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歷史一書生


從本質上說,唐太宗是世之梟雄,僅僅用英明或昏庸來評價他的某個時期都不太恰當。只能說,因為時局的變化,他選擇了不同的應對策略,至於這種策略的影響到底如何,原本不是他這種梟雄需要考慮的,因為人只能做人的事兒,具體的後果只能交由歷史去評判。

一、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是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唐太宗的事業日麗中天,然而許多的危機就在這一年爆發了,完全符合福禍相依的辯證法

這一年年初,太宗著名的諫臣、直臣魏徵死了。早在魏徵死之前,太宗已經有些驕傲自滿、拒諫獨行了。這是因為唐太宗確實做到了許多偉大帝王都不曾做到的事兒,特別是在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鬥爭中,唐太宗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天可汗的稱號,讓他有些飄飄然了。

大約就在魏徵死後不久,唐太宗讓人在凌煙閣上畫上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這就是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以長孫無忌為首,魏徵名列其中,大概是秦叔寶掃尾吧。這標誌著,唐太宗已經對自己的事業開始打總結了。

然而,僅僅個把月後,就爆發了唐太宗兩個兒子的造反事件,齊王李佑的造反或許還讓太宗勉強能夠忍受,但太子李承乾的造反卻給他結結實實一個打擊。在兩場造反事件中,甚至還牽扯到許多功臣。在李承乾造反事件中,剛剛上了凌煙閣的侯君集,轉眼就從功臣成了遺臭千古的罪人,對太宗來說,可謂真正的打臉。

當懦弱的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為李家統治的長治久安,不得不轉變他的許多策略,將自己的梟雄本性更加暴露無遺,包括立馬推到了自己給魏徵立下的碑,而這座碑下的泥土恐怕都還是新的。

二、貞觀十七年後,唐太宗的許多舉動,讓人們覺得他不再是當年那個明君聖主,他殺子、徵遼(高句麗)、大修宮室、妄圖長生,似乎走上了漢武帝晚年的老路

虎毒不食子,然而在皇家來說,從來都不是如此。唐太宗親自下令處死齊王李佑,廢了太子李承乾、又廢了魏王李泰,這二人的鬱鬱而終,也可以說是太宗間接下的手。李佑、李承乾是因為造反,而魏王李泰卻很冤枉,人家不過是參與了奪嫡的鬥爭,搞得太猛了點兒。按照唐太宗的說法,他廢掉李泰,是因為他想讓以後的皇子都知道,皇位是天命,而不是靠爭能得來的,他為的是唐朝的長治久安。然而,開啟大唐爭位魔咒的,不正是唐太宗本人嗎?太宗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又想親自將它關上。然而,唐朝之後的歷史一再證明,唐朝的許多英主,最終成了坑爹的能手,這肯定是太宗帶的頭。

至於征討高句麗,這是隋煬帝的一大罪過和失策,唐太宗撿起來又做了一次,同樣失敗了,還傳出了什麼安市城下太宗受傷而死的謠言。隋煬帝、唐太宗等人為什麼一定要拿下高句麗,這是另一個問題,此處不提。然而,星火辰認為,太宗的這次徵遼,並非是完全失敗了。至少積累的失敗的教訓,讓唐朝在太宗的兒子高宗的時代,對高句麗取得了全勝。但又扶植起一個強大的新羅來,倒是很失策。

至於說修建宮室,太宗晚年雖然逐漸奢侈,但是比起秦始皇、漢武帝、乃至於隋煬帝來說,唐太宗依然是剋制的。即便如此,太宗晚年的一些巨大的營造工程、乃至於戰備造作等,依然造成了大量平民的死亡。

