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中的三个反对司马氏的领袖,都是曹魏忠臣吗?

大家都知道,虽然魏、蜀、吴三足鼎立,但最后司马氏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开创了后面的统一的政权——西晋。司马氏篡权与曹魏不同,它并不是从一个废墟当中建立起来的,曹魏在当时也并非是一个衰败、腐朽的政权。所以司马氏虽然确实是成功夺权,但在巩固这个成果的过程中,也花费了很多经历。政变和兵变是少不了的。

“淮南三叛”中的三个反对司马氏的领袖,都是曹魏忠臣吗?

比如说规模很大、前后时间跨度很长的“淮南三叛”,分别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两代三人平复。小编下面并不详说“淮南三叛”的过程,主要聊一聊“淮南三叛”各自领袖发动兵变的目的。

“淮南三叛”中的三个反对司马氏的领袖,都是曹魏忠臣吗?

“淮南一叛”:曹魏老臣王凌欲行废立之事

“淮南一叛”的主要领袖叫做王凌,算是曹魏的一个老臣了,也是被曹操辟到丞相府的。曹魏经历了曹操(奠基人、魏国开创者)、曹丕、曹叡之后,迎来了一个少帝,就是曹芳。曹芳年纪小不能亲政,在中书令、中书监孙资、刘放的影响下,司马懿和曹爽就上台执政来了。

曹爽前期是压制司马懿的,但是在“高平陵之变”中轻易落败,最后是司马懿获得了胜利。曹爽和他的党羽大多被诛戮,也有被打压的,司马懿开始专政。

司马懿上位后对一些老臣也进行了拉拢,王凌就从司空转为太尉,虽然都是三公之位,但是按照《后汉书·百官志》的排列顺序,太尉还是要高于司空的。而且太尉与军事有关,权重也较司空更高一些。

当然这个时候王凌已经都督扬州军事,属于对东吴的主要防区的最高长官,有实打实的军权,司空、太尉什么的也都无所谓了。

“淮南三叛”中的三个反对司马氏的领袖,都是曹魏忠臣吗?

不过王凌并不是司马懿的支持者,相反是司马懿的反对者,并且打算借助手中的兵权发动兵变。结果此事被发现,司马懿率兵征讨,王凌又感到害怕,先是投降司马懿,后来又自杀。“淮南一叛”就这样草草收尾。

王凌的目的

按照《三国志》以及裴松之引注的《汉晋春秋》的记载,王凌起兵的原因在于曹芳年幼,容易受制于权臣,王凌起兵的目的,或者说是基础,就是行废立之事,废掉曹芳,立曹彪为帝,也就是曹操的儿子之一。那么问题就来了,王凌起兵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是曹芳年幼一事。“淮南一叛”的筹备时间是在嘉平元年,这个时候曹芳已经即位十年,即将成年。王凌在此时以曹芳年幼为由行废立之事,其实是有些站不住脚的。

如果有人说王凌是考虑到司马懿专权,那么拥立曹彪岂不是更加没有根基吗?而且曹爽执政的时候,曹芳的年龄无疑是更加幼小,王凌为什么没有显露出一点反意呢?

《汉晋春秋》:“凌、愚谋,以帝幼制於强臣,不堪为主,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之。”

“淮南三叛”中的三个反对司马氏的领袖,都是曹魏忠臣吗?

要知道虽然司马氏因为篡权在后世背负骂名,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曹爽一派才是真正的不得人心,曹爽一派不仅排挤司马懿,还包括一些其他的老臣;同时曹爽一派进行的“正始改制”也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其党羽丁谧、何晏、邓飏被时人称为“三狗”。

司马懿诛杀曹爽,对于当时人来说,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是大快人心的举动。王凌在“高平陵之变”后产生废除曹芳、另立新帝的想法,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怀疑。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皆以为伎乐……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

《魏略》:“三狗,谓何、邓、丁也。”

小编不否认,王凌起兵很可能是想匡扶社稷,是忠于曹魏的表现。但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王凌也是一个野心家,当司马懿与曹爽进行火并之后,王凌身处外镇,错误地判断朝中的风向,以为司马懿的血腥屠杀以及对曹爽的镇压会造成世家名士和曹魏宗室的强烈反弹,于是决定立曹彪与司马懿对抗。

如果曹彪成功即位,那王凌也就成为曹魏新一代的核心当中的核心。可惜司马懿诛杀曹爽是“顺势而为”,王凌的兵变还没发生就遭到出卖。借用王夫之先生的一句话概括:“王淩可以为魏之忠臣乎?盖欲为司马懿而不得者也。”

“淮南三叛”中的三个反对司马氏的领袖,都是曹魏忠臣吗?

