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集團:率先佈局大灣區,縱深延展商業版圖

華潤集團:率先佈局大灣區,縱深延展商業版圖

華潤集團:率先佈局大灣區,縱深延展商業版圖

中華大地,雨露滋潤——創始於國難民艱、在國家建設發展中充當潤滑劑的華潤集團由此得名。從抗日戰爭時期為根據地運送緊缺物資,解放戰爭時期配合三大戰役採購軍需,到新中國成立後,作為貿易總代理為國家出口創匯,再到改革開放時,積極將香港眾多優勢嫁接內地,推動香港與內地經濟往來,華潤集團在中國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發揮了中資窗口企業的重要作用。

华润集团:率先布局大湾区,纵深延展商业版图

從80年前香港中環裡一個不起眼的小商號“聯和行”,到如今擁有龐大商業版圖的萬億央企,華潤集團的每一次轉型都緊密契合著國家的發展戰略。而今,在從規模化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路上,華潤集團再次與國家重大戰略凝結交匯。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兩日之後,華潤集團正式公佈了《華潤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白皮書》。發軔於香港、壯大於內地的華潤集團,率先在粵港澳大灣區排兵佈陣,通過產業佈局支持大灣區經濟融合發展,也藉助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謀劃再一次騰飛。

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關鍵先生”

2018年10月23日,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條總長約55公里的跨海大橋猶如一條巨龍,飛躍伶仃洋,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三地。這個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的工程,有著一個異於其他大橋的亮點,就是大橋建設所使用的水泥有長達120年的使用壽命,打破了水泥使用壽命的“百年慣例”。

水泥供應商正是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水泥。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統計,整個大橋的水泥使用量共計約198噸,華潤水泥實際供給130萬噸,佔港珠澳大橋水泥使用量超六成。在大灣區內擁有9條水泥生產線的華潤水泥,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中無疑是一個“關鍵先生”。

除了華潤水泥,華潤集團的眾多業務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在珠三角生根發芽,如今的大灣區已成為華潤集團核心資產所在地、營收和利潤的最大來源地。《華潤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白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大灣區地區貢獻了華潤集團營業額的27.9%,利潤總額的24.6%,總資產的36.9%。華潤集團在該地區的業務涉及零售、啤酒、房地產、電力、燃氣、水泥、製藥、醫療健康、金融等多個領域,形成總資產4494.61億元,年營業收入1552.71億元,利潤總額達159.59億元。

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華潤集團給自己定了三個方向:引領美好生活方式、建立香港-內地融合生態圈、聚焦高新科技產業。圍繞這三個方向,華潤集團把商業版圖進一步往大灣區縱深延展,不僅發揮各業務單元自身優勢,還統籌各城市特點及地方政府實際需要,實行“一城一策”。根據白皮書的規劃可以預見,將有一批華潤系重點項目在大灣區落地開花:華潤健康小鎮、健康社區、創新科技園和研發基地、集成電路香港研發中心、大灣區超級公寓等。

重塑香港業務

2019年3月8日,一場名為“‘衝’出夢想——太平洋咖啡X港專@大灣區首個創業培訓計劃”的宣講活動在香港舉行。這個計劃由華潤集團旗下太平洋咖啡和港專學院合作,涵蓋培訓、實習和創業三個重要階段,旨在幫助有志於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業的香港青年實現創業夢。該計劃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公佈後,首個在香港落地的大灣區項目。

香港是華潤集團發展的搖籃,更是粵港澳大灣區家庭裡重要的一份子。戰爭時期出於國家戰略需要,華潤集團的前身“聯和行”選擇在香港紮根,藉助這個窗口,華潤集團為內地源源不斷地輸送發展資源。而今,華潤集團的很多業務也在香港起步:第一家連鎖超市華潤超級市場是在香港開出的,第一個地產項目是在香港與李嘉誠合作開發的,太平洋咖啡是在香港創立的......華潤集團今天的業務格局,是利用香港薈萃全球先進商業模式的優勢,不斷學習消化吸收的結果。

然而,香港迴歸22年來內外經濟發生巨大變化,也面臨諸多挑戰。作為國之重器的央企,華潤集團提出了“重塑香港業務”的發展戰略,加大對香港民生產業的

關注力度,增加對香港的投資。一方面,鞏固提升零售、食品、倉儲、地產這些在香港的傳統業務;其次,尋找新的在港投資機會,目前華潤集團正在建設香港第一間瑞吉酒店並推進長沙灣項目的改造;此外,華潤集團將研究借鑑香港科技園的運營模式,在河套地區與中資或港資企業合作,建立新興產業孵化基地,引入內地創新人才和科研成果,孵化培育形成商業價值後再拓展至內地市場,為推動香港再工業化貢獻力量。

