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与张居正的区别是什么?

笑千山1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设立丞相,但是后来由于胡惟庸案的爆发,为了加强皇权而废除了丞相。

建文四年的时候,设置内阁,形成新的权力中枢,起初内阁大学士只是顾问的身份,并没有参与权力分配当中,到后来随着明朝各种奇葩皇帝的出现,皇帝荒于政事,只得依靠内阁来运行国家机器。

要说明朝在位时间长,还比较惰政的两位皇帝,一个是嘉靖皇帝,一个是万历皇帝,这爷孙俩,一个在位四十五年,一个在位四十八年,加在一起将近百年了,然而有趣的是,这爷孙俩都是几十年不上朝的主。

皇帝不上朝或者无法处理政务,内阁的作用就凸显了出现,嘉靖朝凸显出权臣严嵩,万历朝出现了权臣张居正,两个人作为大明王朝最出名首辅,是有着很多相同点的,两者都是权臣,又都做了很多事情。

要说区别的话,应该是,严嵩遇到了不靠谱的嘉靖,张居正遇到了年幼的万历。

严嵩:嘉靖皇帝的一块抹布,用脏了就得扔

严嵩虽然出身寒门,但是从小就聪明,尤其擅长音乐和对联,从宋代之后,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成熟,也为一些底层的读书人提供了机会,严嵩通过自己的才华以及努力,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二甲第二,庶吉士入翰林院。

在为官前期。严嵩广泛好评,但是在刘瑾执政时排斥南方官员,江西官僚纷纷辞官,严嵩旋丁忧归里,在其家乡钤山之麓建钤山堂隐居读书八年。

一直到正德十一年,才还朝复官,一直到嘉靖即位,严嵩被升为南京翰林院侍读,四年后升国子监祭酒回到北京。

在这段时间,严嵩逐渐不再批评朝政,自认为“工资不够养家,学问也没有成就”,开始追求功名利禄。后受到嘉靖倚重,成为他的心腹,在经历多次政治斗争后,严嵩最终成为首辅,宰执天下。

受以前文学艺术的影响,严嵩及其儿子严世藩的口碑极差,在人们的印象中,严嵩是一个贪得无厌、陷害忠良的人呢,单论他们所为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能够下狱杀头乃至于灭门的重罪,他们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所犯的罪恶,当然也就惶惶不可终日,当然也就必然绞尽脑汁妄图谋求一个既能作威作福又能明哲保身的万全之道。

尤其是在结党营私这条路上,严嵩更是为人所诟病,实际上明朝党争并非一天两天,嘉靖更是擅长平衡权臣,扶持一派打倒一派,这样才能使得帝王的权力最大化。

在《明史》中评价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倒是比较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念,但是这并不是完全的严嵩,严嵩其实还算是一个干臣,只不过嘉靖多年不上朝,很多锅都被严嵩背了。

总体上来说,严嵩并非没有能力,只不过他没有遇到一个好的皇帝,严嵩于嘉靖,其实就像一块抹布,帮助嘉庆擦拭一切肮脏的东西,当然,难逃最后抛弃的命运。

张居正:做一名优秀的帝王师究竟有多难

张居正,1572年47岁的张居正,名正言顺成为内阁首辅,开启了被称为明王朝暮色中最后耀眼光辉的十年。

张居正从小也是个天才,可他的家境并不好,尽管13岁就中了秀才,但他的官路却十分坎坷。经过十几年的残酷斗争,前赴后继陪葬了那么多官僚之后,张居正终于爬到了这个位置。

张居正上台之后就要改革,而且他认为只要目的达到了,多卑劣,多肮脏,他都不在乎。

即使为国家做了那么多的事情,百姓也未必爱戴他,在一条鞭法中,老百姓也深受其苦。

其实,就连他的学生,万历皇帝也不理解张居正,张居正能够做出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万历皇帝年幼,张居正又是打着帝王师的旗号主持朝政。

然而当张居正去世后,就遭遇各种各样的“鞭尸”,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符合传统儒家道德标准的人,很多贪官有的特征他都有。

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的出现,让明朝推迟四十年灭亡,中兴了一个王朝,但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清官。

为了站到权力核心,他可以和李太后暧昧,可以和太监称兄道弟,可以被人骂,可以被人误解,他都无所谓。

张居正结局很惨,被抄家,子孙后代被流放的流放,饿死的饿死,自己也差点被拖出来鞭尸。所谓的改革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被长久的采用。

可以说,严嵩与张居正在共同点上更多一点,在区别上还真就不多,假如两个人互换一下,还真就分不出谁是谁!


