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重刀具在战斗后产生大的缺口如何处理?直接磨掉还是重新包钢锻打?

休闲宇宙


弘毅为您解答!


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古代刀具的结构。

天工开物中记载,精美的铁质刀具内部用熟铁为骨,外部由百炼钢包裹,这样就构成钢表铁里的组合。有了铁骨架,用力砍劈时,刀具就不容易折断,效果非常好。但是,在几千次的磨砺损耗下,即使百炼钢也会出现缺口和磨尽钢漏铁的情况,更不用说嵌钢在刃面的普通刀具了,因此对刀具的修复研磨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古代刀具刃体研磨修复技艺主要用两种方法,贴钢法与嵌钢法。

贴钢法,顾名思义,就是粘在一起。早在汉代,这项技术就已成熟,一般以熟铁作为兵器基体,在其刃部贴上一条含碳量高的硬钢,经过锤锻,使两者结合牢固。这是制作复合钢铁兵器的技术,也被用来修复损坏的兵器。古代贵重的刀具经常使用百炼钢作为刀身,小缺口可以磨掉,大缺口就要将一块高碳钢与刀身接口处用黄泥粘合,放在火中烧红,然后不断捶打,将黄泥渣打掉,黄泥就是连接的媒介。锻打后,质地不够坚硬,需要将刀放到清水中淬火,此为健钢。贴钢法复原的刀具十分牢固,除非再次烧红斧砍,否则很难断开。

嵌钢法,这种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刀刃嵌入刀体的内部,以达到修复缺口的目的。具体操作,将刀身放入火中烧红,然后用利斧将刀基体刃部劈开,再将钢刃插入凹槽中,继续加热锻造,如此结合修复的刀具比贴钢法更为牢固,也更耐磨。

然而,古代的这种修复只能满足刀具的正常使用,修复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比较粗陋,毕竟人力无法做到如机械般那么精准。恢复有阴刻、浮雕、镂空、镶嵌工艺的刀,更是难上加难。

感谢各位的阅读,欢迎点赞、留言、关注,我们下次再见!|


弘毅说历史


自商朝出现青铜器以来,才对士兵武器进行了改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铁器被使用,虽然比西方国家要晚一些时间,到我国发现迅速,以普遍用于农耕、武器、生活、祭祀等地方。但不管是早期的青铜器还是铁器在落后的中国古代来说,都可以用贵金属来形容。

在战争中,如果武器出现缺口,缺口较小的情况下,工匠就会安排工人专门打磨,将缺口周围处磨薄,磨平。但是伤口过大,或者由于战争激烈,伤口凹凸不平,就会给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首先工匠就会磨平伤口及周围区域,在看伤口大小,如较小时,将伤口处磨薄,形成新的刀刃,较大时则重新包钢,那是技术已经达到了全包的效果了。如最大伤口,无法修复,那只能回收重新煅烧了。



刘家五叔


这个主要得看后勤水平!如果条件适当的话肯定是送回锻打炉进行重新锻打的,如果后勤保养跟不上那就只能将就着继续用呗,这也是为何白起主张一定要对败退敌人进行追击(白起以前大家都是认为穷寇莫追),因为在打完败仗之后,各种后勤保养肯定跟不上,这时候敌军的战斗力是最弱的,这个时候攻上去可以起到大杀伤(对手)小伤亡(己方)的作用。

从来就没有那种可以削金断玉的兵器,只要有出现一个交战回合就可以让一把刀出大缺口,要是碰上那种铁鞭或者铁锏那更是会把一把刀蹦出个大缺口,根本就无法通过磨掉来进行处理。如果是骑兵的话,由于骑兵冲击力大,对战刀的缺口会更加明显,所以呢,骑兵所需要的后勤人数更多(1名骑兵往往需要5名后勤人,这些人就是帮他磨刀,打磨兵器,喂马擦盔甲等。)

其次,古代的铁由于非常含碳量非常高,很脆,有重型撞击的话一般都会开裂,也就是说,看着有缺口的刀具往往是刀身也已经受伤了,如果只是磨一磨的话那么很可能下一次交战的话就会被砍断,送回兵器处锻打的话可以把这种刀伤修复起来,这才是处理好的办法。


优己


你想多了,古代战场的主战兵器是穿刺类武器,比如长矛、弓箭等,刀剑其实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候才有用场,等有机会动用刀剑了,差不多这场战役也就败定了。用坏的刀剑也不用你操心了。穿刺类武器是比较耐用的,不容易损坏,也容易修理。


凤凰花儿开


古代,钢都比较贵,一般都用熟钢夹钢来锻造。如果大缺,多数只有重新锻造,重新加钢。


中监理


贵重刀具是奢饰品,用于保值、观赏,但是不会用于战场。


所以贵重刀具基本不可能应用于战斗——如果真的在战斗中出现了豁口,那就已经丧失了奢侈品的价值。


象眼观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