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历史事件,打死你都不信,但它确实是真实发生的?

史学达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回答中,有2个水军朋友穿帮了。

以后复制粘贴交给你的模式回答时,也要看一看其他回答。

你的其他水军同事已经贴过了,你还原样贴吗?

穿帮成这样,对得起工资吗?

之所以炸毁黄河大堤,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

1938年5月日军土肥原贤二第14师团为配合徐州会战,切断中国军队之西面退路和阻止第一战区军队增援徐州,而渡过黄河突进豫东,力图切断陇海铁路。

第14师团是日军甲种一流师团,战斗力非常强,装备大量重型武器。

当时徐州大撤退中,国军主力奋力从日军的大包围圈突围,目前还在不间断的撤退和修整中,无力再战。

而且,徐州会战的失败,让日军失去歼灭国军60万有生力量的机会。

然而,面对此事突入河南的第14师团,国军却没有好的办法。

第一战区薛岳组织豫东兵团,调集六个军共12个师的兵力,将第14师团合围。

然而,在河南平原上,国军围歼重武器众多,机动力强大的第14师团基本不可能。

实际上第14师团装备的重炮,比全中国国军的重炮还要多。

我们看看14师团的实力,它的防御能力实在让人惊叹。第14师团第2联队5000多人,驻守太平洋的贝里琉岛。在1944年9月开始贝里琉岛战役中,美军使用高达5万人同日军血战长达73天,才基本歼灭第2联队主力。此战美军伤亡高达1万1000多人,而残余日军仍然不断和美军进行作战,直到战争结束。更厉害的是,第1联队一部34人竟然在岛上打游击,到战后的1947年4月才宣布投降。

整个战役中,日军5000多人全军覆没,仅被俘重伤员150多人,指挥官中川州男大佐切腹自杀。大家看看,这就是第14师团。

而国军12个师兵力,大约是10万左右。

而第14师团满员就是3万人,加上配属部队接近4万人的规模。

国军以绝对劣势火力,仅仅有一倍兵员优势想要歼灭第14师团几乎是无稽之谈。


第14师团发现国军有合围目的是,立即高速向黄河靠近,最终打通了和黄河对岸的联络,日军得以源源不断的增援过来。

至于是否歼灭第14师团,同后来炸毁大坝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

有人之所以将兰封会战和炸毁大堤联系起来,主要是兰封会战期间兰封曾经沦陷过。

恐怕是当时宣传策略,将这个会战和大堤联系起来,以攻击国民党腐败无能。

其实,对战史稍微有些了解,就知道兰封会战和炸毁大堤并没有必然联系。

之所以炸毁大坝,是因为日军调转了进攻方向,改为进入河南境内追击国军。

日军第10师团及混成第3旅团向亳州、涡阳进攻。第16师团及混成第13旅团于5月26日攻占虞城,同时向商丘外围阵地进攻。当夜,黄杰第8军退至商丘郊区一带。

面对日军四面合围和猛击,当时国军没有阻拦日军的实力。

国军的主力刚刚从徐州会战撤退下来,一些部队尚且没有到达集结地,不能作战。

至于从淞沪会战退下的部队,因伤亡损失过于严重,实力大减。

再说详细一些,中国抗战爆发时仅有170多万人,历经淞沪、南京、平津、太原、保定、徐州等几大会战,部队伤亡很大。一些国军部队伤亡高达七八成,理论上补充新兵以后也要至少修整3到5个月才能恢复元气。几乎无兵可用,蒋介石只能抽调正在休整部队去凑数。

实力层次不齐的国军各个部队均是陆续进入战场,更是给了第14师团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此时面对日军重兵对河南的猛攻,国军已经没有实力去阻挡。

