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匠人將何去何從?

鄭極夫


我是一個愛好做各種手工的愛好者。尤其對毛線手工比較執著。同時我也喜歡做各種燙花作品。

我覺得手工是一種傳承,我們應該把這種優良的傳統繼承下去。就像國家申遺一樣,很多手藝活都是一門是遺產。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手藝活也要發展,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根據時代的特色,來做出更有特色的作品。這樣子我們的手工作品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精緻。就像我國的刺繡,傳承了多少年?多少人一直在這方面努力著。現在厲害的匠人是越來越少了,現在的年輕人在這方面也沒有那麼的投入了,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的發揚傳承我們的手藝活,說白了手工藝人,就是用自己的手藝活來證明自己,做出來的作品能夠受到大家的喜歡,這樣才是我們手藝人繼續下去的動力!

所以我都要為手工匠人喝彩,沒有你們,世界將少了很多美麗的東西。








風一樣的女子菜兒


手工匠人將何去何從?這個問題我來淺談一下。我是一個麵塑手工藝人,更是一名捏塑愛好者,今天我就來說說麵塑手工匠人吧。

二十年前,我在北京街頭遇見了我的師傅,從此我開始熱愛麵塑,那個時候就叫捏麵人。學成以後,我也開始像師傅一樣,開始了走街串巷捏麵人,確實也受到了人們的稱讚和認可,我走到哪裡人們就誇到哪裡,我夾在人群中,被裡三層外三層的包圍著,在大家的欣賞製作過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了成就感和光榮使命感,更感受到麵塑市場的稀缺,可能也是因為麵塑當時也就是走街串巷的藝術,不登大雅之堂,所以沒有多少人認可為正當職業,自然也就沒有多少人去學習,再說完全靠賣手藝養家餬口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還要長年在外奔波,與家人聚少離多,也造成很多人不願意從事這個職業,面臨著失傳的危機。我那個時候也擺地攤捏麵人,做了一段時間,因為多次遇到城管監察,有一次因為大家圍著我看我製作的人太多,城管來了我也沒看見,結果幾個城管過來三腳五腳一下子把我新做的麵人木頭箱子揣個稀巴爛,從此我就停止了擺地攤,但是一顆熱愛的心沒有停止,一直作為一種愛好在工作之餘堅持學習製作。

現在好了,網絡發達了,麵塑藝術學習傳播得到迅猛的發展,好多人通過網絡獲取信息,開始線上和線下的學習。造就了一大批愛好者投入學習以及作為正式職業,並且大力推廣,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買個作品給孩子玩,買個壽星送老人過生日,定製個新郎新娘人偶送給新婚人作為禮物,等等等等,大家買的多了,手藝人也就不愁賺錢養家了!最重要的是國家開始對非遺項目高度重視,支持有志之士參與扶持發揚非遺工作,比如在全國各地建立民俗村和民俗小鎮,鼓勵藝人就業,並且還讓非遺項目走進校園,大學生學習項目選擇非遺的話還可以加分,同時鼓勵允許民間藝人走進校園輔助教學工作,如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每個校園幾乎都開設了各種非遺手工課程,都有藝人上臺講課,老師們也主動跟藝人學習,好傳授給學生。

另外還有很多文化公司也進來參與傳統非遺文化的資源整合,把藝人的作品集中起來銷售到全國各地的集體和單位,甚至出口到全世界,傳播的力量相當的巨大,原本藝人的作品很難賣出去,也沒有渠道,現在好了,有了第三方的平臺,藝人的好作品再也不愁賣不出去了。他們還把藝人集中起來分配到每個地方的特色小鎮上,使藝人不再走街串巷,真正有了自己發展的平臺,登上了大雅之堂。這對藝人都是一個福音啊!去年我就被北京一家叫東方文化公司邀請去參加了他們舉辦的一場非遺復興的高級論壇大會,大會舉辦的非常成功,很多老藝人知名人士以及各種項目的傳承人歡聚一堂,在這樣一條龍的服務鏈條中,很多藝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們將會在這樣一個藝術的舞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傳承和發揚中國的非遺項目上他們將會做出巨大貢獻!

