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当时为什么不救韩信,反而和吕后一起设计杀害韩信?他追韩信回来有何用意?

历史天地人


韩信之所以能被刘邦筑坛拜帅,能够成为刘邦的大将军,统帅千军万马,扫灭群雄,击溃项羽,立下卓著战功,是由于萧何慧眼识才并极力推荐。韩信是千里马,但若没有萧何这位伯乐,恐怕也只能终身埋没于芸芸众生中难于发出耀眼的光芒了。韩信是萧何发现的大材,也是萧何设谋诛杀的对象;韩信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并迈上成功之路是因为萧何,他走向死亡的深渊也是因为萧何,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据史书记载,韩信是西楚淮阴(今江苏淮安)人,他是个孤儿,家贫无依,备受恶人欺辱。项梁叔侄起兵反秦,率军渡淮河时,韩信挎着把破剑投入到了项梁麾下,只是军中一无名小卒,一直不受重用。后来项梁被秦将章邯击杀,时任执戟郎中的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项羽喜欢繁琐的礼节,用人看出身,对出身卑微的韩信很是不屑,对其计置若罔闻,均未采纳,遂引起韩信极大不满。

听说沛公刘邦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他就叛项羽而转投刘邦,后随刘邦到了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县)。韩信曾犯军法当斩,行刑时,刘邦的亲信将领夏侯婴恰巧路过,韩信对他大喊道:“沛公不是想争天下吗?为何要杀我这样的壮士”!夏侯婴奇其言,遂停下来问了几句,觉得韩信见识不凡且一表非俗,就将他从屠刀下救出,并向刘邦举荐,刘邦也没太在意,随手给了个治粟都尉的小官职让他做。所谓的治粟都尉,是专管军队粮草后勤的小官吏 ,可见刘邦并未见识到他过人的才干。

刘邦的丞相萧何负责汉军的后勤保障,和治粟都尉韩信是上下级关系,两人经常有工作接触,他曾与韩信交谈过几次,认为此人见解超拔流俗,是当世罕见的旷世奇才,内心很佩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加以重用,刘邦都未重视也不接受。韩信认为自己不受重视,没有发挥才干的坏境,于是找机会溜之乎也。

彼时楚军强盛,汉军正处于低潮,军中开小差者极多,萧何均不为所动,一听说韩信也逃走了,他怕刘邦因此失去一位军事奇才,来不及报告,立刻策马狂追。有人见萧何骑马出营,且脸色慌张,不了解实情,就急忙向刘邦报告:“萧丞相也逃跑了”。萧何一直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是刘邦最依赖、信任的人,当初刘邦采纳萧何的建议来南郑做汉中王,以积蓄实力,待机重新杀入关中 ;想不到如今萧何也弃他而去,对他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和雷霆一击。

刘邦觉得萧何太不够哥们了,在关键时刻竟对未来丧失信心,只身逃走了,心里十分愤慨。

两天后,萧何匆匆赶回,去拜见刘邦。刘邦见萧何居然回来了,心里十分高兴,但表面却装作异常愤怒的样子,诘问萧何道:“你为何也要当逃兵呢”?萧何答道:“我不是要逃,我是去追赶逃亡者了”。刘邦又问:“你去追谁了”?答曰:“韩信”。

刘邦一听火冒三丈,斥责萧何道:“已经有几十个将领逃走了,你一个都没追回;你说你去追‘仓库保管员’韩信,谁信呐”!萧何趁机又向刘邦举荐韩信道:“别的逃亡将领,都是普通角色,很容易得到,唯独韩信,实乃旷世奇才,在咱汉军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你如果甘心呆在这鸟不拉屎的汉中、巴蜀之地,长期当汉王,那确实用不着韩信这样的大才;如果您要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天下,那么就没有人比韩信更值得您依赖了。用不用韩信您看着办”。刘邦说:“我志不在当汉王,当然日思夜想挥军东进争天下,哪愿长期呆在这望不到边的大山里啊”。

萧何见刘邦态度已有所松动,遂乘热打铁道:“你既然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就必须重用韩信这样的人才;如果你不重用他,他迟早还会逃跑的”。刘邦是乱世枭雄,起自草莽,没有文化,但他能听得进善言,有容人之度量,见萧何如此推崇韩信,就说:“好吧,我信你,这就拜韩信为大将”。