6月3日,日军第16师团攻占杞县、通许、陈留。新编第35师师长王劲哉放弃兰封。

6月5日夜,日军攻陷开封。此时日军第16师团已占领尉氏、扶沟,第10师团已占领柘城。

当时黄河防线已经被攻破。如果日军继续沿着平汉铁路南下,就很有可能提前爆发武汉会战。

然而,当时国军部队都被打残了,不具备武汉会战的条件。

况且,平汉铁路豫中一段全部都是平原,日军只需要几天就可以突破这里。

豫南除了南部有些山地,其他也是平原,一样挡不住日军。

武汉一旦丢失,长江水路被切断,铁路枢纽也被切断,中国战场等于瞬间别切成几块。

沿海驻扎的国军主力来不及向西撤退,后方武汉就被敌人攻陷。

尤其,国军的抗战持久防御战略可能全部崩溃,中国就要亡国了。

在这种十万火急的情况下,老蒋万不得已这才扒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

诚然,此举造成沿河地区人民的伤亡,这个无须讳言,也是老蒋决策造成的人间悲剧。

但战争无非就是这样,一小部分人死去换取更多的人生存。

我们对苏联的卫国战争歌颂备至,然而谁知道列宁格勒大胜的代价有多大?

为期列宁格勒872天的围城战破坏了公共设施、食水、能源及粮食供应,导致列宁格勒地区空前的大饥荒,造成最多150万平民死亡。

期间,城内频繁出现人吃人现象,一说普京的亲哥哥,只有几岁的儿童维克托就被人吃了。


至于扒开黄河大堤的军事意义,现在还不是能够敞开学术讨论的时候,萨沙也不多说。

但大家自己去翻看稍微有些水平的抗战历史学教授的论文,就会看到明确的答复。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当然怎么去理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


萨沙写于巴西雨林边。


萨沙


历史书都说,蒋介石是孙中山先生晚年时,身边首屈一指的头号小弟,

当时不明白的就是,这位历史级别的风云人物是如何发迹的呢,

然后随着对历史的理解和深入,这位大佬进过河北保定军校,

然后发迹于上海,刚开始跟着大哥陈其美混,

干一些特工的事,也就是刺杀重要人物之类的脏活儿,

如果没有“永丰舰事件”,这位大佬可能也就没有之后的风起云涌了,

再那次事件之后,中山先生视蒋介石如同心腹,类似于薜岳这样的追随者,

当时这位大佬还挺有远见,说国民党要有自己的军队,

中山送他去苏联学习一下,最后回来就创办了黄埔军校,大佬就当个校长,

因为追随中山先生,这位大佬与许多年轻历史级别的风云人物碰过面,

1921年中山先生会见了伟大的毛主席,当时毛主席三十岁不到,

1920年,中山先生会见了朱德元帅,朱总司令当时为了理想放弃了高官厚禄,

当时中山先生出十万大洋要元帅自己再拉一支队伍跟军阀干,朱总拒绝了,

但作为中山先生的头号小弟,当时也没有什么话语权,

直到1925年中山先生在北平去世后,当时正在北伐,

而作为军校主任的周总理也在这次北伐战争中,当时国共正在第一次合作,

了解到这段历史后,才发现风云人物要经历多少事件才能够历史级人物,

但是,最终这位大佬在1927年站在了正义的对立面,


96年凌晨四点的芝加哥


绝对是蒋介石炸毁花园口,杀敌1000,死去百姓89万,不是不信,而是不敢信!

真实的历史,往往比小说更加离奇,而历史知名人物的一些离奇决定,也往往超出人们预料,甚至超出合理范围。

1938年6月9日,这个时间点,抗日战争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正是这一年,蒋介石的一道命令,炸开了黄河花园口,这一“水淹七军”的策略,仅消灭1000余日军,而河南、安徽各受灾地区,却因之增加了八十九万无辜亡魂。

此前的徐州会战中,中方虽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但也最终以徐州沦陷而结束。这时候,日军的一支——土肥原14师团,约2万人强渡黄河成功,孤军深入。这支日军在一定层面起到了奇兵作用,然而,土肥原师团的孤军深入,也使自己陷入国军的包围圈中。

当时,第一战区的守将程潜早已部署妥当。在豫东,薛岳指挥20余万人的兵力,对2万日军形成合围之势。然而,当土肥原师团开始从兰封突围时,正面迎敌的桂永清部,却收了一天时间不到,即告溃逃。桂永清麾下的27军,可是正牌中央军嫡系,装备不可谓不精良,辖下甚至有一个德式战车营。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甫一交战,竟然弃守阵地溃逃,战车跑的更快,日军追之不及。

不是国军不给力,奈何日军有高达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离奇,商丘守军第8军黄杰部还不如桂永清,刚一看到日军,一枪未放,直接不战而逃。而黄杰是黄埔一期生,蒋介石爱将。他逃跑的“理由”是电台被炸,无法与第一战区联系,所以一个军上万人就跑完了。

