閣來運行國家機器。

要說明朝在位時間長,還比較惰政的兩位皇帝,一個是嘉靖皇帝,一個是萬曆皇帝,這爺孫倆,一個在位四十五年,一個在位四十八年,加在一起將近百年了,然而有趣的是,這爺孫倆都是幾十年不上朝的主。

皇帝不上朝或者無法處理政務,內閣的作用就凸顯了出現,嘉靖朝凸顯出權臣嚴嵩,萬曆朝出現了權臣張居正,兩個人作為大明王朝最出名首輔,是有著很多相同點的,兩者都是權臣,又都做了很多事情。

要說區別的話,應該是,嚴嵩遇到了不靠譜的嘉靖,張居正遇到了年幼的萬曆。

嚴嵩:嘉靖皇帝的一塊抹布,用髒了就得扔

嚴嵩雖然出身寒門,但是從小就聰明,尤其擅長音樂和對聯,從宋代之後,科舉取士制度的逐漸成熟,也為一些底層的讀書人提供了機會,嚴嵩通過自己的才華以及努力,在科舉考試中以進士二甲第二,庶吉士入翰林院。

在為官前期。嚴嵩廣泛好評,但是在劉瑾執政時排斥南方官員,江西官僚紛紛辭官,嚴嵩旋丁憂歸裡,在其家鄉鈐山之麓建鈐山堂隱居讀書八年。

一直到正德十一年,才還朝復官,一直到嘉靖即位,嚴嵩被升為南京翰林院侍讀,四年後升國子監祭酒回到北京。

在這段時間,嚴嵩逐漸不再批評朝政,自認為“工資不夠養家,學問也沒有成就”,開始追求功名利祿。後受到嘉靖倚重,成為他的心腹,在經歷多次政治鬥爭後,嚴嵩最終成為首輔,宰執天下。

受以前文學藝術的影響,嚴嵩及其兒子嚴世藩的口碑極差,在人們的印象中,嚴嵩是一個貪得無厭、陷害忠良的人呢,單論他們所為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能夠下獄殺頭乃至於滅門的重罪,他們心裡也很清楚自己所犯的罪惡,當然也就惶惶不可終日,當然也就必然絞盡腦汁妄圖謀求一個既能作威作福又能明哲保身的萬全之道。

尤其是在結黨營私這條路上,嚴嵩更是為人所詬病,實際上明朝黨爭並非一天兩天,嘉靖更是擅長平衡權臣,扶持一派打倒一派,這樣才能使得帝王的權力最大化。

在《明史》中評價嚴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倒是比較符合人們的價值觀念,但是這並不是完全的嚴嵩,嚴嵩其實還算是一個幹臣,只不過嘉靖多年不上朝,很多鍋都被嚴嵩背了。

總體上來說,嚴嵩並非沒有能力,只不過他沒有遇到一個好的皇帝,嚴嵩於嘉靖,其實就像一塊抹布,幫助嘉慶擦拭一切骯髒的東西,當然,難逃最後拋棄的命運。

張居正:做一名優秀的帝王師究竟有多難

張居正,1572年47歲的張居正,名正言順成為內閣首輔,開啟了被稱為明王朝暮色中最後耀眼光輝的十年。

張居正從小也是個天才,可他的家境並不好,儘管13歲就中了秀才,但他的官路卻十分坎坷。經過十幾年的殘酷鬥爭,前赴後繼陪葬了那麼多官僚之後,張居正終於爬到了這個位置。

張居正上臺之後就要改革,而且他認為只要目的達到了,多卑劣,多骯髒,他都不在乎。

即使為國家做了那麼多的事情,百姓也未必愛戴他,在一條鞭法中,老百姓也深受其苦。

其實,就連他的學生,萬曆皇帝也不理解張居正,張居正能夠做出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萬曆皇帝年幼,張居正又是打著帝王師的旗號主持朝政。

然而當張居正去世後,就遭遇各種各樣的“鞭屍”,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不是一個符合傳統儒家道德標準的人,很多貪官有的特徵他都有。

所以說這是一個很複雜的人,他的出現,讓明朝推遲四十年滅亡,中興了一個王朝,但他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清官。

為了站到權力核心,他可以和李太后曖昧,可以和太監稱兄道弟,可以被人罵,可以被人誤解,他都無所謂。

張居正結局很慘,被抄家,子孫後代被流放的流放,餓死的餓死,自己也差點被拖出來鞭屍。所謂的改革也只是曇花一現,並沒有被長久的採用。

可以說,嚴嵩與張居正在共同點上更多一點,在區別上還真就不多,假如兩個人互換一下,還真就分不出誰是誰!


