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扶贫花”在宣汉盛开 一条峡谷带动46万人增收致富

“文旅扶贫花”在宣汉盛开 一条峡谷带动46万人增收致富

巴山大峡谷“山路不只十八弯”

四川新闻网达州10月23日讯(记者 余开洋 摄影报道)深秋,大巴山峡谷下起了小雨,细密的雨丝在天地间织起一张灰蒙蒙的幔帐,像一幅没有尽头的画卷。

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中国。宣汉确定了以旅游扶贫开发带动山区脱贫的思路,总投资上百亿元的渡口“风情小镇”、土溪口水库生态观光区等项目陆续动工开建。2018年8月,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开园迎客,到今年8月,一年时间,已经累计接待游客160.7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25亿元。近日,四川新闻网记者走进渡口乡,只见街道两旁的酒店、客栈、餐馆、超市密集,往来的自驾车辆和各地游客让这里热闹非凡,一座由核心景区带动的旅游集镇呈现勃勃生机。

吃上“旅游饭” 端上“致富碗”

国庆长假已过去近半个月时间,但土家族小伙于涛自家的餐饮店门前仍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临近中午,这家位于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渡口土家族乡青龙街的特色餐饮店又热闹了起来。

今年33岁的于涛,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学厨,曾在宣汉、成都、上海、昆明等地做厨师。“当时,大家都觉得,只有离开,才是出路。”多年的厨师经验,也让于涛烧得一手好菜。“每次回来都不一样!”家乡的巨变,于涛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渐渐地,返乡创业的念头开始萌发。

“文旅扶贫花”在宣汉盛开 一条峡谷带动46万人增收致富

于涛唱起土家歌谣

“发展旅游,特色餐饮必不可少。房子是自家的,厨师是现成的,我就决定回来好好干一场。”在外闯荡16年之后,2017年于涛回到家乡,潜心研究土家特色菜。2018年,于涛的菜馆在渡口乡开业了。3个包间,7张桌子,去年5月8日开业,短短8个月后餐饮店的营业额收入就近50万。

其实,像于涛这样因旅游而脱贫致富的故事在宣汉还有很多。数据显示,巴山大峡谷景区直接带动这一片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9.1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0.8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从2014年的102个减少到2018年的15个,辐射带动周边46万余人增收,带动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00元。

于涛说,回到家后既照顾了老人又增加了收入。他就是巴山大峡谷景区脱贫致富的最大受益者。收入增加后,于涛还有着自己的打算。“现在景区各项配套越来越成熟,游客也越来越多,需求也越来越大。”未来,于涛还打算扩大规模,把2楼装修出来,再加6张桌子。同时,计划开办一些技能培训,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交给别人,让更多的品尝到地道的土家菜肴。如今,他的15个厨师朋友已从各地慕名而来,在景区大大小小的酒店餐馆掌勺做菜。

“文旅扶贫花”在宣汉盛开 一条峡谷带动46万人增收致富

巴山大峡谷鱼泉洞

唱起歌跳起舞 文旅融合的生动演绎

经济收入增加后,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起来。 宣汉是巴人的聚居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薅草锣鼓、车车灯、钱棍舞等民俗文化根植于这片厚重的热土。当地的土家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游客,而旅游的发展又推动了当地的文化,文旅融合在这片土地生动演绎。

为了提升景区旅游品质,打造浓郁的巴文化氛围,丰富游客生活,巴山大峡谷成立巴山民俗表演艺术团,组织辖区内群众参加表演。

今年42岁的土家族龙大姐白天在景区做保洁,下班后就会和大家一起在广场上表演歌舞。在巴山民俗表演艺术团里,有不少人都是白天景区上班、晚上在景区跳舞,两头工作、两份收入,既繁荣了景区生活,又增添了家庭收入。

近年来,宣汉县围绕“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立足川东、走出四川、放眼全国,始终坚持把旅游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开发扶贫”战略,建立健全了机制体制、规划实施、政策保障、创建评估“四大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东部巴山大峡谷为龙头景区、西部乡村休闲圈、南部康养度假圈、北部文化体验圈、中部生态观光圈为配套景区的“一区四圈”全域旅游新格局,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开发促产业助增收”的山区旅游脱贫新路子。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