唐太宗早年是很嘲笑秦皇漢武追求長生的,結果他走上了同樣的老路,甚至有傳言說他是服用丹藥中毒而死。他思想的轉變其實沒什麼奇怪的,任何人在他身體強健時多半都會認為我命由我,只有等他身體衰落了,這才明白許多自然現象是不可抗拒的。不管一個人的地位如何的高,人品如何的偉大,大多難以逃脫對生死的迷惑或恐懼,太宗由不信長生到迷信長生,也沒什麼奇怪的。更何況,因為李承乾的突然被廢,懦弱的李治,讓太宗對唐朝的未來很不放心。

三、到貞觀二十二、二十三年,唐太宗臨死之前,做為梟雄的太宗做了兩件頗有爭議的事兒

一是因為女主武王的讖語,殺了開國大將李君羨。說起來,這個李君羨只能算是次等功臣,沒有上凌煙閣的。但只因為他的運氣不太好,官職、封爵裡都有“武”字,堂堂威武的大男子還有個“五娘子”的小名,這就遭殃了。可以說,唐太宗的想象力還是很豐富的,但是歷史的發展總比人的想象更豐富。

二是太宗臨死時,對其子李治留下了奸雄似的遺言。那就是唐太宗對大將李績(徐茂公)的處置,他把李績貶出京城,對唐高宗說:“倘若李績不去赴任,留京觀望,就殺了李績。倘若李績遵命,以後你就對他施加恩德,把他招回來為你所用。”

遙想奸雄曹操當年,死時不過分香賣履、兒女情長,唐太宗臨死時卻還不忘玩兒一把權術,晚年的太宗,你怎麼能說他昏庸?

貞觀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之間,貞觀名相房玄齡死了,大唐第一名將李靖死了,不久後,唐太宗病逝在終南山翠微宮,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看唐太宗“昏庸”的晚年,除了對高句麗的戰爭沒有勝利以外,唐朝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軍事勝利。唐朝,即將進入唐高宗時代的版圖最大化時期。


星火辰


李世民即位時,勵精圖治,身邊有賢妻良臣,創造了繁華的貞觀之治,但晚期由於長孫皇后、房玄齡、杜如晦、魏徵一個個離去,特別是廢立太子風波引發朝廷混亂、窮兵黷武征討高麗失敗後,晚年的李世民開始鬆懈,出現了漸不克終的現象。

唐太宗早年評價,平天下靠房玄齡、長孫無忌,治國靠魏徵;晚年評價,魏徵是面鏡子。

637年以後唐太宗李世民也沒有什麼劣跡,但發生了幾件事情,比如他不再一視同仁,刻意抬高自己出身的關隴集團官僚,打壓普通的官僚,不喜歡太子李承乾,慢慢喜歡魏王李泰,還有勢力是支持吳王李恪的,所以朝廷開始明爭暗鬥,風起雲湧,導致混亂,當年魏徵在世時是相當維護太子地位的,現在唐太宗廢除了太子,又立了個性格寬厚的李治。

太子李承乾被廢后貶到黔州充軍,也就重慶,最後死在這兒。

晚年的李世民為身後事做了很多準備,比如太子即位的班子成員,還有歷史對自己的記載,李世民非常忌諱當年的玄武門之變,所以關於自己的記載全部干涉、修改,留下了篡改史書的詬病,為後世帝王樹立了不好的典範;他的長孫皇后死的早,後宮沒人管他了,除了早期霸佔李元吉的妻子楊氏,還霸佔廬江王小妾武則天,之後大肆收羅美女,大興土木也不少行宮,大明宮、翠微宮、玉華宮、襄城宮等。

因唐太宗死於翠微宮,此宮被廢為寺,圖為現存的翠微寺。

年輕時候的唐太宗對秦始皇求仙丹被術士誆騙一事呲之以鼻,又嘲笑漢武帝也步及後塵,但到了唐太宗晚年時也想再活五百年,到處求取仙藥,這是活脫的帝王版“真香事件”,吃多了國內金石丹藥也沒什麼效果,剛好出使印度的王玄策回來了,帶回來印度神僧和神藥,唐太宗吃了,暴卒,享年52歲,照這個態勢發展的話,唐太宗再多活10年,估計就會變成漢武帝晚年式的人物,還好吃了點印度貨,死了。


