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连》温特斯中尉因何一战成名?为什么列为西点军校典型战例

《兄弟连》温特斯中尉因何一战成名?为什么列为西点军校典型战例

1944年4月,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准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由布莱德雷指挥的第一集团军群由第7军和第5军组成,E连所在的第101和第82空降师隶属于第7军,他们的任务是攻占犹他海滩后方的堤岸路口,掩护盟军抢滩登陆。

为此,101空降师在英国找了一个类似的区域,开始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针对性训练和演习。然而,演习的效果并不尽人意,伞兵们经常被投错位置,甚至有29架飞机没有找到投放点,载着伞兵尽数返回。

《兄弟连》温特斯中尉因何一战成名?为什么列为西点军校典型战例

对E连来说,训练和实战是两回事。

首先,美国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于是,即将上战场的伞兵被要求带上五花八门的物品,像经过防化处理的内衣裤,还有反坦克雷、烟雾弹等等,这些物品加在一起,每个人至少负重90斤,更多的人负重达130斤。

由英军伞兵发明的“腿袋”,能将这些物品全部放进去,再由一根6米长的绳子系在腿上,落地后,“腿袋”就在身旁。这个确实解决了物品没有地方放的问题,但是美军伞兵没有一个试跳过,以至于D日第一天,许多人的“腿袋”丢失。

《兄弟连》温特斯中尉因何一战成名?为什么列为西点军校典型战例

其次,尽管有空降导航员在地面建立无线电信标,给大部队指引方向。但实战中,机群遇到了厚厚的云层,机群走散了,也就是说,驾驶员只能凭估计飞行了。再加上德军的防空炮火开始射击,这让驾驶员们很担心、害怕。

因为对于笨重的C-47运输机来说,他们是最容易的攻击目标,随着诺曼底的防空炮火越来越密集,有的飞机被打中起火摔了下去,心慌的驾驶员草草地按下了跳伞按钮。而“两眼一抹黑”的伞兵们就这样被投放在远离目标的地域。

《兄弟连》温特斯中尉因何一战成名?为什么列为西点军校典型战例

与训练更加不一样的是心理紧张。这是很正常的反应,但战前需要记忆的注意事项太多,由于紧张都被伞兵们忘在脑后。落地后周边没有战友,就连放武器的“腿袋”也找不到,“心慌”的让简单的口令都忘记了、“蟋蟀”信号器也忘记用了。

例如,E连的三名士兵好不容易凑在了一起。就在这时,对面灌木丛中传来一声口令“电闪”,按规定回答的口令是“雷鸣”,结果由于紧张忘记了,就回答了一声“闪电”,接着一枚手雷就扔了过来,幸亏躲避及时,没有人受伤。

《兄弟连》温特斯中尉因何一战成名?为什么列为西点军校典型战例

E连第一个作战任务,一个班进攻德军一个排。

6月6日凌晨1点多,E连的官兵们冒着德军的防空炮火跳伞,他们散落在2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温特斯中尉落地后,唯一的武器是一把插在靴子里的刺刀,其他的东西都已丢失。他沿途收罗了一些人,向圣玛丽德蒙的集结地前进。

7点左右,在集结地的E连官兵只有11名,温特斯刚想休息一会,就作为E连最高级别军官到营部接受作战任务。他们要消灭附近的一个炮兵连阵地,那里有4门105毫米火炮和50名德军把守,他们在攻击5公里以外的犹他海滩。

《兄弟连》温特斯中尉因何一战成名?为什么列为西点军校典型战例

一个班(美军编制:12人为一班)的兵力去挑战德军一个排,这无疑是“以卵击石”。但也没有办法,因为此时满编600人的2营只有不到100人,既要防止德军的反攻,又要完成计划任务,这对温特斯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任务下来后,E连的11人没有去质疑任务的困难,脑海中只有“执行命令”,这是他们两年来艰苦训练养成的习惯,那就是“坚决执行上级命令”。看来这一点和我军的“服从命令听指挥”是一样的,执行力强就是战斗力强。

《兄弟连》温特斯中尉因何一战成名?为什么列为西点军校典型战例

温特斯进行了详尽的战术准备,如何攻占第一门炮?如何交替掩护?谁主攻,谁侧翼掩护?安排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剩下的就是执行了。他们轻装发起进攻,被突如其来的进攻打蒙的德军,彻底乱了手脚,E连一举连毁3门火炮。

就在弹药快要耗尽的时候,D连的斯皮尔斯中尉带着5名援兵前来支援,并主动要求由D连拿下第4门炮。但是他们太“勇敢”了,居然离开堑壕向德军阵地进攻,虽然夺取了阵地,但有2名士兵被打死。

《兄弟连》温特斯中尉因何一战成名?为什么列为西点军校典型战例

收拾完炮兵连后,反应过来的德军开始反扑。任务已完成,温特斯命令撤退,作为指挥官,他是最后一个撤出战斗的人。此次战斗,E连伤亡6人,但他们击毙德军15人,打伤多人,此外还有12名俘虏。可以说,他们消灭了德军一个排。

温特斯在这场战斗中,充分显示出了优秀的战术指挥才能,进攻节奏、攻防有序,打出了空降兵的气势。虽然对支援犹他海滩能否起决定性作用,可能不好说,但对配合登陆成功还是做出了重大贡献,辛克上校很欣慰,并为他们请功。

《兄弟连》温特斯中尉因何一战成名?为什么列为西点军校典型战例

此战斗被西点军校作为典型战例的原因。

一是,作为“以少胜多”的战例,该战例更注重发挥火力的优势,从三个方向上进行火力袭击,安排火力吸引掩护,以及快速的正面进攻。以此迷惑对手,打乱他们的防守意识和防御重点,使德军误以为是大部队在攻击,士气锐减。

尤其是攻下第一门炮后,全体人员迅速进入掩体,并继续按照战术计划,进行配合掩护,在对手不知所措的情况下,以堑壕为掩护,攻克第2门火炮。并在德军有所反应开始反击时,以两挺机关枪进行火力压制,掩护突击组攻下第3门火炮。

《兄弟连》温特斯中尉因何一战成名?为什么列为西点军校典型战例

二是,反应出超强的战术素养。作为单兵素质,参加战斗的伞兵都表现出不俗的战术动作,他们相互配合,注重发挥集体的作用,把好战位,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掩护和攻击的战术层次明显,攻防兼顾,是单兵战术的标杆性战例。

更重要的是反应出了高昂的斗志。与近4倍的对手作战,他们不惧危险,更注重团队的相互配合;在有人员伤亡的情况下,没有人退缩,更多的是主动补位,主动承担,把不惧危险的精神汇集成克敌制胜的气势,这是军人最该有的品质。

《兄弟连》温特斯中尉因何一战成名?为什么列为西点军校典型战例

当然,E连也是有教训的。作为初上战场的伞兵,他们认为自己敏捷、有良好的训练,子弹都是绕着飞。于是他们有的爬到树上,有的不依托有利地形,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亡。现在,他们终于知道,训练和实战是两回事了。

这一仗,如果换做索贝尔指挥,他一定会带着11人从正面发起进攻,不但自己会有危险,还会搭上更多人的性命。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兄弟连》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