这两位彻底打乱整个作战计划,导致国军部队被迫整体后撤,对,你没看错,20万人面对2万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一方主动后撤。然而,作为老蒋爱将的两位,仅仅是暂时的免职处分,后来桂永清做到了海军总司令,而黄杰升到陆军一级上将。

兰封会战图

回到正题,土肥原的2万人不但赶着国军20万人跑,而且开始攻打河南重镇开封,这时候,蒋介石开始坐不住了,然而,惶急的老蒋,想出一招“妙棋”,这招棋一出,惨了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百姓。

1938年6月3日,蒋介石电令程潜立即决堤,让他“要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干,克竞全功”。

河南、安徽等地的百姓,绝对想不到,在连年兵祸的情况下,还会逢此大难,而且是来自自己人之手。

6月6日,新八师师长蒋在珍在花园口指挥决堤,因为当地百姓不同意挖开,所以他派士兵周围群众赶到了5公里以外,并布下严密的岗哨,由800多名身强力壮,分5个小队,日夜轮流开挖。

到6月9日上午9时许,经过人力挖掘和炸药爆破,蒋在珍部在花园口决堤成功,河水奔腾而出,决堤的黄河,如脱开枷锁的恶龙,开始疯狂吞噬沿线的普通百姓。

由于未百姓及时进行疏散(其实炸开黄河,就算疏散又能让百姓去哪里),及水灾后的瘟疫和饥荒肆虐下,许多人因此而死去。

据当事人回忆:“6月9日的晌午,忽然洪水就涌了过来。几分钟的功夫水就涨到齐腰深。没过多久,大水呼啸着冲下来,几米高的浪头跳起来,我的姑姑一家7口人眨眼间就被黄河水卷走了……”

当时香港版的《申报》报道如下:“黄水肆虐,污坑遍地,蚊子多,死尸多,难民们又经常露宿在外,遂致瘟疫流行。患霍乱、伤寒、痢疾的人很多,特别是得了霍乱,上吐下泻,有的人半天时间就死去。花园口决堤不久,在黄水包围的开封就发生了霍乱,死亡者众多”。

一片汪洋泽国

事后根据韩启桐、南钟万统计整理资料,在1948年出版的《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中记载,花园口决堤之后的九年间,河南因此死亡人口有325598人江苏死亡人数为160200人,安徽省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他们根据河南江苏两地的灾区人口死亡比例,推算出安徽死亡人口在40万左右,得出总计八十九万人死于黄泛的结论。

1945年12月,国民政府深入豫皖苏泛区,进行灾情调查,结果显示:“河南黄泛20个县截止到1944年底,共淹毙人口325037人,逃亡人口约631070人。河南、安徽和江苏3省44个县因此受灾,390万人外逃,经济损失近11亿元

5.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尽受灭顶之灾1250万人流离失所。”

对比国民政府的官方统计,可以发现,韩启桐、南钟万二人的统计及估算是比较准确的。

这次的炸开黄河,不但在当时造成巨大危害,更是形成了穿越豫皖苏3省44个县的黄泛区,恶劣影响直至后世。

然而,这以水代兵的又成果如何呢?根据日方统计,日军损失仅有1000多人

而所谓的阻敌效果,到了1938年10月,花园口扒开后第4个月,武汉仍然失守,花园口决口终究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非是国军不努力,奈何日军有高达!

每次看到这段历史,我都会掩卷垂泪、不忍卒睹,难以相信这是真实的历史。蒋介石何以敢拿近百万人的性命,上千万人的流离失所,来为自己的作战不力买单。

然而,至今竟还有人为其招魂, “蒋公为了国家免于灭亡,牺牲少数人”、“这是壮士断腕”,网上种种类似言论不绝于耳。人家壮士断腕,断的也是自己的腕,没有那无辜百姓背锅的。那些想要为蒋介石招魂的人,首先就要问问89万的无辜水下亡魂答不答应、问问深受黄泛区之害的百姓答不答应。

尤为讽刺的是,在花园口西侧,立有一尊铁犀,这尊铁犀高约两米,它浑身乌黑、独角朝天、双目炯炯、坐南朝北、面河而卧,底座处标示这是一件复制品,在它的背部,用斑驳的字体撰写着《镇河铁犀铭》,铭文内容是称颂明朝民族英雄于谦。

