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之变中皇太子李亨为什么要除掉杨贵妃?

我觉得我认为


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唐玄宗逃离长安,途经马嵬坡,士兵发生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并逼唐玄宗处死杨贵妃,史称“马嵬坡之变”。

关于事件的主谋,表面来看是陈玄礼,但背后却值得深思。整个事件,有几个关键人物: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高力士,以及陈玄礼。

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唐玄宗,年轻时坚毅果决,励精图治,创造了大唐盛世。老年之后开始崇尚奢靡,耽于享乐,把朝政交于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导致大唐迅速衰落。安史之乱是大唐的转折点,但不是唐玄宗的转折点。他的转折点是“马嵬坡之变”。安史之乱发生时,唐玄宗并不会认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年青时代就参与并主导了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的政变,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他骨子里的骄傲让他不会把那个曾趴在他脚下像条肥狗一样的安禄山看在眼里。区区一个安禄山而已,他还有高仙芝、哥舒翰、封长清、郭子仪……他相信他的将士肯定能平掉安胖子。即使丢了长安,他也只当是出去散散心,很快就会回来的。

可是,“马嵬坡之变”让他认清了现实,他的士兵并不像他想的那么听话,他在军中并不像年青时那样如神一样的存在。作为皇帝,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这件事彻底击垮了他的骄傲。

他失去了心爱的女人,失掉了在朝中、军中,甚至民间的威信,就等于失掉了江山。所以,整个事件中,他是最大的受害者。

杨贵妃,在那个荣耀千古的盛世大唐,她本是最幸福的女人,她拥有了世上所有女人对美好的全部幻想。她的眼里并没有江山,她的眼里只有他的李四郎。可惜,“马嵬坡之变”中,她与她的爱情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杨国忠,著名的奸相,借着妹妹的势做了宰相,但德不配位,被乱兵杀死并分尸,算是罪有应得。

高力士,唐玄宗最忠实的奴才,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太监之一。事件中,他努力地协调唐玄宗与禁军的关系,但是,当发现矛盾不可调和之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皇帝,抛弃了杨贵妃。

陈玄礼,禁军龙武大将军,“马嵬坡之变”的实际指挥者。陈玄礼很早就跟随李隆基,曾参与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的行动,可算是唐玄宗的亲信了,之后担任禁军龙武大将军,算是保镖队长。按理说他不应该搞兵变,事实上他也确实不想搞兵变。作为皇帝的保镖队长,他的职责是保护皇帝的安全,消除一切有可能危胁到皇帝安全的隐患。

他发现了隐患。隐患不是来自叛军,而是来自禁军。禁军兵士对于逃离长安怨气很大,若是积攒久了,很容易出问题。陈玄礼找了一个给士兵泄愤的出口,这个出口就是杨国忠。在皇帝的安危面前,奸相杨国忠算不了什么。于是他主导了“马嵬坡之变”,杀死了杨国忠。然而,士兵的愤怒超出了他的预期,士兵们还要求杀死杨贵妃。这是他做不了主的。那可是他主子最心爱的女人。但这个时候,场面已经不受他的控制了。

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作为事件始作俑者,陈玄礼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但他依然随玄宗入蜀,兢兢业业,至死都履行着保镖的义务。

至此,事件中所有出场的人都是受害者。那谁才是幕后主使呢?当然是受益最大的那个人——太子李亨。

作为皇太子,李亨很憋屈。当了这么多年太子,却处处受打压,时时被宰相牵制,先是李林甫,后是杨国忠。说白了,他爹不信任他。这也不能怪他爹,毕竟他们老李家有这传统,李世民是逼宫上位的,他李隆基虽没逼宫,但也是从太子位上一家独大的。所以玄宗以太子、宰相互相制衡,以免坐大。

李亨战战兢兢多少年,这是他最好的机会,必须一搏。事实证明他成功了。他背后做了多少工作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结果: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赐死,最主要的是皇帝威信扫地,他得以与皇帝分道扬镳,有了独立行动的机会。

于是,不久之后,李亨成了唐肃宗,李隆基成了太上皇。


叁把刀客


题主高估李享的实力和胆量了,“马嵬坡”兵变几乎是自发的,李享根本无法控制,当然,从结局来看他是受益者。

唐玄宗李隆基能当上皇帝,表面上看起来英明神武,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他与唐太宗李世民相差很远。