萧何大喜,就建议他选择良辰吉日,沐浴斋戒,筑坛拜将,用隆重的礼节拜韩信为大将。萧何解释道:“韩信是百年难遇的军事大才,自然不能以寻常之礼对待,这样他才会认为你发自内心看重他,从此一心一意为你效死力,再也不会离开你”。

事实证明韩信确实是秦末战乱中一个难得的军事奇才,他足智多谋,文武兼具,战功赫赫,国士无双,后来的实践证明了这点,但他被发现和认识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萧何很早就发现韩信是世所罕见的大才,但他的认识一直没被刘邦接受。在秦末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情况下,得人才者得天下,一个人才的得失,往往能决定胜利的天枰最终会倾向于谁或抛弃谁。刘邦没有辨识出韩信之才,萧何认为假如坐等刘邦意识到韩信是个人才,很可能早已经失去了韩信,对刘邦来说,这是个巨大而难以弥补的损失。为了促逼刘邦尽快认识到韩信的价值,他就借韩信因怀才不遇逃跑的机会,一再将刘邦的军,迫使他重用韩信。

从当时的情形看,刘邦虽然接受了萧何重用韩信的建议,但显然将信将疑、有不少勉强的成分,并未完全认知到韩信独一无二的价值。但刘邦之所以能成事,和他虚心纳谏与度量恢廓是分不开的,他答应以隆重礼仪任韩信为大将。有史家认为刘邦是“流氓皇帝”。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并未完全认识到韩信的价值时,相信萧何的眼力,尊重萧何的意见,因而挽留住了韩信这一大才,为他以后削平群雄、一统天下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时的萧何,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因此,他不遗余力的推荐韩信,韩信也未辜负他,终于扫灭群雄,帮助刘邦建汉称帝。

但后来刘邦虽然当了皇帝,为了清除一些诸侯王的力量,又开始诛戮功臣,以解决他们对皇权构成的威胁,为继任者铺平统治之路。 刘邦处心积虑的把对皇权构成威胁者、反叛者一个个收拾掉后,他自己也即将油尽灯枯了。

登基称帝时,萧何被刘邦点赞为“论功当属第一 ” 。这位建汉首功之臣被汉高祖任为丞相。

有史家认为,韩信被诛是千古奇冤,但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他铤而走险实属被逼无奈。 韩信是位“上马草军书,下马击狂胡”的全才,可以这么说,刘邦的天下基本是韩信帮他打下来的 。但最终这位军事奇才却落得个“高鸟尽,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可悲下场,作为那个风起云涌大时代的英雄人物,韩信的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以及后来的叱咤风云,甚至成得大功后他的犹疑不决、患得患失、首鼠两端,都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捕杀韩信或许是刘邦的意思,但具体操作又完全是吕后和萧何合谋进行的,当时刘邦率军讨伐英布,并未在长安。彼时的萧何,贵为丞相,且天下已定,韩信的作用已经不如当初那么重要,为刘汉的江山社稷考虑,一贯忠诚的他不可能站在韩信一边与吕后对抗,于是积极出谋划策,以高祖得胜回朝为由,诱骗韩信入宫庆贺,一举擒拿,后被吕后诛于长乐宫钟室。成就韩信的是萧何,毁掉韩信的同样是萧何。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丞相萧何不能不配合吕后擒杀韩信,不管他是自愿的或逼于无奈,反正设计杀韩信的主谋就是他,或许他设谋杀韩信也是为了自保吧 ?他若不协助吕后诛杀韩信,他自己就或许会是下一个被杀的对象。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t萧何是大汉朝开国丞相。

\t韩信是大汉朝开国大将军。

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可以说是刘邦得天下最有帮助的两位元勋。而韩信本人却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要想知道为什么萧何要帮助吕后害死韩信,必须先明白,萧何为什么要推荐韩信。

01萧何为什么要推荐一个寂寂无名的韩信呢?