根据历史记载,于谦在宣德五年至正统十二年(1430年-1447年)间,担任河南巡抚,在此期间,他勤政为民、两袖清风,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正统五年(1440年)因黄河水势上涨,逼近开封,一时间形势危在旦夕,于谦亲临第一线,带头进行抗洪斗争,他为了表示战胜洪水的决心,将皇帝御赐的蟒袍抛入河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于谦的带头下,军民团结一致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开封城。

这尊铁犀,正是因抗洪成功而立,也是为了颂扬于少保带领百姓战胜洪水的壮举。

对比真正的民族英雄,小丑般的蒋介石,必须遗臭万年!

PS:网上看到一段妙文,放在这里给大家欣赏(侵删):

日寇授首,中州安祯。是夜蒋公欲观民情,遂与数卫士微服金陵。俄而见一道士街头占卜,无有不中,无言不奇,观者如堵,闻者称妙。公遂命卫士以重金试之,乃问“蒋公可比何古人?”少顷,卫士回报,乃曰“威震华夏堪如关羽,力保半壁胜似陆逊”公大喜。是夜三更,金陵诸军得令搜捕妖道,终无所获。正所谓“花园口水淹七军,长沙城火烧连营”。

深夜里的钟声


你相信皇帝派出去“和亲”的公主,在走到半路的时候竟然怀孕了这件事吗?而且还是怀的随从她一起出嫁的士兵的孩子。

要说这件事,打死都很难相信的。但是,事实上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大家听我慢慢说来。

大家都知道和亲是从汉朝开始的,具体可以追溯到汉初刘邦当皇帝的时候。

那时候刘邦干不过匈奴,差点被匈奴杀死在白登山,后来刘邦死里逃生,又回到了朝中,就在这时候有一个叫刘敬的人,就给刘邦出了一个与匈奴和亲的策略,来缓解匈奴和汉朝的关系。

所以,刘邦就把汉朝的公主选来,带上贵重的财物,送到匈奴那里去,以示友好去了。

自从刘邦开了这个先例之后,除了汉武帝等少数的皇帝之外,汉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采用过和亲的策略,解决他们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当然了一般被选去和亲的公主,他们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是皇帝临时认的一些来自民间的女儿,让他们去给国家和平做贡献去了。

我们还知道最为著名的王昭君,她也是和亲的一个典型代表。

话说在汉朝的时候,还有一个公主,她也被皇帝选去了。这一次是一个西亚叫波斯的国家,他们的国王也想娶一个汉朝的公主。

所以,他们就给当时汉朝的皇帝,提出来了这么一个请求。

皇帝就只好选派好了公主,以及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数千人就出发了。

由于路途遥远,他们走了几个月还没有达到目的地,也就是在到了新疆西部的时候,他们竟然遇到了盗贼。

然后,就是开始交火,这个仗一打又是几个月。

在这期间竟然发生了一件怪事,被送去和亲的公主十分意外的怀孕了。

很显然公主是和随从中的一员产生了恋情,发生了关系,没成想最后就导致了这么一个尴尬的局面。

可是,这样的事情一发生,就不能把公主送给人家波斯国了。毕竟怀孕是和怀才一样,时日一长就会被发掘的。

若是被波斯国王发现,那还了得,不久等于是在欺骗人家吗?

等到他们把匪徒给赶跑之后,正好波斯派使者来接亲了。

汉朝这边送亲的人只好实话实说了,说现在公主怀孕了,也许是天意,他怀的是太阳神的孩子。

他们还有鼻子有眼地说,每天中午的时候,都会从太阳下来一个男子,他骑着白马来到公主的房间里,然后,就导致了公主怀了身孕。

面对这样尴尬的情况,波斯的使者明知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但是,他们也不知道说什么,毕竟汉朝他们还是得罪不起的。最终,他们只好回去了。当然了他们空手回去也是最为明智的。

毕竟他们不能带一个大肚婆回去给自己的国王,要是他们真的做了这样事,恐怕是要被杀头的吧。

这边公主和送亲的队伍,因为去不了波斯,他们也回不到汉朝。

所以,索性他们就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朅盘陀”大致就是在今天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从此,他们这数千人就开始在朅盘陀繁衍生息了起来。

就是这样的事情,打死我都不敢相信,但是事实上他确实是有发生的。

汉史趣闻


公公霸占儿媳,儿子们竟然不生气,反而争相鼓励自己的妻子服侍老子,用以争宠夺位!
看到看到这样的记载,你会相信世间竟有这样的荒唐毁三观的事?一定觉得这是后人为了搏人眼球故意抹黑编造的事情。
然而我们都太单纯了!

