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當時為什麼不救韓信,反而和呂后一起設計殺害韓信?他追韓信回來有何用意?

歷史天地人


韓信之所以能被劉邦築壇拜帥,能夠成為劉邦的大將軍,統帥千軍萬馬,掃滅群雄,擊潰項羽,立下卓著戰功,是由於蕭何慧眼識才並極力推薦。韓信是千里馬,但若沒有蕭何這位伯樂,恐怕也只能終身埋沒於芸芸眾生中難於發出耀眼的光芒了。韓信是蕭何發現的大材,也是蕭何設謀誅殺的對象;韓信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並邁上成功之路是因為蕭何,他走向死亡的深淵也是因為蕭何,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據史書記載,韓信是西楚淮陰(今江蘇淮安)人,他是個孤兒,家貧無依,備受惡人欺辱。項梁叔侄起兵反秦,率軍渡淮河時,韓信挎著把破劍投入到了項梁麾下,只是軍中一無名小卒,一直不受重用。後來項梁被秦將章邯擊殺,時任執戟郎中的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項羽喜歡繁瑣的禮節,用人看出身,對出身卑微的韓信很是不屑,對其計置若罔聞,均未採納,遂引起韓信極大不滿。

聽說沛公劉邦禮賢下士,重視人才,他就叛項羽而轉投劉邦,後隨劉邦到了南鄭(今陝西漢中南鄭縣)。韓信曾犯軍法當斬,行刑時,劉邦的親信將領夏侯嬰恰巧路過,韓信對他大喊道:“沛公不是想爭天下嗎?為何要殺我這樣的壯士”!夏侯嬰奇其言,遂停下來問了幾句,覺得韓信見識不凡且一表非俗,就將他從屠刀下救出,並向劉邦舉薦,劉邦也沒太在意,隨手給了個治粟都尉的小官職讓他做。所謂的治粟都尉,是專管軍隊糧草後勤的小官吏 ,可見劉邦並未見識到他過人的才幹。

劉邦的丞相蕭何負責漢軍的後勤保障,和治粟都尉韓信是上下級關係,兩人經常有工作接觸,他曾與韓信交談過幾次,認為此人見解超拔流俗,是當世罕見的曠世奇才,內心很佩服,於是多次向劉邦推薦加以重用,劉邦都未重視也不接受。韓信認為自己不受重視,沒有發揮才幹的壞境,於是找機會溜之乎也。

彼時楚軍強盛,漢軍正處於低潮,軍中開小差者極多,蕭何均不為所動,一聽說韓信也逃走了,他怕劉邦因此失去一位軍事奇才,來不及報告,立刻策馬狂追。有人見蕭何騎馬出營,且臉色慌張,不瞭解實情,就急忙向劉邦報告:“蕭丞相也逃跑了”。蕭何一直是劉邦的左膀右臂,是劉邦最依賴、信任的人,當初劉邦採納蕭何的建議來南鄭做漢中王,以積蓄實力,待機重新殺入關中 ;想不到如今蕭何也棄他而去,對他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損失和雷霆一擊。

劉邦覺得蕭何太不夠哥們了,在關鍵時刻竟對未來喪失信心,隻身逃走了,心裡十分憤慨。

兩天後,蕭何匆匆趕回,去拜見劉邦。劉邦見蕭何居然回來了,心裡十分高興,但表面卻裝作異常憤怒的樣子,詰問蕭何道:“你為何也要當逃兵呢”?蕭何答道:“我不是要逃,我是去追趕逃亡者了”。劉邦又問:“你去追誰了”?答曰:“韓信”。

劉邦一聽火冒三丈,斥責蕭何道:“已經有幾十個將領逃走了,你一個都沒追回;你說你去追‘倉庫保管員’韓信,誰信吶”!蕭何趁機又向劉邦舉薦韓信道:“別的逃亡將領,都是普通角色,很容易得到,唯獨韓信,實乃曠世奇才,在咱漢軍中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了。你如果甘心呆在這鳥不拉屎的漢中、巴蜀之地,長期當漢王,那確實用不著韓信這樣的大才;如果您要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天下,那麼就沒有人比韓信更值得您依賴了。用不用韓信您看著辦”。劉邦說:“我志不在當漢王,當然日思夜想揮軍東進爭天下,哪願長期呆在這望不到邊的大山裡啊”。

蕭何見劉邦態度已有所鬆動,遂乘熱打鐵道:“你既然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就必須重用韓信這樣的人才;如果你不重用他,他遲早還會逃跑的”。劉邦是亂世梟雄,起自草莽,沒有文化,但他能聽得進善言,有容人之度量,見蕭何如此推崇韓信,就說:“好吧,我信你,這就拜韓信為大將”。