“淮南二叛”:毌丘俭勤王失败

“淮南二叛”的发起者是毌丘俭,当时曹魏实权人物是司马师。毌丘俭发动兵变时也是都督扬州军事,东线防区司令官。

与“淮南一叛”的草草收尾不同,“淮南二叛”中还是有直接的冲突的。毌丘俭、文钦矫太后诏,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向许、洛方向进兵,但是受到司马师的镇压。随后毌丘俭身死,文钦跑到了东吴。

“淮南三叛”中的三个反对司马氏的领袖,都是曹魏忠臣吗?

毌丘俭的目的

按照《三国志》当中的说法,文钦是曹爽一派,毌丘俭与曹爽余党夏侯玄关系很厚。但小编认为,像谋反这样的大事,不可能仅从个人关系的角度上来讲,造成“淮南二叛”的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嘉平六年(即公元254年),也就是“淮南二叛”的头一年发生的“嘉平之变”。

《三国志·魏书·毌丘俭传》:“初,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

夏侯玄、李丰、张缉等人打算除掉司马师,让夏侯玄执政。结果事情败露,相关人员被诛杀。张缉的女儿是曹芳的张皇后,并且“嘉平之变”中也有曹芳的身影。

于是司马师先废张皇后,后废曹芳,拥立曹髦为帝。这件事可以说是曹魏政局发生的大地震,“淮南二叛”可以视为“嘉平之变”的后续反应,直接原因就是曹芳被废,司马氏的獠牙已经非常明显。

“淮南三叛”中的三个反对司马氏的领袖,都是曹魏忠臣吗?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三月,废皇后张氏……秋九月,大将军司马景王将谋废帝。”

而且在“淮南二叛”中,毌丘俭向西北的许昌、洛阳进军,虽然在过程中有犹豫和停顿,但也符合“清君侧”的勤王的旗号。

所以小编以为,无论是兵变时间前后的特殊事件,还是兵变的实际行动,毌丘俭相较于王凌来说都更符合曹魏忠臣的举动。

“淮南三叛”中的三个反对司马氏的领袖,都是曹魏忠臣吗?

“淮南三叛”:诸葛诞被困死寿春

诸葛诞和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在《世说新语》中被评价为“魏得其狗”。“淮南二叛”失败后,诸葛诞又都督扬州。在这个过程中,诸葛诞积蓄自己的力量,于是遭到司马昭的猜疑。朝廷征诸葛诞入朝为司空,诸葛诞感到疑惧,于是发动兵变。

“淮南三叛”中,诸葛诞与司马昭投入的兵力的规模非常大,坚持的时间也是三次兵变中最长的。面对诸葛诞以及东吴援军接近二十万的大军,司马昭使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对寿春围而不攻,主要精力用于对付东吴的另外的援军。后来的结果就是东吴撤军、寿春城溃、诸葛诞身死。

“淮南三叛”中的三个反对司马氏的领袖,都是曹魏忠臣吗?

诸葛诞的目的

相对于毌丘俭或者王凌来说,将诸葛诞视为曹魏忠臣其实是有些站不住脚的。按照《三国志》当中的记载,诸葛诞与夏侯玄、邓飏亲厚,又看到王凌、毌丘俭的覆灭,于是对司马氏的统治起了二心。

虽然《三国志》是正史,但小编还是觉得这番话是有一点问题的。夏侯玄、邓飏早就被干掉,毌丘俭的失败中诸葛诞更是出了不少力。

从诸葛诞不响应毌丘俭的兵变,反而发布此事;到诸葛诞都督扬州后的种种举动;再到诸葛诞并非主动发动兵变,而是被司马昭逼反的这个因素,小编以为与其说诸葛诞是曹魏忠臣,不如说他是一个野心家。

在“淮南三叛”中诸葛诞没有北上勤王,反而联合东吴闭城自守,更加说明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诸葛诞发动兵变的目的很可能是割据淮南以自处,只不过在曹魏和东吴双方之间倾向东吴,好获得更多的支持。

《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诞既与玄、飏等至亲,又王凌、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

“后毌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

“闭城自守。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请救。”

“淮南三叛”中的三个反对司马氏的领袖,都是曹魏忠臣吗?

小结

总而言之,“淮南三叛”都是反对司马氏的兵变,但反对司马氏并不意味着百分百忠诚于曹魏。在“淮南三叛”的三个领袖中,毌丘俭是曹魏忠臣,这个应该是没有疑问;王凌存在争议,有可能是曹魏忠臣,也有可能是一个投机者、赌徒。

但无论如何,王凌废立皇帝的事情还是给他的形象增添了很多疑问;诸葛诞则是三人当中最不像曹魏忠臣的人。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测,毕竟我们也不是身处于当时的人。至于其中存在的是非曲直究竟如何,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读通鉴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