这是真正的历史记载,不仅仅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而且还发生在帝王之家!干出这件毁三观的事主角,是五代时期后梁开国皇帝朱温(907-912年在位)。

<strong>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事件的始末。


朱温的成长路线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夜,朱温出生在宋州砀山县午沟里。由于父亲早死,家贫,其母王氏就带着他们兄弟于萧县刘崇家当佣人。 朱温长大成人后,很讨厌干活,甚至对干粗活笨活不屑一顾,天天在外面和混混们一起,以豪雄英勇自许,乡里人多数对他很反感。
公元877年,朱温参加黄巢起义部队,由于勇猛善战,一路从小兵做到了同州防御使。但公元882年,他又背叛黄巢投降了唐朝,并帮助唐朝在884年打败了黄巢。唐昭宗为他赐名为朱全忠,以赞他忠勇。但此时的唐王朝也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四方诸侯割据,群雄纷争,朱温也他贼子野心,处心积虑进入权力中央。唐昭宗完全成了傀儡皇帝,被朱温挟裹着东征西战,残暴的朱温常常滥杀无度。因为有天子在手,师出有名,朱温很快在这乱世中靠战争和暴力积累起来了自己的军队和资本。
公元904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唐昭宗因为渐渐失去利用价值被朱温杀死,朱温又立了十三岁的李祝为唐哀帝,其实是自己掌握朝政大权。905年朱温改动“白马驿之变”,杀害唐昭宗后人及朝臣,唐朝基本上亡国。
公元907年,早已按捺不住的朱温在开封称帝,改唐为大梁。

不幸的童年,反复无常的性格,残暴,是他成长过程中最显眼的标签。


朱温的荒唐晚年

在朱温称帝前,他和原本夫人张惠感情很好,张惠和朱温共同生活了二十余年,在朱温灭唐建后梁前夕却染病去世。朱温得到张惠病重的消息,急忙赶了回来。临终前,张惠还对朱温劝道:“既然你有这种建霸业的大志,我也没法阻止你了。但是上台容易下台难,你还是应该三思而后行。如果真能登基实现大志,我最后还有一言,请你记下。“朱温忙说:“有什么尽管说,我一定听从。“张惠缓缓说道:“你英武超群,别的事我都放心,但有时冤杀部下、贪恋酒色让人时常担心。所以'戒杀远色'这四个字,千万要记住!如果你答应,那我也就放心去了。“张惠死后,不仅朱温难过流泪,就连众多将士也是悲伤不已。

但很快朱温就把张惠的劝诫忘到了脑后,开始纵情酒色,荒淫无度。但他的荒淫,直接突破了人类底线,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
《资治通鉴》对此有段记载:
(朱温)“纵意声色,诸子虽在外,常征其妇入侍,帝往往乱之”。

翻译过来简直让人惊掉下巴:朱温开始了声色犬马的生活,因为儿子们长年在外驻守,他便召儿媳们入宫服侍,行乱伦之事。

但更可怕的不是这个,而是他的儿子们知道了之后,不但不感到羞辱愤怒,反而不知廉耻地利用妻子在父亲床前争宠,千方百计地讨好朱温,博取欢心。因为他们预感到,这可能是一个夺得皇位继承权的最佳时机。事实证明,他们的确预感是对的。

这些伺候公公的儿媳中间,只有养子朱友文的老婆最漂亮,所以朱友文也是众兄弟中最受朱温最宠信的一个。朱温也已经决定了要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但这个消息被另一位伺候他的儿媳王氏察觉,立即向她老公朱友珪透漏了消息。这个曾鼓励媳妇努力伺候皇帝老子的儿子并不是个善茬,收到媳妇从宫里传出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先下手为强!


