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五大名旦成就與特點,你瞭解多少?

常香玉 (1923-2004)

豫劇五大名旦成就與特點,你瞭解多少?

豫劇五大名旦成就與特點,你瞭解多少?

生平介紹

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董溝。原名張妙玲。9歲隨父張福仙學戲,後拜翟彥身、周海水為師,兼學花旦、小生、武生諸行當,10歲登臺,總彙於旦角。得王鎮南先生幫助,13歲主演六部《西廂》,名滿開封。

演藝生涯

❀ 日寇侵華,她首演抗日時裝戲《打土地》,顯示了她作為一位愛國藝人的民族氣節。

❀ 1938年西向長安,在陝甘演出,名聲大振,得“豫劇皇后”之譽。

❀ 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校,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後改建為香玉劇社。

❀ 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各地義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團社號”戰鬥機一架,受到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和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等部門嘉獎。

❀ 1956年曾擔任河南豫劇院院長,20世紀80年代初期又擔任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劇協主席、河南省文化廳顧問等。是戲曲界公認的豫劇大師。

人物成就

常香玉從藝70多年來,在藝術上一直表現著熾熱的追求。其唱腔舒展奔放,變化自如,達到了很高的美學境界和藝術造詣;表演上剛健清新,細膩灑脫,已形成了眾所公認的“常派”風格。

陳素真 (1918—1994年)

豫劇五大名旦成就與特點,你瞭解多少?

生平介紹

原名王若瑜。陝西省富平縣人。8歲拜著名豫劇藝人孫延德為師,並隨繼父陳玉亭習藝,攻青衣,兼及其它旦行。10歲在開封相國寺同樂舞臺露演,很快顯示出她堅毅剛烈、刻苦不輟的性格。13歲在杞縣一帶相繼主演了“四大徵”等劇目。

演藝生涯

在社會輿論中獲得“梆子大王”、“豫劇皇后”和“河南梅蘭芳”等美稱。

❀ 1936年春,應上海百代公司之約灌製了《三上轎》等10張唱片。不久因嗓子不適,遂致力於“做功戲”的求索。

❀ 1937年隨樊粹庭去北京等地觀摩學習京劇藝術,得名家指點,技藝更加精進。 抗日戰爭爆發,與樊粹庭合辦獅吼劇團。幾經周折後,於1940年秋率團赴西安演出。

❀ 1942年10月脫離獅吼到洛陽搭班,但不久即行隱居,直到1948年才又在開封和平劇院復出。

人物成就

生前是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並曾擔任過河南省劇協副主席,河南省政協常委等職。1991年河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以《情繫舞臺》為書名出版了她的回憶錄。

崔蘭田 (1926-2003)

豫劇五大名旦成就與特點,你瞭解多少?

十八歲的崔蘭田▲▲▲

豫劇五大名旦成就與特點,你瞭解多少?

《藍橋會》劇照 | 崔蘭田(右)飾賈玉珍

生平介紹

1926年出生于山東曹縣。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崔派”藝術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劇協副主席。她自幼家境貧寒。5歲隨父母逃荒至鄭州,11歲入太乙班學藝,師從周海水、賈鎖。初攻鬚生,後改旦角,為“十八蘭”中的佼佼者。

人物成就

其唱腔以下五音為體,兼用上五音,同時融會秦腔、曲劇、河北梆子、京昆等姊妹劇種的音調,唱腔旋律豐富多彩,發音長於鼻腔共鳴,音域寬廣,行家總結為“氣不暴,聲不搶,字不逼,音不撞,形不露”;行腔樸實,較少使用花腔,表演形“靜”而實動。多演端莊賢淑善良堅貞而又命運悲慘的婦女形象。為豫西流派的傑出代表,豫劇“五大名旦”之一。

馬金鳳 1922年生

豫劇五大名旦成就與特點,你瞭解多少?

豫劇五大名旦成就與特點,你瞭解多少?

人物生平

1922年出生在山東曹縣。“豫劇功勳杯”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她6歲跟父親崔合利學唱河北梆子。1930年乞討到河南開封拜豫劇名演員馬雙枝為師,改唱豫劇。9歲時曾被賣入開封盧殿元戲班,更名為盧金鳳。被贖出後隨繼父姓,改名為馬金鳳。1939年到密縣太乙新班演戲,曾向燕長庚、翟彥身學唱豫西調。1950年在安徽省界首成立中原豫劇團 ,後轉為河南省商丘專區人民豫劇團。

經70年的舞臺實踐和不斷革新創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帥旦”藝術風格。其代表作有《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等。這三齣戲全部拍成了電影。劇中主要唱段,以及《楊八姐遊春》、《十二寡婦徵西》等劇中的唱段多次灌製唱片和錄製盒式磁帶發行。

人物成就

曾多次進北京和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被當代譽為“洛陽牡丹”,並享譽海內外,公認是20世紀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之一。

閻立品 (1922—1996年)

豫劇五大名旦成就與特點,你瞭解多少?豫劇五大名旦成就與特點,你瞭解多少?

生平介紹

其父閻彩雲是豫劇著名男旦。她10歲入開封義成班,拜祥符調名演員楊金玉為師,並問教於宗師周青山(藝名“雜麵肉包”)。 12歲開始掛牌演戲,初露鋒芒。其後又在太康四街班、許昌“一道轍”、許昌二油梆、界首民眾舞臺等處搭班,很快蜚聲劇壇。她堅持學戲先學德,一生不演低級下流戲,格守“不貪錢”,“不怕手槍,正直作人”的準則,在惡劣的環境中保持著高潔的品格。抗日戰爭時期,她削去辮子,剃成光頭,女扮男裝,流落到偏遠的農村,寧肯忍饑受餓,艱苦度日,也絕不給日寇和漢奸演戲。1954年1月,京劇大師梅蘭芳在看了閻立品的演出後,稱讚她是“地方戲中很少有的閨門旦”,並主動提出收她為學生。

人物成就

她的唱腔清柔甜潤,韻味無窮,藝術上遵循“細想、細唱、細做、細心琢磨、細緻入微”的準則,獨樹一幟地形成了為人稱道的“閻派”唱腔藝術。其名劇《秦雪梅》在中原大地影響極大,家喻戶曉。她主演的《盤夫索夫》、《遊龜山》等劇,也已拍成電視、錄像或灌製成唱片、磁帶發行全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