还是汉王的刘邦,被项羽发配到了不毛之地西川。他是江苏人,带着的都是江苏的士兵,这帮人对西川的气候和环境都很不适应,刚走到一半路,就跑了一半人马。

这么下去,刘邦没到西川,可能就成了光杆司令了。所以刘邦在暗地里告诉自己的手下人,他一定会打回去,只要跟着他忍耐几年,将来就有原始股可以分。

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之下,果然有大批人马都跟着刘邦进入了西川。问题来了,刘邦拿什么打回去呢?他手里确实有人马,却没有一个一流的军事统帅。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

虽然刘邦也是比较厉害的军事统帅,可是跟项羽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所以这个时候刘邦就吩咐手下人帮他物色一些能力比较强的人。

这个时候萧何把韩信带了过来,韩信有多少能力,刘邦是不知道的。他压根也不太相信韩信的能力,但是刘邦相信萧何。

刘邦认为能够被萧何推荐,那韩信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无论如何,刘邦都要卖萧何一个面子。而萧何为什么对韩信如此信任呢?

韩信与萧何的一番言谈,足以让萧何这位高深莫测的智者臣服,这就是韩信的本事。韩信的谈吐已经告诉萧何他不是个简单的人。

02萧何为什么要月下追韩信呢?

韩信不是一次就得到刘邦的赏识,而是去了两回。第一回去的时候,刘邦压根就不在意韩信,让他去管粮仓,算是对他毛遂自荐的一种肯定了。

结果韩信憋屈之下,只好选择离开汉军。这个时候萧何大晚上的,骑着快马趁着月色去追赶韩信,不知道的还以为萧何跟着韩信一起跑路了。

刘邦却不相信,因为他始终认为韩信哪有自己有魅力呢?萧何是不可能跟着韩信跑的,要跑也是韩信跟着萧何跑。

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武士反接之。---《史记》

当然了,萧何自然是没有跑路,他是去追韩信的。他为什么去追韩信呢?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留住韩信这样的人才,他希望韩信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

第二个目的,如果韩信执意要走,那么萧何只能杀掉韩信了。因为韩信知道太多汉军的秘密,此刻离开算是逃兵。而且韩信这么大本事的人,将来一定会成为刘邦最大的对手,所以萧何必须要杀掉他。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明白萧何为什么要去追韩信,主要还是因为韩信太有才华了。这样的才华只能被汉军所用,要是不能用的话,萧何只能选择毁掉这样的才华。

03萧何为什么要帮助吕后设计陷害韩信?

韩信帮助刘邦夺取天下以后,不断要求各种封赏。首先就是做假齐王,结果刘邦给了他一个真齐王。在这之后,他手下人就不断在他耳边吹风,说以大王的能力,就算是去做皇帝,那也是绰绰有余。

韩信说实话还是比较忠诚的,他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依旧以刘邦马首是瞻。但是刘邦日夜睡不着觉啊,试想一想,这么一位出色优秀的高人被封为齐王,手里掌握着权力和军队,对皇帝是一件好事吗?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史记》

当然不是,因为韩信始终不姓刘,做不到跟刘邦一条心。这个时候吕后就站出来了,她表示自己比较心狠手辣,可以下得了手对付韩信。

萧何自告奋勇地告诉吕后,自己当年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就动了杀掉韩信的念头,看来现在要付诸实践了。

所以萧何就引诱韩信前来,最终被吕后所抓。那么萧何为什么执意要帮助吕后呢?因为萧何认为韩信是自己引荐的,如果他这个时候不出头,将来极有可能遭遇大难。

萧何推荐韩信,如果韩信造反了,那么萧何就是罪魁祸首。你有多少功劳,没有人会记住,但是一旦你有了罪过,那全天下人都会铭记。

萧何知道如果韩信造反的话,自己的下场会是怎样。所以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此刻的萧何必须要出头解决这件事。

即使不能成功,至少萧何也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在刘邦这边可以继续混口饭吃。他是多聪明的一个人呢?里外不吃亏。



\t总结:萧何不算厚道,但是足够聪明。

萧何是个怎样的人呢?很多人认为萧何见风使舵。他的确是这样的人,用完了韩信,就想办法弄死人家。

其实萧何这么做是最明智的,他只有弄死韩信,才能保住自己。时间不同,对待一个人的态度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萧何希望韩信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却不希望韩信因为夺取天下以后,居功自傲从而造反。这就是萧何的高明之处。