朱温的可悲下场

乾化二年(912年)六月二十二日,朱友珪穿上便衣,装扮成平民百姓进入左龙虎军,把情况向统军韩勍说明。韩勍是朱友珪的老部下,他与朱友珪一拍即合,决定协助他弑父篡位。
韩勍带领着自己信任的亲兵五百人,换上控鹤军士的服装,跟随朱友珪混入皇宫中隐蔽起来。至半夜时启动,砍断万春门的门闩涌入朱温所在的寝殿,此时宫人因恐惧而呼号奔走地逃逸了。 朱温从床上惊醒坐起,问:“造反的人是谁?”
朱友珪走入回答:“不是别人,是我!”

朱温对着朱友珪说:“我早怀疑此贼,愤恨没有杀之。你如此悖逆,杀父篡位,老天爷会放过你吗?”

朱友珪没有犹豫,指示自己的马夫冯廷谔:“将老贼万段!”
冯廷谔提刀追砍,朱温奋起,绕着大殿内的柱子躲避,期间冯廷谔挥刀三次都劈到了大柱子上,最后朱温力乏,倒于床榻,冯廷谔找准机会向朱温的腹部刺了一刀,刀刃从后背穿透出来,朱温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残暴可耻的一生。
《新五代史·梁家人传》:太祖惶骇起呼曰:“我疑此贼久矣,恨不早杀之,逆贼忍杀父乎!”友珪亲吏冯廷谔以剑犯太祖,太祖旋柱而走,剑击柱者三,太祖惫,仆于床,廷谔以剑中之,洞其腹,肠胃皆流。
总结一句:可怕!可恨!可悲!可叹!

点史成金


温而尔雅的周总理居然学习过中国武术?

周总理在南开读书时,校长张伯苓为了增强学生们的体质,曾经登门拜访大侠韩慕侠,希望他能来南开任教。当时韩慕侠刚刚击败了日本柔道高手东乡平三郎,袁世凯都曾邀请其去当武术总教头,但是遭到韩慕侠的拒绝。


南开校长张伯苓亲自登门去请韩慕侠,张伯苓说:“听闻你同日本浪人比武取胜,我们都非常高兴,又一次证明了中华武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国人应该把中华武术发扬光大。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三个方面的发展,欲增加柔术一课,特聘请你到南开学校任教,不知先生肯不肯帮我们这个忙?”得知增设国术,韩慕侠愿意为普及国术而尽绵薄之力,实行武术救国。

韩慕侠到南开后先教了学生们一些基本功,一天晚上有位学生求见,这位学生就是年轻的周恩来。周恩来对韩慕侠仰慕已久,但苦于没有机会相见。韩慕侠成为南开的老师后,周恩来登门求见,希望能成为韩慕侠的正式弟子。韩慕侠被周恩来的真诚所打动,就答应了周恩来,让其每天晚上跟着自己练武。



韩慕侠手里有一把蒙古王僧格林沁的贴身宝刀,因机缘巧合到了韩的手里,是韩慕侠最心爱的兵器,平时很少拿出来示人。但是,周恩来来练刀时,韩慕侠都会把这把心爱宝刀交给周恩来。


历史军魂


7月份就有一个善意的谎言,那么多人受了损失,国人都知道的一个事实,无处不在的国外商业间谍也全知,在这种情形之下还有人用纸包火,也难怪自己人不相信自己。我爱我的国家,希望不要再空谈形势大好,网络时代应该注重事实,水稻亩产万斤不会有人相信,文革中那些惨痛的历史教训应该吸取,不要让别有用心的人看笑话或当作攻击的把柄。古代的无从考证,近代的有目共睹,无须多说。


zhengtao11


古今多少事皆在谈笑间,中华上下五千年发生的奇闻轶事数不胜数,今天便来细数几件听之令人咋舌的真实事件。

史上最离奇的死法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姬獳,这老哥是真正掌握生杀大权的一代国君,上了年纪,多少有点老年病。

晋国的一位算命先生,大概是活腻了,跟国君说,您老啊,活不过今年吃新麦子的时候了。姬老先生一听当然不痛快了,到了当年新麦子下来的时候,把算命的招来,捧着饭碗说:你看,你说我活不到吃新麦子,我这就吃给你看!不过,你得先给饿死,谁叫你算得不准!说罢叫人把算命的推出去砍了。