我也很榮幸成為一名麵塑非遺傳承人,這條路還很漫長,這條路的前景也是燦爛輝煌,一片光明,希望跟所有的麵塑手工愛好者一起學習和分享!今天我就分享到這裡。




花仙子愛麵塑


手工匠人當自強不息。

在這個到處充斥著快消品和工廠流水線作業產品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確的到了極大地提高。能在這個時代耐得住寂寞,保持的住自己生活節奏的人屬實不多了。

手工匠人太少了。

上個時代人們靠手藝過活,也是一個手藝人百花齊放的時代。我做的手工皮具只是其中很平常的一類。不過我很慶幸手工皮具經過時間的考驗仍舊存活,並且還有一大幫喜愛它的人。我學習手工皮具,我學習經營的知識,我靠它生活,養活自己,還養活了一大批人。我很慶幸我能找到自己熱愛的東西。更慶幸我能靠它吃飯。

手工匠人將何去何從的這個問題我也經常問自己。

經過我這幾年的不斷摸索。我也有了一點自己的看法。首先就是祖輩傳下來的手藝必須要精。但是同樣重要的就是要跟得上時代,手工技術可以達到巔峰,但是款式不會,傳播渠道也不會。

我們做流行款,也做經典款。我們在實體店展示,也在網絡上宣傳。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接受這個時代的變化,時代也會接受我們手工匠人。

加油!~!~


皮釐啪拉


作為一個70後的手工茶製作人,我一直堅持手工製茶,從鮮葉的無農殘,到手工製作的無落地,無添加,全部都做能喝的放心,買的放心,雖然沒有量,沒多少收入,至少對待得起愛茶的人,對得起我自己的良心!!!苦中作樂!






廣西三江手工茶坊老王


現在很多手工老手藝慢慢的消失了。

記得以前小時候經常可以看到有人在喊:磨菜刀剪子咯!

現在很少看到個人原因覺得不是這些老手藝人技術淘汰,而是他們老了幹不動了又沒有年輕人接班。

所以現在很多類似這樣的手工都慢慢的消失了


手藝人波


手工藝人將何去何從,紅燕子認為就兩字:傳,承。

很多古老而純正的手工藝正在消失,面臨最大的其實是手工文化的傳承危機。不過近幾年,國家和社會都意識到手工文化的重要性,2013年11月6日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以“宣傳、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以提升我國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為目的。

紅燕子在塔吉克族的學員的特色作品展

1. 如何傳

傳者便是師也。師者, 傳道受業解惑也。我想很多人都應讀過韓愈的《師說》,文中說到了師之重要性。

如何傳?講真,老一輩真正的手工藝人,由於年歲已高,時代的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限,意識與思維受阻,如果說傳授,無疑是傳授一些技術技能,頂多再傳授一點自己在技術技能之外的一些經驗或技巧之談。但如何設計,如何創新,如何深挖手工藝的特色,無疑是難以做到的。

圖為年歲已高的塔吉克族老人傳授編織腰帶

所以紅燕子認為,現在手工藝界最急需的是培養一批熱愛手工,且有獨立意識,有思維能力,有語言表達能力,有審美理念,敢於挑戰的手工技術骨幹。接受“傳”的使命。“傳”不只是傳技術技能,更重要傳的是讓手工藝重塑靈魂的東西。

圖為紅燕子在塔吉克族的第一堂鉤針編織技術傳授體驗課

2. 如何承

承字的含義很廣,意義很深,道路很遠。一個承字,承載了學,受,擔的力量。即我們學,需要承受一些東西,比如枯燥,寂寞,貧窮,寒磣,但同時也受用一些東西,比如踏實,快樂,充實,成就。最後還有擔當一些東西。比如,義務,責任,使命,未知等等。

