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嶺:新時代溫州發展仍需“敢文化”的傳承和支撐

任玉嶺:新時代溫州發展仍需“敢文化”的傳承和支撐

任玉嶺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智庫》、《國家智庫》總編

今天很高興來到中國第一個農民城—龍港市,討論溫州的發展。

這裡我根據幾十年對溫州市和溫州人的觀察和認知談三個觀點。

一、“敢文化”是“溫州模式”出現的重要引擎。

溫州本來是一座三面環山、一面向海,交通不便、資源貧乏的小城、山城和邊城。但它在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和新模式,引起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關注。溫州模式就是民營經濟、個體經濟大發展的模式。這種模式雖曾引起有關方面的激烈爭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溫州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創下了人間奇蹟,全市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3.2億增長到5453.2億,增長412倍;人均生產總值從238元提高到59306元,增長248倍;財政收入從1.35億元提高到778.3億元,增長575倍;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從497元,提高到51886元,增長109倍;農民收入從113元提高到25150元,增長222倍;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到2.06:1,貧困現象全部消除。僅從這些成就,“溫州模式”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同時也是對國家的發展和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的。

任玉嶺:新時代溫州發展仍需“敢文化”的傳承和支撐

任玉嶺在中國第一個農民城龍港市論壇上


那麼“溫州模式”和由這種模式推進的經濟的快速發展,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又是以什麼為動力呢?根據我的認知,那就是溫州的“敢文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因工作關係,從60年代起,就經常在全國各地出差。遠在70年代,我就曾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看到過修鞋、彈花的溫州人。會修鞋、會彈花的人全國各地到處都有,但很少有人敢於背井離鄉,遙遙幾千裡走進大城市,靠修鞋和彈花賺錢和謀生。而溫州人做到了,他們不僅敢於翻山越嶺、長途跋涉,而且敢於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敢於在城市沒有住處的情況下,進行生存。我在北京、天津等地看到的溫州彈花、修鞋的人,經常是住在一些小區的犄角旮旯裡,用塑料布搭建的棚子遮風擋雨。

1977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我由山東煙臺乘船去大連,那天同我上船的至少有150位溫州人,他們每人挑著兩個修鞋機,我問他們為什麼這樣集中去大連,他們所,為了更多的瞭解東北各地的經濟情況,前一年去了新疆使他們大開眼界,今年的150人到大連上岸後將分赴各地,等秋天農忙時把修鞋機賣給當地,全體返回溫州,可以通過交流搞清東北各地的特點和實情。這件事使我甚為感慨,溫州人不僅要靠修鞋去謀生,而且要靠修鞋去調查全國各地的經濟情況與市場行情。

後來的日子裡,我碰上一個溫州老闆,我問他你的第一桶金是怎麼得到的,他說是賣塑料碗盆取得的。他當時在北京擺小攤,經常是露宿街頭的房簷下,賺點錢放在書包裡,又常常被城管給沒收,多次的備受打擊,並沒改變他繼續做下去的決心,敢於奮鬥,敢於闖關的文化,已經融在他們的基因中。後來,他回家買了個竹床子,並將其做支架的竹竿全部打通,後來把賺的錢全部放到竹床支架的竹筒內,免去了城管的沒收,這才積累了第一桶金。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溫州模式的誕生,溫州的快速發展,正是因為溫州人有了這種敢字當頭的基因、文化和精神,才拉動了溫州民營經濟的崛起,“敢文化”成了拉動溫州發展的真正引擎。

任玉嶺:新時代溫州發展仍需“敢文化”的傳承和支撐

任玉嶺在溫州龍港市論壇上講話


人們常講的溫州人的“四個千萬”精神,即“走遍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不怕千難萬險,敢講千言萬語”的奮鬥精神,實際都是敢字當頭的艱苦奮鬥精神,敢是以不怕艱難困苦為基礎的,什麼艱難困苦都不怕的人,才能夠敢作敢為,才能攀登高峰。溫州人的“敢文化”一方面是長期的貧困倒逼出來的,另一方面是如前所講的他們抱團取暖,通過修鞋、彈棉花以及銷售小商品跑向全國各地瞭解社會與資源,認識市場與需求直接相關。正如日本前總理田中角榮所講,一個人的貢獻同他的活動半徑成正比。溫州人藉助修鞋、彈棉花的集體行動和萬里之行,使他們較早的擴大了活動半徑,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路,這對他們的創新、創業和由草根變成參天大樹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二、“敢文化”的被引爆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大環境。