500強排名十年飆升315位 華潤集團開啟發展新篇章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振興,有其歷史前進邏輯。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的發展脈絡可發現,有些人、有些事、有些企業一直在歲月裡熠熠發光。華潤集團(以下簡稱“華潤”)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從戰爭時的“地下交通站”到新中國外貿體系的建立者,從貿易公司轉型為以實業為主體的多元化集團,華潤的每一步都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和時代發展脈搏。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華潤以先行者的姿態,推動了許多重大的國家發展變革,創下了多個“第一”:最早利用資本市場、在香港開展公司上市的企業,最早在內地開展併購和行業整合的企業,最早

關注企業發展戰略並推動多元化企業集團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一路走來,華潤傳承著紅色基因的底色和變革的精神,憑藉智慧和勇氣,在四次大的戰略轉型中都找準了方向,抓住了機遇。在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在新一輪科技與產業的劇變期,在新的國際競爭格局中,華潤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時代的新挑戰。

华润集团:率先布局大湾区,纵深延展商业版图

從“地下交通站”到外貿總代理

位於香港皇后大道畢打街12號的一棟白色小樓,安靜地簇擁在林立的高樓之間。在硝煙瀰漫的1938年,一位名為秦邦禮的年輕教員接受中央委任的特殊任務——以做生意為掩護,為內地抗日前線提供戰略物資和資金。就這樣,在這棟白色小樓10平方米的格子間裡,華潤的前身“聯和行”誕生,經營著南北貨貿易生意。

短短几年,聯和行用賺取的經營收益換取了寶貴的戰略物資。從1938年夏到1941年秋,通過聯和行運往內地抗日前線的物資,包括藥品及醫療器械120多噸,捐款500萬美元,運送的愛國華僑及港澳同胞超過1000人。

解放戰爭時期,聯和行改名聯和進出口公司,此時的任務是用企業盈利補貼中央財政,同時建立海上運輸力量發展貿易。1947年,聯和進出口公司與東北建立貿易關係。隨著貿易的大規模展開,聯和進出口公司日益發展壯大,業務延伸至美國、日本和新加坡。

1948年12月18日,聯和進出口公司改組擴大為“華潤公司”,寓意中華大地,雨露滋潤,註冊資本500萬港元。

雖然身在香港,但華潤的身影卻幾乎陪伴著新中國建立的全過程,還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憑藉特殊的貿易代理方式,將蹣跚起步的新中國外貿與國際市場連接起來。

香港是中西方貿易的重要口岸,也是中國面對外部世界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眾多國內出口企業盯上這個能通向廣袤世界的大門,展開一場又一場的貿易廝殺。但是,貨源分散、質量參差不齊、價格波動大、企業內鬥、管理混亂,讓中國難以以良好的外貿形象面世。為改變這種情況,1953年,華潤逐漸成為全國出口貿易總代理,使出口貿易形成一套獨特的模式:國營公司去各省市採購貨源,交付海關,華潤協助各口岸制定價格,安排交易。

此時的華潤就像一座橋,用貿易的工具,連接著計劃經濟下的大陸和資本主義的西方。華潤的進出口貿易額,也從1950年的5000萬美元激增至1978年的30.5億美元,在中國外貿總額中的佔比一度高達30%。

四次轉型升級提效

1978年底,一份對中國外貿格局影響深遠的文件下發,核心內容是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擁有更多對外貿易自主權。這意味著,華潤不再是外貿總代理人,需要向這兩省移交所有的外貿代理業務。這對處於改革開放摸索期的中國來說,是在沿海地區打造特區的宏偉構想。華潤就此開啟第一次艱難轉型。

1978年7月29日,時任華潤副總的張政帶著一位名叫張子彌的港商來到東莞太平服裝廠,希望服裝廠按版加工人造革女士手袋。時任太平服裝廠廠長的劉艮立刻安排技術骨幹負責這件事。大家雖然之前並沒有做過手袋,但熬了一個通宵後,第二天就交出一個和樣品一模一樣的手袋。張子彌非常滿意,當即拍板要投資200萬港元。中國首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就這樣誕生了。

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這種被稱為“三來一補”的做法最早就出自華潤。上世紀70年代中期,已經開始嘗試自營貿易的華潤,為解決外銷國貨貨源供應不穩定、質量缺乏保障等問題,在粵東南一帶開展來料加工業,為港商穿針引線,也為自己獲取可靠的貨源。華潤憑藉其40年在香港打拼的經驗,以及國內外豐富的資源,在改革開放初期孵化了一批又一批內地企業,哺育了美的電器、佛山照明、康佳電視、南孚電池等民族工業品牌。數據顯示,僅東莞市1988年底的“三來一補”企業就有2500多家,至1991年共引入外資17億美元。