李世民可能也喜欢被人奉承,但是靠拍马屁没真本领当官的人根本得不到重用。李渊留下的裴寂等老臣就是,李世民上台就疏远了他们。

但是李隆基手下却接连出了李林甫和杨国忠这种奸相(是宰相,却是奸臣)。

李林甫这个奸相,在任上结党,多是因为擅权自专,所以才打击异己,特别排斥有才华的大臣,因为会威胁到自己的相位。

杨国忠就更过分了,李林甫的缺点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还没什么能力,贪污腐化,明着卖官数钱。而且他是凭裙带关系上去的,全京城都知道他和杨贵妃二个姐姐的乱伦暖昧关系。

有这二个奸臣在,而且时常在皇帝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李享的日子很难过,时常有朝不保夕的感觉。自己的老丈人甚至被李林甫硬是牵扯到谋反案中去,他休了二任妻子才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马嵬坡”兵变,李享压根没出主意,兵变中带头的陈玄礼曾向他请示,但是他一声不吭。怕失败担责啊。

陈玄礼向士兵公布杨国忠罪恶,要除去他时,士兵们早就恨死杨国忠了,一哄而上,冲进杨国忠大帐,砍了他的头,无数财宝都被抢掠一空。

而且怕杨贵妃报仇,把李隆基的大营围得水泄不通,声浪之大,李隆基这个皇帝也怕啊。既舍不得杨贵妃,又想保命。但士兵们就是不肯离去,还杀了一个贵族出身的大夫。后来在高力士,韦丞相的力劝之下,心疼地赐死了杨贵妃。

士兵们听到消息,山呼万岁后才离去。

经过此事,唐朝军心开始拥护太子李享了,李享也离开李隆基到前线督战平叛。后来,在灵武称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李隆基也知道自己军心,民心尽失,所有人的心已经向着新君,而接受事实,当起了太上皇,晚年的他心情凄凉,身边只有高力士陪伴着他。








南雷霆峰


关于马嵬坡兵变中,其实也不能说是太子李亨亲手除掉杨玉环,实际上我们也是根据当时情况分析应该是太子李亨的意思,那么太子李亨又为什么偏偏对杨玉环过不去呢?下边就让我细细为你分析一下。


一、太子李亨的遭遇

开元二十六年,李亨之前的太子李瑛因为武惠妃的陷害被李隆基废为庶人,从而太子之位暂时陷入空缺,李隆基在武惠妃的儿子李瑁与李亨之间徘徊,不确定选择谁为太子,当时宰相李林甫大肆推荐李瑁做太子,可是李隆基并不喜欢李瑁,最终于740年立了年长的李亨成为太子。

李亨自从成为太子,就没有过上什么安逸的日子,开始是遭受来自李林甫的攻击,后来又遭受杨国忠的攻击,而皇帝李隆基对他们的攻击不加以过问,因为李隆基对太子十分提防,他就是经历过无数政变才成为皇帝,所以很担心李亨羽翼丰满影响到自己的皇权。


李亨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成长,随时需要小心翼翼,因为他也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李瑛。可是尽管李亨小心翼翼,还是祸从天降。天宝五年(746年),李亨出去游玩,在市井之中与韦坚见面,韦坚与皇甫惟明关系较好,经常一起谈论事情。

皇甫惟明对李林甫颇有不满,曾在玄宗面前说希望玄宗将李林甫撤职,这一切都被李林甫暗中知道,所以李林甫一直找机会想要收拾皇甫惟明。如今皇甫惟明公然与韦坚相见,李林甫刚好逮住把柄,就找玄宗以“欲共立太子”的罪名告韦坚与皇甫惟明谋反。

玄宗听说后立即下旨叫李林甫开始审查此事,李林甫想借此机会将太子拉下水,可是最终没有得逞。李林甫依旧不想就此罢休,还是抓住一切机会收拾李亨,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韦兰、韦芝上书替韦坚喊冤,想要拉上太子李亨作证,结果李亨又被李林甫盯上,最终李亨为了摆脱干系,请求玄宗准许他与妻子韦妃离婚才得以自保。


这是李亨第一次感受到危险,第二次又是因为妃子杜良娣的父亲惹上政治案件,再次被李林甫盯上,李林甫想找机会除掉李亨,这次李亨差点就被废为庶人,他又用与杜良娣离婚断绝关系的办法才保住太子之位。