溫州人的“敢文化”根深蒂固。但是沒有改革開放,對民營經濟的放開搞活,這種“敢文化”也就很難發揮作用。我們解放後,基本上是要消滅私有制度的,1958年的人民公社使一大二公達到極致,而到了文革時期,四人幫又提出“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把長途販運,自由買賣視為投機倒把的犯罪行為。溫州的“八大王”就是因搞自由買賣被定為投機倒把罪送進牢房的。改革開放後隨著解放思想和把經濟工作放到了中心位置,1984年,溫州市委決定從牢房裡放出“投機倒把”的“八大王”。這件事不僅使“八大王”因此獲得了自由行動,而且等於莊嚴宣佈了長途販運、自由買賣得到了政府的認同和政策的許可,由此使富有“敢文化”的溫州人的手腳被徹底放開,掀起了創業發展的新浪潮,促進了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迅速崛起。僅改革開放初的九十年代,溫州就由農村走出150萬人轉向非農生產,成了搞活商品經濟,催生“溫州模式”的主力軍。

兵書上講,兩軍交戰,勇者勝。在我看來一切機遇都是為勇敢的人提供的。改革開放對中國的發展來說就是一次最大的機遇,在這個機遇面前,因為溫州人敢闖敢試,他們就能抓住機遇,創下輝煌業績。

這裡首先要點讚的是陳定模荒灘建城之舉。當年中國不論走到哪都要用糧票,農村人沒有糧票,因此無法進城打工和謀生。陳定模面對城鄉二元結構,看到大批農民無法進城的窘境,於是就在龍港這個地方的荒灘上插上一塊牌子,說這裡要建一座農民城,要農民自理口糧,可把戶口遷進五個村子為基礎的“龍港城”,並通過自籌城市公共設施費,為入城農民提供水電和道路。今天我們親眼看到了這個龍港已經是一座高樓林立,汽車如流,市場繁榮的現代化新城,已經被中央批准為市的建制。而當年創建這座城市的陳定模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險。陳定模的一生正如他的詩歌所言,“滄海橫流見本色,浮生起落也風流”。

第二個要點讚的是黃均瑤的“膽大包天”之事。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溫州既沒有鐵路又沒機場,而1990年7月,溫州機場建成後,有人承包了溫州至杭州的飛機,因手續不全被關押17個月。而黃均瑤看到這種情況,又為方便溫州商人出行,更好利用機場這一要素,他決心再難也要包機,於是跑了幾十個單位衝破重重限制,蓋下100多個圖章,實現了溫州到長沙的包機,並開創了中國民營企業創辦航空公司的先河。正是這種絕不向困難低頭,“敢吃第一隻螃蟹”,敢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精神,催生了溫州模式,壯大了溫州的發展。

諸如此類,溫州先後出現了膽大包城、膽大包天、膽大包地、膽大包海、包鐵路、包油井、包公交、包通訊等等,不僅在國內包,而且還走到國外包。最早湖北省十堰市的公交是溫州人承包的,黑龍江北大荒第一個域外糧倉是溫州人承包的,陝西延安最早的對外開放油井還是溫州人承包的,在國外,中東首家商務電臺也是溫州人承包的。溫州的機場是溫州企業家集資建成的,溫州鐵路是溫州企業家投資鑄就的。我還記得央視報道過,溫州人到俄羅斯撿破爛,竟然撿回了火車頭。聽到這個消息的人無不為之震驚,無不讚揚溫州人的勇氣和膽量。

進入新世紀後,就我親眼所見,溫州人已在中國很多城市乃至法國的巴黎、意大利的米蘭、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等建起了眾多溫州商城。正如一位作家所講,“地球上有鳥飛不到的地方,但沒有溫州人到不了的地方”。溫州商會遍及各地,為各地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三年前我到鄭州參加河南浙江商會成立十週年,會長告訴我浙江在河南的商人足有60萬,整個投資已經上千億元,其中溫州人佔了很大比例。據悉,由260萬溫州人經營的溫州店、溫州街、溫州村、溫州城已經遍佈中國,溫州商貿城已在五大洲星羅棋佈。如此的溫州人的“敢文化”在中央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鑄就了溫州商人的成功和輝煌,同時也為我們國家多方面的改革和建設作出了貢獻與突破。今天中國民營經濟已實現“56789”,即50%GDP、60%稅收、70%的創新、80%的就業、90%的企業數量,成了中國經濟的半邊天。此中與溫州人的奮力拼搏和“溫州模式”的引領不無關係。

三、“敢文化”的傳承和支撐,定能使溫州再創美好前景。

由於國際大環境的不景氣和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溫州在今年上半年的發展中,GDP的增長率比全國低出1.1個百分點,有6萬家企業,約佔溫州製造企業的20%,出現了停產和半停產,整個溫州的發展遇上了從沒有的窘境和艱難。