《史记》


江湖小晓生


上位者要杀下位者,作为下位者要么谋反拼一把,要么就束手待毙。同为下位者,面对上位者的命令,要么坚决执行领赏,要么不执行等死。萧何对于吕后诛杀韩信的命令,他只能执行,不执行的话两人皆死,执行的话仅韩信一人去死。权衡过后,萧何选择执行吕后的命令,因为韩信是大汉的潜在威胁,他萧何也是大汉的潜在威胁,只有执行命令处死韩信,才能向汉室表明自己的忠心,才能活下去。

汉朝建立后,刘邦迫于现实情况,不得不分封了各路异姓诸侯王,不过刘邦始终认为异姓诸侯是不可靠的,刘邦终其一身都在剿灭异姓诸侯的路上。韩信虽然也是诸侯,但是他的爵位是侯爵,不是王爵,只有王爵的诸侯才有封国。韩信本来受封为楚王,拥有楚国部分旧地,后来刘邦设计剥夺了韩信的王爵,将楚国一分为二,分封给了两位刘姓宗亲。韩信由楚王变成了淮阴侯,迁长安居住,实为软禁。萧何作为大汉丞相,在关中地区民望极高,在功臣集团中地位极高,如果他要反叛,实力跟韩信一样强大。

找借口消灭韩信和萧何是刘邦、吕后夫妻俩经常考虑的事情。刘邦常年在外征战,诛杀功臣的事情基本上是吕后在操持。吕后是一个十分精明的女人,她让萧何去请韩信入宫,并在宫中伏下甲兵,意图一举击杀韩信。如果萧何不去请韩信,那么先将萧何处死,再直接发兵击杀韩信,此为一石二鸟之计。萧何当然不愿意杀韩信,但是他不去请韩信,第一个死的人是他,第二个死的就是韩信,与其同死,不如只死一个,因此萧何去请了韩信。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为的是让韩信为大汉效力,击败西楚霸王项羽,他并没有预料到有朝一日他还得送韩信归天。

韩信死后,刘邦、吕后夫妇将目光转向了萧何。张良不忍萧何惨死,就给萧何出招,让萧何自污名节,取怒于百姓,那样的话刘邦会放他一条生路。萧何作为丞相,开始大量贪腐,还不作为,弄得百姓怨声载道,刘邦听闻后心中大喜,减轻了杀萧何的心。刘邦将死之前,又将萧何投入大牢之中,意图处死。萧何见到刘邦后,不言功劳,只说当年一起和刘邦吃肉喝酒、偷鸡摸狗的事,刘邦闻言生情,不忍杀害萧何,最终还是将萧何放了。萧何在立嫡一事上跟吕后高度一致,故吕后对萧何无杀心,萧何终于得以善终。


大秦铁鹰剑士


人都是情绪化动物,容易受一些感兴化的东西影响。

萧何月下追韩信,无论是在正史的记载中,还在是民间艺术的演绎下,都赋予了许多感情色彩,后者尤甚。所以许多人把萧何当成了韩信的伯乐。毕竟萧何让胸怀大志,但穷困潦倒、到处不受待见的韩信找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让他这匹千里马一鸣惊人,同时更实现了他的富贵梦想。


但是,如果我们理性的去看待二人的关系,韩信不过是萧何利用的工具,而工具的命运就是被主人使用的时候必须得心应手,当帮主人完成任务后,或被束之高阁,或是弃于角落。

因此,韩信无论在萧何眼中,还是在刘邦的手里,当他发挥不出剩余价值的时候,必然会被抛弃,除非韩信有张良的自知之明,主动去做一个最“无用”的人。

反过来讲,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萧何之所以帮助吕后擒拿韩信,正是将人类之一固有的特性袒露无疑。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韩信有谋反的嫌疑,萧何要用他的人头向刘邦表示忠心。


做为帝国的君王,他不会去相信任何一个人,尽管对方一如既往地对他表示效忠,千方百计的消除他内心中的猜忌,但帝王始终不会收起对臣下的戒备。

刘邦率军出关东进攻击项羽的时候,萧何在汉中大本营为其提供粮秣军资,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萧何主动将子侄送到他的身边“效劳”;刘邦与项羽荥阳一带对峙的时候,萧何变卖家资以充军需;刘邦亲征英布的时候,萧何在京城以侵占百姓土地自污;而韩信谋反,何尝不是萧何又一次自我表现的绝佳机会。