圖文繪歷史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我的回答更精彩: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時期日趨荒唐



中國古時候很早就有長生不老的傳說,壽星彭祖,嫦娥飛月等傳奇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一些江湖術士專營此道,煉製長壽金丹,有很多人相信服用這種重金屬丹藥能延年益壽。



晉葛洪《抱朴子·金丹》:“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鍊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請輸入圖片描述 這些今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重金屬現在證明對人體有很強的毒害。

古時候一些睿智仕人也對這些荒誕之行嗤之以鼻,唐太宗李世民年輕時就曾經嘲笑秦始皇,漢武帝等迷信方術的行為。



但病急了就會亂投藥,所謂當事者迷,中年起,經歷二子爭嫡、伐高句麗未果,並有家族遺傳的“氣疾”之病,致健康大不如前,開始迷信古印度方士的長生藥,對那些所謂的金丹妙藥有了興趣。

剛巧,就在這時候,有人給他推薦一位域外奇人,是個印度和尚,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



原來,在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被唐太宗任命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一起,出使印度,遇到印度人鬧內訌,整個印度幾乎全陷入戰亂,使團除正副使者,其他人全部被殺,王玄策機敏勇敢組軍討伐大獲全勝,還俘虜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

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李世民。 請輸入圖片描述 事實證明,這個印度頭陀是個故弄玄虛的大忽悠,但他 長得龐眉浩目鶴髮童顏,唐太宗見了很驚奇, 這番鬼話還真就打動了李世民,遂給這個印度和尚安排住進了豪華的館驛,每餐都是豐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著,生活不亞於帝王。



這傢伙煞有介事地開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藥名來,李世民號令天下,按此方採集諸藥異石,不論任何代價,不惜一切犧牲,只要能採辦到印度和尚藥方中的藥,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來。一些大臣直言進諫,想方設法阻止,但執迷不悟的李世明就是不聽。

這傢伙故作神秘演練一年之後,藥配製好了,李世民非常高興,毫不遲疑地將藥全吃了下去,結果中毒暴亡。一代明君千古帝王竟這樣荒唐可悲、愚蠢糊塗的過早離開了人間。時年50歲。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逸聞秘史尋雅趣,名人奇事為鏡鑑。

神遊史海,煙波縹緲的古文舊典猶如取之不盡的珍寶異藏; 深耕文苑,浩瀚無際的老著新說卻似品嚐不竭的美味佳餚; 古往今來,數不勝數的正書野史總有歎為觀止的悲歡離合; 前世今生,三朝五代的奇聞雜談盡顯令人唏噓的酸甜苦辣。

它們或發人深思,或給人啟迪,或令人感嘆,或予人睿智。君若有暇,不妨聽我娓娓道來,我願成為您忠實的良朋益友,陪伴您的閒暇時光。

以文會友,敬請關注、交流。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唐太宗一手開創了貞觀盛世,早年在位期間接納賢臣,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可是在權力和慾望的不斷侵蝕下,隨著年齡漸漸增大,唐太宗越來越無法容忍別人反對自己的意見,他年輕時曾經嗤笑前朝皇帝崇信煉丹長生,可當他面對歲月的流逝,心中對死亡的恐懼越發強烈,唐太宗也開始追求這虛無的長生之道。


當他回想起這大好河山,以及掌握天下權柄,享受至高無上尊榮的快感,他越發的貪戀塵世繁華,他捨不得這一切,因此他開始有意識的放縱自己,去拼命的享受,讓人性的陰暗面掌控自己。

建造奢華宮殿,滿足自己享受慾望

唐太宗晚年越發的開始崇尚享受,而且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調動了大批的百姓去為他修建奢華的宮殿。從公元629年起,他親自下令對那些隋朝宮殿開始進行修繕,這個時候他還能聽進別人的勸諫,因此在公元630年,唐太宗停止了這項耗費巨大項目。