史论纵横


严嵩和张居正的区别根本在于:严嵩被主流定位为奸臣,张居正被定位为能臣。总体上说,二人有如下区别。

(1)严嵩是在嘉靖皇帝掌握全局情况下,在满足皇帝需求下的一种“注定变化”,他本质上是代嘉靖受过。

《明史》中,严嵩和胡惟庸等列入《奸臣》录。其入阁廿载,首辅达十五载。然而,从严嵩倒台开始到明亡,严嵩一直被当做奸臣对待。因此,恐怕也就没人说《明史》黑明朝了。可以说,严嵩的恶证主要是: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 。

其实,这些指控只要是干事儿的权高位重者都可以被指责。就以“窃弄威柄”为例。在明朝,没有后宫专权、没有外戚专政、没有权臣当道(张居正应该是最近似的)、没有宦官专权(皇帝消灭宦官都非常容易),也就是说,皇权“无时无刻”不再掌握着朝堂的一举一动。对于这一点,明朝人对此其实非常清楚:

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嘉靖)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晷;故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


李维桢(1547-1626,编纂过《穆宗实录》礼部尚书):斋居数十年,图廽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 。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通过这点我们可知,嘉靖朝的各种问题的根结不再臣而在于君。嘉靖做皇帝期间,从北边的蒙古、到南边的交趾、东南的倭寇齐发,各种问题频发,许多都是自身问题导致。而严嵩在许多问题上都不同意嘉靖的做法,例如对“禁海”问题。倭寇问题从元朝就有,但为什么嘉靖时期突然严重化了?嘉靖难辞其咎。

那么,在这样的皇帝下做首辅能怎样?只能是满足嘉靖前提下去做官。你说贪腐?徐阶比他贪的并不少;比如害人,徐阶陷害高拱、胡宗宪等人也不比严嵩仁慈且厚道;比如谄媚嘉靖写青词,问题的关键是哪位大臣不写呀。写得好就是谄媚吗?

皇帝是不在乎你贪的,在乎的是贪的时候你给皇帝留多少、干了多少事儿、闯没闯祸等。因此,我对严嵩的态度就是:能臣一位,奸臣一个。

(2)张居正则是在万历弱小下,在满足社会变革需求下的“功高震主”,他本质上是“皇权无情”的表现。

相对来说,张居正评价就很容易了:孤儿寡母下,拜朱棣、朱瞻基等祖先所创立的内阁制和厂卫制度,以及朱元璋所确立的“儒家治国”的方略,张居正只能与太监冯保合作为万历“勤奋”打工。

但因为能力强、有魄力,工作成绩非常优秀。因此,严嵩有的那些问题他其实也有。但因为任职首辅十年、病逝也早(57岁可不大),所以,相对问题就轻了许多。人们的评价就相对客观,例如王锡爵就在万历清算张居正时表示反对。

王锡爵就认为人已经死了,有多大的矛盾、多大的恨呀,该放下了。

又给次辅余有丁写信,希望不要“墙倒众人推”,应该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张居正,并警告一些人“以势交者必以势败”——不要人家受宠的时候就讨好,倒台了就破鼓万人锤。太不厚道。

由此可见,在当时、后世人们对张居正还是有一定同情的。《明史》给予张居正的评价我觉得比较贴切: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坐古谈今


这个问题挺有深度的,虽然后世对于两人的评价大相径庭,但是两位处于同一时代的内阁首辅确实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说权势滔天、党同伐异,骄奢淫逸,结局都没有善终,不过如果从他们的出发点来观察就可以清晰的看出两人之间的区别,且容笔者细细道来!

