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2019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骑车去了离家不远的送仙桥古玩巷,本意是想挑选几件看起来没那么假的仿古艺术品,回去装点一下我的出租房。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在一个写着“通通十元,不还价”的地摊上,一本发黄的书引起了我的注意:

《浅谈成都野史及一些不靠谱的坊间传闻》

——西门篇 提督小霸王著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这个名字一下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八卦之心,转头就忘了自己来的目的是什么。

翻开第一页,目录上赫然印着几个浓浓故事会风格的标题:

1. 古蜀国阿宇王的发家史之搬家篇

2. 汉代文翁石室办学招生不拘一格之张五娘篇

3. 老杜在西门的幸福生活之重建家园篇

4. 宋朝网红宵夜发展史之阿二篇

5. 蜀王墓背后的故事之床下有人篇

6. 青羊宫花市争奇斗艳之白富美篇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顾不得形象,蹲在地摊旁就看了起来。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古蜀国阿宇王的发家史

之搬家篇

几千年前的一个下午,三星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大规模聚众斗殴。

斗争的群体以发型划分成两个阵营,扎辫子的和扎揪揪儿的。

按照不知道哪个祖宗拍脑壳定下来的规矩,辫子族分管世俗事务,揪揪儿族分管祭祀神庙以及大型活动主持工作。

说具体点,就是前者管吃喝拉撒,后者负责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参与。

其实这种职能划分从原则上来说没有硬伤,但问题出在当时揪揪儿族的老大除了祭祀活动以外,突然热衷上了青铜器的制造。

常规的就是造点小人儿小动物之类的,如果有重大喜事就搞点大件的,比如神树啊,神兽啊,等身大小的人像。

那种狂热程度堪比现在的手办收藏大神。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玩手办穷三代”,这个道理最早应该就是古蜀人发现的。

随着揪揪儿族对手办,哦不,青铜器制作的热情持续升级,负责找钱拉资源的辫子哥一伙人很快就感觉扶不住了,仿佛身体被掏空。

这种矛盾在后世经常发生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商务销售”部门之间。

总之,辫子族不!干!了!

至于斗殴的过程如何激烈,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反正据更野的野史记载,那场轰动全城的斗殴在几个小时以后随着辫子族的胜利而告终。

但胜利的代价是往日繁华的三星城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地鸡毛,还有废墟。于是就这样,辫子族一大家收拾好金银细软,朝南边出发,开始了迁移之路。

临走前,族长阿宇顺走了死对头手里紧紧攥着的《青铜锻造秘籍》。

不同于以往历史中其他人类迁徙故事的可歌可泣,辫子族这一路,走了不到40公里,就找到一处风水宝地。

面朝河流,背靠高山,动植物生存环境和谐,气候温润,满足人类生活,建设,发展的一切要素。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金沙遗址博物馆复原图

族长阿宇紧锁了一路的八字眉舒展开来,手一抬,就说了一个字:停。

修房子,造宫殿,建祭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

空闲之余再把之前顺来的那本秘籍研究了一下,毕竟青铜器发展不能停。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

然后,就有了震惊世界的,金沙文明。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看到这里,我合上书。陷入了沉思。

如果说金沙文明是成都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岂不是,那个时候,他们都是——西门人??????

这个思路让我一阵激动,于是立刻打开手机地图大概瞄了一眼金沙遗址的地理位置。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不得不说,阿宇一家真的很懂生活,把家安在西门。

下有西南财大,上靠一品天下,毗邻商圈,周围遍布幼儿园小学,绿化环境一流。

从位置上分析,集学区房,优质生活圈,社区公园配套概念于一体。从意识形态上分析,简直是精神物质两手抓的再一次贯彻落实。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听一位年近60的老成都讲过,西门一直被誉为成都上风上水的宝地。背靠都江堰青城山,空气好水好。

早在60到70年代,那时候成都还没有现在的五城区,老成都人记忆中的划分是东城区和西城区,连如今的荷花池一带都算在了西城区的范围。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90年代初期,一环内以西大街为代表的一些区域进行了拆迁改造安置,人口被分流到如今的抚琴,白果林,石人等成都人耳熟能详的老社区。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西门的居住人口逐渐密集起来。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城西这块宝地被历史养的悠哉乐哉。金沙,杜甫草堂,浣花溪,青羊宫,永陵….西门人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门人也是最早打开成都标志性“恬静舒适洒脱”生活方式的人。

