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坦廠中學的某學生一天學習18個小時,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你怎麼看這件事?

小蝦米lizzy


一天學習18個小時的學生,在“亞洲最大高考工廠”比比皆是!

孔陽放棄了二本打算衝刺211重點大學“安徽大學”,而他成為了一名“亞洲最大高考工廠”毛坦廠中學的一名復讀生。



在2013年,一個萬人送考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六安毛坦廠中學名聲大震,備受關注。也成為了越來越多的高考失利復讀學生的首選之地,家長們也願意不遠千里把孩子送到毛坦廠中學,甚至辭掉工作陪讀。

孔陽的父親便是眾多陪讀家長中的一員。他是退伍軍人,希望孩子能夠全身心的備戰高考而確定留下來陪讀。那句“一天學習18個小時”的原話應該是“在學校要待18個小時”。


高考是最公平的路

曾經自己在高中的時候看到一句話倍受鼓舞與感同身受。“高考或許不是絕對公平的,但可能是你面對的唯一一次最公平的考試”。來自農村的自己無數次聽到過父母長輩的一句話“好些讀書,讀不出書回來農村日子不好過哩”,這在父輩們看來讀書是光榮的逆襲之路,是脫離農民的階級流動的唯一道路。雖然感覺很沉重但從來不會反駁什麼,作為“一代大學生”的壓力與困惑始終環繞,能做的只有努力讀書,不負家人的期許與希冀。

像我們這樣的農村家庭,無權無勢無錢,而走出循環的“放羊娃怪圈”的“稻草”就是高考。所以我很理解孔陽及其父親對於高考的一往無前與堅定,在改變命運的考試面前選擇犧牲一些東西。


學習18小時的孔陽只是廣大復讀考生的縮影

我是應屆考生我來談談我的待在學習裡的時間。我屬於不喜歡熬夜的人,晚上11:00熄燈聽半小時聽力,早上5:30起床開始晨讀與跑操,花十分鐘買好早餐路上吃完,然後就是一直不停的運轉學習到中午,20分鐘吃飯,回教室繼續學習,然後又是繼續運轉,下午吃飯跑操半小時,回教室學習到10點半關燈,然後回寢室花半小時處理雜事,一天就這麼結束了。當然了課間的休息還是需要的,我一天待在寢室的時間也不過7小時,其餘時間也都在教學區度過。

而對於經歷過一次高考的復讀生來說,掙扎過後再來一次的痛只有他們懂,他們當然會更加的把我這一次機會。孔陽的父親說孔陽“要在學校待18個小時”其實只不過是隨口一說,覺得孩子辛苦,更多的是理解與支持,處於“高考工廠陪讀大軍”中的一員,他知道這樣拼搏的孩子在這裡比比皆是,他兒子只不過是其中一員。


處於高考中心的學生比他人更清楚該如何規劃時間

對於一天學習18小時,不必過度誇大與緊張,畢竟這只是採訪中的父親的視角,而對處於高考中心的學生來說,他們時間的規劃不是簡簡單單的連續學習多少小時,這樣遲早會垮掉,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懂得自己時間的規劃。

我們只是從採訪中孔陽父親的口中得知“待在學校18小時”,難道這18小時會連軸轉不停息嗎?這是不可能的,這樣的話還沒高考怕已經把自己身體搞垮了。就比如我自己,我雖然一天待在學校的時間也有17個小時,但我一定會在課間休息自己的大腦神經來適應下節課的學習,我一定會在體育課上打一場籃球出出汗,我一定會一週跑幾次步,我一定會和同學聊聊天放鬆自己……我知道勞逸結合的重要性,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可不會傻到用青春賭明天卻倒在了今天晚上。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我們都會說這個口號,可我們又有幾個會把自己學死呢?我們還渴望著未來的大學生活呢?班主任說“到大學我們就舒服了”,所以我們在努力學習拼搏的同時也會調節自己。

總結:高考關頭,哪個考生願服輸?你看到的學習18小時的孔陽只不過是高三考生的縮影,也許這樣的考生你身邊就有。對於擔憂,高三的學生又怎會不曉得,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為了高考也不會拿身體開玩笑。

我是大梨,也是曾經在校園裡的你,關注我,也是關注你自己。

大梨說校園


現在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學習時間也長,家長很擔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我家孩子也讀高三,在市裡一所重點高中的A班,每天早上6:20起床,6:50開始上學,7:10到校,7:20開始上早自習。