严嵩

严嵩是嘉靖帝时期的内阁首辅,是嘉靖皇帝最为宠信之人,但请大家注意,严嵩只是嘉靖宠信的人,他所有的权势都掌握在皇帝的手里面,嘉靖是大明朝最会御下的皇帝,所以能够在几十年不上朝的情况下依然牢牢把持朝局,这一点虽然他的孙子万历也学的不错,但是对比修仙的爷爷还是差了几分,因此严嵩内阁首辅的位置看似高高在上,但是并不牢靠,嘉靖一句话就可以把他打落凡尘。所以严嵩必须要站在皇帝的一边,他所有的行动必须要符合皇帝的意志,其实说的难听点严嵩只是嘉靖的奴仆,是要按照主子的眼神行事的,他忠于的始终是嘉靖帝一个人!

张居正

张居正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师从徐介,是万历的帝师,也是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在官阶方面虽然和严嵩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因为万历登上皇位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在亲政之前所有的权利其实都是掌握在张居正、李皇后和冯宝的手里的,即便万历亲政之后,张居正依然是以帝师的身份出现在皇上的面前,乃至最后世人只知有张太岳而不知有皇帝的程度,可见张居正权势之大。好在张居正一心只为大明社稷着想,本人并无丝毫不臣之心,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振兴大明,虽然改革的过程中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打压排挤,他却始终无怨无悔,终于在任期内实行了一条鞭的政策,让大明在万历年间出现中兴的局面。

由于两个人的出发点不同,最后的结局也各不相同,虽然最终都遭到了当权者的反攻倒算,但是历史给了两个人最为公平的评价,严嵩的结党营私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没有为大明朝做出一个内阁首辅应该做出的贡献,而张居正尽管也被列入权臣的行列,但是他一心为国为民,即便有些手段看起来并不是十分光彩,但最终依然被视为是一位鞠躬尽瘁的治世能臣,这就是两个人最大的区别!


历史真香


我是西村翁,我来回答。

严嵩与张居正同为明朝内阁首辅,同样青史留名,但一个留下的恶名,一个留下的是美名;一个是谄媚佞幸,残害忠良,一个是改革弊政,中兴国家。

严嵩与张居正最大的区别,个人认为应当从两人所做所为,是否符合当时的士大夫气节,是否做到了与官职相符的实绩,这两个方面来评析。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其瞅准嘉靖皇帝炼丹修道的喜好,以他人代笔写青词而媚上,扳倒夏言,63岁拜相入阁。其子严世蕃,当时之奇才,其貌不扬,聪明无比,助其讨好皇帝,助其排斥异己,助其残害忠良,严嵩得势,其子功不可没。严嵩在位期间,一者讨好皇帝,二者排斥异己,三者大肆敛财,四者不顾朝廷安危,其所为最终都可归结为一心为私利,半分无国民。《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透过戏曲和文艺作品、历史典籍,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间。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今湖北省荆州市人,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后,因为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代高拱为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万历十年(1582年)7月9日(农历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恢复名誉。张居正身历三朝,历行改革,清除官场积弊,经过近十年努力,大明朝吏治为之一振,经济、军事、财政各方面成效明显,隐现中兴气象。可以说,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即倒,为国为民功莫大焉!

