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与人欲:“计划生育”为何与古代中国擦肩而过?

天理与人欲:“计划生育”为何与古代中国擦肩而过?

原始绘画

中国计划生育理念究竟形成于什么朝代,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至少可以肯定,“计生”的理念并不是当代才出现的。

中国的信史时代,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鼓励生育,控制生育。但由于技术的原因,控制生育在古代无法施行。这种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一直到清末都没有解决。

天理与人欲:“计划生育”为何与古代中国擦肩而过?

张德彝

张德彝(184—1918),字在初,汉军镶黄旗人。在闭关锁国的时代,张德彝则一生8次出国,在国外生活过27年。电报、自行车、螺丝等被中国人沿用的科技名词,即由张德彝首译。当时,“计生”措施在国外已经出现,但张德彝仍表现出十分不解。

为控制生育,西方国家已开始使用“安全套”。在《航海述奇》中,张德彝如是描述“安全套”:“闻英、法国有售肾衣者,不知何物所造。据云宿妓时,将是物冠于龙阳之首,以免染疾……虽云却病,总不如赤身之为快也。”“有恐生子女为累者亦用此物,虽极颠凤倒鸾而一雏不卵。” ​​​

张德彝理解的“安全套”,限于卫生方面,没有将其作为节育措施,这与中国的传统理念,有着极大的关系。

天理与人欲:“计划生育”为何与古代中国擦肩而过?

右四为张德彝

传统中国是一种自然经济,加之技术方面的因素,生育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中国最早的人口记录,出现西汉平帝年间(公元2年),但这并不等于这时才出现人口政策。政府对生育的干预,没有节育手段,只能通过婚姻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政府干预生育,大体经历了鼓励与节制两个阶段。

人类早期,生产力普遍低下,人口政策集中于鼓励。《孔氏家语》提出:“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以人类繁衍计,春秋时男子16岁、女子14岁就要结婚,以承担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这种责任,集中的鼓励结婚,提高生育水平。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便强力推行国人生育,措施便是奖励生育。据《国语·越语》:越国对国人生育,生男孩的国家奖两壶好酒,一条狗;生女孩的奖两壶好酒,一头小猪;生三胞胎,抚养费用基本上都是国家的。

生育的前提,就是结婚。越国迫于人口不足的压力,强制实行早婚,限制不利于生育的婚姻状况:“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不结婚生育,结婚不能生育,在越国都是违法行为。

天理与人欲:“计划生育”为何与古代中国擦肩而过?

古装女子

古代的婚姻状态,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状态。但是,权贵阶层对女性的大量占有,实质上导致生育数量的下降。《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载:齐桓公曾微服暗访时发现,有一家有三个未婚男子,原因即是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有关。于是,齐桓公削减后宫人数,将后宫 “未尝御”的女子遣散回家,结婚嫁人,以利生育。在诸多王朝,都控制权贵阶层及官员的纳妾数量,目的即是利于国家人口的数量增长。

《汉书·惠帝纪》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也就是说,凡15—30岁的适婚女子,如果不结婚,将被处以人头税五倍的罚款。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年)颁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鼓励国民生育,动员富人赞助穷光棍娶妻,还将人口指标纳入地方官的政绩考核体系。这些措施的实行,目的都是以婚姻推动人口数量的增长,并且必须施以政府干预。

但是,人口的增长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人口在创造财富的同样,也在消耗资源,尤其是在生产力不发达、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的时代。只要生产力与科技达到一定水平,人口的膨胀就必然发生,这也是自然现象。中国对人口的控制,在宋代即已发生。

中国人口于宋代首次过亿,如何解决人口压力问题,没有技术上可靠的措施。而婚姻形成家庭,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制度不能作出高速,宋代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天理与人欲:“计划生育”为何与古代中国擦肩而过?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通常被作为伦理来解,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要控制人口,在当时只有“人欲”可能控制。后人理解的“人欲”,一般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但是,私欲、淫欲则是固有的“人欲”。控制“人欲”,人口会自然发生变化。而宋末著名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则明确提出了“少生”、“优生”的“计生”理论。宋代出现对人口施加控制的理念,也并不奇怪,早在唐朝,民间诗人王梵志《大皮装大树》即云:“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保持人口的平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儿子”,这种认识是有忧患意识的。

经历宋元战争,中国的人口大幅下降。但到明代中后期,人口膨胀问题再度显现。《明会要》记载,万历六年的人口为6000余万。学者分析,明代的人口顶峰当在8000万至1.2亿之间。《剑桥中国明代史》则认为在2—3亿之间。

自然资源,在明代已经不堪巨大的人口压力。继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后,明人再次意识到人口控制的必要。网上有人认为,明朝首辅(宰相)申时行提出了计划生育问题,是中国“计生”的鼻祖,但没有史料依据。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曾在《太平广记钞》刻本上曾批道:“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食之?”“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所以,中国“计生”的鼻祖,要么是宋代的朱熹,要么是明代的冯梦龙。

天理与人欲:“计划生育”为何与古代中国擦肩而过?

冯梦龙剧照

明代人提出了“计生”问题,但没有措施,也没有施行。明末人口膨胀,又遭遇天灾,自然资源无法承载巨大的人口压力,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清初因战争一度缓解。社会稳定后,清代的人口矛盾再次暴发。但是,这种基于人口膨胀的生存危机,一度因“畲粟”(玉米)、番薯的推广得以有限的消解。新食物的引进,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清末的人口再度剧增。据清道光版《桐城县志》:清道光五年(1825),桐城县人口高达274599户、2443750人,创下不二的历史峰值。而此时的县境在册耕地不过40万亩,且多为缙绅阶层占有,平民普遍破产,社会危机亟速酝酿。最终,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暴发,清末的人口再次下降。

在中国传统社会,始终没有实施“计划生育”,人口的调整关键是天灾与战争在起调节作用,这同样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更谈不上是一件什么好事。

天理与人欲:“计划生育”为何与古代中国擦肩而过?

古装女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