借用丘吉尔的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韩信是个英雄,萧何是个人才,刘邦是个标志。

韩信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他最该感谢的人就是萧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信是千里马,没有好的舞台也展示不了自己的才华,韩信跟随项羽,项羽根本就没有把他当回事,韩信也努力过,他不过地位低下,毛遂自荐,为项羽献计献策,可项羽觉得他是在开玩笑。



在项羽眼里,韩信不过就是一个卒,对于战略战术的事情跟他无关,心高气傲的韩信,觉得自己就是个大将军,既然项羽不给他舞台,那就去投靠刘邦。

刘邦虽然很重视人才,但刘邦的眼睛也不是很好,他看韩信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萧何发现了韩信的与众不同,在刘邦面前极力推荐韩信,既然萧何推荐,刘邦还是要给面子,大小会给韩信安排个职位。



可韩信不是来当兵的,他要做大将军,这可为难了刘邦,一个没有任何战绩和名气的韩信,要价太高,口气不小。刘邦一时不知所措。

韩信也是个犟脾气,刘邦不重用,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乘着月色我韩信逃跑吧,另外去找明主,韩信一逃,萧何发现后,赶紧去追,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被追回来了,萧何追韩信的故事也传为了美谈。



在萧何的努力下,韩信如愿的成为了大将军,成为大将军后,每战必胜,让刘邦开心得不得了,可以说刘邦能战胜项羽,建立大汉,韩信首功。

萧何是韩信的伯乐,韩信也是萧何的骄傲,萧何和韩信一内一外,配合默契,两人堪称知己。



萧何是一个非常稳重的政治家,他对人和时局看得都非常准,他辅佐刘邦管理国家,刘邦对萧何也是特别倚重。

所以当韩信的利益与刘邦集团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萧何是会毫不犹豫的站在刘邦一边,韩信功高震主,想反刘邦,萧何的反应是,与吕后一起除掉韩信,给刘邦一个交代。


一本夏


我们都知道,韩信和萧何都是“汉初三杰”之一,正是他们帮助刘邦夺得的天下。而且韩信是萧何成就的,正是因为萧何,韩信当上的大将军。不过韩信的死也是萧何直接造成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不得不说,这里面是存在利益的,正是因为私心,萧何害死了韩信。我们都知道,萧何推荐了韩信。然后韩信,当上了大将军,开始带领刘邦杀出汉中,占领关中,逐鹿中原和项羽争夺天下的。

最终,韩信击败了项羽,为刘邦夺得了天下。

刘邦成为了汉朝开国皇帝,韩信被封为了齐王,然后又被迁为楚王。萧何成了刘邦朝的宰相,可以说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无论是萧何,还是韩信。他们都受到了刘邦的重用。

可是,到了刘邦晚年,他就开始屠杀功臣了。

当然了刘邦主要是对当时的异姓王比较畏惧,若是开刀的话,刘邦也是拿他们开刀。

为什么刘邦会畏惧异姓王呢?

因为汉朝的王,是有兵权的,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豢养属于自己的军队。正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他们都有自己的队伍。

有了自己的队伍,他们就可以对抗中央了,所以,这样的话,刘邦的皇权就会受到威胁。

正是如此,刘邦为了自己皇位的安危,他就要对异姓王下手了。

刘邦先是把燕王臧涂给杀了,然后又去平叛陈曦的反叛。

正是在刘邦平叛陈曦的时候,吕后得到了韩信要谋反的消息。所以,吕后就把萧何给叫到了宫里。

于是,两个人开始密谋要如何杀掉韩信?

萧何就给吕后出了注意,先把韩信骗到宫里来,然后在宫里安排上刀斧手,只要韩信一进宫,他就死定了。

吕后派人想把韩信骗到宫里,但是,韩信没有上当。

不得已萧何只有亲自出马了,别人的面子韩信可以不给,但是,萧何的面子,韩信不能不给。因为在韩信的印象里,萧何就是他的恩人。

正是因为韩信轻信了萧何的话,他进到宫了,然后就被吕后给抓住,并且被灭了族。

那么,萧何为何要献计杀韩信呢?