经历过两次重大变故,李亨心力交瘁,这时候的唐玄宗也是迷恋声色,不务正业,没多久就导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


二、马嵬坡之变

安史之乱的战火越来越凶猛,长安最终沦陷,李隆基连夜叫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准备900精兵带领一家人落荒而逃,李亨这时候感觉到机会来领,在长安就与宦官李辅国商量,叫李辅国去拉拢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到时候将杨国忠解决掉,以绝后患。

当时离开长安的时候总共有3000人马,其中有2000都是李亨暗中安排的,就是为了准备途中兵变处决掉杨国忠。终于,到了马嵬坡的时候,士兵们又累又渴,饥寒交迫,六军不发,这时候李亨也觉得是时候鼓舞士兵来一场兵变了。

于是陈玄礼与李亨商量如何将杨国忠处决,陈玄礼故意征求李亨的意见,李亨没有直接表态,但是陈玄礼知道李亨的意思,就跟士兵说“如今国破家亡,都是杨国忠所致,今天在此将他处死可好?”



士兵纷纷同意陈玄礼的建议,就在这时,几个突厥人带领二十多个人围住杨国忠,士兵大喊杨国忠与胡人谋反,遂纷纷上前将杨国忠以及家人乱刀砍死。杨国忠死后,士兵依旧不走,说要将杨贵妃处死,因为她红颜祸水。

陈玄礼与高力士纷纷劝说唐玄宗,最终唐玄宗才忍痛割爱答应赐死杨贵妃。至此,马嵬坡兵变结束,事后太子李亨去北边继续平叛安史之乱,与李隆基分道扬镳。

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结语

关于马嵬坡兵变,杀死杨国忠是为了铲除李亨成为皇帝的政治阻力,而杀死杨玉环,无疑就是李亨向李隆基的报复以及挑战,那么多年的太子生涯实在憋屈,李亨想借此机会好好收拾一下李隆基,并且让他失去心爱的女人,心灵受到重创,李亨才更有机会获得天下大权成为皇帝,可以说李亨的马嵬坡之变,也是用心良苦。而杨贵妃就成为一个政治牺牲品,无端香消玉殒!



嗔痴历史观


年轻时力挽狂澜、中兴唐朝政权的李隆基,晚年却连自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这是唐玄宗的悲哀,却也可以说是自作自受。

唐玄宗用不正当手段从儿子家里抢了儿媳妇。美其名曰:得到杨玉环就好像得到了宝贝;然后就是各种宠幸,为了让杨玉环高兴修了一条从岭南(今广州)到长安的高速公路;为了讨好心爱的女人花点钱也无可厚非,可是为了讨好杨玉环既然重用杨国忠这个奸人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唐玄宗晚年的统治可以说是天怒人怨,抢自己的儿媳妇重用奸臣;吏治腐败甚至贪污到了军队(克扣士兵军饷),所以有了安史之乱,有了由盛转衰的唐朝时期。

756年,安史之乱一年后叛军攻打长安。唐玄宗带领美女(杨贵妃等妃子)在贴身护卫的保护下出逃到了一个叫马嵬坡的地方。

这时候士兵觉得我们出逃都是因为杨国忠这个奸相没有管理好国家~于是把杨国忠杀了。后来又怕杨玉环为哥哥报仇所以要求李隆基杀了杨玉环。

这是历史上的马嵬坡兵变。我们很多同学对这个故事的兴趣大于安史之乱😝😝😝

我们深究一下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事实。

马嵬坡兵变关键人物是陈玄礼,也就是唐玄宗的护卫队长;兵变的士兵基本都是他的手下,可以说马嵬坡兵变是他与太子的杰作。

太子李亨的目标原本是唐玄宗,而护卫队长的目标是杨国忠。所以当杨国忠被杀士兵情绪依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只能将杨玉环作为牺牲品。


杨玉环的死平复了士兵的情绪,但是当矛头指向唐玄宗时却因为陈玄礼对唐玄宗的忠心而受到阻碍。导致太子李亨与唐玄宗的对立,于是他们分道扬镳,李亨前往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唐玄宗前往四川。