1983年9月26日,樓高50層的華潤大廈竣工啟用,成為彼時維多利亞港的新地標。華潤踏上了向實業化、多元化企業的轉型之路,藉助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大規模在香港和內地投資發展實業。

1984年,華潤在香港的第一家超市開門迎客。這一舉措背後,是華潤髮展策略與國家戰略的又一次交匯。這一年,華潤確立了“立足香港、背靠內地、面向世界、以貿易為主、多元化經營”的發展思路。在香港,華潤投資了基礎設施、能源、港口、地產、電信等行業;注資上市公司永達利,更名“華潤創業”,成為最早在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之一;在提升公司實力和影響力的同時,還有力促進了香港經濟發展。在內地,華潤收購瀋陽雪花啤酒廠,展開了在內地啤酒業的創業之旅;投產東莞水泥廠,正式佈局內地水泥行業。截至2000年,華潤旗下多元化業務已發展為四大業務板塊。

進入21世紀,華潤的戰略從“背靠內地”轉為“面向內地”,通過併購重組、產業培育和創新業態,大舉進軍內地市場,實現快速擴張。華潤水泥、華潤電力在香港聯交所上市;華潤燃氣、華潤醫藥正式成立;如今在全國多點開花的華潤萬象城和華潤萬家超市也在那時正式面世。圍繞“集團多元化、利潤中心專業化”的戰略,華潤建立了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主營業務。

華潤的資產主要佈局於傳統產業,而當前許多主營業務所在的行業,市場需求都出現了增速放緩。如何尋求新的增長點,是擺在華潤面前的一大課題。2015年至今,華潤給自己定了一個頗具挑戰的任務——重塑國際業務。早在1975年至1985年間,華潤就已開始拓展海外業務,足跡一度遍佈美洲、歐洲、澳洲、亞洲等世界各地。但由於當時戰略不清晰、擴張過快,對海外風險缺乏足夠的準備和應對,華潤的國際化戰略遭遇挫折,最終忍痛回撤,結束了青澀的征程。

如今,“國際化”再次寫進華潤的“十三五”發展戰略:2016年,華潤與麥格理聯合收購澳洲最大的癌症與心臟病治療服務公司GenesisCare61.7%的股權,並對新西蘭的Comvita蜂蜜、Scales蘋果、King Salmon帝王鮭魚進行了股權投資。2017年,華潤電力及華潤資本組成的聯合體競得英國Dudgeon海上風電場30%股權;華潤置地聯合體在英國成功收購位於倫敦的寫字樓項目20 Gresham Street。依託實業發展、資本運營的“雙擎”之力,藉助“國際化+互聯網”的“兩翼”之勢,華潤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雄安新區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啟發展新篇章。

上市公司矩陣成就萬億央企

2016年,華潤醫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大健康業務成為華潤新的利潤增長點。2018年,華潤完成收購SAB持有的雪花啤酒全部股權,並注入華潤創業更名為華潤啤酒;收購了喜力啤酒在中國區的業務,拓展高端啤酒市場。

至此,華潤從原來的七大業務板塊歸納為五大業務板塊,分別是大消費、大健康、能源服務、科技與金融、城市建設與運營。經歷逾80年發展,尤其是1990年後的大舉併購,華潤集團在資本市場構建了龐大的“華潤系”上市公司集群,成為坐擁萬億資產的央企巨無霸。目前華潤擁有7家香港上市公司:華潤啤酒、華潤電力、華潤燃氣、華潤醫療、華潤醫藥、華潤置地和華潤水泥。截至2018年底,華潤在內地已累計投資超1.5萬億元人民幣,廣東、江蘇、北京、山東和遼寧是華潤投資最多的五個地區,佔總投資額的51%。

华润集团:率先布局大湾区,纵深延展商业版图

華潤公佈的最新業績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華潤集團營業額3354億港元,同比增長5%;經營利潤463億港元,同比增長3%;淨利潤409億港元,同比增長31%。五大業務領域中,大消費的經營利潤率改善,大健康和能源服務的主要指標均同比上升,其中大健康的營業額上升最為顯著。在非上市公司中,華潤萬家在去年扭虧的基礎上效益持續改善,上半年剔除匯率變化,經營利潤同比增長38%。金融板塊對集團營業額貢獻2%,卻對經營利潤貢獻了10%,其中華潤銀行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大增40.2%。

华润集团:率先布局大湾区,纵深延展商业版图

不難發現,華潤集團旗下的7家上市公司所開展的業務都處在市場上競爭較為激烈的領域。然而,華潤卻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在近期公佈的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華潤排名第80位。從2010年華潤首次申報《財富》世界500強開始,華潤的排名逐年靠前,從395位到80位。展望未來,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表示:華潤將以“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和智慧推進華潤轉型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在新時代建設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华润集团:率先布局大湾区,纵深延展商业版图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