成都有一句老话,“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这是对西门人生活态度的生动诠释。在他们的概念里,城西有“官气,王气,人文气,休闲气”,所以也难怪当年很多人都以住西门为荣,用你们成都话来说就是“洋盘”。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我站起身稍微活动了一下四肢,余光瞟到地摊老板递过来的不耐烦的眼神。一低头,假装没有注意到他,我蹲下身继续看了起来。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汉代文翁石室办学招生不拘一格

之张五娘篇

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郡守文党创建文翁石室,这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文翁石室 摄影 周孟棋

文党,字仲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家里排行第二的大爷。这个文二爷在当年也是个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年男子,在2000多年前就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也是托文二爷的福,蜀地治学风气盛起。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家住城西的张五娘,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勤勤恳恳种了半辈子的田,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突然会成为最近的焦点人物。

为啥?因为张五娘家的两个儿子,今年都考上了城里文郡守新修的精舍学堂,一家出了两个学霸,这放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儿。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进了这整个成都唯一的一所公办精舍学堂,读书不仅不用再花钱,每个月还能拿到官府补贴的粮食,如果顺利的在学霸这条路越走越远的话,说不定还能被举荐到京城谋个一官半职的啥的。

如今整个城西的人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莫非是五娘家两个争气的孩儿。有人说这二子必定是文曲星下凡,报恩来的。

也有人说是张五娘高香烧的好祖坟冒青烟云云的,接着就有人开始抢过话头说青羊宫求签很灵,家里有书生的都应该去拜一拜之类的。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总之这张五娘一家,算是熬出头了。

不到一天光景,方圆几十里的备考家庭就都知道了城西有个学霸之家。

按照老百姓的理解,家里但凡能出人才的,除开某些封建迷信因素,也定是离不开父母亲的谆谆教诲。

张五娘虽然看起来是个普通的农妇,但一定什么独门教育方法,才可以一口气培养出两个人中龙凤。

于是一连两个月,都有不少脸上挂着期待表情的父母,领着垂头丧气的娃过来讨教育儿经验。

嘴上说着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但张五娘心里还是感觉很滋润的。在这种名人效应光环的加持下,最近连下地干活烧水做饭都有力气了许多。

闲暇时候,张五娘也开始思考 ,自己一家是如何走上成功之路的。毕竟成功学传播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三年前因家乡突发水灾,张五娘和老公从外地搬来成都投靠亲戚,一开始张二娘还担心蜀地居民排外,自己融入不进本地生活。

没想到刚来第一天,社区就开始送温暖,同时也号召邻里乡亲帮衬扶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五娘一家就重建家园了。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本来张五娘对于自家两个孩子的教育也没啥指望,毕竟在那个年代,读书这等高雅之事是高端人群的专属权利。自己这样务农为生的普通人家,能管好自己眼前的一点儿田地,老天保佑风调雨顺就不错了。

但是蜀地不同,新来的文郡守是个有超前思维的人,他不仅大力兴办学设,更是深谙“自古高手出民间”这个道理,阶级围墙是招募人才的第一道壁垒,必须得打破。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讲经图” 四川省博物院藏

自此,才有了张五娘二子苦读圣贤书后突破阶级的腾飞。

想来想去,张五娘还是觉得,全靠托了这块风水宝地的福。

2000多年后,这所由文二爷创立的官学早已变成了如今城西大名鼎鼎的石室高中,每年向全国输送的人才不计其数。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刚看到这里,我就被地摊老板忍无可忍的怒吼声拉回了现实:“看看看!看够没有!不买就走!”

我赶紧站起来点头哈腰的致歉,准备掏钱买了这本神奇的地摊文学。谁知老板一眼看穿我对这本书的不舍,临时坐地起价多问我要了5块钱。舍不得银子套不着八卦,我咬咬牙也就答应了。

回家路上,我一时兴起改道去了石室高中,刚好赶上放学的时间。一个个精神抖擞的高中生意气风发的走出来。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四中的校服已经很多年没有换过了,经典的蓝白搭配也只有十几岁的少年才能驾驭。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记得当年我还在隔壁县城读初中的时候,常听闻这所名震四川的高中遍植银杏,每到秋日校园一片金黄,随风扫落下来,再搭配高堂圣庙般的建筑,这一地的浪漫造就了4中闻名成都高中界的“情场”称号。

这该死的温柔,不谈一场被家长抓现行老师罚写检讨的早恋,简直对不起青春。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感慨之余,我突然觉得西门人还真的是很幸运。成都479三大金刚名校西门就占了两个,如果再算上每年和七中暗暗搞“保送生数量争霸赛”的几家外语学校,和让所有年轻父母挤破头的泡小,实小,草小等,西门的教育实力果真碾压其他片区。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目送完学生们放学,我骑进巷子深处买了个贺记蛋烘糕当晚饭,也是时候回家了。

到了家,瘫在沙发上,就着奶油味的蛋烘糕我又翻开了这本魔幻文学。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老杜的中年悲惨生活

之转折篇

话说安史之乱之后,老杜在首都的日子是过的一天不如一天了。每天上班被同事排挤,被领导嫌弃,而回到家就要听夫人就开始抱怨没锅下米了以及这日子没法过了...