每天上午5節課(帶早自習),中午回家吃飯。午休一個小時,然後到學校上課,下午上4節課,下午放學到上晚自習的時間很短,孩子覺得回家吃飯時間太倉促,便在學校伙食團就餐,晚自習3節課。當孩子放學回家時,已是晚上10:20,我們也為孩子準備了夜宵,孩子吃過夜宵和洗漱後,已接近11點。由於老師佈置得有學習任務,每天晚上還要繼續挑燈夜戰,基本上都是12點多才睡覺,我真擔心孩子受不了。有幾次,凌晨2點過,我發現孩子趴在書上睡著了,孩子的確是太累了。



孩子學校也組織學生利用週末時間補課,每週休息半天,但我孩子他們的寒暑假和週末時間的補課都是免費的,為他們學校的良心教育點贊。

我家孩子每天的學習時間應該和毛坦廠中學的學生差不多吧。現在的孩子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的確是這樣的。現在的家長也無能為力,孩子每天能夠自由分配的時間太少,有時給孩子買衣服,都沒有時間讓孩子去試穿,只好憑感覺購買罷了。


現在孩子的學習時間,遠遠超過"996"工作制,應該屬於勞動強度非常大的群體,但全國各地都是這樣,誰不適應這樣的環境,誰就會落後,畢竟高考體制擺在那裡。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也操碎了心,有的為了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惜重金到貴族學校讀書。而這些學校的時間管理也很嚴格,學生學習也很累,為了能考一所好學校,現在的家長和學生也都拼了,希望能夠拼出一個好未來,哎,現在的學生和家長都不容易。


Lance課堂


這個學生每天如此高強度學習,無疑是可以超過同校同班的學習時間的。

但是,這樣大幅度增長學習時間真的好嗎?

曾經我有個同學,他跟這位學生差不多,每天除了上課之外,每次9:30下晚自習的時候,他回到宿舍,還要學到凌晨1:00左右。

所有人都已經睡覺了,但是他還在挑燈夜戰,拿著手電筒,靠著那微弱的光繼續奮戰,每天大概只能睡4五個小時。


題主所說的這位學生,他估計睡眠時間只有4小時左右,比我的同學睡眠時間還要短。

然而我的同學,他的身體極其虛弱,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熬夜的緣故,個子很高身體很瘦,一副病殃殃的樣子。

因為上課擔心打瞌睡,所以每次講課的時候,他就自動站起來聽課。

我不認為像這樣學習說明他努力,因為他把本該休息的時間拿來學習,反而讓自己白天沒有精力繼續聽課。

即使他在上課的時候,可以依靠自願站起來,保持清醒,然而昏沉的頭腦,真的可以把知識點都吸收好嗎?


延長學習時間,不是最好的辦法,需要的是提高學習效率。

我們常說學習效率要高,怎樣才算是效率高呢?

效率高的意思是,即使你不用學太長時間,照樣可以有很大的收穫。

每一門學科都有它的學習方法。

比如說,語文你需要把課本上的需要記憶的內容,全部都讀熟練、背熟練;數學只需要把該記的公式記好,一些推導過程記好,然後再記一些典型例題就可以了。

當你把各個學科的學習方法都找到了,效率自然提高,你就沒有必要犧牲自己的健康學習了。

在高考的時候,我看到有的人面黃肌瘦,以這樣的狀態去考試,很難發揮他的真正水平。

在學校的生活,雖然說不能保證正常的作息規律,但起碼作息規律要相對正常

可以成為毛坦廠的學生,一定是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基礎的,絕對有能力可以找到每門科目的學習方法。

跟衡水中學一樣,毛坦廠一樣是考試機器生產廠,每一位學生都特別努力,你只需要跟其他的學生,有一樣的作息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自己的學習生活,逼成這個樣子。

所以你接下來應該做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要繼續保持這種高強度的學習狀態了。

否則你將來身體越搞越差,等到該發揮的時候,反倒沒有辦法拿出自己的極限,這就得不償失了。


菜鳥微成長


說心裡話,如果我孩子是這麼個學習方法,我肯定會十分擔憂,很可能會讓孩子作出改變甚至放棄。

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一天堅持18小時學習,休息和鍛鍊的時間不過6小時,毫無疑問是對身心的嚴重催殘。