蕭何大喜,就建議他選擇良辰吉日,沐浴齋戒,築壇拜將,用隆重的禮節拜韓信為大將。蕭何解釋道:“韓信是百年難遇的軍事大才,自然不能以尋常之禮對待,這樣他才會認為你發自內心看重他,從此一心一意為你效死力,再也不會離開你”。

事實證明韓信確實是秦末戰亂中一個難得的軍事奇才,他足智多謀,文武兼具,戰功赫赫,國士無雙,後來的實踐證明了這點,但他被發現和認識有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蕭何很早就發現韓信是世所罕見的大才,但他的認識一直沒被劉邦接受。在秦末群雄爭霸、逐鹿中原的情況下,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個人才的得失,往往能決定勝利的天枰最終會傾向於誰或拋棄誰。劉邦沒有辨識出韓信之才,蕭何認為假如坐等劉邦意識到韓信是個人才,很可能早已經失去了韓信,對劉邦來說,這是個巨大而難以彌補的損失。為了促逼劉邦儘快認識到韓信的價值,他就借韓信因懷才不遇逃跑的機會,一再將劉邦的軍,迫使他重用韓信。

從當時的情形看,劉邦雖然接受了蕭何重用韓信的建議,但顯然將信將疑、有不少勉強的成分,並未完全認知到韓信獨一無二的價值。但劉邦之所以能成事,和他虛心納諫與度量恢廓是分不開的,他答應以隆重禮儀任韓信為大將。有史家認為劉邦是“流氓皇帝”。但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在並未完全認識到韓信的價值時,相信蕭何的眼力,尊重蕭何的意見,因而挽留住了韓信這一大才,為他以後削平群雄、一統天下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此時的蕭何,一心一意輔佐劉邦,因此,他不遺餘力的推薦韓信,韓信也未辜負他,終於掃滅群雄,幫助劉邦建漢稱帝。

但後來劉邦雖然當了皇帝,為了清除一些諸侯王的力量,又開始誅戮功臣,以解決他們對皇權構成的威脅,為繼任者鋪平統治之路。 劉邦處心積慮的把對皇權構成威脅者、反叛者一個個收拾掉後,他自己也即將油盡燈枯了。

登基稱帝時,蕭何被劉邦點贊為“論功當屬第一 ” 。這位建漢首功之臣被漢高祖任為丞相。

有史家認為,韓信被誅是千古奇冤,但也有人認為他造反證據確鑿,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他鋌而走險實屬被逼無奈。 韓信是位“上馬草軍書,下馬擊狂胡”的全才,可以這麼說,劉邦的天下基本是韓信幫他打下來的 。但最終這位軍事奇才卻落得個“高鳥盡,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可悲下場,作為那個風起雲湧大時代的英雄人物,韓信的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以及後來的叱吒風雲,甚至成得大功後他的猶疑不決、患得患失、首鼠兩端,都很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捕殺韓信或許是劉邦的意思,但具體操作又完全是呂后和蕭何合謀進行的,當時劉邦率軍討伐英布,並未在長安。彼時的蕭何,貴為丞相,且天下已定,韓信的作用已經不如當初那麼重要,為劉漢的江山社稷考慮,一貫忠誠的他不可能站在韓信一邊與呂后對抗,於是積極出謀劃策,以高祖得勝回朝為由,誘騙韓信入宮慶賀,一舉擒拿,後被呂后誅於長樂宮鍾室。成就韓信的是蕭何,毀掉韓信的同樣是蕭何。真可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丞相蕭何不能不配合呂后擒殺韓信,不管他是自願的或逼於無奈,反正設計殺韓信的主謀就是他,或許他設謀殺韓信也是為了自保吧 ?他若不協助呂后誅殺韓信,他自己就或許會是下一個被殺的對象。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t蕭何是大漢朝開國丞相。

\t韓信是大漢朝開國大將軍。

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可以說是劉邦得天下最有幫助的兩位元勳。而韓信本人卻是蕭何推薦給劉邦的,要想知道為什麼蕭何要幫助呂后害死韓信,必須先明白,蕭何為什麼要推薦韓信。

01蕭何為什麼要推薦一個寂寂無名的韓信呢?