一气之下,老杜决定来个裸辞,心灵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那年头还不流行去西藏这种净化灵魂的高原圣地,也没徒步攻略做导览,老杜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一路磕磕绊绊,中间好几次在路上差点撒手人寰,艰辛辗转多个地方后,终于活着到成都,在朋友家暂时落了脚。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的日子比成都的气候还要养人。”每天在街头打望寻找创作的灵感的老杜不禁感叹道。

安史之乱后,全国的经济发展开始逐渐朝南转移,成都也变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物资集散中心,再加上对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城里一片繁华景象,逐月还会举办诸如蚕市,药市和草市等集会,热闹非凡。“扬一益二”的称号可不是胡诌的。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当然,最让老杜赏心悦目的还是本地的姑娘,一个个肤白貌美,身材匀称,走路带风。

“日赏美女三百轮,不辞长做成都人”。据说,这是老杜未曾对外发表过的诗句,原因是怕引起家庭纠纷。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诗人的悟性都是极高的,不然怎么能写出那么多撩人心弦的句子。所以很快,老杜就悟出了一个道理: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为了享受这一方的水土。老杜决定先弄一个茅草屋,以便安身立命,地点就选在城西一处静谧之所。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日赏美女三百轮,不辞长做成都人”。据说,这是老杜未曾对外发表过的诗句。

有了想法,就缺钱了。跟朋友直接借钱,未免有失文人风骨,思来想去还是从亲戚下手吧。

于是老杜提着二两烧酒去了当时在成都任职的一个表弟家。这表弟也倒时爽快,二话不说送了房款来,但金额只够建一间最普通的茅舍。

唐朝的审美不流行做减法,自然也入不了老杜的眼。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长安十二时辰》场景图

一阵琢磨,装修是搞不了了,那就弄点花草植物什么的,装点一下。

花草是雅事,不可沾染铜臭,搞一场诗歌朗诵众筹是一条出路。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先是用“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应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一顿神侃,在萧县令那儿整来了100棵桃树苗,栽在自己草房四周的院坝里。

又以“你家竹子多如牛毛,我家门前寸草不生”为理由卖惨,找绵竹的县令顺了一批竹苗。

有了成功众筹桃树和竹子的经验之后,老杜觉得还没满足。又找当时的绵谷的何县尉,要了容易成活的桤树苗十亩,找涪城的韦县尉要了几颗松树苗......

就这样一来二去的折腾了一阵子,老杜的院子里花也有了、树也有了,再挖个池塘养几条鱼,完美。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几年下来,树长高了,花也开了,鱼塘里最早一批鱼苗都繁衍了几世儿孙了。老杜在西门的幸福人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开。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不经意间,入蜀后老杜的创作风格也是大不同于过往,从以前的“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到现在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品的多样化更加奠定了他后世“诗圣”的称号。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看完这一章,我揉揉眼睛,起身给自己倒了杯水。

跟老杜这个外来人口一样,我也在成都生活了好几年,自始至终都对西门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首先是房租,对当年刚搬来省会的我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然后是食物,美好的食物。曾经有个段子,说有个老外来到中国,放话要在一年之内吃遍四川,但是三个月过去了,他只从西一环吃到西2.5环。

但最重要的人,是这里的人。西门人脸上常常挂着不自知的幸福微笑,他们骨子里有老成都的那份从容,淡然,幽默还有包容力。这让当时初来乍到的我,莫名的感到一阵安心。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千年前的老杜为成都的繁华热闹而着迷,千年后的我被西门的闲适安逸宜居而吸引。同是颠沛流离的人,我很能够想象老杜在这里如何找到自我,放飞自我的过程。

窗的霓虹灯一阵闪烁,拉回了我的思绪。调整了一个姿势,我继续看了下去。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宋朝网红宵夜发展史