或許家長會認為,孩子很年輕,身體也還強壯,可以挺得住。或者還認為,所謂十年寒窗,孩子對待學習理當吃苦吃累……

雖然道理如此,但我總感覺風險太大!一天二天,短期內也許無所謂,但是成學期甚至一年、二年,長期如此,難保不出問題。

記得我們曾為一名高三女生捐款。她家住僻遠山村,家庭經濟條件很苦,母親又長期有病在身。可她很懂事,很體恤父母,學習很刻苦,成績也很優秀。可在高三衝刺時候,被查出身患腦瘤。據她老師和同學分析,可能與她高三時高強度學習有關。

高負荷超強度學習,導致嚴重睡眠不足,對身體造成危害,這醫學上的問題,我不懂。

但如果孩子真因為學習而導致身體出了問題,那麼,學習成績再好又有何用?

即使到將來參加工作,三天吃藥四天打針,經常出入病房,工作都難以維持,還談何成就事業?

總之,孩子短時間的超強度學習,還可以接受,但如果成年累月如此,家長還是慎重為好!


三味聊教育


學習就需要努力,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兒子高中階段的點點滴滴

我兒子是從老家的鎮上一個中學考入縣裡一中的,入學的時候年級排在六百名左右,算一箇中等生吧,在一個普通班級裡讀書。那個時候聽說只要能進入年級前300名上一本都是有希望的,結果通過他努力學習高一上學前成績就進入了三百名樣子,班級排在前三名了。第二學期成績又提升了一個檔期,年級進入了前二百名了,班級一般都在前一前二樣子,不過平時學習的辛苦那是一般人沒法體會的,正常晚上學習都在一點鐘樣子。

高二進行了編班,他順利進入了實驗班,這個時候的他學習更加努力了,通過一學期的辛苦成績提升到了前一百名。說實話孩子也處處為我們著想,從來沒有課外補習過,這點也為我們節省了很大一部分開支,就這樣辛辛苦苦一步一個腳印的刻苦努力高考超出一本幾十分順利考上安醫臨床專業,大學階段依舊努力刻苦去年順利考入了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不過吧學無止盡他依舊努力目標是博士,期待他這一天順利到來


zhangzhong1213


作為過來人,和弟弟就是跟這個學生很相似,最有發言權,談點感受。

上世紀90年代,我上高中,基本每天學習時間十五六個小時,99年,高三,面臨高考的前幾個月,為了衝刺,把被褥從宿舍搬到教室,每天把被褥放到最後一排角落裡,我坐在最角落裡聽課,晚上要在教室學到10點,學校統一關燈後,我就把蠟燭點燃,幾張桌子拼湊在一起,四五個關係好的(基本都是60人班級成績前五),在蠟燭下挑燈夜讀,一直學到晚上12點,大家把蠟燭吹滅,我和其他同學就直接在教室裡拼湊起來的課桌上睡覺,南方五六月份,天氣炎熱,夜間蚊子太多,咬的人真的睡不踏實。


第二天六點,天還沒亮,準時起來,跑步6公里(來回),就是這樣一直堅持,最終迎來高考,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那些每天只睡6小時的,考的最差也是省會城市的二本,大多考到外省,一本好幾個,在90年代,貧困縣,教育比較落後地方,要考個大學,真的不容易,你必須要付出比別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考上大學,何況,那時候,作為大山裡的農村孩子,你要是考不上大學,只好外出打工,不得不說,作為農村孩子,走出去,改變自己的命運,最好的最便捷的方法,考大學。

我弟弟,復讀生,跟毛坦廠這個特別相似,他第一年,二本,不甘心,覺得自己的能力和成績,絕對可以考一本,所以,二本沒有上,繼續復讀,一心想考北航,但第二年,過了一本20多分,依然達不到北航的錄取分數線,繼續復讀,第三年,同樣沒考上北航,只好委屈地上中國地質大學了,畢業十幾年了,如今,也還算不錯。

所以,對於挑燈夜戰,奮戰高考,我是太能理解了,理解那種考上大學,改變自己命運的心理,他們也是無奈之舉,不斷奮鬥努力學習,必須要付出比別人更多努力,你才能走過高考獨木橋,特別是針對像我們老家貴州那邊山區教育不發達,上一般高中,想要考個好大學,太難。不努力學習,不學習十八個小時,估計就只能外出打工了。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也有很多的親戚朋友的孩子讀中學,他們也很辛勤地付出,為了拼高考,也算是很少休息,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是常事。

