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貴重刀具在戰鬥後產生大的缺口如何處理?直接磨掉還是重新包鋼鍛打?

休閒宇宙


弘毅為您解答!


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古代刀具的結構。

天工開物中記載,精美的鐵質刀具內部用熟鐵為骨,外部由百鍊鋼包裹,這樣就構成鋼表鐵裡的組合。有了鐵骨架,用力砍劈時,刀具就不容易折斷,效果非常好。但是,在幾千次的磨礪損耗下,即使百鍊鋼也會出現缺口和磨盡鋼漏鐵的情況,更不用說嵌鋼在刃面的普通刀具了,因此對刀具的修復研磨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古代刀具刃體研磨修復技藝主要用兩種方法,貼鋼法與嵌鋼法。

貼鋼法,顧名思義,就是粘在一起。早在漢代,這項技術就已成熟,一般以熟鐵作為兵器基體,在其刃部貼上一條含碳量高的硬鋼,經過錘鍛,使兩者結合牢固。這是製作複合鋼鐵兵器的技術,也被用來修復損壞的兵器。古代貴重的刀具經常使用百鍊鋼作為刀身,小缺口可以磨掉,大缺口就要將一塊高碳鋼與刀身接口處用黃泥粘合,放在火中燒紅,然後不斷捶打,將黃泥渣打掉,黃泥就是連接的媒介。鍛打後,質地不夠堅硬,需要將刀放到清水中淬火,此為健鋼。貼鋼法復原的刀具十分牢固,除非再次燒紅斧砍,否則很難斷開。

嵌鋼法,這種技術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將刀刃嵌入刀體的內部,以達到修復缺口的目的。具體操作,將刀身放入火中燒紅,然後用利斧將刀基體刃部劈開,再將鋼刃插入凹槽中,繼續加熱鍛造,如此結合修復的刀具比貼鋼法更為牢固,也更耐磨。

然而,古代的這種修復只能滿足刀具的正常使用,修復的效果往往差強人意,比較粗陋,畢竟人力無法做到如機械般那麼精準。恢復有陰刻、浮雕、鏤空、鑲嵌工藝的刀,更是難上加難。

感謝各位的閱讀,歡迎點贊、留言、關注,我們下次再見!|


弘毅說歷史


自商朝出現青銅器以來,才對士兵武器進行了改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大量的鐵器被使用,雖然比西方國家要晚一些時間,到我國發現迅速,以普遍用於農耕、武器、生活、祭祀等地方。但不管是早期的青銅器還是鐵器在落後的中國古代來說,都可以用貴金屬來形容。

在戰爭中,如果武器出現缺口,缺口較小的情況下,工匠就會安排工人專門打磨,將缺口周圍處磨薄,磨平。但是傷口過大,或者由於戰爭激烈,傷口凹凸不平,就會給處理帶來很大的困難,首先工匠就會磨平傷口及周圍區域,在看傷口大小,如較小時,將傷口處磨薄,形成新的刀刃,較大時則重新包鋼,那是技術已經達到了全包的效果了。如最大傷口,無法修復,那隻能回收重新煅燒了。



劉家五叔


這個主要得看後勤水平!如果條件適當的話肯定是送回鍛打爐進行重新鍛打的,如果後勤保養跟不上那就只能將就著繼續用唄,這也是為何白起主張一定要對敗退敵人進行追擊(白起以前大家都是認為窮寇莫追),因為在打完敗仗之後,各種後勤保養肯定跟不上,這時候敵軍的戰鬥力是最弱的,這個時候攻上去可以起到大殺傷(對手)小傷亡(己方)的作用。

從來就沒有那種可以削金斷玉的兵器,只要有出現一個交戰回合就可以讓一把刀出大缺口,要是碰上那種鐵鞭或者鐵鐧那更是會把一把刀蹦出個大缺口,根本就無法通過磨掉來進行處理。如果是騎兵的話,由於騎兵衝擊力大,對戰刀的缺口會更加明顯,所以呢,騎兵所需要的後勤人數更多(1名騎兵往往需要5名後勤人,這些人就是幫他磨刀,打磨兵器,餵馬擦盔甲等。)

其次,古代的鐵由於非常含碳量非常高,很脆,有重型撞擊的話一般都會開裂,也就是說,看著有缺口的刀具往往是刀身也已經受傷了,如果只是磨一磨的話那麼很可能下一次交戰的話就會被砍斷,送回兵器處鍛打的話可以把這種刀傷修復起來,這才是處理好的辦法。


優己


你想多了,古代戰場的主戰兵器是穿刺類武器,比如長矛、弓箭等,刀劍其實只有在最危急的時候才有用場,等有機會動用刀劍了,差不多這場戰役也就敗定了。用壞的刀劍也不用你操心了。穿刺類武器是比較耐用的,不容易損壞,也容易修理。


鳳凰花兒開


古代,鋼都比較貴,一般都用熟鋼夾鋼來鍛造。如果大缺,多數只有重新鍛造,重新加鋼。


中監理


貴重刀具是奢飾品,用於保值、觀賞,但是不會用於戰場。


所以貴重刀具基本不可能應用於戰鬥——如果真的在戰鬥中出現了豁口,那就已經喪失了奢侈品的價值。


象眼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