之阿二篇

北宋初年,城西。

开小食铺的阿二一大早就接到了有关部门的两条通知:

第一条:《官宣!成都从即日起取消宵禁!》

第二条:《定了!只开三天!正月灯市赏灯赏月赏姑娘》

阿二迷茫的摸摸头,问前来送达通知的公务员小哥这代表啥。小哥白了他一眼说,哈儿,代表你可以多吃票子了。还不赶快切落实个摊位。

一经指点的阿二这才茅塞顿开,连忙拿起营业执照一路小跑去了有关部门办手续。

灯市,意味着通宵达旦的欢腾,川流不息的消费者,还有他们手里沉甸甸的银两。

以上所有对餐饮从业者来说都是极大的利好消息,阿二不敢怠慢。办完手续以后急匆匆的又赶去城东临时找了几个劳力来,为了应对即将出现的客流高峰。

开市那天,满街张灯结彩的,人头攒动,沿街的各家商铺都铆足了劲儿招揽客人,吆喝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戏班和个人卖艺者的出现引起一片少女的尖叫,听说有关部门为了更好的活动效果,专门从湘城请了名角儿来,名字好像叫吴什么凡的。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阿二的摊位被安排在餐饮区第二排,左邻右舍卖得都是南来北往的特色饮食,有的连阿二都没见过,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不过阿二对自己的独门拿手菜还是信心十足的。将鲈鱼杀好之后洗净蒸熟,然后捣一些姜蒜就着鱼肉一口下肚,再饮一口鹅黄酒。阿二给这个搭配取名为“白天不懂夜的美”。

蒜的辛辣口味再加上酒精的催化,一瞬间人就上了头。这种极其重口的吃法吸引了当时成都的一个转运使。(作者注:主管运输事物的地方官)在尝过这等新鲜吃法以后,转运使雅兴大发,即兴赋诗一首,曰:受辛滋味饶姜蒜,剧馔盘餐足鲔鳣。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自此,阿二在夜市名声大作。这道菜也由此成为红极一时的宵夜必点。之后,夜市的同行若是见到阿二,都要尊称一声“二哥”。

翻完这一页,我发现后面的所有内容好像是被人撕掉了,只留下装订处的一些残片。

至于阿二怎么继续再餐饮业搅动风云的,我不得而知了。而后两个故事,此生怕是没有机会再读到了。心里不由一阵空荡荡的。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此时,已经快晚上十点了。我这才想起来自己还没有进食。

好在这是繁华的2019年,不用等到什么节日,我随时走下来,附近商业街都是一片热闹非凡。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好几家网红美食还在排队,小年轻们或拿着手机刷着各种短视频APP,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为偶像昨天发的自拍而尖叫,只剩路口一家烧烤摊还有一个空位。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我坐下来问老板要了一瓶啤酒,看着身边走过的人群,听着热闹的谈话声,欢笑声,仿佛梦回宋朝。恍神间,老板走到我面前,亲切的笑着问:要试试我们店的招牌吗,蒜香烤鲈鱼。

我虎躯一震,抬头看了一眼店名:二哥烧烤。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这一整天,我好像随着这本不靠谱的野史来回穿越了3000年,属于西门的3000年。

如果问我喜欢西门的什么,我很难一句话说完。

这里有成都最古老的印记,有从本地人从出生就存在的老街,小巷,社区,亲切的口音。也有外地人追逐的地道美食,逛不完的名胜古迹,以及那份归属感。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没有钢铁森林般高大的建筑,取而代之是你叫得出来名字的安逸社区,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喜欢听抚琴小区门口白发老太太摆几十年如一日的龙门阵,也爱吃石人小区里面深藏的串串香。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我喜欢去百花潭公园看大爷们打太极,也爱坐在浣花溪河边的板凳上看中年大叔下象棋。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闲时步行到人民公园看人群喝茶,晒太阳,小孩子在一旁追逐打闹,然后被做糖饼的手艺人吸引而安静围观。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宽窄巷子采耳,四川博物馆看展,锦里东路赏银杏,少陵路一醉解千愁…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成都西门:有一种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家具都不拖”

曾经有人这么形容在西门的生活,有“抬头见青天,低头纳静闲”的舒适,也有“邻里互帮互助,孩童青梅竹马”的温情,更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气度。

也许在西门,更能看到成都生活的本来面目。

关注我们!吃喝玩乐一站式生活资讯尽在“成都生活记”,各大平台同名。


- END -

撰文|揪揪儿、暴躁小象

排版|小气饼

图片|309、网络(侵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