史論縱橫


嚴嵩和張居正的區別根本在於:嚴嵩被主流定位為奸臣,張居正被定位為能臣。總體上說,二人有如下區別。

(1)嚴嵩是在嘉靖皇帝掌握全局情況下,在滿足皇帝需求下的一種“註定變化”,他本質上是代嘉靖受過。

《明史》中,嚴嵩和胡惟庸等列入《奸臣》錄。其入閣廿載,首輔達十五載。然而,從嚴嵩倒臺開始到明亡,嚴嵩一直被當做奸臣對待。因此,恐怕也就沒人說《明史》黑明朝了。可以說,嚴嵩的惡證主要是:竊弄威柄,構結禍亂,動搖宗祏,屠害忠良,心跡俱惡 。

其實,這些指控只要是幹事兒的權高位重者都可以被指責。就以“竊弄威柄”為例。在明朝,沒有後宮專權、沒有外戚專政、沒有權臣當道(張居正應該是最近似的)、沒有宦官專權(皇帝消滅宦官都非常容易),也就是說,皇權“無時無刻”不再掌握著朝堂的一舉一動。對於這一點,明朝人對此其實非常清楚:

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嘉靖)晚年雖不御殿,而批決顧問,日無停晷;故雖深居淵默,而張弛操縱,威柄不移。


李維楨(1547-1626,編纂過《穆宗實錄》禮部尚書):齋居數十年,圖廽天下於掌上,中外儼然如臨 。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通過這點我們可知,嘉靖朝的各種問題的根結不再臣而在於君。嘉靖做皇帝期間,從北邊的蒙古、到南邊的交趾、東南的倭寇齊發,各種問題頻發,許多都是自身問題導致。而嚴嵩在許多問題上都不同意嘉靖的做法,例如對“禁海”問題。倭寇問題從元朝就有,但為什麼嘉靖時期突然嚴重化了?嘉靖難辭其咎。

那麼,在這樣的皇帝下做首輔能怎樣?只能是滿足嘉靖前提下去做官。你說貪腐?徐階比他貪的並不少;比如害人,徐階陷害高拱、胡宗憲等人也不比嚴嵩仁慈且厚道;比如諂媚嘉靖寫青詞,問題的關鍵是哪位大臣不寫呀。寫得好就是諂媚嗎?

皇帝是不在乎你貪的,在乎的是貪的時候你給皇帝留多少、幹了多少事兒、闖沒闖禍等。因此,我對嚴嵩的態度就是:能臣一位,奸臣一個。

(2)張居正則是在萬曆弱小下,在滿足社會變革需求下的“功高震主”,他本質上是“皇權無情”的表現。

相對來說,張居正評價就很容易了:孤兒寡母下,拜朱棣、朱瞻基等祖先所創立的內閣制和廠衛制度,以及朱元璋所確立的“儒家治國”的方略,張居正只能與太監馮保合作為萬曆“勤奮”打工。

但因為能力強、有魄力,工作成績非常優秀。因此,嚴嵩有的那些問題他其實也有。但因為任職首輔十年、病逝也早(57歲可不大),所以,相對問題就輕了許多。人們的評價就相對客觀,例如王錫爵就在萬曆清算張居正時表示反對。

王錫爵就認為人已經死了,有多大的矛盾、多大的恨呀,該放下了。

又給次輔餘有丁寫信,希望不要“牆倒眾人推”,應該實事求是地去評價張居正,並警告一些人“以勢交者必以勢敗”——不要人家受寵的時候就討好,倒臺了就破鼓萬人錘。太不厚道。

由此可見,在當時、後世人們對張居正還是有一定同情的。《明史》給予張居正的評價我覺得比較貼切: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


坐古談今


這個問題挺有深度的,雖然後世對於兩人的評價大相徑庭,但是兩位處於同一時代的內閣首輔確實有著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說權勢滔天、黨同伐異,驕奢淫逸,結局都沒有善終,不過如果從他們的出發點來觀察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兩人之間的區別,且容筆者細細道來!

