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式夫妻的“假性親密”有多傷

為什麼你們總是互相傷害?| 論中國式夫妻的“假性親密”有多傷

1、假性親密關係

約翰·格雷博士在經營自己與妻子的親密關係時領悟出這麼一句話:

愛的真諦就是,無論如何夫妻都要同舟共濟,要真正為對方著想,走進他們心底,去感受他們的真實情緒與需求。

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越來越多人的婚姻猶如快餐,離婚反而顯得像是馬蜂窩一樣,大家蜂擁而至。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叫做:為什麼現在離婚率如此之高?

答案五花八門:

我老公看著人挺好,但就是跟他三觀不合;有些婚姻看著很好,實則千瘡百孔;我父母好幾年都不說話了,雖然沒有辦離婚手續,但跟離婚沒區別;我跟我老公結婚四五年了,但是我感覺他一點都不瞭解我;

婚姻生活越過越累……..

明明是彼此深愛的兩個人,本應該相互扶持,相互陪伴,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明明是血脈相連的親人,本應該親密無間,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卻不知道早已千瘡百孔,貌合神離。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假性親密關係”,指的是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結處於很淺層的狀態,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

我對於“假性親密關係”的理解大致是這樣的:彼此刻意的保持一種形式上的親密關係,實則是為了逃避親密過程中的衝突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而迎合對方,隱藏自我,並保持一定的距離關係。也就是說,即便兩個人在一起很多年,但這兩個人之間的情感聯結並不怎麼深刻。也許你們對彼此的生活習慣已經熟悉得不行,但更深一層的思想、理想、情緒上並沒有交融,而且雙方也沒有溝通的意願,只是形成一種對維持“在一起”關係的默契。 這種“貌合神離”的關係就是“假性親密關係”。

為什麼你們總是互相傷害?| 論中國式夫妻的“假性親密”有多傷

2、什麼原因導致了“假性親密關係”的產生?

最近,朋友欣欣找我傾訴起了她的婚姻問題,她說:這婚姻是一天都過不下去了,想離婚了。我問她出了什麼事情?她說,也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兩個人越來越不像夫妻,關係一天不如一天,說親人不像親人,說愛人不像愛人,感覺就是為了一個家庭殼子而勉強維持著表面的夫妻關係。

欣欣和她的老公是一對結婚10多年的夫妻,最初兩人是相親認識的。欣欣告訴我說:在外人看來,我跟我老公是一對幸福的夫妻,有著一個看起來不算差的家庭,老公有著可觀的收入,自己也自由職業,小孩也長大了。

可是,卻沒幾個人知道,我早已身心俱疲。為了維持這個看起來所謂幸福的家庭,我每天都感覺到很累。實際上,我們夫妻倆並不像外人看到的那樣。我和我老公是人前幸福,人後冷淡。他雖然關心我,不缺我吃穿用住,但兩個人之間總感覺隔著一層什麼。我感覺我老公有點自卑,內心也比較封閉,我們之間也沒有什麼心靈溝通,他對我的態度,讓我始終感覺不到那股真情流露,感覺一切都是為了形式而表演出來的行為。說實話,有時候我們沒有吵架,都能大半個月互相不說話。真的不知道怎麼回事!

我也曾嘗試著跟他溝通這種情況,但是他的反應每次都是說:你想太多了,不要整天有事沒事的胡思亂想。總是很刻意的迴避跟我探討這個話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我想太多了?還是他有意要隱藏什麼?這樣的關係,讓我很無奈,我想離婚。

心理學說,假性親密關係的產生,一半因為彼此情感和性格問題,另一半因為疏忽和不重視。

但我認為,導致假性親密關係的原因有很多種。

就像欣欣的這個情況,在親密的表象下,她們其實很疏離。男方似乎不是發自內心地愛女方,夫妻間沒有真正的情感聯結。雖然對方很好地扮演著丈夫的角色,卻並未真正的打開心扉,真正地接納對方,從而能更深入地去了解對方。因此,他們之間的狀態是處於“假性親密關係”——即一種迴避焦慮的心理防禦機制中。

