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超常规发展,导致日本几乎亡国亡种

日本明治维新超常规发展,导致日本几乎亡国亡种


日本明治维新超常规发展,导致日本几乎亡国亡种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前,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和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曾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对话。

伊藤:“十年前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贵国为何一点改变都没有?”

李鸿章叹了一口气说:“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也。”

然而,中国的体制改革落后仅仅是一句囿于习俗所能解释的吗?中国的洋务运动比日本的明治维新还要早,但是中日甲午战争却以清朝失败而告终。其中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而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崛起,福祸相依,明治维新最终带给日本更多的是无尽的苦难,以及70多年后差点亡国亡种。那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还能算是成功的改革吗?日本近代以来的致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1882年3月,时任日本内务卿的伊藤博文登上了一艘开往欧洲的客轮。人们惊讶地发现,在随行人员中居然有几位艺伎,他们这是去做什么?

原来伊藤此行是奉有重大使命:通过艺伎打通关节,寻找日本宪政之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以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依然存在,欧美列强以日本法律不完备为由,拒绝修改不平等条约。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自由民权运动,提出的口号就是开设国会和制定宪法。

内忧外患使明治政府意识到必须制定宪法设立国会,否则政府本身很可能被推翻。事实上在伊藤此行11年前,日本就曾派使团去欧美考察了一年多,已经意识到日本与列强之间的差距除了科学技术,更是政治制度之间的差距。所以从日本民间到官方,对宪政都充满期待。

伊藤博文一行的主要课题是,如何定位天皇的政治地位和创建国会。他在德、奥、英等国滞留了一年多。在考察各国宪政时,他发现,尽管英法美等国最为繁荣,但其宪政体制同以国家主义为核心的日本传统文化缺乏内在的联系。

但是,在促进国家统一和发展中使用军力和保持强大君权的普鲁士文化更接近于日本。一个历史关键人物令伊藤对普鲁士君主立宪制产生强烈印象,他就是维也纳大学的国家学者施泰因。施泰因研究近代国家的构造,精通各国宪法。伊藤足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直接聆听他的讲义。

施泰因对伊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近代立宪国家整体的把握;二是对当时欧洲新型社会、国家理论的吸收;第三,获得了文教政策的明确构想,即大学作为国家机关,是宪政不可缺少的因素。

1883年8月,历时一年多伊藤一行完成了在欧洲的宪法调查,终于回到日本。伊藤博文回到日本后又做了些什么呢?

伊藤回到日本后随即在宫中设立了制度取调局,并亲自负责,着手宪法的起草和各项国家组织机构的变革。1884年在伊藤的引导下,明治政府颁布了《华族令》,建立贵族制度,成为未来贵族院的基础;1885年12月,根据伊藤的建议,废除旧有的太政官制,建立近代内阁制,并担任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完成了实施宪政的准备工作。

东京涩谷的国学院大学里,保存着数量庞大的明治时代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的相关资料,共计六千种以上。留下这些资料的是大日本帝国宪法草案的作者井上毅,在司法省任职的井上毅作为法学专业的官僚,奉伊藤之命拟定宪法草案。

1887年即明治20年,伊藤博文在神奈川县夏岛与井上毅一起完成了宪法草案,这便是当时讨论的《夏岛草案》。此后,《夏岛草案》几经修改,于1888年4月基本完成了定稿。经过多次修改,明治政府最终在1889年2月11日颁布宪法,并决定自1890年开始实施。自此,明治宪法体制最终建立。那么,明治天皇要求制定的这部宪法,其思想是由他来主导的吗?

明治天皇对于这部宪法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真正对明治宪法起决定作用的是伊藤博文。宪法从准备、起草到审议、颁布和实施的各个阶段,伊藤博文自始至终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是不折不扣的“《明治宪法》之父”。

《明治宪法》是亚洲第一部正式颁布且发挥功能的近代意义上的宪法。它有三大突出特点:一是明确规定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将政治、军事、法律、外交大权集于一身;二是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三是规定了国民有在法律允许之范围内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二战日本战败投降后,实施《日本国宪法》,此时《明治宪法》才最终被废除。明治维新,短期内使得日本迅速发展,但并没有给日本带来长久的惠益。

由于《明治宪法》自身的缺陷,它规定了天皇对军队的统率权由军部辅佐行使,不受内阁干涉,这就使得日本军部和军国主义势力不受约束,为日后亚洲各国包括日本自己带来了深重灾难。

日本明治维新超常规发展,导致日本几乎亡国亡种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历史,不是在准备战争就是在进行战争。1890年11月29日施行《明治宪法》,4年后,日本就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再过10年,爆发日俄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以武力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全面侵华;1941年12月7日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直到1945年完全战败。

日本到处寻求扩张,发动战争,一岛之国却不切实际地梦想掌控亚洲、称霸全球,成为引发世界大战的祸源国之一。然而,最后却招致惨败,成了全世界唯一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几乎亡种亡国。

对于刚开始从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的日本来说,明治宪法的颁布无疑极大地加速和刺激了日本的发展,效果显著,很快成为亚洲最强国家,和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控制锁链的国家。并迅速实现赶英超美,如此迅速显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日本明治维新所谓的成功,是一时的表面上的成功。如果从更长的历史阶段上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日本明治维新不仅不成功,而且极其失败。从明治维新后百年内日本的表现和命运来看,明治维新有拔苗助长导致后期发育不良的嫌疑。如同吃了兴奋剂,药性终归会过去,产生的后遗症是无法救治的。从国民幸福的角度来看,即使日本处于所谓的成功时期,也并没有给日本国民带来真正的福祉。常年的备战和征战,除了给日本国民带来极度虚幻的精神亢奋之外,更多的其实只是悲伤痛苦和异常艰辛的日常生活。

违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是导致日本必然发动战争和自我毁灭的重要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

为加速发展,全盘西化,不顾及自己民族历史文化,即便超常规发展起来,以后要付出的代价也将极其惨重,很可能是条不归路。

温和式、有次第,尊重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改革才会有长远的和可持续的发展。

改革“囿于习俗”不一定是坏事,这是李鸿章的明智,更是老祖宗的智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