姬老头子端起饭碗,刚要吃,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跟左右说,不成,得先去上趟茅房,说着放下碗出去了。

可是他作为国君吃好喝好的体重严重超标,竟然把木板压断了掉入坑中,跌入茅坑不要紧,重要的是没人发现,您想啊一方诸侯在大便,旁边占两个伺候的人,那成何体统。再者说,当时不流行这样,身边站俩人,想方便都方便不出来,于是晋景公就这样被活活地淹死在了茅坑中。

晋文公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己跌入茅坑,然后还被淹死地君王,这死法也太不可思议了。

史上预言最准确的书

《推背图》是唐代修道之人李淳风和袁天罡合作所著,其中推算时间之久,推算事件之准确被堪称为“中国第一预言奇书”,其中的未解之谜真的太多太多了。

《推背图》全卷共有60象,除去引言和结言,剩下58象皆为预言,每一象皆是由图画、谶语、律诗、解语构成,其中自大唐算起一直预测到唐代之后两千余年,象象连接,次序无错,让人惊叹。

里面构建的历史走向是按照:“帝制时代—共和时代—大同时代”这一历史观而命定式发展的理论体系,向后人诏示了人类历史最终将走向人不分黑白、地不分南北、无城无府、无尔无我、天下一家,万教归一。

其中第五象中预言到了唐玄宗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和杨玉环葬于马嵬坡的事件。

图上画的是一个马鞍,系指安禄山;还有一本史书,系指史思明;横躺在地上的妇人显然是杨玉环了。

谶语更是有云:杨花飞 ,蜀道难,截断竹,萧方见日,更无一史乃乎安。

李隆基待到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时才醒悟过来,但是中央军已经无法抵御叛军,只能节节败退。在退到陕西的马嵬驿时,众将士不肯移步,要杀死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才可继续前进,后又缢死杨玉环才肯罢休。

第36象中更是预言到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出逃。

其中象上谶语有云“芊芊女子,赤手御敌,不分福祸,灯光蔽日”

如今理解为慈禧利用义和团(义和拳)来抵抗外强,没想到却是福祸相依,引来了外强侵略。

象上律诗有云“母子不分先后,西望长安入觐”

意指慈禧母子二人皇宫西逃。

《推背图》预言之精准事例比比皆是,有道是“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

第一则听之令人咋舌,第二件则令人惊叹。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让人惊叹的历史事件呢?

曾有供稿

春朝青牛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孟烦了总结过日军的战术风格,炮兵轰,步兵冲,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不动了,炮兵再轰,炮兵轰完步兵接着冲。日本就这么简单的战术,居然能把大半个中国都占领了。说起来我们都不相信,可它居然就这么发生了,就是事实,不信也不行。

孟烦了这个总结和日军的战术基本上符合,放在今天看,只要稍微有点军事常识,都会觉得日军这打法也太简单粗暴、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但遗憾的就是,和孟烦了一样,我们都觉得难以置信的事实,他确实就是这么赤裸裸的发生了,日军就靠着这么简单的战术,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给中国造成了至少3500万人的伤亡,国军地方部队和中央军精锐更是一败再败,被日军打得溃不成军,军队伤亡超过五百万人。

大家都批评国军在淞沪会战中战术失误,不该采用添油战术,逐次增兵,但问题是,整个淞沪会战中,日军其实也和国军一样,也是采用了添油战术,也是逐次增兵,打打停停,战略上的意志也并不坚决,至少是日军一直希望能够与国民政府媾和,迫使国民政府承认日军占领华北的既成事实,然后放弃抵抗。国军也同样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早日停战,同样战略上意志不够坚决。可是,日军还是打赢了,国军还是输了。

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打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和国军长期进行堑壕战,摆开阵势,构筑阵地工事,一天一天的拼消耗。而且双方的打法都很没有技术含量,都是正面先用炮兵狂轰滥炸一阵子,然后是炮兵延伸设计,覆盖国军前沿阵地,造成大量伤亡后,步兵开始向国军第一线阵地突击。步兵突上去,被国军赶下来,日军炮兵又开始炮轰,再大量杀伤国军,然后步兵再冲锋,占领国军阵地。到晚上,国军挑选精锐组成突击队进行反突击,日军守不住,退下来,回到原来的战线,继续固守。等到天明,再开始新一天的炮兵轰、步兵冲,如此循环往复,淞沪会战就这么打了三个月,从8月中旬,一直打到11月上旬。