還是漢王的劉邦,被項羽發配到了不毛之地西川。他是江蘇人,帶著的都是江蘇的士兵,這幫人對西川的氣候和環境都很不適應,剛走到一半路,就跑了一半人馬。

這麼下去,劉邦沒到西川,可能就成了光桿司令了。所以劉邦在暗地裡告訴自己的手下人,他一定會打回去,只要跟著他忍耐幾年,將來就有原始股可以分。

在這種利益的驅動之下,果然有大批人馬都跟著劉邦進入了西川。問題來了,劉邦拿什麼打回去呢?他手裡確實有人馬,卻沒有一個一流的軍事統帥。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記》

雖然劉邦也是比較厲害的軍事統帥,可是跟項羽比起來,就相形見絀了。所以這個時候劉邦就吩咐手下人幫他物色一些能力比較強的人。

這個時候蕭何把韓信帶了過來,韓信有多少能力,劉邦是不知道的。他壓根也不太相信韓信的能力,但是劉邦相信蕭何。

劉邦認為能夠被蕭何推薦,那韓信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無論如何,劉邦都要賣蕭何一個面子。而蕭何為什麼對韓信如此信任呢?

韓信與蕭何的一番言談,足以讓蕭何這位高深莫測的智者臣服,這就是韓信的本事。韓信的談吐已經告訴蕭何他不是個簡單的人。

02蕭何為什麼要月下追韓信呢?

韓信不是一次就得到劉邦的賞識,而是去了兩回。第一回去的時候,劉邦壓根就不在意韓信,讓他去管糧倉,算是對他毛遂自薦的一種肯定了。

結果韓信憋屈之下,只好選擇離開漢軍。這個時候蕭何大晚上的,騎著快馬趁著月色去追趕韓信,不知道的還以為蕭何跟著韓信一起跑路了。

劉邦卻不相信,因為他始終認為韓信哪有自己有魅力呢?蕭何是不可能跟著韓信跑的,要跑也是韓信跟著蕭何跑。

高帝以為然,乃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南遊雲夢”。上因隨以行。行未至陳,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見信至,即執縛之,載後車。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高帝顧謂信曰:“若毋聲!而反,明矣!”武士反接之。---《史記》

當然了,蕭何自然是沒有跑路,他是去追韓信的。他為什麼去追韓信呢?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留住韓信這樣的人才,他希望韓信能夠幫助劉邦奪取天下。

第二個目的,如果韓信執意要走,那麼蕭何只能殺掉韓信了。因為韓信知道太多漢軍的秘密,此刻離開算是逃兵。而且韓信這麼大本事的人,將來一定會成為劉邦最大的對手,所以蕭何必須要殺掉他。

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明白蕭何為什麼要去追韓信,主要還是因為韓信太有才華了。這樣的才華只能被漢軍所用,要是不能用的話,蕭何只能選擇毀掉這樣的才華。

03蕭何為什麼要幫助呂后設計陷害韓信?

韓信幫助劉邦奪取天下以後,不斷要求各種封賞。首先就是做假齊王,結果劉邦給了他一個真齊王。在這之後,他手下人就不斷在他耳邊吹風,說以大王的能力,就算是去做皇帝,那也是綽綽有餘。

韓信說實話還是比較忠誠的,他沒有把這些話放在心上,依舊以劉邦馬首是瞻。但是劉邦日夜睡不著覺啊,試想一想,這麼一位出色優秀的高人被封為齊王,手裡掌握著權力和軍隊,對皇帝是一件好事嗎?

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史記》

當然不是,因為韓信始終不姓劉,做不到跟劉邦一條心。這個時候呂后就站出來了,她表示自己比較心狠手辣,可以下得了手對付韓信。

蕭何自告奮勇地告訴呂后,自己當年月下追韓信的時候,就動了殺掉韓信的念頭,看來現在要付諸實踐了。

所以蕭何就引誘韓信前來,最終被呂后所抓。那麼蕭何為什麼執意要幫助呂后呢?因為蕭何認為韓信是自己引薦的,如果他這個時候不出頭,將來極有可能遭遇大難。

蕭何推薦韓信,如果韓信造反了,那麼蕭何就是罪魁禍首。你有多少功勞,沒有人會記住,但是一旦你有了罪過,那全天下人都會銘記。

蕭何知道如果韓信造反的話,自己的下場會是怎樣。所以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此刻的蕭何必須要出頭解決這件事。

即使不能成功,至少蕭何也證明了自己的忠誠,在劉邦這邊可以繼續混口飯吃。他是多聰明的一個人呢?裡外不吃虧。



\t總結:蕭何不算厚道,但是足夠聰明。

蕭何是個怎樣的人呢?很多人認為蕭何見風使舵。他的確是這樣的人,用完了韓信,就想辦法弄死人家。

其實蕭何這麼做是最明智的,他只有弄死韓信,才能保住自己。時間不同,對待一個人的態度自然也會發生變化。

蕭何希望韓信幫助劉邦奪取天下,卻不希望韓信因為奪取天下以後,居功自傲從而造反。這就是蕭何的高明之處。

《史記》


江湖小曉生


上位者要殺下位者,作為下位者要麼謀反拼一把,要麼就束手待斃。同為下位者,面對上位者的命令,要麼堅決執行領賞,要麼不執行等死。蕭何對於呂后誅殺韓信的命令,他只能執行,不執行的話兩人皆死,執行的話僅韓信一人去死。權衡過後,蕭何選擇執行呂后的命令,因為韓信是大漢的潛在威脅,他蕭何也是大漢的潛在威脅,只有執行命令處死韓信,才能向漢室表明自己的忠心,才能活下去。

