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扶貧花”在宣漢盛開 一條峽谷帶動46萬人增收致富

“文旅扶貧花”在宣漢盛開 一條峽谷帶動46萬人增收致富

巴山大峽谷“山路不只十八彎”

四川新聞網達州10月23日訊(記者 餘開洋 攝影報道)深秋,大巴山峽谷下起了小雨,細密的雨絲在天地間織起一張灰濛濛的幔帳,像一幅沒有盡頭的畫卷。

2015年,脫貧攻堅的號角響徹中國。宣漢確定了以旅遊扶貧開發帶動山區脫貧的思路,總投資上百億元的渡口“風情小鎮”、土溪口水庫生態觀光區等項目陸續動工開建。2018年8月,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開園迎客,到今年8月,一年時間,已經累計接待遊客160.7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0.25億元。近日,四川新聞網記者走進渡口鄉,只見街道兩旁的酒店、客棧、餐館、超市密集,往來的自駕車輛和各地遊客讓這裡熱鬧非凡,一座由核心景區帶動的旅遊集鎮呈現勃勃生機。

吃上“旅遊飯” 端上“致富碗”

國慶長假已過去近半個月時間,但土家族小夥于濤自家的餐飲店門前仍懸掛著鮮豔的五星紅旗。臨近中午,這家位於宣漢縣巴山大峽谷渡口土家族鄉青龍街的特色餐飲店又熱鬧了起來。

今年33歲的于濤,初中畢業後就外出學廚,曾在宣漢、成都、上海、昆明等地做廚師。“當時,大家都覺得,只有離開,才是出路。”多年的廚師經驗,也讓于濤燒得一手好菜。“每次回來都不一樣!”家鄉的鉅變,于濤看在眼裡,喜在心中。漸漸地,返鄉創業的念頭開始萌發。

“文旅扶贫花”在宣汉盛开 一条峡谷带动46万人增收致富

于濤唱起土家歌謠

“發展旅遊,特色餐飲必不可少。房子是自家的,廚師是現成的,我就決定回來好好幹一場。”在外闖蕩16年之後,2017年于濤回到家鄉,潛心研究土家特色菜。2018年,于濤的菜館在渡口鄉開業了。3個包間,7張桌子,去年5月8日開業,短短8個月後餐飲店的營業額收入就近50萬。

其實,像于濤這樣因旅遊而脫貧致富的故事在宣漢還有很多。數據顯示,巴山大峽谷景區直接帶動這一片區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9.1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0.8萬人,建檔立卡貧困村從2014年的102個減少到2018年的15個,輻射帶動周邊46萬餘人增收,帶動片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100元。

于濤說,回到家後既照顧了老人又增加了收入。他就是巴山大峽谷景區脫貧致富的最大受益者。收入增加後,于濤還有著自己的打算。“現在景區各項配套越來越成熟,遊客也越來越多,需求也越來越大。”未來,于濤還打算擴大規模,把2樓裝修出來,再加6張桌子。同時,計劃開辦一些技能培訓,把自己學到的東西交給別人,讓更多的品嚐到地道的土家菜餚。如今,他的15個廚師朋友已從各地慕名而來,在景區大大小小的酒店餐館掌勺做菜。

“文旅扶贫花”在宣汉盛开 一条峡谷带动46万人增收致富

巴山大峽谷魚泉洞

唱起歌跳起舞 文旅融合的生動演繹

經濟收入增加後,當地群眾的業餘生活也豐富了起來。 宣漢是巴人的聚居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薅草鑼鼓、車車燈、錢棍舞等民俗文化根植於這片厚重的熱土。當地的土家文化深深地吸引著遊客,而旅遊的發展又推動了當地的文化,文旅融合在這片土地生動演繹。

為了提升景區旅遊品質,打造濃郁的巴文化氛圍,豐富遊客生活,巴山大峽谷成立巴山民俗表演藝術團,組織轄區內群眾參加表演。

今年42歲的土家族龍大姐白天在景區做保潔,下班後就會和大家一起在廣場上表演歌舞。在巴山民俗表演藝術團裡,有不少人都是白天景區上班、晚上在景區跳舞,兩頭工作、兩份收入,既繁榮了景區生活,又增添了家庭收入。

近年來,宣漢縣圍繞“建成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目標定位,立足川東、走出四川、放眼全國,始終堅持把旅遊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大力推進“全域旅遊”“開發扶貧”戰略,建立健全了機制體制、規劃實施、政策保障、創建評估“四大體系”,初步形成了以東部巴山大峽谷為龍頭景區、西部鄉村休閒圈、南部康養度假圈、北部文化體驗圈、中部生態觀光圈為配套景區的“一區四圈”全域旅遊新格局,成功走出了一條“以開發促產業助增收”的山區旅遊脫貧新路子。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