总之,严嵩与张居正,就是两个相反的例子,简单的评价就是不可同日而语,张居正为忠臣元辅,严嵩就是祸国殃民。




西村翁


严嵩主政时,正是南倭北虏问题最严重之时。他重用胡宗宪抗倭,使倭寇之乱基本被扑灭。同时不遗余力在北方修建长城,部署兵力,抵御蒙古骑兵。今河北、山西等境内的明长城,多是嘉靖时期修建。严嵩的问题是长期住在西苑陪伴世宗皇帝,对家子疏忽管教!所以,当继任严嵩的徐阶,也要搬到西苑值班时,世宗提醒他:你住过来,家里人怎么管?果不出所言,徐阶也是因为儿子和弟弟横行霸道,成为高拱弹劾的把柄之一,后来也被海瑞惩治!清廷在编明史时,就有人反对将严嵩列入奸臣,提出很多理由。后来,顺治因为看了京戏,里面把严嵩演得很坏,顺治最后定调:严嵩是奸臣。严嵩晚景凄凉,孤独死后,张居正深表同情,命江西巡抚妥为安葬。因为正是严嵩安排他和高拱几个做裕王的讲官,即后来的明穆宗,才有高拱和张居正的远大前程!严嵩是政治宰相,非青辞宰相。青辞写得最好的是袁炜,但是并没有得到世宗的重用!其实,把严嵩说成奸臣是《明史》一箭双雕之举:既然严嵩是奸臣,那么重用严嵩的世宗当然是昏君喽。其实世宗是难得的英明之主!在他一朝,中官势力得到遏制,政治上不拘一格、启用新人,明代中期朝政又出现新气象,史称嘉靖中兴。


用户61786451004


严嵩和张居正的最大区别是一个不干实事一个干实事。

奸臣

严嵩,说起此人,可以说是大大有名,和秦桧不分伯仲,后人给了他一个称号――明代第一奸臣。严嵩是嘉靖皇帝时期的首辅,不过这家伙专门败坏朝政、祸害国家。严嵩一生通过讨好嘉靖来获取官位,通过铲除异己来增加权势,通过结党营私来获得钱财。之后被嘉靖抄家,儿子被杀,剥夺其全部财产,回到老家后靠乞讨维持生活,受尽白眼,两年后于荒郊野外去世,年八十八。


权臣

张居正,说起此人那也是大大有名的,比皇帝还皇帝的首辅,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的和严嵩相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同样结党营私、大搞灰色收入,和他唱反调的官员通通被他赶回去养老了。但不同的是张居正为国家做实事,他推行的“万历新政”使大明国库得到充实,百姓不在像以前那样被官员随时欺负了;他派戚继光、李成梁等将领驻守边境,使国家得到了安定。同样张居正死后也被抄家了,但他被抄家的原因主要是他的改革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加之张居正生前对万历的态度不是太友好。


评价

严嵩,不折不扣的坏人。张居正,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一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为了实现理想可以不择手段的人。


雁城流浪僧


历史人物不应该过度道德化。

说句不好听的话,历史上真正敢说自己不贪腐的朝廷大员几乎是没有的。无论是过去的儒家文化,还是现在的社会风气,对一个人的要求真的是太高了,高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达不到的。现在宣传的很多人,往往给人一种违背人情的感觉。比如要树立一个人高大的形象,往往要突出其高超的技术,即使父母去世,子女生病,也要坚守岗位。当然,他的家庭也是必定过得非常的苦的。


不是说这样的人没有,而是说这样宣传其实是不好的。因为现在已经是2018年了,应该努力让这个社会更加公正,更加有效率,让每一个人都凭借着自己的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提倡“无私奉献”。

我们除对现实的人要求如此之高以外,其实对历史人物也是如此。比如提起一个历史人物,他往往就会自带一个标签。比如提起关羽,那便是忠义;提起李白,则是豪放。

实际上历史人物也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一生也都是极其复杂的。那里是一两个字能说清楚的!

严嵩和张居正亦是如此。有人说他们二人是当时权臣,同样贪腐,同样党同伐异,也同样维持了当时的秩序。

其实严嵩和张居正二人的权力可谓是天差地别的。严嵩主政期间,大明朝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嘉靖做主的。虽然嘉靖皇帝喜欢寻仙人、找仙草、炼仙丹,但是他老人家可是对权力丝毫不放松的,严嵩表面上是内阁首辅,实际上不过是嘉靖的奴仆。

张居正就不一样了,他当政的时候的,万历皇帝不过是个孩子。他在内廷有万历的生母李太后支持,又有司礼监太监冯保帮助,可谓是权势熏天,这哪是严嵩能比呢?

