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洛陽牡丹”的豫劇名家馬金鳳,藝術成就是她的全部心血

看過豫劇影片《穆桂英掛帥》的人,大概不會忘記影片中那個氣宇軒昂、雍容大度的三軍元帥穆桂英的形象。這位巾幅英雄的扮演者,就是在豫劇界享有盛名的旦角演員馬金風。馬金鳳以她獨到的藝術成就,曾被人們譽為“洛陽牡丹”。

被譽為“洛陽牡丹”的豫劇名家馬金鳳,藝術成就是她的全部心血

馬金風1922年出生在山東省曹縣一個貧苦藝人家裡。她的父親是有名的河北梆子演員。馬金風從六歲起就跟父親學戲,七歲隨父親同臺演出。當時,人們叫她“七歲紅”。

馬金鳳八歲那年,父親所在的戲班解散,又逢災年,全家逃荒到了河南。可是到河南以後,生計依然沒有著落,舉家凍餓難度。馬金鳳的父親實在養不活全家,終於含著一把辛酸淚,忍痛把唯一的女兒賣給了一個姓馬的戲班班主。馬金鳳的名字就是從那以後叫起來的。

童年的悽楚,生活的艱辛,使馬金風過早地懂得了人世的冷暖。因此,在她幼小的心靈上,暗暗立下了一個志向:學好戲,演好戲,爭取擺脫困苦的境遇。這樣,在戲班的破落院子裡,人們時常看見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穿著破衣服,不畏寒冬酷暑,日復一日地刻苦練功、吊嗓。

後來,馬金風又先後拜當時祥符調名藝人馬雙枝、管玉田、司鳳英和豫西調名藝人燕長庚、翟燕身為師,廣泛學習了這些名家的精湛藝技。這些,都為她以後在藝術上的長足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幾十年漫長的藝術生涯中,馬金風辛勤探索,勇於創新,把豫東調、豫西調和祥符調渾然一體地融匯於自己的演唱之中。除此以外,馬金風還十分注意向其他劇種和其他優秀演員學習,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表演手段。

比如她從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的水袖動作中獲得有益的啟示,而蓋叫天的武生技藝又牽動了她的某種藝術構思。在馬金鳳的唱腔裡,我們還可以聽到河南曲劇、河南墜子甚至京韻大鼓的旋律和韻味。

被譽為“洛陽牡丹”的豫劇名家馬金鳳,藝術成就是她的全部心血

由於馬金鳳不間斷地、虛心地廣收博採,並融化於自己的唱腔、表演之中,她的藝術日臻完美、多姿多彩,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豫劇旦角表演藝術流派,激聲洛陽,譽滿中原。

馬金鳳是一位造詣很深,同時又具有強烈事業心的藝術家。幾十年來,她在藝術上孜孜探索,刻意求精,辛勤創造,不斷開拓。她忠於豫劇藝術,熱愛豫劇事業,而且愛得深沉、執著,併為之付出了全部心血。

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曾提出過治學的三種境界,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意思是說做學問、成事業要有頑強刻苦、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把這兩句詞移贈給馬金風,也是非常合適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