圖為紅燕子在塔吉克精準扶貧,感覺到貧窮落後的根本不是物質,而是思想。

3.傳與承的關係。

有了傳的火炬,承的接力棒,最重要的如何把傳承的紐帶系得更緊,更牢。

傳者,傳手工藝,不只是傳授某種技術技能,而是一種意識觀,思維觀,選擇觀,審美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多種觀念的綜合體。所以傳者還需要不斷地給自身充電,探索與發現,最終就是能把接力棒傳得更多,推送得更遠,舉得更高。讓承者除能學到技術技能之外,還要鼓勵承者樹立自己獨立的意識觀,思維方式,個性化的設計,特色的理念等等。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手工特色圈,才能最大化地發揮手工藝的創新潛力。

承者,學手工藝,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不能抱著一時興趣,好玩,閒來無事的態度。要讓手工藝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有所求。一方面學的是技術技能,另一方面學的是國人未來必修的文化素養,還有一方面學的是一門生活美學藝術。繼的是傳之情,續的承之意。

圖為紅燕子100堂大課中提拔出來的學員骨幹“實習師”

4.歸納

眾觀當今的手工藝品,大多是技術技能已經不是問題,最缺少的還是靈魂的東西。這種靈魂的東西其實很簡單,就是能駐入到百姓生活中,自帶感性的理念。

把來自新時代的技術創新,與傳統工藝精華部分的結合與融合,才是對傳統手工藝最好的保護與尊重。也是我們手工藝人最好的去從之路。

以上只是紅燕子對手工藝及手工藝人的一些思考。純屬個人觀點,有理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手工藝人讓內心真正安靜下來,做好自己的本分。

紅燕子編織服裝服飾設計作品展


紅燕子自造


手工匠人不但不會消失,而是將大有作為,但前提要做好三個方面,那就是傳承、創新和匠人精神。

一、傳統手藝崛起的時代。

其實我們都沒有忘記那些古老而優秀的技藝,只是它有點老,有的只能擺在博物館讓人膜拜。但是隻要有人願意去貼近它,去重新發掘它,它的美完全可以秒殺一切。一是目前國家非常重視傳統手工業的發展,一直在扶持、宣傳、發展傳統手工業。紀錄片《傳承》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我在故宮修文物》《假如國寶會說話》等一系列節目更是引起了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潮。很多傳統的手工藝更是被國家申請為非遺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宣揚。


二是國家和地方定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手工藝展覽,成立非遺小鎮,設立非遺傳習館、體驗區,極大促進傳統手工業的發展。

三是立足當今,面向未來。很多學校現在有傳統手工藝進校園,民間也有很大部分仁人志士致力於此,在傳統與現代中不斷交融、碰撞,激發人民對手工藝的興趣和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認同感,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


二、科技賦予生命力。傳統工藝的發展是個動態過程,與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關,多依賴於傳承人的口傳身授,受制於傳承人的知識和經驗,從而限制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而在現代社會,通過互聯網,電子商務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和銷售力度;通過設專業的網站和APP學習交流平臺,加入3D、VR等元素,更加直觀地展現了手工藝製作過程,減少學習難度;信息互通使不同手工藝不斷融合,給傳統手工藝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例如文創青年潘武,就通過現代化理念與傳統手工藝結合,編織出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手工藝產品。


三、傳統技藝不可替代。 傳統手工來自內心的感悟,內心有力量有溫度的東西也有科技代替不了的地方。因此,我們一定要對待產品精益求精,以做工考究、精良向人們宣揚永不過時的匠人精神,不斷增加產品附加值,手工匠人無可替代,大有前途。


原原手包


對於手工匠人何去何從這個問題,我想我比較有發言權。

我是做玉雕這個行業的。現在的匠人越來越少,真正耐下來心打造一件可以傳承的作品越來越少,現在的人急功近利,讓很多想要一番作為的玉雕師耐不住寂寞。之前有很多大師做出幾件真正藝術價值很高的玉器,由於被現代人炒作的影響,早已偏離了其市場價值,現在的市場論題材基本千篇一律。

行內很多的玉雕大師,獲得幾個頭銜、獎項之後,便很少繼續創作,每天的工作反而成了酒桌上的常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會風氣造成的,一代匠人屈指可數。