可惜他隨後又下令建造了四個新的宮殿,這期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項工程一直持續到公元641年,等到唐太宗使用這些宮殿時,發現此地太過燥熱,這讓他無法忍受,因此直接下令將這些宮殿全部剷除,最後這項耗費無數財力的工程成為了一堆廢土。

之後他於公元647年又開始修建翠微宮,方便盛夏時節避暑,可是建成之後,他覺得這座宮殿無法彰顯皇朝威儀,於是又下令修建了更加大氣磅礴的玉華宮。這些宮殿耗費巨大,而這些僅僅只是為了帝王的一時享受,由此可見,唐太宗晚年窮奢極欲到了何等地步。

不納忠言,視百姓如螻蟻

公元638年,魏徵上書唐太宗,說他這幾年來,表面上聽從了臣子的勸諫,可是根本沒有改正的意思,而且臉上經常流露出不耐煩的樣子。可惜此時的唐太宗隨著年齡增長,越發聽不進去忠言,一味的沉浸在權力帶來的快感。

公元648年,一代名臣房玄齡去世,他在臨終彌留之際曾說現在已經沒有人敢勸諫皇帝了。唐太宗每次下令也只是象徵性的詢問一下大臣,而且他身邊留下的多是喜歡逢迎諂媚的臣子。

唐太宗早年期間曾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視作治國名言,他認為百姓是水,君主是舟,百姓是國家的中心。可到了晚年,他卻說出了完全不同的話

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

誰也沒有想到唐太宗晚年竟然把百姓視作螻蟻,不但如此,還要經常奴役他們,這樣才能讓天下百姓不放縱自己。


一個曾經勵精圖治,善納忠言的君王,每天想到都是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可到了後期,想的卻是如何獨斷專行,如何奴役百姓,可見唐太宗晚年是何等昏庸。

痴迷權力,尋求長生

到了晚年的唐太宗,越發的無法放下手中的權力,這種獨斷朝綱,一言號令天下人的滋味讓他無比的痴迷。可是他漸漸的感到身體越發的老化,對死亡的恐懼讓他想要尋求一切辦法延續生命。

他早年經常嗤笑前朝皇帝想要尋求長生,等到他走上了這一步,他也沒有放下心中的執念。他享受過權力的真正滋味,那種美好的感覺讓他無法放下,因此他必須尋求長生之術。

唐太宗不斷的從各地尋找自稱有長生術的和尚和道士,大量的服食丹藥,最終徹底的把身體搞垮。公元649年,一代雄主李世民徹底的離開了人世,享年52歲。

這位偉大的明君,前半生開創了貞觀盛世,後半生驕奢淫逸,貪圖享受,最終也將自己帶入了深淵。


東方大史


說起中國古代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可能是最有名的一位了,在很多人眼中,他甚至可以稱得上中國最偉大的皇帝。

他不僅協助李淵建立了唐朝,而且還開創了“貞觀之治”,為唐朝之後的繁榮盛世打下了基礎,其美名流傳千古。

(李世民劇照)

但是,這樣一位明君,到了晚年卻也晚節不保,做出了許多昏庸之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讓我們來看看吧。

首先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李世民其人。

李世民,是李淵的嫡次子。

正如許多傳奇人物一樣,李世民從出生起便不同凡響。他四歲的時候,家中來了一位相面的書生。

書生見到李世民後,大加誇讚,稱其“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

李淵聽了,便以世民兩字為其名。


(李世民)

李世民少年時期便從軍了,武功超乎常人,尤其擅長騎射,立下了無數戰功,被封為秦國公。

後來,李淵推翻了隋朝的統治,建立了唐朝,李世民也因此成為秦王。

在建唐後,他平定四方割據勢力,鞏固了李家的統治。

不過,軍功赫赫的李世民並沒有得到李淵的青睞。

李淵曾在太原起兵時承諾立李世民為太子,但後來卻違反約定而立李建成。

李世民自然是不甘心,兩派之間明爭暗鬥許久。直到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太子和李元吉及其族人,逼迫李淵讓出皇位。