任玉嶺:新時代溫州發展仍需“敢文化”的傳承和支撐

任玉嶺在溫州市蒼南考察幼兒教育

出現這種情況的背景問題,依我分析有以下八個方面。一是企業多而小,難以適應今天創新的大形勢。溫州有90.2萬個民營經濟主體,其中企業22.3萬戶。很多企業都產業單一,規模較小,勢單力薄。二是溫州企業走出去的多,走進來的少,由於很多企業走向外地和外國,帶走了資金,帶走了人力,出現了像東三省一樣的局部地方和企業的空巢化。三是溫州企業人才緊缺,很多老闆創業時只有中小學文化水平,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推進,出現了對互聯網+的不適應。四是溫州山多水多,可利用的土地相對緊缺,地價相對過高,給企業的擴展和招商引資造成不利於競爭的環境條件,五是溫州離上海、杭州較遠,長江三角洲的要素聚集,快速發展,造成了溫州競爭力的下降和有被邊緣化的風險。六是地理原因,造成溫州城市中心體量較小,凝聚力、吸引力、拉動力、輻射力、影響力都相對較弱,周邊一些縣城雖有較大發展,但都因處於鎮級的建制,像龍港一樣,規劃沒有跟上,企業的巨無霸較少,總部經濟不甚發達,尚沒有形成真正的城市群,制約了溫州發展。七是經過40年改革開放,第一代創業人都已變老,富二代中有些人欠缺父輩的創業精神,不像第一代創業者那樣能以吃苦耐勞敢闖天下。八是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以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為支撐的新經濟相對滯後,相比較而言,傳統經濟向高質量轉型的動能不足。

為解決好以上問題,溫州的發展仍需傳承和弘揚以“四個千萬精神”為代表的“敢文化”,需圍繞以下三個方面的諸多工作下功夫。

(一)要敢在城市“人氣”上下功夫。

縱觀世界,凡是人口多、人流大的地方都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經濟的市場取決於消費,人多需求多、消費多、物流多,資金流、信息流、商品流也會隨之增加,這樣經濟就會繁榮。為了促進溫州人氣的增加,一是需要加大力度宣傳溫州文化,進一步提升溫州的知名度和親和度。在某種意義上講,知名度就是生產力,宣傳也創造生產力。降低門檻,放開戶籍,讓外面人走進來,讓更多農民進城。二是要加大力度發展旅遊服務,溫州有雁蕩山的瀑布和峽谷,有溫嶺的石窟群,更有楠溪江的重巒疊翠,悠悠三百里,風景如畫卷,溫州應該整合旅遊資源,用好旅遊發展良機,帶動溫州的人氣。三是要抓好城市規劃,並做好向海發展,擴大城市面積,提升發展空間,用更多便宜的土地吸引本地企業回溫州建設家鄉,吸引外地和外國企業到溫州投資興業。

(二)要敢在營商環境的改善上下功夫。

要聚人氣,聚企業,首先要搞好營商環境。溫州本來營商環境是好的,但進入新時代之後,各地的營商環境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吸引企業方面的競爭性明顯增強。溫州需要從新時代的新變化出發,在營商環境方面做好審時度勢的打造和改善。一是要按照習主席2016年在兩會上提出的親與清的要求,處好政府人員與企業的關係,政府官員要從感情上親近民營企業,要改變反腐後形成的“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認識思維,在堅持氣正風清中,搞好對民企困難的關照和對民企權益的安保。二是要在政策上厚待每一位投資人。要按照十八大指出的各種所有制要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平等享受法律保護的原則,在稅收、招標、投標、資源利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等方面清理有違公平和平等的政策文件,做到政策一視同仁。三是要在金融、設施與服務方面做好服務。要改變金融方面的貸大不貸小,貸富不貸貧,要在道路、通訊、水電等設施方面解決好“最後一公里”,要在服務方面做到全面及時,並需按照發改委最近發佈的文件,對諸多專項政策,重大戰略,重大改革、重大規劃的制定,更多聽取企業的意見。

(三)要敢在創新上下功夫。

人類的發展歷史就是不斷創新的歷史。習主席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溫州要搞好進一步的發展,必須在創新上下功夫。

一是要搞好思維模式的創新。①過去的走出去發展思維是正確的,而今天需結合溫州情況,動員更多企業回鄉發展。②過去每一個人都想當老闆的思維是正確的,而今天需要根據發展形勢的變化,大家都來當股東,進行同類項合併,把企業做強做大。③過去的家族式經營,需轉變為向社會聘請優秀人才,實行社會化管理。

二是要創新科技。①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向華為任正非學習,用10%的營業額支持技術創新。②需要瞄準教育事業大發展、每年社會上有40萬海歸和800萬大學生的實際,更多招聘優秀人才,謀求更大的人才紅利。③要關注信息技術和網絡化的發展,搞好互聯網+與本土企業的融合,驅動企業的發展。

三是要在管理上創新。①要進一步擴大活動半徑,要通過學習,站的更高、看的更遠,要關心政治、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際風雲的變化,使管理思維跟上國家要求和時代發展步伐。②用好中國主要矛盾轉化的機遇、一帶一路的機遇和鄉村振興的機遇。③建立企業的規範化、科學化、現代化管理體制和推進企業的智能化運作、智能化經營。

總的看,中國的四化建設仍然處在進行時,中國這個經濟大海,有14億人的消費需求,又有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經濟基礎,我們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集全國人民之智慧,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的經濟發展一定能保持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一定能行穩致遠。溫州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只要能繼續弘揚以“敢文化”為中心的溫州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更好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溫州就一定能再展宏圖,再創輝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