日军发现国军防空能力比较差之后,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来提高炮击的精准度。每天早上吃过早饭,日军就在自己的阵地上升起系留气球,观察国军阵地这边的情况,发现国军阵地上有新的部队上来,或者是国军阵地有调整,就开始指引炮兵开始猛轰。轰一阵子发现国军阵地上没有动静了,步兵就开始冲锋,等到日军步兵冲上来了,国军从隐蔽的战壕跳出来拼杀,日军又退下去,开始新一轮的炮击。如果需要,再召唤飞机进行低飞扫射。

这就是抗战时期的日军基本作战方法,非常简单粗暴,非常机械呆板,非常没有技术含量,所以连国军高级将领都看不下去了,在回忆录中吐槽日军作战时战法机械呆板,不知变通。所以,现在很多网友都总结说,日军的特点就是两条,一傻×,脑子不会转弯,明知道冲上去要被赶下来,还是会冲,每天都是同一套打法,也没有什么创新和变通;二是认真,虽然指挥人员的指挥这么愚蠢,这么机械呆板,日军普通士兵还是一丝不苟的按照这个打法打,每天重复,就跟一群蚂蚁似的。

日军的打法这么愚蠢,这么呆板,为什么还能短时间内就打垮上百万国军,占领大半个中国呢?这个原因就很简单了,因为国军比日军更愚蠢,打法更机械呆板,更没有技术含量。比如说,解放军的作战原则中有一个很基本的原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均衡配置兵力,而是一定有所侧重,也就是要将兵力分配为两个集团,一个较弱的集团防御,另一个较强的集团则主要用来突击和打击敌人。但现在看国军的抗战回忆录就会发现,国军所有的作战都是平均配置兵力,比如说一个师下属三个团,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是三个团左中右平均排开,最多从中抽一个营充当预备队。如果是一个师两个旅,那就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平均配置。

当然,这不是说不承认国军在武器装备方面确实和日军存在很大的差距,但这个差距还没有大到完全不可克服。别的不说,起码几乎在所有大的战役中,国军在兵力上都是有优势的,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差距,如果指挥调度得当,是有可能击败日军。台儿庄会战国军能打赢,主要原因就是除了分点防御之外,战区统帅部保持了汤恩伯军团和张自忠的五十九军两个机动作战兵团作为打击兵团,而不是全部都配置到不同的地域去构筑工事进行防御。

日军其实也不是完全脑子不会转弯,而是经常会突然转弯,而且,每次日军突然脑子转弯,国军就要全线崩溃。比如在淞沪会战中,国军始终认为日军会选择在长江一侧登陆,所以将一部分精锐部队保持在长江沿线进行防御,防止日军登陆。结果日军却并没有在长江这边强行登陆,而是选择了在金山卫方向登陆,登陆后马上包抄国军后路,数十万国军马上就从淞沪战场一路溃逃了,连江阴到乍浦一线的永备国防工事都顾不上利用了,直接往南京逃了。


萧武


蒋介石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1935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伪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1936年又增加了伪中国农民银行。1942年7月1日起,法币的发行权统一于伪中央银行);并宣布所有白银和银元的持有人,应立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

从法币改革到抗日战争前夕,法币的发行额增加到三倍以上。截至1936年6月为止,搜刮人民的白银就达二亿二千五百万元。

抗日战争期间,法币的发行额迅速增长。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为1937年7月抗日战争发生时的三百四十余倍,同一时期的物价至少上涨了二千倍左右。 抗日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反人民的国内战争,这就不能不更加大量地增发纸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同一时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四百九十二万七千倍。大量发行的结果,法币急剧地贬值,1948年8月法币的购买力只有战前币值的五百分之一。

1937年——1949年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变化如下:

1937年 可买黄牛二头;

1938年 可买黄牛一头;

1939年 可买猪一口;

1941年 可买面粉一袋;

1943年 可买鸡一只;

1945年 可买鸡蛋二个;

1946年 可买固体肥皂六分之一块;

1947年 可买煤球一个;

1948年 可买大米两粒

1949年 可买一粒大米的24.5‰,

其贬值速度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