原因就是萧何是大汉的丞相,刘邦的事,对于他来说就是他的事。即使,他知道韩信是被诬陷的,他也要除去韩信。

因为韩信活着始终是刘邦和吕后的心头大患。为刘邦除去了一个隐患,就等于是萧何立了一个大功。

这对于萧何来说,是有好处的。至少可以增加他和刘邦之间的感情,让刘邦更加的重用他。

当然了刘邦想要除去韩信,无论是吕后,还是萧何他们都是心知肚明的。这也不怪刘邦要对韩信下手,韩信也有错的地方。

韩信的错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刘邦把韩信封为楚王的时候,那时候刘邦正在通缉项羽手下的重臣钟离眜。因为钟离眜是韩信的发小,所以,他就去投靠韩信去了。

当刘邦知道这件事的时候,问韩信有没有见过钟离眜。韩信说没有见过,刘邦气的不行。

所以,刘邦就借口到楚国去游玩,正是趁着这个机会,刘邦把韩信给抓了,然后剥夺了他楚王的职务,把他给贬为了淮阴侯。

从此,韩信被软禁在了都城长安,刘邦的身边。此刻的韩信,已经没有兵权了,所以,他也就对刘邦造成不了威胁了。

所以,从这里刘邦已经开始不信任韩信了。

第二,刘邦去平叛陈曦的时候,也有叫韩信一起去,可是韩信借故说自己生病了不能去。刘邦当然知道这是韩信的推脱之词了。

尽管刘邦对韩信很不满,但是,他也没有强求韩信,直接带着兵就去平叛陈曦去了。

这样的韩信,对于刘邦来说,韩信已经没有用了。

本来刘邦留着韩信,是想用他的军事才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但是,通过这一次出兵,韩信已经不可能和他合作了。

所以,韩信留着只能对刘邦带来坏处,没有什么好处。

这一点吕后是懂得,萧何当然也懂了。萧何就是这个世上最懂刘邦的人,要不他也不会得到刘邦的信任。

所以,为了给刘邦除去后顾之忧,所以,他只好为吕后献策,在刘邦不在的时候,把韩信给杀害了。

韩信是不是真的谋反,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历史中百科


韩信不死,天下难安。

自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刘氏江山最不安全隐患巳非韩信莫属。在韩信还是楚王时,项羽手下大将,韩信的至交好友钟离皌,就对韩信说过这种话。刘邦借机去云梦打猎,招韩信进见。

钟离皌劝韩信趁机杀了刘邦以求自立,韩信不忍心。钟离皌只好自杀以保全韩信。在韩信进见刘邦时,被刘邦以谋反之罪拿下,押往长安,囚禁起来。

韩信作为军事天才,兵仙神帅,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战争艺术天才。以彻底把当时天下人征服,在当时人的心中,韩信成了战场上的神。在韩信的军事生涯中,没有打不了的仗,无论什么情况。韩信总能找敌人的弱点,并且能战而胜之。

萧何作为汉王朝的核心人物,为汉朝的建立用尽了一生的心血。"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成为韩信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萧何为了大汉王朝的建立,用尽无数办法,使韩信在刘邦集团,寸功末立的情况下。劝刘邦建坛拜帅,成为刘邦集团的大将军,军队的实际掌权人。才有了以后韩信的许多经典战,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

但是,萧何也能为大汉王朝建立后,牺牲曾经的知已好友韩信。因为任何友谊和亲情,在国家利益面前,都是无能无力,一切都以国家利益为主。

萧何为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只能选择牺牲韩信,把一切不安定的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画诗人生


萧何在世人眼中是非常具有争议的人物,就是因为在处理韩信的关系上。月下追韩信,萧何被后人称赞,但是却又献计杀害韩信,有点像卸磨杀驴的感觉。那么萧何有没有做错呢?
(萧何剧照)

萧何为何月下追韩信

史书上都说萧何是为了爱惜韩信的才华,希望韩信能为刘邦效力。也有人说萧何其实并不是一个人去的,而是带了很多高手,如果韩信反抗就将他就地正法。因为萧何很会识人,可以这么说没有萧何,就没有汉高祖刘邦!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所以萧何成了汉朝的丞相,因为萧何知道刘邦的前途非常大!萧何也觉得韩信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后面肯定会是跺跺脚,天地都要抖动的大人物。如果韩信不能被刘邦所用,只能把他杀了。
(刘邦与萧何剧照)

这里想说的是,萧何他不得不追,不管什么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韩信就是他推荐给刘邦的,虽然刚开始刘邦没放在心上,如果韩信真的跑了,他也要受处罚的。韩信跟萧何是玩的比较好的朋友,但是韩信的脾气比较古怪,而且是个眼高手低的人,他一直觉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之前韩信是在项羽麾下,因得不到重用就果断离开。来到刘邦这,韩信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用,他也走了。不过萧何知道了,萧何一想,这怎么行,他走了我也跑不了啊,于是连夜去追!因为这个事,刘邦还误会萧何,认为萧何跟着韩信一起跑了难过了一两天!