之所以逃避真實的親密,是因為害怕暴露真實的自己,將不設防的一面展現給伴侶。在這種恐懼感的背後,是我們深深的焦慮——彷彿建立真實的情感聯結,帶來的必然是傷害和痛苦。為了躲避難以承受的後果,伴侶把自己裝在厚厚的防護罩裡,跟我們隔離開來。而代價卻是,情感交流的管道堵塞住了,再怎麼努力都走不到他心裡去。所以欣欣感受到的淡漠和迴避,我相信是真實存在的。是另一半對親密關係中傷害的防禦。

為什麼你們總是互相傷害?| 論中國式夫妻的“假性親密”有多傷

另外,史秀雄在《假性親密關係》一書中講到,產生假性親密關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我們並不真正瞭解自己。

現在社會,很多人結婚都是隨波逐流,認為跟誰結婚都一樣。他們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戀愛、結婚。也不確定自己結婚是為了什麼,希望從這段感情中獲得什麼。當你問他們為什麼結婚時,很多人都說不出所以然來,只是迫於父母和家庭、世俗的壓力而做出的選擇。這種現象在相親的世界裡是最常見。

2、 伴侶之間並不瞭解彼此。

很多伴侶雖然在形式上非常親近,甚至非常熟悉彼此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但是並不真正瞭解對方對於情感、性、金錢、生育、以及精神追求等這些問題的真正需求。很多人都是盲目進入婚姻的,甚至是並沒有意識到作為夫妻,要達成怎樣的一種默契,而當關系出現問題時,兩個人不得不坐下來談談時,才會意識到:“原來TA是個這樣的人”,於是,關係就一直進退兩難。猶如朋友欣欣的案例。

3、 自身心理問題障礙

很多人,他們自身的心理問題也會阻礙親密關係的發展。他們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從負面影響著他們與他人的相處方式。親密關係中情感的表達、信任的建立、矛盾衝突的處理,都會受到個人心理問題的影響。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多,這些問題會愈發明顯。

4、 原生家庭對成長和性格的影響

史秀雄就接待過這樣一位來訪者,她生活中幾乎所有選擇都是為了取悅父母,結婚之後,這種取悅的習慣也轉移到了對待伴侶上面。

然而,一味取悅討好,並沒能給她帶來幸福的婚姻,與伴侶的關係反倒越來越差。

其實,她也意識到了自己一直在取悅的問題,但因為取悅總是能夠換來他人的一點點認可,所以她不停地持續著這個低效的模式。

當一個人把注意力都放在別人身上,勢必會忽略自己的需求。可是如果不知道自己在一段關係裡想得到什麼,自然很難得到真正的親密。

《假性親密關係》中說:

任何一個從壓抑家庭氛圍裡掙扎著走出來的人,都會對親密關係裡的棘手問題異常敏感。他們的表現為逃避親密,情緒被長期壓抑,性格焦慮且極度不自信。

沒有人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但我更想提醒你的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成年人,會懂得通過學習和思考來完善自己的認知,在高質量的友情和愛情中獲得成長。

為什麼你們總是互相傷害?| 論中國式夫妻的“假性親密”有多傷

3、打破“假性親密關係”,重建幸福生活

那麼,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打破這種“假性親密關係”?

要走出“假性親密關係”,首先我們要了解真正的親密關係是怎樣的。

克里斯多福說,找尋真正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找尋自己。

也就是說,在所有的人際關係裡面,都有一條永恆的定律:與人相處,就是與自己相處。當我們能夠看清這個真相時,那麼對於親密關係的經營,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而婚姻生活裡的關係,主要是與伴侶之間的關係。這裡的親密,其實是由另外的一些過程和行為來建立的。這些過程和行為,關乎兩個人關係的質量、溝通的深度,以及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 1、找回自己,重塑自我認知

每個人都想一輩子擁有美好的愛情和婚姻。但是現實告訴我們,沒有幾個人的愛情能一次到白頭,即使有些人雖然一生只跟一個女人在一起,也未必就見得他們的親密關係是高質量的。