漢朝建立後,劉邦迫於現實情況,不得不分封了各路異姓諸侯王,不過劉邦始終認為異姓諸侯是不可靠的,劉邦終其一身都在剿滅異姓諸侯的路上。韓信雖然也是諸侯,但是他的爵位是侯爵,不是王爵,只有王爵的諸侯才有封國。韓信本來受封為楚王,擁有楚國部分舊地,後來劉邦設計剝奪了韓信的王爵,將楚國一分為二,分封給了兩位劉姓宗親。韓信由楚王變成了淮陰侯,遷長安居住,實為軟禁。蕭何作為大漢丞相,在關中地區民望極高,在功臣集團中地位極高,如果他要反叛,實力跟韓信一樣強大。

找藉口消滅韓信和蕭何是劉邦、呂后夫妻倆經常考慮的事情。劉邦常年在外征戰,誅殺功臣的事情基本上是呂后在操持。呂后是一個十分精明的女人,她讓蕭何去請韓信入宮,並在宮中伏下甲兵,意圖一舉擊殺韓信。如果蕭何不去請韓信,那麼先將蕭何處死,再直接發兵擊殺韓信,此為一石二鳥之計。蕭何當然不願意殺韓信,但是他不去請韓信,第一個死的人是他,第二個死的就是韓信,與其同死,不如只死一個,因此蕭何去請了韓信。當年蕭何月下追韓信,為的是讓韓信為大漢效力,擊敗西楚霸王項羽,他並沒有預料到有朝一日他還得送韓信歸天。

韓信死後,劉邦、呂后夫婦將目光轉向了蕭何。張良不忍蕭何慘死,就給蕭何出招,讓蕭何自汙名節,取怒於百姓,那樣的話劉邦會放他一條生路。蕭何作為丞相,開始大量貪腐,還不作為,弄得百姓怨聲載道,劉邦聽聞後心中大喜,減輕了殺蕭何的心。劉邦將死之前,又將蕭何投入大牢之中,意圖處死。蕭何見到劉邦後,不言功勞,只說當年一起和劉邦吃肉喝酒、偷雞摸狗的事,劉邦聞言生情,不忍殺害蕭何,最終還是將蕭何放了。蕭何在立嫡一事上跟呂后高度一致,故呂后對蕭何無殺心,蕭何終於得以善終。


大秦鐵鷹劍士


人都是情緒化動物,容易受一些感興化的東西影響。

蕭何月下追韓信,無論是在正史的記載中,還在是民間藝術的演繹下,都賦予了許多感情色彩,後者尤甚。所以許多人把蕭何當成了韓信的伯樂。畢竟蕭何讓胸懷大志,但窮困潦倒、到處不受待見的韓信找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讓他這匹千里馬一鳴驚人,同時更實現了他的富貴夢想。


但是,如果我們理性的去看待二人的關係,韓信不過是蕭何利用的工具,而工具的命運就是被主人使用的時候必須得心應手,當幫主人完成任務後,或被束之高閣,或是棄於角落。

因此,韓信無論在蕭何眼中,還是在劉邦的手裡,當他發揮不出剩餘價值的時候,必然會被拋棄,除非韓信有張良的自知之明,主動去做一個最“無用”的人。

反過來講,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蕭何之所以幫助呂后擒拿韓信,正是將人類之一固有的特性袒露無疑。因為,解鈴還須繫鈴人,韓信有謀反的嫌疑,蕭何要用他的人頭向劉邦表示忠心。


做為帝國的君王,他不會去相信任何一個人,儘管對方一如既往地對他表示效忠,千方百計的消除他內心中的猜忌,但帝王始終不會收起對臣下的戒備。

劉邦率軍出關東進攻擊項羽的時候,蕭何在漢中大本營為其提供糧秣軍資,為了消除劉邦的猜忌,蕭何主動將子侄送到他的身邊“效勞”;劉邦與項羽滎陽一帶對峙的時候,蕭何變賣家資以充軍需;劉邦親征英布的時候,蕭何在京城以侵佔百姓土地自汙;而韓信謀反,何嘗不是蕭何又一次自我表現的絕佳機會。