這一切都是高考這根指揮棒害的,有什麼辦法,你不拼別人拼,你不努力就落後,高考就考不出好成績,沒有好成績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畢業之後就找不到好工作,這一系列的因果關係,讓每一個高中學生只能默默地拼搏,不惜犧牲健康,以身體為代價為通向大學之門鋪路。

我個親戚的兒子,今年高考,高考之後他在家睡了三天,然後有一天我請他到外面館子吃飯,作為犒勞他一年來的辛勤學習。他跟我說,這一年他受苦了,他說每天都是凌晨1至2點睡覺,早上六、七點起床,中午一般只在教室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二分鐘,每天感覺很累。唉,但這一年的付出還值得的,他今年高考考了640多分,上了人民大學。

所以,雖然我對毛坦廠中學的做法不造成,但我也沒有反對的理由,為了高考,又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嗎?


開偉觀察


不好意思,我實在不能認同這種學習方式。我大寶十四歲了,明年中考。成績一般般,能上重點高中,但是相對靠後。我不覺的毛坦廠中學的這種學習方式有什麼意義,我重視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我是他的朋友,如果他自己想去毛坦廠中學,我也會建議他慎重考慮。因為我不想讓學習,這本來挺快樂的事情變成惡夢。學習本身和這個孩子的將來沒有必然聯繫,我對他的要求一直以來都很簡單:第一希望他快樂。第二他一定要有教養。第三他可以學習也可以不學習,但是最好是做與年齡匹配的事。有關於他的所有問題我們都是商量,如果議見不一致的時候,採取辯論方式,看看誰更有道理,絕不強求。

我仔細看過毛坦廠中學的相關報道,如果我不恨這個孩子我絕不會讓他接受地獄般的學習生活。即便他去了毛坦廠中學一定能上清華大學,不去一定上不了清華大學,我也選擇不去。如果類似的情況我可以接受的唯一可能是,獵人特種部隊軍官學校。因為學到是原始的生存技能,而不是流利的英文,三角函數和一手漂亮的正楷。

我不代表所有人,因為我知道存在即合理,有需求才有買賣。不是先有了毛坦廠中學才有了要去上學的孩子,而是先有了要上毛坦廠中學這種學校的孩子才有了毛坦廠中學。這是不是孩子真實的選擇我不敢說,己所不欲的事,懇請父母大人們,尊重孩子的選擇。謝謝🙏。



老劉不油膩


高考是一個從一個階層進入更高階層的比較公平的一個途徑!如果你在沒有更好的出路的時候,高考就是你唯一的選擇,因此我個人是贊同這種模式的!高中的累在經歷過後回想起來都是幸福!我至今記得英語對答案後五個全對的感覺,也記得花了一節課做了一個大題,一對結果正確那種成就感!這些單純的經歷在高中以後就再也沒有了。晚上睡一覺一天所有的疲勞都沒有了,與三年的累相比,進入社會後的累才是真的累!我一直認為人的一生吃多少苦是一定的,你既然不想吃學習的苦,那就吃生活的苦吧!為了以後不吃生活的苦,還是現在吃學習的苦更好!


霧裡磚家


我讚賞拼命三郎的精神,這個世界還沒有學死人的相關報道,既然學不死就往死裡學!

講一個自己的親身故事。

我是上世紀60年代的人,山溝裡面的生活,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根本就無法相信。山溝裡面的人,那時要想走出去,只有讀書考大學一條路,沒有別的選擇。但是偏偏年少不更事,初中二年級的暑假了,數學考了個27分!父親也沒有說什麼,只是這個暑假無論天氣怎麼樣的,總是帶著我下地幹活,服啦,真正的服了,那種累啊,非常人所能承受。

說起來你根本不可能相信,初中三年級那一年後,我以全校第五名的成績考入縣一中(也就在我們學校招收5名學生),縣一中我們那一屆的本科升學率是82%,要知道,那個年代的總升學率只有3%,自己比較一下,就知道了。我考得不算好,但總算考上了,從此跳出了農村。

從那時起,我就體會到了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的道理!就算你有再好的天賦,不去努力,也只能是空話,天道酬勤永遠是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