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經歷幾次的失戀或者離婚。有些人會因為這些經歷而變得更加成熟,有些人卻因此變得越來越恐懼,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當我們經歷分手或者離婚時,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恢復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一直處在痛苦的漩渦裡越陷越深。給自己一定的時間清理這些情感傷口,在這個階段,是自我療愈的最佳時期。

恢復情緒之後,分析愛情在你人生中的位置,嘗試著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根據我的過往經歷,愛情在我人生中並不是第一的位置,我對於愛情是這樣看待的,愛情來時,我撞開雙臂擁抱,愛情走時,我亦可以活得豐富多彩,因為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也不是一定必要的選擇。當我們用這樣的思維進行自我療愈時,你的恢復速度和能力也是非常強大的。

在我看來,分手也好,離婚也罷,當我們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把它當作是一種個人的成長經歷,因為經歷過,我們才能更加看清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想要的又是什麼?

理清人生目標之後,該開始重新踏出步伐,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依然會遭遇很多困難,但請相信,對於已經經歷過洗禮的你,能夠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我們能夠做到更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通過這些經歷,我們的認知應該有所提升與成長,問問自己,在過去的經歷裡面,自己真的做的足夠好了嗎?自己的脾氣、性格、行為、情緒你真的都處理的很好嗎?有哪些是我們可以做到但是卻沒做到的,哪些是能做好但沒做好的,哪些自己以為做不到但卻又做到了的?經歷過了之後,自己有什麼成長?對於愛情或者婚姻,有沒有更新的一些認識?如果再一次遇到愛情,你又會怎麼去表達自己?

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會經歷一些傷痛,告訴自己,這些傷痛都是提醒自己要成長。只有當我們清楚的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受傷,為什麼會經歷這些問題的真正原因時,我們才能真正從中得到自我成長。

為什麼你們總是互相傷害?| 論中國式夫妻的“假性親密”有多傷

  • 2、在關係中內省

《親密關係》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

內省是檢視自己內在的所有想法和感覺的過程,其終極目標是讓你能和自己內在的事物和平相處,並且用愛來面對他們。

誠實的觀照我們的內心,你會發現,我們在經營一段關係的時候,我們負面的情緒有時候會不自覺的投射到外在的親密關係上。而我們的伴侶就是那個被接收的對象。

很多時候,我們四處尋找所謂的親密關係,靈魂伴侶以及真愛的真相,但其實這些真相併不在外面,真正的本質是:沒有人會永遠滿足我們的需求,也沒有人能讓我們難過或快樂,更沒有人該為我們所受的傷而承擔什麼,所有我們尋找的皆在於我們的內心。

在內省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你對待所有的人際關係的方式其實就是對待自己的方式。萬念皆緣心起,你對別人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因此,當我們的關係出現問題時,首要的任務就是收拾整理好自己,接受不好的一面,停止任何的爭執與傷害,不僅如此,在伴侶顯得脆弱時,要無條件的給予支持和鼓勵!

就像克里斯多福說的那樣:既然我們要愛一個人,那麼就要愛TA的全部。

  • 3、不要把伴侶當親人,而是當朋友般信任與包容

電視劇《知否》中,顧廷燁和明蘭攜手走到了終點。婚前,顧廷燁對明蘭的一切都瞭如指掌,他知道明蘭喜歡吃什麼,愛看什麼書。

他懂得明蘭是一個有智慧的女人,不該在閨帷之中鬥爭,所以給了她一片更廣闊的天地。

當顧廷燁說自己有個外室,還有流落在外沒有找到的兒子,希望明蘭能原諒他時,明蘭說“我都想做你的孩子,你對待孩子那麼好。”

當明蘭被王氏欺負時,顧廷燁跑死兩匹馬,第一時間趕回來保護她,明蘭說他傻,他卻說“我要護著你”。

顧廷燁在汴京口碑很差,得勢之後繼母萬般陷害他入獄。明蘭卻在宮外為他擊鼓鳴冤。

愛一個人就要愛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

世界很大,遇到一個彼此信任的愛人很重要,因為他 / 她真的懂你的內心。

願看到這篇文章的你能有所收穫,也祝願你能擁有真正的親密關係!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