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历经三段婚姻,半生放荡不羁,隐藏身份归于平淡,却遭残忍杀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

一八九六年的十二月,雪色在天边弥漫,温柔地覆盖住江南的巷弄,那红墙碧瓦间,走出了一位清瘦安静的长衫男子。他带着方框的眼镜,一身的书生文弱之气。可那藏着镜片后面的眼神,却坚定而果决,明明白白地昭示着书生该有的意气和侠骨。他就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不幸被日本残寇杀害的革命烈士——郁达夫。

他历经三段婚姻,半生放荡不羁,隐藏身份归于平淡,却遭残忍杀害

郁达夫的生平

1896年,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他幼时家境贫寒,又早年丧父。孤儿寡母难免收人欺凌,也因此养成了他隐忍而内敛的性格。幼年的郁达夫,孤独而敏锐,像一株寡言而阴郁的植物,沉默而不引人注目的生长。他不表达喜爱,也不屑于厌恶,一切在他眼中都像是灰白的无趣介质。

直到他遇见了文学,遇见了诗歌,掌握了这种通过笔触抒发心中激情的方法,他才像是活了过来,像是一座沉闷已久的火山,展现出他原本该有的热烈与不顾一切的偏激。

1912年,郁达夫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却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校方开除,于是次年跟着长兄前往日本,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与东京帝国大学完成了学业。随着年岁越长,他越发热情敏感,行事也十分偏激荒诞

但不管是他

幼年沉默寡言的时候,还是他年岁增长愈发偏激的时候,唯有一件事不可否认,那就是郁达夫热忱地爱着自己的国土,爱着这一片土地上千千万万挣扎的人们,爱着这流传的文化和不屈的意志。

他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他还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这个爱国民主政治团体,利用自己的身份协助各方爱国人士的活动。他也是新中国成立的前夜,被日军于苏门答腊岛残忍杀害的不朽灵魂。

他历经三段婚姻,半生放荡不羁,隐藏身份归于平淡,却遭残忍杀害

郁达夫与孙荃

郁达夫的成就

郁达夫性格敏感,形式荒诞不羁,颇有魏晋阮籍之风。阮籍曾有时不我与,长歌当哭的穷途末路之哭。郁达夫也有乘酒装疯,闯入急驶的车流中,以指为枪,高声放荡:“我要把你们这些资本家,全都枪毙了!”的事迹,可谓是一脉相承。

郁达夫仍然如同一株植物,因为根须比别人延伸得更远,更清楚地知道前方的苦难和黑暗,他也因此愤懑而激情地写出了《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痛苦地呐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他历经三段婚姻,半生放荡不羁,隐藏身份归于平淡,却遭残忍杀害

王映霞与郁达夫

他描写青年求而不得的爱情和隐秘苦闷的姓,他追溯青年的故土和自卑感的来源,祖国的爱和青年的爱纠缠融合,成就了这一本轰动文坛的《沉沦》

除了《沉沦》之外,郁达夫还写出了如《银灰色的死》、《春风沉醉的晚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今的名古屋大学(原名古屋第八高等院校)的丰田讲堂旁,树立着郁达夫的文学碑,而他所出生的巷子,也已改名为达夫巷

他历经三段婚姻,半生放荡不羁,隐藏身份归于平淡,却遭残忍杀害

郁达夫的爱情与死亡

郁达夫的第一次婚姻,是充满着旧家庭式的、毫无浪漫与自由感的包办婚姻

在郁达夫还在日本求学时,母亲帮他选择了这样一位妻子,郁达夫幼年时与母亲相依为命,自然不愿违背母亲的意愿。

更何况,第一任妻子孙荃是浙江富阳当地有名的才女,郁达夫和她曾相互寄过一首诗,亦惊讶于她的才华——“文字清简,已能压倒前清老秀才矣”。

可是,这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如无根浮萍,似大厦摇摇欲坠,只需点滴外力便可倾倒。更何况,郁达夫是这样一位偏激而多情的文人。

很快,一点小小的意外就出现在了孙荃和郁达夫的婚姻中——郁达夫遇见了王映霞。

他历经三段婚姻,半生放荡不羁,隐藏身份归于平淡,却遭残忍杀害

王映霞

在当时,王映霞被称作杭州第一美人,她温婉清丽,如一枚剔透的碧玉,映着西子湖畔的涟漪与霞光。郁达夫一见到她,就被她迷上了,开始不顾一切地追求她。郁达夫曾经说过,“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一位是放荡不羁的江南才子,一位是风流多情的苏杭美人,两人很快就摒弃自己世俗的偏见,郁达夫也与孙荃离婚。

两人很快就在一起了,还曾被郁达夫的友人柳亚子赞为“富春江上神仙侣”。可惜婚姻总是琐碎,大才子和交际花都耐不住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时日一长,便无法忍受这油盐酱醋的磋磨。

两人都不是体量他人的性子,到得最后,发展到将指责对方的话语写成长篇大论,发到报纸上供世人闲谈。这段感情闹得沸沸扬扬,最终惨淡收场。这场婚姻耗尽了郁达夫对感情的激情,他开始向往平静和安稳,就在这种时候,他遇到第三任妻子——何丽有

他历经三段婚姻,半生放荡不羁,隐藏身份归于平淡,却遭残忍杀害

何丽有

1938年,在新加坡编写文刊,组织抗日活动的郁达夫遇见了何丽有,何丽有是一位年轻安静,眉目平凡的女子,她的原名也不叫何丽有,而是叫陈莲有。郁达夫虽然不向从前那般好美色,却仍有些放荡行径不改,他笑称她为何丽有,取“何丽之有”之意,揶揄何丽有相貌不够出众。但何丽有不通中文,欣然接受,反倒叫郁达夫无话可说,两人的生活就这样安定了下来。

但好景不长,1942年二月,新加坡沦陷。作为抗战委员会的一员,郁达夫是日军的矛头所指,他带着何丽有从新加坡前往印尼苏门答腊岛,并化名赵廉,以酒商的身份在外活动。而何丽有还当这次前往印尼,只是一次简单的搬家。安静少语的她,对暗藏的汹涌激流,毫无所知

1945年八月,何丽有即将临盆,门外有人唤郁达夫的名字,郁达夫走出门,忽又回过头:

“我去去就回。

何丽有点了点头,看着丈夫出门。那一刻她还不知道,这一面,居然就是此生诀别。十日后,郁达夫被日军于丛林杀害连遗体都不知所踪。

直到世间渺渺,丈夫的踪迹再无处可寻,何丽有才知道一直陪伴自己的枕边人,是赫赫有名的文人才子,有一副硬骨热血的爱国脊梁。纵然再也无法亲眼看见他的一言一笑,但是郁达夫的身姿风骨,恐怕将会永远烙印在何丽有的记忆之中,成为她一生中最值得回想和咀嚼的灿灿光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