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納溪:回鄉當村官 把貧困村變成“首富村”

他曾經是一裝修公司老闆,卻放棄紅火的生意,回鄉走上村主任的崗位。為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他整合產業發展資金髮展富民產業,讓昔日的貧困村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裡,就成為了全鎮“首富村”。


瀘州納溪:回鄉當村官 把貧困村變成“首富村”

劉敬剛(右)到貧困戶家中瞭解家禽養殖情況。


當起了“村官”

這個回鄉當村官的老闆叫劉敬剛,是瀘州市納溪區合面鎮馬橋村人,今年39歲。

劉敬剛所在馬橋村是合面鎮唯一一個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7月14日,筆者來到這裡,看到一條條平整的村組道路直通家家戶戶,一幢幢農家新房掩映在綠樹叢中。山坡地頭,隨處可見長勢旺盛的柑橘樹苗,果苗間套種的海椒碩果累累。稻田裡,除了已進入揚花期的水稻,還有套養在田裡肥碩的小龍蝦……看著村頭這兩年多來日新月異的變化,精準扶貧戶阮明元不無激動地說:“這兩年我們能靠發展產業脫貧走上致富路,多虧了劉敬剛這個老闆主任。”

劉敬剛一直是馬橋村村民眼中的大能人。2001年12月,他退伍回到家鄉後,前往廣東潮州打工,歷經10多年的打拼,到2015年,他在潮州和家鄉瀘州都擁有了自己的裝修公司。而就在此時,他獲知了馬橋村是合面鎮唯一一個省級建檔立卡的“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不僅如此,因為交通閉塞,無支柱產業,這些年村裡的年輕人都選擇了外出務工。

“我要把最新的脫貧政策傳達給鄉親,更好地帶領大家脫貧致富。”面對貧困而走向落寞的鄉村,2017年1月,劉敬剛不顧家人的反對,回到家鄉馬橋村主動參選村主任,得到組織和村民信任,當起了“村官”。

村民富了

馬橋村的村民窮,而村集體更沒有一分錢的收入,活脫脫的一個“空殼村”。為了壯大集體經濟,劉敬剛走馬上任後,他首先向鎮政府爭取回了村裡自來水廠的管理權,一年下來村集體有3萬元的水廠管理收入;同時,劉敬剛以村集體公司名義將村民外出無人耕種的250畝土地流轉了過來轉租給一個外來的龍蝦養殖業主,業主每年按每畝50斤黃谷支持村集體公司統籌安排,一年下來,村集體公司又增加了1.5萬元的收入。2018年,劉敬剛與村“兩委”幹部商量後,將政府劃撥的25萬元產業發展資金入股扶貧豬場,不僅貧困戶有了穩定收入,每年集體公司也有1.25萬元的分紅。

村集體家底“厚”了,村民腰包更要鼓起來,尤其是那些貧困戶必須脫貧致富。為此,2017年和2018年,劉敬剛與村“兩委”商議後,利用政府扶持的101萬元扶貧收益資金和80萬元的壯大集體經濟資金,先後流轉了800畝土地,全部種植優質柑橘,之後又套種海椒。令劉敬剛高興的是,柑橘園的海椒不僅實現了3000元/畝的收益,20多戶貧困戶通過參與管理,一年下來平均都有5000多元的務工收入。

為了讓村民在家中就賣上好價錢,劉敬剛依託村集體資產公司在網上建起了“最美觀音巖·鄉村土特產”淘寶店。如今一個月下來,淘寶店就要為村民賣出近5萬元的雞蛋、臘肉、大米等農副產品……

“柑橘明後年就會陸續產生收益了,尤其是進入盛產期後每畝利潤都在3000元以上,加上養殖蛋雞、生豬,每年至少要給馬橋村村民帶來400萬元的純收益,人均年收入就能上萬元,那時村民的腰包才是真正‘鼓’起來了。”劉敬剛自信滿滿地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