借用丘吉爾的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韓信是個英雄,蕭何是個人才,劉邦是個標誌。

韓信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他最該感謝的人就是蕭何,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信是千里馬,沒有好的舞臺也展示不了自己的才華,韓信跟隨項羽,項羽根本就沒有把他當回事,韓信也努力過,他不過地位低下,毛遂自薦,為項羽獻計獻策,可項羽覺得他是在開玩笑。



在項羽眼裡,韓信不過就是一個卒,對於戰略戰術的事情跟他無關,心高氣傲的韓信,覺得自己就是個大將軍,既然項羽不給他舞臺,那就去投靠劉邦。

劉邦雖然很重視人才,但劉邦的眼睛也不是很好,他看韓信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倒是蕭何發現了韓信的與眾不同,在劉邦面前極力推薦韓信,既然蕭何推薦,劉邦還是要給面子,大小會給韓信安排個職位。



可韓信不是來當兵的,他要做大將軍,這可為難了劉邦,一個沒有任何戰績和名氣的韓信,要價太高,口氣不小。劉邦一時不知所措。

韓信也是個犟脾氣,劉邦不重用,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乘著月色我韓信逃跑吧,另外去找明主,韓信一逃,蕭何發現後,趕緊去追,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被追回來了,蕭何追韓信的故事也傳為了美談。



在蕭何的努力下,韓信如願的成為了大將軍,成為大將軍後,每戰必勝,讓劉邦開心得不得了,可以說劉邦能戰勝項羽,建立大漢,韓信首功。

蕭何是韓信的伯樂,韓信也是蕭何的驕傲,蕭何和韓信一內一外,配合默契,兩人堪稱知己。



蕭何是一個非常穩重的政治家,他對人和時局看得都非常準,他輔佐劉邦管理國家,劉邦對蕭何也是特別倚重。

所以當韓信的利益與劉邦集團的利益發生衝突時,蕭何是會毫不猶豫的站在劉邦一邊,韓信功高震主,想反劉邦,蕭何的反應是,與呂后一起除掉韓信,給劉邦一個交代。


一本夏


我們都知道,韓信和蕭何都是“漢初三傑”之一,正是他們幫助劉邦奪得的天下。而且韓信是蕭何成就的,正是因為蕭何,韓信當上的大將軍。不過韓信的死也是蕭何直接造成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不得不說,這裡面是存在利益的,正是因為私心,蕭何害死了韓信。我們都知道,蕭何推薦了韓信。然後韓信,當上了大將軍,開始帶領劉邦殺出漢中,佔領關中,逐鹿中原和項羽爭奪天下的。

最終,韓信擊敗了項羽,為劉邦奪得了天下。

劉邦成為了漢朝開國皇帝,韓信被封為了齊王,然後又被遷為楚王。蕭何成了劉邦朝的宰相,可以說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無論是蕭何,還是韓信。他們都受到了劉邦的重用。

可是,到了劉邦晚年,他就開始屠殺功臣了。

當然了劉邦主要是對當時的異姓王比較畏懼,若是開刀的話,劉邦也是拿他們開刀。

為什麼劉邦會畏懼異姓王呢?

因為漢朝的王,是有兵權的,也就是說他們可以豢養屬於自己的軍隊。正如韓信,彭越,英布等人,他們都有自己的隊伍。

有了自己的隊伍,他們就可以對抗中央了,所以,這樣的話,劉邦的皇權就會受到威脅。

正是如此,劉邦為了自己皇位的安危,他就要對異姓王下手了。

劉邦先是把燕王臧塗給殺了,然後又去平叛陳曦的反叛。

正是在劉邦平叛陳曦的時候,呂后得到了韓信要謀反的消息。所以,呂后就把蕭何給叫到了宮裡。

於是,兩個人開始密謀要如何殺掉韓信?

蕭何就給呂后出了注意,先把韓信騙到宮裡來,然後在宮裡安排上刀斧手,只要韓信一進宮,他就死定了。

呂后派人想把韓信騙到宮裡,但是,韓信沒有上當。

不得已蕭何只有親自出馬了,別人的面子韓信可以不給,但是,蕭何的面子,韓信不能不給。因為在韓信的印象裡,蕭何就是他的恩人。

正是因為韓信輕信了蕭何的話,他進到宮了,然後就被呂后給抓住,並且被滅了族。

那麼,蕭何為何要獻計殺韓信呢?