萧何为何献计杀韩信

  • 萧何的自保

伴君如伴虎,自古以来哪个朝代都是一样的。萧何不管在军队,民众的声望都非常好。刘邦也有担心过萧何会不会谋反。不过萧何是什么人?一看你的脸就知道你心里想的啥,他深知自己的位置非常危险。于是自导自演一出戏,让刘邦认为自己是个贪小便宜的人,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然而在处理韩信的时候,这个时候战队就显得非常重要,最终他选择了抛弃韩信,为吕后出谋划策,除掉韩信,来保全自己。

  • 萧何的嫉妒及愤怒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汉朝的贡献非常大。有一段时间,刘邦非常器重韩信而忽略了萧何跟张良。所以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有点嫉妒吧。

同时韩信好大喜功, 还喜欢威胁刘邦。在项羽围攻刘邦时,刘邦向韩信寻求帮助,韩信答应出兵的条件是刘邦得允诺他做齐王。这让刘邦集团非常的不爽自己愤怒,都暗自给韩信画了个圈圈诅咒他。

韩信的功劳太大,后继无人能对抗

这个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韩信被称为兵仙,连项羽都败在他手下。他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刘邦在时可能韩信还要考虑下,毕竟有着知遇之恩,可是刘邦百年之后,谁能治的了他,或许江山都很快就变成姓韩了。吕后是不允许这样威胁儿子的情况出现,于是萧何出主意,杀了韩信,为保大汉江山。
(韩信剧照)

当萧何看到韩信的惨烈死状,痛哭说道11个字,“我杀韩信,是为了天下苍生”。萧何言语之中有一种无奈,但是这种做法被很多人诟病。照理说,他应该想各种借口不去趟这个浑水。如果说韩信知道自己是被朋友谋害的,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自嘲吧!


历史每日说


萧何为什么不救韩信,此一时彼一时。天下熙熙即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萧何也不例外。

项羽进入关中之后,大封诸王,一共分了18个王,刘邦为汉王,封地为蜀地。项羽鸿门宴虽然没有杀刘邦,鸿门宴之后对刘邦也是很防范的。项羽分给刘邦3万人马,但这3万人马,基本是老弱残兵。

刘邦是不想去的,在秦朝时候,蜀地可不像现在是天府之国,是一个流放犯人的地方,可谓穷山恶水。刘邦是很不愿意去的,但是又没有办法,项羽当时实在是太强大,又不敢违抗,只好硬着头皮出发了。

刘邦都这么的不情愿,可想跟着刘邦的士兵那就更不愿意了。于是一路走,士兵一路逃跑。这其中就有后世大名鼎鼎的韩信。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晚上连夜去追。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萧何追上韩信后是好一顿劝说,好一顿许诺,奔驰、宝马、美女、金钱、权力要啥给啥,韩信将信将疑。萧何对韩信说,如果承诺的没有,你还可以走啊,韩信一想也对,自己现在啥也不是,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就跟着萧何回去了。

回去后,萧何坚决要求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这时刘邦身边也就只有萧何最能干,刘邦就答应了萧何的要求。这个时候萧何追韩信,是刘邦正处在最为困难的时候,亟需有能力的将领统兵,萧何知道韩信军事能力出众,必然可以为刘邦所用。 这个时候萧何不仅是为了刘邦,也是为了自己,萧何知道有了韩信超群的军事能力,局面会完全不一样。韩信后来果然是所向披靡,为建立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大汉王朝建立后,刘邦分了8个异姓王,其中就有齐王韩信。刘邦对8个人都极为不放心,担心这帮人有朝一日起兵造反,首当其冲的就是韩信。开始逐个收拾,萧何对于这件事情是心知肚明的。