(玄武門之變)

儘管得位不正,但李世民確實擔得起明君這個稱號。

李世民接手皇位時,國家還沒有從隋煬帝造成的大亂中完全恢復過來。

楊廣昏庸無道,大興土木,造成了國庫空虛。光是開鑿大運河一項,就耗費錢財無數,而且人們苦於徭役,無數人因此而死,可謂是民不聊生。

再加上隋末各地割據勢力興風作浪,貞觀初年,人口只有兩百萬戶。

據史書記載,貞觀初年 “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可以說,李世民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但他卻成功地把一副爛牌打活了,這與他的個人能力是分不開的。

李世民最出名的一點,就是他任人唯賢,積極納諫。

李世民重用魏徵的故事,大家都很瞭解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名言,正是出自李世民之口。

他鼓勵諫官積極進言,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李世民不但不生氣,反而積極地聽從他的觀點,勵精圖治。

(魏徵)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從一窮二白逐漸變成“貞觀之治”的盛世清明景象。

那麼,李世民晚年又做了什麼昏庸之事呢?

其實,李世民的昏庸,是相對於他早期理政的賢明而言的。

對於這樣一位明君,再昏庸,也不可能昏庸到隋煬帝那個地步。

只是,李世民晚年做的一些事,存在一些過失。 首先,李世民晚年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華麗的宮殿。在李世民看來,百姓不做事,便會產生惰性。

以此為名,他命人修建了翠微宮、玉華宮等富麗堂皇的宮殿,實在是勞民傷財。

(翠微宮)

其次,沉迷酒色。

晚年的李世民逐漸沉溺於女色當中,不僅招收了大批美貌女子入宮,而且還霸佔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荒淫無比。

(李世民後宮佳麗)

再者,以善於納諫著稱的李世民,晚年也不再聽從諫臣的意見,剛愎自用,甚至對他們產生猜忌。

在魏徵死後,他還派人推倒了他的墓碑,可見其怨恨之深。

最後,和秦始皇一樣,李世民也想追求長生不老。

一位印度和尚宣稱自己會長生不老之術,李世民便對其倍加禮遇,賞賜他數不盡的榮華富貴,還在全國派人搜尋珍貴藥材,勞民傷財,而最後卻反而中毒,誤了自己性命。

總而言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李世民雖然晚年有一些過失,但在其執政幾十年中,總體而言,是功大於過的。

在歷代君王中,他可以稱得上一位合格的君主。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唐太宗51歲去世,他的晚年至少從45歲之後就開始算起了。其實,如此倉促的一生,對於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來說,也是一種悲哀。後人對唐太宗的評價褒多貶少,畢竟他對歷史做出的功績不可磨滅,他所開創的“貞觀之治”,對後世的影響也非常深遠,他從諫如流的為政舉措,更是無人能比。所以我們評價這樣一位歷史人物,應該站在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即使有錯,也不能揪住不放,畢竟人無完人,只要是人就不可置俗於事外。至於有人認為唐太宗昏庸,無非就是說他好色、貪生、窮兵黷武及奢侈,其實這些指責很片面,很狹隘。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一、唐太宗好色,霸佔弟媳。

憑心而論,正常的男人都喜歡漂亮的女人,不論誰去坐了皇帝,也不能恪守只娶一位妻子而至死不渝。從古至今的皇帝,無一例外,都是三宮六院,廣納美女,為什麼到了唐太宗這裡就和道德綁架到了一起?另外,我們且不論弟媳楊氏長相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是年紀不大,而封建社會的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屬品,楊氏更是男人之間角逐的犧牲品。而做為勝利者的男人,就應該給這些年輕而無辜的女人,重新選擇幸福的權力!