原因就是蕭何是大漢的丞相,劉邦的事,對於他來說就是他的事。即使,他知道韓信是被誣陷的,他也要除去韓信。

因為韓信活著始終是劉邦和呂后的心頭大患。為劉邦除去了一個隱患,就等於是蕭何立了一個大功。

這對於蕭何來說,是有好處的。至少可以增加他和劉邦之間的感情,讓劉邦更加的重用他。

當然了劉邦想要除去韓信,無論是呂后,還是蕭何他們都是心知肚明的。這也不怪劉邦要對韓信下手,韓信也有錯的地方。

韓信的錯主要是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劉邦把韓信封為楚王的時候,那時候劉邦正在通緝項羽手下的重臣鍾離眜。因為鍾離眜是韓信的發小,所以,他就去投靠韓信去了。

當劉邦知道這件事的時候,問韓信有沒有見過鍾離眜。韓信說沒有見過,劉邦氣的不行。

所以,劉邦就藉口到楚國去遊玩,正是趁著這個機會,劉邦把韓信給抓了,然後剝奪了他楚王的職務,把他給貶為了淮陰侯。

從此,韓信被軟禁在了都城長安,劉邦的身邊。此刻的韓信,已經沒有兵權了,所以,他也就對劉邦造成不了威脅了。

所以,從這裡劉邦已經開始不信任韓信了。

第二,劉邦去平叛陳曦的時候,也有叫韓信一起去,可是韓信藉故說自己生病了不能去。劉邦當然知道這是韓信的推脫之詞了。

儘管劉邦對韓信很不滿,但是,他也沒有強求韓信,直接帶著兵就去平叛陳曦去了。

這樣的韓信,對於劉邦來說,韓信已經沒有用了。

本來劉邦留著韓信,是想用他的軍事才能應對突發事件的。但是,通過這一次出兵,韓信已經不可能和他合作了。

所以,韓信留著只能對劉邦帶來壞處,沒有什麼好處。

這一點呂后是懂得,蕭何當然也懂了。蕭何就是這個世上最懂劉邦的人,要不他也不會得到劉邦的信任。

所以,為了給劉邦除去後顧之憂,所以,他只好為呂后獻策,在劉邦不在的時候,把韓信給殺害了。

韓信是不是真的謀反,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歷史中百科


韓信不死,天下難安。

自從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劉氏江山最不安全隱患巳非韓信莫屬。在韓信還是楚王時,項羽手下大將,韓信的至交好友鍾離皌,就對韓信說過這種話。劉邦藉機去雲夢打獵,招韓信進見。

鍾離皌勸韓信趁機殺了劉邦以求自立,韓信不忍心。鍾離皌只好自殺以保全韓信。在韓信進見劉邦時,被劉邦以謀反之罪拿下,押往長安,囚禁起來。

韓信作為軍事天才,兵仙神帥,攻無不取,戰無不勝的戰爭藝術天才。以徹底把當時天下人征服,在當時人的心中,韓信成了戰場上的神。在韓信的軍事生涯中,沒有打不了的仗,無論什麼情況。韓信總能找敵人的弱點,並且能戰而勝之。

蕭何作為漢王朝的核心人物,為漢朝的建立用盡了一生的心血。"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成為韓信一生最真實的寫照。蕭何為了大漢王朝的建立,用盡無數辦法,使韓信在劉邦集團,寸功末立的情況下。勸劉邦建壇拜帥,成為劉邦集團的大將軍,軍隊的實際掌權人。才有了以後韓信的許多經典戰,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

但是,蕭何也能為大漢王朝建立後,犧牲曾經的知已好友韓信。因為任何友誼和親情,在國家利益面前,都是無能無力,一切都以國家利益為主。

蕭何為大漢王朝的長治久安,只能選擇犧牲韓信,把一切不安定的隱患消滅於萌芽之中。











畫詩人生


蕭何在世人眼中是非常具有爭議的人物,就是因為在處理韓信的關係上。月下追韓信,蕭何被後人稱讚,但是卻又獻計殺害韓信,有點像卸磨殺驢的感覺。那麼蕭何有沒有做錯呢?
(蕭何劇照)

蕭何為何月下追韓信

史書上都說蕭何是為了愛惜韓信的才華,希望韓信能為劉邦效力。也有人說蕭何其實並不是一個人去的,而是帶了很多高手,如果韓信反抗就將他就地正法。因為蕭何很會識人,可以這麼說沒有蕭何,就沒有漢高祖劉邦!蕭何在劉邦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所以蕭何成了漢朝的丞相,因為蕭何知道劉邦的前途非常大!蕭何也覺得韓信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後面肯定會是跺跺腳,天地都要抖動的大人物。如果韓信不能被劉邦所用,只能把他殺了。
(劉邦與蕭何劇照)

這裡想說的是,蕭何他不得不追,不管什麼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韓信就是他推薦給劉邦的,雖然剛開始劉邦沒放在心上,如果韓信真的跑了,他也要受處罰的。韓信跟蕭何是玩的比較好的朋友,但是韓信的脾氣比較古怪,而且是個眼高手低的人,他一直覺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之前韓信是在項羽麾下,因得不到重用就果斷離開。來到劉邦這,韓信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重用,他也走了。不過蕭何知道了,蕭何一想,這怎麼行,他走了我也跑不了啊,於是連夜去追!因為這個事,劉邦還誤會蕭何,認為蕭何跟著韓信一起跑了難過了一兩天!