萧何和韩信顶多算个同事关系,刘邦是亭长的时候萧何就是刘邦的上级,萧何也经常去刘邦家吃饭。所以,萧何和刘邦、吕雉很早就认识,还是同乡,并且关系都不错。

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后,心中就极为不满。趁着当时巨鹿太守陈豨到家里的时候,联络陈豨里应外合要造反。陈豨听了韩信的话,后来果然反叛。陈豨的反叛被刘邦亲自带兵镇压。只不过陈豨起兵的时候,韩信因为信息暴露没来得及出手,韩信的最后是有反叛之心的。

刘邦本来就有心消灭8个异姓王,韩信这样做也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刘邦自己不方便动手,韩信毕竟是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于是就借皇后吕雉的手,处理韩信。萧何作为丞相也十分清楚。萧何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会帮助吕后灭韩信的。

萧何和刘邦从沛县起兵,一直跟在刘邦身边尽心竭力,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奋斗到大汉朝公司刚刚成立,绝对不容许公司刚刚成立,就危机四伏。

在朋友的角度,上边提到,萧何和刘邦是一个地方长的的人,关系可想而知。两人又曾经在一个政府部门混饭吃,萧何在刘邦是亭长的时候,就对刘邦非常好。而刘邦现在是大汉朝的皇帝,自己为丞相,在臣子的角度,也一定要帮刘邦。

况且,韩信确实有反叛之心。于公于私,萧何都会帮助吕后灭韩信。

韩信的结局也就注定了。萧何亲自写信给韩信,邀请韩信进宫参加庆功宴,韩信虽然有疑虑,但看到自己的伯乐萧何的亲笔信,也就打消了疑虑。于是,进入早已为他设计好的死亡之门,在长乐宫的钟室韩信被杀。


历史如述


方圆论坛在线

萧何之所以会月下追韩信,那是因为他知道韩信是个大才。刘邦在拥有了韩信之后有机会一统天下。而他自己性命早就和刘邦捆绑在了一起。所以不管于公还是于私。萧何都必须把韩信追回来。如果不能为刘邦所用。那么萧何会杀了韩信。而萧何之所以在后来又出卖了韩信。实际上也是为了自保。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在性命危急的时候,萧何自然会出卖韩信以求生路。至于萧何救韩信?别傻了。萧何自己都自身难保谈什么救韩信。他出卖韩信的目的就是为了自保。否则他自己都难逃一死。


萧何可以说是韩信的伯乐。在韩信一文不名的时候,是萧何发掘了韩信。在萧何意识到韩信有大才之后就决定再考察一下韩信再推荐给刘邦。但韩信在和萧何沟通之后也没见萧何推荐自己。所以韩信认为在刘邦手下也不肯可能受重用。所以就偷偷跑了。萧何得知韩信跑了,连夜骑马就追赶韩信。在一统劝说之后终于把韩信给劝了回来。时候在萧何的力荐之下。刘邦拜将韩信。韩信掌管刘邦大军后先是以暗度陈仓之计平灭了三秦之地。后来一路横推各诸侯立下了大功。

而发掘了韩信的萧何自然也受益良多。但后来刘邦称帝之后,立有赫赫战功的韩信就成了一个威胁。功高震主历朝历代都免不了的。尤其是像韩信这么优秀杰出的人才。刘邦想要杀掉韩信也掣肘颇多。首先刘邦不能毫无理由的杀掉韩信,那样影响太坏了。其次,韩信是萧何推荐的。他们两人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也是刘邦所关注的。而且萧何掌文,韩信掌武。如果两人联手造反,那么想想刘备后背就发凉。所以刘邦就越发的感到了两人的威胁。


萧何多聪明一个人。他自然也能感受到刘邦的不信任和怀疑。所以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萧何果断出卖了韩信保全了自己。萧何通过出卖韩信来告诉刘邦。自己和韩信没有关系。萧何表忠心的举动虽然短暂的打消了刘邦的疑虑。但是刘邦并没有根本性的相信了萧何。后来萧何不断的通过贡献家产,完了抢夺民田自污名声。这才使得刘邦真正的对萧何放下戒备之心。也因此萧何才逃过了一劫,免于身死。所以就说了“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萧何成就了韩信,又一手毁了韩信。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