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为何被称为“丹青”?

堵慊ZatS4627


许多汉语词汇经过文化语境的演变,其意思变得相当丰富,“丹青”一词恰恰就是如此。

以现在的含义来看,“丹青”专指绘画,经常出现在书面语言中,人们形容擅长国画的人时,会说“工于丹青”,把国画造诣高的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级国画家,常说成是丹青妙手,并且是一个尊称,含有景仰之意。

“丹青”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秋官·职金》里: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

本意是指红色的丹砂和青色的青雘两种天然矿石颜料,因为国画刚在我国诞生时,人们对色彩、技法还没有什么概念,只是简单地描绘眼睛所看到的物象,描绘完,为了增加装饰效果,就从大自然中捡来很常见的丹砂和青雘矿石,研磨成细粉作为绘画的颜料,久而久之,“丹青”一词就指代绘画颜料。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许多五颜六色的天然矿石,经过加工后,并应用在国画里,逐步让国画颜料和色彩构成丰富起来,画出的画也更加漂亮美观,但画家的劳动成本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

在画画前,画家要考虑许多问题,比如,怎么勾线,怎么构图,怎么填色,怎么提炼作品的意境,等等,画画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画出满意的作品,画家不得不拿出大量时间来琢磨,因此,“丹青”一词在指向上,逐渐从绘画颜料演变成作画的过程,或者是作画的人,跟现代的“画家”、“艺术家”的意思相似,比如, 杜甫 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里说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於我如浮云。

唐宋之后,国画迎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技法趋于完善,画画的人越来越多,朝廷会专门开办一些机构,如“翰林图画院”,来供养在画画上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些人有了专职称呼,叫做“宫廷画师”,不再用“丹青”来指代他们的身份。

也是在唐宋时期,“丹青”一词成为国画的书面用词,被固定下来。


鸿鹄迎罡


古时候的“丹”是朱砂的意思,朱砂是一种红色的矿石。古代的“丹”字在井中加了一横,表示朱砂是从矿井中开采出来的矿物。古代的“青”字,下面表示从矿井里开采出来的矿石,上面是一株刚从地里生长出来的嫩苗。古人把这种矿石研磨成粉末,作为颜料使用,而这种颜料的颜色像嫩苗的颜色,所以“青”就是指嫩绿色的矿石,也指绿色。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称。古人把画家称为丹青。


飘逸南山


这要从国画的起源说起。在最初期,古人绘画无论是工具还是技术都处于原始阶段时。基本上绘画都是毛笔蘸墨后绘出线条后再填上颜色的。而在早期古人显然很难找到太丰富的颜料作为绘画之用。比较有代表性色彩颜料的有朱砂、石青、雄黄、赭石等。其中又以朱砂(红色)和石青(蓝色)使用较多,人们就用丹青来表示绘画。这种称发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国画被称为“丹青”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

历史上有很多典籍将国画称为“丹青”如:

《汉书•苏武传》中“竹帛所载,丹青所画。”

《晋书•顾恺之传》中形容其“尤善丹青”


张谊


为便于大众理解,简言之。古人绘画采用矿石和植物手工制作为颜料,且颜色很少,常用赭石或朱砂(红色古人称丹)和花青或三青(青)两种颜色,古人高雅含蓄,不喜直呼其名,后来,就用丹青盖指绘事。故,国画被称为“丹青。”


大有年艺术


朱砂(红色),石青(青色),绘国画用这两种颜料。以两种颜料名称的第一字朱(丹代朱字均红色),组成专用名词:“丹青”,借指绘画。(见现代汉语辞海丹青条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