嚴嵩

嚴嵩是嘉靖帝時期的內閣首輔,是嘉靖皇帝最為寵信之人,但請大家注意,嚴嵩只是嘉靖寵信的人,他所有的權勢都掌握在皇帝的手裡面,嘉靖是大明朝最會御下的皇帝,所以能夠在幾十年不上朝的情況下依然牢牢把持朝局,這一點雖然他的孫子萬曆也學的不錯,但是對比修仙的爺爺還是差了幾分,因此嚴嵩內閣首輔的位置看似高高在上,但是並不牢靠,嘉靖一句話就可以把他打落凡塵。所以嚴嵩必須要站在皇帝的一邊,他所有的行動必須要符合皇帝的意志,其實說的難聽點嚴嵩只是嘉靖的奴僕,是要按照主子的眼神行事的,他忠於的始終是嘉靖帝一個人!

張居正

張居正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師從徐介,是萬曆的帝師,也是萬曆朝的內閣首輔,在官階方面雖然和嚴嵩沒有大的區別,但是因為萬曆登上皇位的時候還是個孩子,在親政之前所有的權利其實都是掌握在張居正、李皇后和馮寶的手裡的,即便萬曆親政之後,張居正依然是以帝師的身份出現在皇上的面前,乃至最後世人只知有張太嶽而不知有皇帝的程度,可見張居正權勢之大。好在張居正一心只為大明社稷著想,本人並無絲毫不臣之心,他的出發點是為了振興大明,雖然改革的過程中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打壓排擠,他卻始終無怨無悔,終於在任期內實行了一條鞭的政策,讓大明在萬曆年間出現中興的局面。

由於兩個人的出發點不同,最後的結局也各不相同,雖然最終都遭到了當權者的反攻倒算,但是歷史給了兩個人最為公平的評價,嚴嵩的結黨營私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沒有為大明朝做出一個內閣首輔應該做出的貢獻,而張居正儘管也被列入權臣的行列,但是他一心為國為民,即便有些手段看起來並不是十分光彩,但最終依然被視為是一位鞠躬盡瘁的治世能臣,這就是兩個人最大的區別!


歷史真香


我是西村翁,我來回答。

嚴嵩與張居正同為明朝內閣首輔,同樣青史留名,但一個留下的惡名,一個留下的是美名;一個是諂媚佞幸,殘害忠良,一個是改革弊政,中興國家。

嚴嵩與張居正最大的區別,個人認為應當從兩人所做所為,是否符合當時的士大夫氣節,是否做到了與官職相符的實績,這兩個方面來評析。

嚴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江西新餘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其瞅準嘉靖皇帝煉丹修道的喜好,以他人代筆寫青詞而媚上,扳倒夏言,63歲拜相入閣。其子嚴世蕃,當時之奇才,其貌不揚,聰明無比,助其討好皇帝,助其排斥異己,助其殘害忠良,嚴嵩得勢,其子功不可沒。嚴嵩在位期間,一者討好皇帝,二者排斥異己,三者大肆斂財,四者不顧朝廷安危,其所為最終都可歸結為一心為私利,半分無國民。《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歷史典籍,嚴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間。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今湖北省荊州市人,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後,因為李太后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持,張居正代高拱為內閣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年)7月9日(農曆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恢復名譽。張居正身歷三朝,歷行改革,清除官場積弊,經過近十年努力,大明朝吏治為之一振,經濟、軍事、財政各方面成效明顯,隱現中興氣象。可以說,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即倒,為國為民功莫大焉!