蕭何為何獻計殺韓信

  • 蕭何的自保

伴君如伴虎,自古以來哪個朝代都是一樣的。蕭何不管在軍隊,民眾的聲望都非常好。劉邦也有擔心過蕭何會不會謀反。不過蕭何是什麼人?一看你的臉就知道你心裡想的啥,他深知自己的位置非常危險。於是自導自演一齣戲,讓劉邦認為自己是個貪小便宜的人,從而避免了殺身之禍。然而在處理韓信的時候,這個時候戰隊就顯得非常重要,最終他選擇了拋棄韓信,為呂后出謀劃策,除掉韓信,來保全自己。

  • 蕭何的嫉妒及憤怒

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對於漢朝的貢獻非常大。有一段時間,劉邦非常器重韓信而忽略了蕭何跟張良。所以心裡很不是滋味,甚至有點嫉妒吧。

同時韓信好大喜功, 還喜歡威脅劉邦。在項羽圍攻劉邦時,劉邦向韓信尋求幫助,韓信答應出兵的條件是劉邦得允諾他做齊王。這讓劉邦集團非常的不爽自己憤怒,都暗自給韓信畫了個圈圈詛咒他。

韓信的功勞太大,後繼無人能對抗

這個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韓信被稱為兵仙,連項羽都敗在他手下。他的軍事才能無人能及,劉邦在時可能韓信還要考慮下,畢竟有著知遇之恩,可是劉邦百年之後,誰能治的了他,或許江山都很快就變成姓韓了。呂后是不允許這樣威脅兒子的情況出現,於是蕭何出主意,殺了韓信,為保大漢江山。
(韓信劇照)

當蕭何看到韓信的慘烈死狀,痛哭說道11個字,“我殺韓信,是為了天下蒼生”。蕭何言語之中有一種無奈,但是這種做法被很多人詬病。照理說,他應該想各種藉口不去趟這個渾水。如果說韓信知道自己是被朋友謀害的,或許更多的是一種自嘲吧!


歷史每日說


蕭何為什麼不救韓信,此一時彼一時。天下熙熙即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蕭何也不例外。

項羽進入關中之後,大封諸王,一共分了18個王,劉邦為漢王,封地為蜀地。項羽鴻門宴雖然沒有殺劉邦,鴻門宴之後對劉邦也是很防範的。項羽分給劉邦3萬人馬,但這3萬人馬,基本是老弱殘兵。

劉邦是不想去的,在秦朝時候,蜀地可不像現在是天府之國,是一個流放犯人的地方,可謂窮山惡水。劉邦是很不願意去的,但是又沒有辦法,項羽當時實在是太強大,又不敢違抗,只好硬著頭皮出發了。

劉邦都這麼的不情願,可想跟著劉邦的士兵那就更不願意了。於是一路走,士兵一路逃跑。這其中就有後世大名鼎鼎的韓信。蕭何聽說韓信跑了,晚上連夜去追。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蕭何追上韓信後是好一頓勸說,好一頓許諾,奔馳、寶馬、美女、金錢、權力要啥給啥,韓信將信將疑。蕭何對韓信說,如果承諾的沒有,你還可以走啊,韓信一想也對,自己現在啥也不是,也沒什麼可擔心的。就跟著蕭何回去了。

回去後,蕭何堅決要求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這時劉邦身邊也就只有蕭何最能幹,劉邦就答應了蕭何的要求。這個時候蕭何追韓信,是劉邦正處在最為困難的時候,亟需有能力的將領統兵,蕭何知道韓信軍事能力出眾,必然可以為劉邦所用。 這個時候蕭何不僅是為了劉邦,也是為了自己,蕭何知道有了韓信超群的軍事能力,局面會完全不一樣。韓信後來果然是所向披靡,為建立大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大漢王朝建立後,劉邦分了8個異姓王,其中就有齊王韓信。劉邦對8個人都極為不放心,擔心這幫人有朝一日起兵造反,首當其衝的就是韓信。開始逐個收拾,蕭何對於這件事情是心知肚明的。