那么为什么现在二人评价差距很大呢?根本原因在于张居正搞改革了,而且效果还很显著。因为时代的原因,毕竟我们改革了四十年,大部分的人都收益于改革,所以现在历史上大部分搞改革的人在大家心中的形象都是不错的。比如商鞅、王安石等人。

这和前几十年大部分的农民起义领袖地位都很高是一样的道理,都是时代决定。

聂绀弩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上有时候是先有儿子,才有老子的。因为历史有时候真的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是为当代服务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严嵩和张居正有共同点,都是权臣,都勾结内监,都贪污腐败。

严嵩和张居正有不同点,严嵩是奸臣,馋臣,逢君之恶,结党营私,恩将仇报。张居正是能臣,是干吏,实心用事,为国为民。

严嵩怎么做奸臣逢君之恶的呢?

嘉靖帝喜欢钱财,大兴土木,严嵩父子就曲意逢迎,帮嘉靖帝搜刮民财。嘉靖帝喜欢修道求仙,严嵩就拼尽全力,绞尽脑汁,帮嘉靖帝写青词,是有名的青词宰相。作为内阁首辅,实际上的宰相,他不劝谏嘉靖帝用心国事,反而助长他大兴土木,求仙求道。这不是奸臣什么是奸臣?

严嵩是怎么做小人恩将仇报的呢?

夏言做内阁首辅的时候,把严嵩提拔到内阁做次辅,结果严嵩几次三番要整死夏言。他在嘉靖帝那里说夏言的坏话,老泪纵横,装作夏言欺负死他了,他受尽委屈了。结果夏言被嘉靖下令致仕。

后来夏言又回来了,又做了首辅,严嵩退居次辅,严嵩想,不弄死夏言,自己首辅就做不稳当。于是就趁着陕西三边总制曾銑上疏要收复关外失地的机会,在嘉靖面前构陷夏言跟曾銑内外勾结,要造反。最后夏言终于被杀。恩将仇报的小人,就是严嵩这种人。

反观张居正,对于提拔过自己的徐阶,至少没有落井下石。

对于为国家干实事,张居正更是超过严嵩百倍。东南抗倭,除了胡宗宪,剩下的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等等,可都不是严党的人。

北边的俺答,在严嵩主政内阁期间,屡次进犯劫掠边关内地,甚至打到了北京城。而严嵩却没办法有效解决,还想议和。徐阶高拱一上台,重用王崇古、谭纶等人,北边基本没有了大威胁。到张居正时,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人,边关更是安宁了几十年。

张居正主持明朝内阁的时候,积极改革,整顿吏治,创制考成法,一条鞭法,对国民,经济,朝廷,税收,都有一定的好处。严嵩当首辅时又干了些啥啊?作恶多端,陷害忠良,逢君之恶。大奸臣一个。

当然,严嵩张居正他们的的同点就不用多说了,勾结内监,擅权,贪污,腐败。


西堤君


严嵩和张居正没有可比的业绩资本,严嵩是以把一个人服侍好为目标,张居正是以把国家搞强盛为目标。在封建王朝,没有不结帮派的朝廷,但结帮的目的确实有不同,正如欧阳修所说,君子结党是同道,小人结党是同利。在严嵩和张居正的比较上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严嵩的所用之人如仇鸾、赵文华、胡宗宪、万采、方祥、吴鹏、欧阳必进、高耀、许伦等总督、尚书、郎中,个人乏可陈的业绩,全是严嵩的附庸。而这些人惴惴不安的侍奉严嵩,目的就是保官保位以图利。而张居正所用之人,如戚继光、李成梁、马自强、申时行、张四维、殷正茂、张佳胤、潘季驯等皆以有一方面治国安邦能力为标准,这些人也确实在各自行业做出了贡献,为万历新政增加了成绩。即使有如张四维在张居正去世后反攻张居正,但他受到了后人的耻笑。而另一方面,当万历想把张居正掘墓鞭尸时,有些受过张居正处理的官员反而替张居正申诉,万历朝谁给张居正申诉,万历就处理谁;到了万历孙子朱由校朝,反对过张居正的邹元标上疏称颂张居正,天启帝复张居政官,恢复祭葬,崇祯朝,又有人反复出面为张居正申诉,皇帝下诏部议后恢复张居正子孙官职,给予张居正高度评价。


二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