總之,嚴嵩與張居正,就是兩個相反的例子,簡單的評價就是不可同日而語,張居正為忠臣元輔,嚴嵩就是禍國殃民。




西村翁


嚴嵩主政時,正是南倭北虜問題最嚴重之時。他重用胡宗憲抗倭,使倭寇之亂基本被撲滅。同時不遺餘力在北方修建長城,部署兵力,抵禦蒙古騎兵。今河北、山西等境內的明長城,多是嘉靖時期修建。嚴嵩的問題是長期住在西苑陪伴世宗皇帝,對家子疏忽管教!所以,當繼任嚴嵩的徐階,也要搬到西苑值班時,世宗提醒他:你住過來,家裡人怎麼管?果不出所言,徐階也是因為兒子和弟弟橫行霸道,成為高拱彈劾的把柄之一,後來也被海瑞懲治!清廷在編明史時,就有人反對將嚴嵩列入奸臣,提出很多理由。後來,順治因為看了京戲,裡面把嚴嵩演得很壞,順治最後定調:嚴嵩是奸臣。嚴嵩晚景淒涼,孤獨死後,張居正深表同情,命江西巡撫妥為安葬。因為正是嚴嵩安排他和高拱幾個做裕王的講官,即後來的明穆宗,才有高拱和張居正的遠大前程!嚴嵩是政治宰相,非青辭宰相。青辭寫得最好的是袁煒,但是並沒有得到世宗的重用!其實,把嚴嵩說成奸臣是《明史》一箭雙鵰之舉:既然嚴嵩是奸臣,那麼重用嚴嵩的世宗當然是昏君嘍。其實世宗是難得的英明之主!在他一朝,中官勢力得到遏制,政治上不拘一格、啟用新人,明代中期朝政又出現新氣象,史稱嘉靖中興。


用戶61786451004


嚴嵩和張居正的最大區別是一個不幹實事一個幹實事。

奸臣

嚴嵩,說起此人,可以說是大大有名,和秦檜不分伯仲,後人給了他一個稱號――明代第一奸臣。嚴嵩是嘉靖皇帝時期的首輔,不過這傢伙專門敗壞朝政、禍害國家。嚴嵩一生通過討好嘉靖來獲取官位,通過剷除異己來增加權勢,通過結黨營私來獲得錢財。之後被嘉靖抄家,兒子被殺,剝奪其全部財產,回到老家後靠乞討維持生活,受盡白眼,兩年後於荒郊野外去世,年八十八。


權臣

張居正,說起此人那也是大大有名的,比皇帝還皇帝的首輔,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張居正的和嚴嵩相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同樣結黨營私、大搞灰色收入,和他唱反調的官員通通被他趕回去養老了。但不同的是張居正為國家做實事,他推行的“萬曆新政”使大明國庫得到充實,百姓不在像以前那樣被官員隨時欺負了;他派戚繼光、李成梁等將領駐守邊境,使國家得到了安定。同樣張居正死後也被抄家了,但他被抄家的原因主要是他的改革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加之張居正生前對萬曆的態度不是太友好。


評價

嚴嵩,不折不扣的壞人。張居正,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一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為了實現理想可以不擇手段的人。


雁城流浪僧


歷史人物不應該過度道德化。

說句不好聽的話,歷史上真正敢說自己不貪腐的朝廷大員幾乎是沒有的。無論是過去的儒家文化,還是現在的社會風氣,對一個人的要求真的是太高了,高到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達不到的。現在宣傳的很多人,往往給人一種違揹人情的感覺。比如要樹立一個人高大的形象,往往要突出其高超的技術,即使父母去世,子女生病,也要堅守崗位。當然,他的家庭也是必定過得非常的苦的。


不是說這樣的人沒有,而是說這樣宣傳其實是不好的。因為現在已經是2018年了,應該努力讓這個社會更加公正,更加有效率,讓每一個人都憑藉著自己的勞動得到自己應得的東西,而不是一味的提倡“無私奉獻”。

我們除對現實的人要求如此之高以外,其實對歷史人物也是如此。比如提起一個歷史人物,他往往就會自帶一個標籤。比如提起關羽,那便是忠義;提起李白,則是豪放。

實際上歷史人物也都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的一生也都是極其複雜的。那裡是一兩個字能說清楚的!

嚴嵩和張居正亦是如此。有人說他們二人是當時權臣,同樣貪腐,同樣黨同伐異,也同樣維持了當時的秩序。

其實嚴嵩和張居正二人的權力可謂是天差地別的。嚴嵩主政期間,大明朝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嘉靖做主的。雖然嘉靖皇帝喜歡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但是他老人家可是對權力絲毫不放鬆的,嚴嵩表面上是內閣首輔,實際上不過是嘉靖的奴僕。

張居正就不一樣了,他當政的時候的,萬曆皇帝不過是個孩子。他在內廷有萬曆的生母李太后支持,又有司禮監太監馮保幫助,可謂是權勢熏天,這哪是嚴嵩能比呢?