二、唐太宗怕死,痴迷長生不老之術。

長生不老是全人類的夢想,並不只是唐太宗一個人的幻想,如果可以,誰都再想多活五百年。如果一個人很健康的活著,他就不會去為自己的生命去擔憂,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一種生物正常的交替,非人力可違,唐太宗明白這個道理。事實上,唐太宗是從貞觀十九年之後開始出現了健康問題。因為當年唐太宗親率近二十萬大軍遠征高句麗,結果沒有取得滿意的效果,唐太宗感覺從來沒有這麼的窩囊過,所以內心鬱悶加上一路風餐露宿而患病。得了病,肯定得醫治,久治不愈可能會亂投醫,如此一來就可能嘗試一些奇葩的治療方法,也可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鑽了空子,最終誤入歧途。
(李世民劇照)


三、唐太宗窮兵黷武。

如果唐太宗不去征戰四方,就不會出現統一的大唐王朝。話說回來,如果唐朝把周圍四鄰搞得雞犬不寧,那裡還有四海昇平、萬國來朝的盛況,誰還會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而征討高句麗的意義深遠,並不某些人認為的“吃飽了撐得”。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每次搞得民不聊生,每次不是勞而無功,就是全軍覆沒,即便這樣還有人為他歌功頌德。唐太宗只打了一次高句麗,而且戰績不俗,最終礙於氣候原因不得不撤軍,卻成了千年詬病。事實上,如果沒有唐太宗的高瞻遠矚,遼東大片土地在唐朝時候就不屬於中國了。所以有時候戰爭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又是唯一的選擇。

四、唐朝太宗窮奢極欲修建宮殿。

宏偉壯觀的宮殿不僅是國家的形像,更是一種威嚴。且不說唐朝富麗堂皇的宮殿讓世界上多少人仰慕、讚歎、又讓多少外國人在大國雄姿面前頂禮膜拜,如果沒有明成祖修建北京皇宮,我們拿什麼去驕傲北京首都曾經燦爛的文明和輝煌。難道為了儉樸,皇帝也搭個帳篷住?如果真是那樣,社會文明還談什麼進步,人類永遠都是一群住山洞、吃獸肉、採野果,衣不蔽體的原始人。所以,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人類沒有退步。


(李世民劇照)

總結:昏庸二字用在唐太宗身上很突兀,他所做的一切,無可厚非,因為他不是禍國殃民的暴君。唐太宗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要苛求太多,而我們自己又能做到什麼呢!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看了這麼多評論,真特麼沒一個能讓我信服的!所謂大興土木就修了兩座宮殿,如果這叫大興土木。那楊廣叫啥,成群的修,長安修補下,洛陽再修,全國各地處處是行宮,當然,比起漢文帝,明孝宗啥的,確實叫大興土木了。高句麗戰爭都被說成汙點了,是不是李二汙點太難找了😂😂😂,還有什麼以前從諫如流,後面左耳進右耳出,早知道從諫不是目的,治理天下才是目的,請問後期左耳進右耳出產生了什麼惡果嗎,對百姓有什麼災難嗎😂😂😂?還有什麼求仙問藥,自己中毒啥的,就像問問對百姓有何影響,是用童男童女煉丹嗎?真是太特麼搞笑了,李世民後期作為是跟他自己前期對比的,在歷史長河中,他後期這點做法正比算不上昏庸!


welpen


唐太宗一直是中國帝王的典範,重用人才,廣泛實行仁政。特別有名的是擅長聽從別人的意見,現代高級官員不容易擁有這種品質,更不用說是九五至尊封建帝王了。“唐宗宋祖”已成為流傳千古的代名詞。李世民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光榮的“正面形象”。他使國家更強大、更繁榮。遺憾的是,他也有著鮮有人知的不光彩歷史。

他晚年做得最過分的事情無非有兩個。一個是大興土木,另一個是連續多年戰爭。如果戰爭不可避免,按照當時的國家的力量也是沒有問題。然而,只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大規模的勞民傷財就顯得很過分了。他親自嚴抓基礎設施,在長安等地建造了大型宮殿。