最近幾年,受經濟大環境影響,玉雕行業整體蕭條,但我認為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很多時候,不僅要有直面現實的勇氣,還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樹立行業正氣,真正把中國玉雕這個行業很好的傳承下去。經過痛定思痛,休養生息,自我療傷之後,讓真正做手藝的大師走向殿堂,讓哪些靠炒作上位的偽大師原形畢露,中國玉雕這個行業未來會更好。(以下是本人作品,只供觀賞,切勿模仿)





安徽省玉雕大師陳建廣


現在社會,越來越多的生產線速度化,工業量產,流水生產,有人說手工匠人很難生存,其實我覺得不然,因為有些東西是量產不了的,有些工藝是不可代替的,我們要做的是更加精益求精,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手藝好了絕對不會愁沒有客戶、沒有客源的,加油手藝人,相信我的的手藝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的






筱雪帶你去旅行


今天的中國,民間手工藝還能存活的領域為數不多。

我們所理解的“民間手工藝”應是純粹以手藝活為代表的工藝美術文化,日本的工藝美術理論家柳宗元對此有深刻的闡述。

比較有代表且生存質量不錯的中國民間手工藝,大致列舉如下:

河北衡水的內畫藝術;

浙江麗水、龍泉的龍泉寶劍;

剪紙、皮影;

山東濰坊的風箏;

各地針繡;

西藏藏刀、佛教器具、藏香、氆氌等;

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服裝製作,非道具服。

雲南大理南詔寶劍、大理白族銀器銅器製作、喜洲蠟染、德宏戶撒刀等。

貴州儺戲面具;

藤編、竹編實用日常器具。

皮具製作。

遍及神州大地的造假作坊(因其手工以假亂真的高超技藝)。

它們共同的特徵就是手工藝形成了地方產業化,有些已成為旅遊地區特定的地方代表文化產品,市場是檢驗民間手工藝能否存留的絕對標準。舉個簡單的例子:麗江大理旅遊市場銷售的地方民間手工藝品就突出地反映了民間手工藝的實用觀——銀飾品。

民間手工藝在今天的市場能夠保留,必須符合市場交易的幾個基本特徵:

具備欣賞或實用價值;

附帶地方傳統工藝文化特徵;

大眾消費水平接受的範圍之內;

手工工藝痕跡明顯。

以上講到的是市場決定了民間手工藝的生存空間,屬於發展傳承上的重要部分,畢竟在中國,手工藝保留完全依靠國家的基金幫助,是不太現實的設想。國家文化部在這方面主要是立項,比如評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或類似其它名目,嘉獎那些手工藝的傳人,通常這個獎項帶來的是市場價值。地方文化部門也會做類似評選活動,算是中國的通行做法。發達國家對於手工藝匠人是直接撥款幫助維持,並非要靠手工藝人的手工藝產品來養活自己,而是用文化的名義來傳承文化的獨特性。有次去韓國的濟州島,上面有個朝鮮族文化村,裡面提供了幾間茅屋供當地木雕匠人創作並售賣手工藝,租金很低廉,政府還有其他津貼,他們只是作為文化傳承的表演者。麗江也有木雕店,戲稱為“瓢客”,司空見慣,以盈利為先,門面租金高得令人咋舌。這是對待文化的不同態度。

再談談手工藝的傳承,仍舊離不開利益二字。講個具體的例子,西藏藏刀的傳承實在令人擔憂,百分之八十的市場是被外地工藝品(量產)佔有,本土刀匠除了十幾個拿了國家、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獎項的活得特別滋潤,更多的刀匠無非是在養家餬口,年輕人已經歧視做這種手工藝了,因為賺錢太慢,還不如去挖蟲草。而對照看龍泉,龍泉劍形成的產業化,宣傳包裝完全遵照中國式的“假大空”,反倒維持的不賴,年輕人也有熱情去學手藝,因為這門民間手工藝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我個人認為談民間手工藝發展傳承存在什麼問題,是個偽命題,中國人是機會主義者,如果只談民間手工藝傳承發展,那就是現在看到的現狀:主業以外的愛好!網上很多手工藝社區,一如木工論壇、皮具愛好者、刀友等等。活躍在這些社區的專職手工藝匠人很受尊崇,他們依靠個人的技藝已經能夠接單並維續更好的發展,甚至建立品牌。所以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一條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