李亨在灵武称帝,之后才通知唐玄宗“您老人家做太上皇吧!天下的事有儿子来管了”。

所以说马嵬坡兵变不是针对杨玉环的兵变而是针对唐玄宗;杨玉环只是兵变过程中的牺牲品而已。


蚁史为谏


其实李亨并不是杨贵妃之死的幕后推手,关键在于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我们来复一下盘: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慌慌张张地逃出大明宫,一路亡命奔逃后,来到了马嵬驿,皇帝的随从们饥寒交迫、疲惫不堪,抛家舍业的郁闷在心中久久不能释怀,心里的怨气也越积越多,来到了马嵬驿此时已变成熊熊烈火。唐玄宗的贴身保镖陈玄礼得知士兵们在牢骚不断,咒骂着杨国忠,是他害得我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他知道情势不好,怨声载道的兵士们心中的怒火迟早要爆发,而且要让他们发泄出来。只有杀了杨国忠给士兵们泄愤。只有这样才能保全皇帝。随后,陈玄礼将士兵召集起来说:“我非常理解弟兄们的心情,我们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天下被乱成这个样子,罪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杨国忠。如果杀了此贼,你们觉得怎么样?”兵士们是异口同声“想杀此贼很久了,就算死也不后悔(史载:“念之久矣,虽死无憾!”)。”这样,陈玄礼心里就有底了,他先去见太子李亨,太子也同意他的想法,然后他赶紧禀明唐玄宗。可是事情后来发展的太快,陈玄礼向唐玄宗请示的时候,士兵们已经将杨国忠的人头捧到了皇帝的行馆门前。士兵们杀红了眼,御史大夫魏方进也被他们割了首级,宰相韦见素还被痛打一顿。事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陈玄礼的控制。唐玄宗亲自出来抚慰士兵们,但是这些士兵就是不回营,围在行馆四周久久不散,皇帝心里此时慌得一逼,这些人究竟想干什么?于是让高力士询问,得到的答复是“贼本尚在”。陈玄礼告诉皇帝,士兵们担心杨贵妃会为他哥哥报仇,既然做了就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否则不能再保护皇帝你了!对于士兵们提出的要求,皇帝很生气,甚至是抓狂,堂堂皇帝被士兵们逼宫,帝王的尊严何在,身为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更觉羞愧。他只是愤怒的说了句“朕当自处之。”双方就这样僵持住了,僵持也不是办法,总得有人站出来打破局面,因此有两个人站了出来,一个是韦谔,另一个是高力士。韦谔对唐玄宗说得很直接,那就是士兵们已经众怒难熄,如果这些人没有退路,他们能干出什么事儿来还真不好说您还是要当机立断。高力士劝说皇帝,贵妃娘娘的确没罪,也很无辜,可是眼下的局势是,贵妃娘娘的存在让士兵们没有安全感,士兵们有了安全感,陛下才能安全啊!皇帝最后作了艰难的思想斗争,估计他当时心里也很难受吧!一面是江山,一面是自己最爱的女人,唉!也罢,红颜多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保全自己的江山,也为了保留自己的权利。他最终同意了赐死杨贵妃,一代红颜在马嵬驿香消玉损。唐玄宗最终活了下来,一个70多岁的垂暮老人,带着对杨贵妃的愧疚与思念慢慢的走向了弥留。









昭昭暮暮


太子李亨一直不得唐玄宗宠爱,连宰相李林浦也时常欺负他,日子过得极其苦逼。

知道马嵬坡之变,一切看似偶然,其实不然。吐蕃使节拦住杨国忠,向他要食物,士兵们喊“杨国忠与胡人谋反”,结果被杀死。

接下来便是兵围唐玄宗的驿馆,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士兵们为什么要杀杨贵妃?极有可能是有人在幕后策划。

而目的便是打击唐玄宗。

试想,一个男人如果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会怎样?更何况是万万人之上的一朝皇帝。而是还是在士兵的逼迫下杀死了杨贵妃,作为皇帝的颜面彻底扫地,如何再统领百官,统领这一片疆土。

而这一切最终的受益人是谁?

是太子李亨。

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看鉴古史


要求杨贵妃死的是跟谁唐明皇李隆基部队士兵,和太子李亨无关,与杨贵妃哥哥杨国忠有关,杨国忠作为丞相与败退部队没能搞好关系,士兵哗变打死杨国忠,李隆基为了稳定部队赦免他们罪,要求他们继续保卫他,士兵提出必须杀杨贵妃杨玉环,因为怕她以后因为她哥哥被杀报复他们。李隆基为了自己能活下去就叫杨玉环上吊死了,起关键做用应该是高力士,他忠于李隆基所以,调停士兵,劝说李隆基,协助杨贵妃自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