蕭何和韓信頂多算個同事關係,劉邦是亭長的時候蕭何就是劉邦的上級,蕭何也經常去劉邦家吃飯。所以,蕭何和劉邦、呂雉很早就認識,還是同鄉,並且關係都不錯。

韓信被劉邦貶為淮陰侯後,心中就極為不滿。趁著當時鉅鹿太守陳豨到家裡的時候,聯絡陳豨裡應外合要造反。陳豨聽了韓信的話,後來果然反叛。陳豨的反叛被劉邦親自帶兵鎮壓。只不過陳豨起兵的時候,韓信因為信息暴露沒來得及出手,韓信的最後是有反叛之心的。

劉邦本來就有心消滅8個異姓王,韓信這樣做也加速了自己的滅亡。劉邦自己不方便動手,韓信畢竟是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於是就借皇后呂雉的手,處理韓信。蕭何作為丞相也十分清楚。蕭何無論站在哪個角度都會幫助呂后滅韓信的。

蕭何和劉邦從沛縣起兵,一直跟在劉邦身邊盡心竭力,風風雨雨這麼多年,好不容易奮鬥到大漢朝公司剛剛成立,絕對不容許公司剛剛成立,就危機四伏。

在朋友的角度,上邊提到,蕭何和劉邦是一個地方長的的人,關係可想而知。兩人又曾經在一個政府部門混飯吃,蕭何在劉邦是亭長的時候,就對劉邦非常好。而劉邦現在是大漢朝的皇帝,自己為丞相,在臣子的角度,也一定要幫劉邦。

況且,韓信確實有反叛之心。於公於私,蕭何都會幫助呂后滅韓信。

韓信的結局也就註定了。蕭何親自寫信給韓信,邀請韓信進宮參加慶功宴,韓信雖然有疑慮,但看到自己的伯樂蕭何的親筆信,也就打消了疑慮。於是,進入早已為他設計好的死亡之門,在長樂宮的鐘室韓信被殺。


歷史如述


方圓論壇在線

蕭何之所以會月下追韓信,那是因為他知道韓信是個大才。劉邦在擁有了韓信之後有機會一統天下。而他自己性命早就和劉邦捆綁在了一起。所以不管於公還是於私。蕭何都必須把韓信追回來。如果不能為劉邦所用。那麼蕭何會殺了韓信。而蕭何之所以在後來又出賣了韓信。實際上也是為了自保。正所謂“死道友不死貧道”在性命危急的時候,蕭何自然會出賣韓信以求生路。至於蕭何救韓信?別傻了。蕭何自己都自身難保談什麼救韓信。他出賣韓信的目的就是為了自保。否則他自己都難逃一死。


蕭何可以說是韓信的伯樂。在韓信一文不名的時候,是蕭何發掘了韓信。在蕭何意識到韓信有大才之後就決定再考察一下韓信再推薦給劉邦。但韓信在和蕭何溝通之後也沒見蕭何推薦自己。所以韓信認為在劉邦手下也不肯可能受重用。所以就偷偷跑了。蕭何得知韓信跑了,連夜騎馬就追趕韓信。在一統勸說之後終於把韓信給勸了回來。時候在蕭何的力薦之下。劉邦拜將韓信。韓信掌管劉邦大軍後先是以暗度陳倉之計平滅了三秦之地。後來一路橫推各諸侯立下了大功。

而發掘了韓信的蕭何自然也受益良多。但後來劉邦稱帝之後,立有赫赫戰功的韓信就成了一個威脅。功高震主歷朝歷代都免不了的。尤其是像韓信這麼優秀傑出的人才。劉邦想要殺掉韓信也掣肘頗多。首先劉邦不能毫無理由的殺掉韓信,那樣影響太壞了。其次,韓信是蕭何推薦的。他們兩人究竟是什麼關係。這也是劉邦所關注的。而且蕭何掌文,韓信掌武。如果兩人聯手造反,那麼想想劉備後背就發涼。所以劉邦就越發的感到了兩人的威脅。


蕭何多聰明一個人。他自然也能感受到劉邦的不信任和懷疑。所以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原則。蕭何果斷出賣了韓信保全了自己。蕭何通過出賣韓信來告訴劉邦。自己和韓信沒有關係。蕭何表忠心的舉動雖然短暫的打消了劉邦的疑慮。但是劉邦並沒有根本性的相信了蕭何。後來蕭何不斷的通過貢獻家產,完了搶奪民田自汙名聲。這才使得劉邦真正的對蕭何放下戒備之心。也因此蕭何才逃過了一劫,免於身死。所以就說了“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蕭何成就了韓信,又一手毀了韓信。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