那麼為什麼現在二人評價差距很大呢?根本原因在於張居正搞改革了,而且效果還很顯著。因為時代的原因,畢竟我們改革了四十年,大部分的人都收益於改革,所以現在歷史上大部分搞改革的人在大家心中的形象都是不錯的。比如商鞅、王安石等人。

這和前幾十年大部分的農民起義領袖地位都很高是一樣的道理,都是時代決定。

聶紺弩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歷史上有時候是先有兒子,才有老子的。因為歷史有時候真的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女孩,是為當代服務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嚴嵩和張居正有共同點,都是權臣,都勾結內監,都貪汙腐敗。

嚴嵩和張居正有不同點,嚴嵩是奸臣,饞臣,逢君之惡,結黨營私,恩將仇報。張居正是能臣,是幹吏,實心用事,為國為民。

嚴嵩怎麼做奸臣逢君之惡的呢?

嘉靖帝喜歡錢財,大興土木,嚴嵩父子就曲意逢迎,幫嘉靖帝搜刮民財。嘉靖帝喜歡修道求仙,嚴嵩就拼盡全力,絞盡腦汁,幫嘉靖帝寫青詞,是有名的青詞宰相。作為內閣首輔,實際上的宰相,他不勸諫嘉靖帝用心國事,反而助長他大興土木,求仙求道。這不是奸臣什麼是奸臣?

嚴嵩是怎麼做小人恩將仇報的呢?

夏言做內閣首輔的時候,把嚴嵩提拔到內閣做次輔,結果嚴嵩幾次三番要整死夏言。他在嘉靖帝那裡說夏言的壞話,老淚縱橫,裝作夏言欺負死他了,他受盡委屈了。結果夏言被嘉靖下令致仕。

後來夏言又回來了,又做了首輔,嚴嵩退居次輔,嚴嵩想,不弄死夏言,自己首輔就做不穩當。於是就趁著陝西三邊總制曾銑上疏要收復關外失地的機會,在嘉靖面前構陷夏言跟曾銑內外勾結,要造反。最後夏言終於被殺。恩將仇報的小人,就是嚴嵩這種人。

反觀張居正,對於提拔過自己的徐階,至少沒有落井下石。

對於為國家幹實事,張居正更是超過嚴嵩百倍。東南抗倭,除了胡宗憲,剩下的戚繼光,俞大猷,譚綸等等,可都不是嚴黨的人。

北邊的俺答,在嚴嵩主政內閣期間,屢次進犯劫掠邊關內地,甚至打到了北京城。而嚴嵩卻沒辦法有效解決,還想議和。徐階高拱一上臺,重用王崇古、譚綸等人,北邊基本沒有了大威脅。到張居正時,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等人,邊關更是安寧了幾十年。

張居正主持明朝內閣的時候,積極改革,整頓吏治,創制考成法,一條鞭法,對國民,經濟,朝廷,稅收,都有一定的好處。嚴嵩當首輔時又幹了些啥啊?作惡多端,陷害忠良,逢君之惡。大奸臣一個。

當然,嚴嵩張居正他們的的同點就不用多說了,勾結內監,擅權,貪汙,腐敗。


西堤君


嚴嵩和張居正沒有可比的業績資本,嚴嵩是以把一個人服侍好為目標,張居正是以把國家搞強盛為目標。在封建王朝,沒有不結幫派的朝廷,但結幫的目的確實有不同,正如歐陽修所說,君子結黨是同道,小人結黨是同利。在嚴嵩和張居正的比較上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嚴嵩的所用之人如仇鸞、趙文華、胡宗憲、萬採、方祥、吳鵬、歐陽必進、高耀、許倫等總督、尚書、郎中,個人乏可陳的業績,全是嚴嵩的附庸。而這些人惴惴不安的侍奉嚴嵩,目的就是保官保位以圖利。而張居正所用之人,如戚繼光、李成梁、馬自強、申時行、張四維、殷正茂、張佳胤、潘季馴等皆以有一方面治國安邦能力為標準,這些人也確實在各自行業做出了貢獻,為萬曆新政增加了成績。即使有如張四維在張居正去世後反攻張居正,但他受到了後人的恥笑。而另一方面,當萬曆想把張居正掘墓鞭屍時,有些受過張居正處理的官員反而替張居正申訴,萬曆朝誰給張居正申訴,萬曆就處理誰;到了萬曆孫子朱由校朝,反對過張居正的鄒元標上疏稱頌張居正,天啟帝復張居政官,恢復祭葬,崇禎朝,又有人反覆出面為張居正申訴,皇帝下詔部議後恢復張居正子孫官職,給予張居正高度評價。


二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