一年,李世民嫌棄京城過於炎熱,在臨沂山上建起了翠微宮。三個月後,他指責宮殿修建不好,並重新建了雨花宮。簡而言之,它花費了大量錢財。使得當時包括“飛山宮”在內的大型建築物奢侈奢華。一時間群臣議論紛紛分,但又不敢直說。

晚年,李世民暴露了人的最大欲望,那就是對女孩和美女極為渴望。

他越來越多地表現出貪婪的本質。他從未打斷過搜尋的美人的征程。那時,有一名小女孩才14歲。由於她漂亮的外表,她很快就被寵信,並獲封“才人”為了滿足他本人的慾望,李世民甚至沒有讓他的眾多弟妹去死。在他的弟弟齊王元吉去世後,他的弟妹們很快就成了李世民的美嬌娘。

雖然他早年為大唐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但是他晚年也逐漸變得昏庸了起來,沒辦法,人無完人嘛。


湯姆貓談歷史


李世民是歷史上非常有爭議的一個人,自上位起,他就是踩著哥哥弟弟的屍體,坐上皇位。一開始,他也曾廣納良言,勵精圖治,然而到了晚年,李世民彷彿變了一個人般,斬殺言臣,沉迷酒色。 年邁的唐太宗對曾經的鏡子魏徵開始不滿,史書中也都記載過,若不是文德皇后幾次周旋,魏徵恐怕早被唐玄宗拖去砍了頭。



然而,就算魏徵壽寢正終,他的墓也被唐太宗毀了去。對於古人而言,這樣的懲罰絕對是非常嚴重的。另一個言臣劉洎多嘴說了一句“疾勢如此,聖躬可憂”,被褚遂良傳到唐太宗耳朵裡,唐太宗甚至都沒有調查一番,直接讓劉洎自盡。就連房玄齡在臨終前都不禁感慨,如今朝中已經沒人敢犯顏強諫了。


聽不得反對意見,逼死言官只是唐太宗晚年眾多糊塗事之一。晚年唐太宗到處蒐羅美人,弟弟李元吉去世,弟媳楊氏成了他的人。廬江王被殺後,愛妾也成了他的枕邊人。 如此風花雪夜,縱情美色,縱情美酒的日子,讓唐太宗身體大不如從前。一點點小小的病痛,就讓唐太宗恐懼起死亡來。他到處尋找靈丹妙藥,希望自己能長命百歲,沒想到吃錯丹藥,最終一命嗚呼。

不光如此,晚年的唐太宗還喜歡修建宮殿,在歷朝歷代,皇帝大興土木都是勞民傷財的事情,但唐太宗樂此不疲,親自監理,在長安、洛陽修起了行宮。 修宮殿要錢,打仗也要錢。唐太宗晚年數次遠征高句驪,沒錢只能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或許唐太宗也知道自己做的過分,為了粉飾太平,他決定干涉史官撰寫史書。

幾次三番叫史官訓話,甚至開創了歷代皇帝不可閱讀《起居注》和《實錄》的先例,被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指責為後來的皇帝開了極壞的先例。 英雄暮年,其實並不悲哀,悲哀的是像唐太宗這樣,毀了自己前半生英明的英雄


簡史奇聞


晚年的李世民是很昏庸的,如果他要是晚死幾年,早些年他攢下的家底肯定會被他折騰光了,。歷史對他的評價就不會那麼高,當然他還篡改了史書。

首先在晚年他醉心於長生不老,迷信方士,混亂吃一些所謂的長生不老藥,結果在貞觀二十一年,給自己吃中風了,要不是醫治的及時,他就要早死兩年。但他好了卻不吸取教訓,認之前的方士技術不高,還要搜尋方士,以求長生,結果沒兩年給自己吃死了。

其次,不再虛心納諫,特別是在長孫皇后和魏徵去世。在取得一定的治國成績後,變得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了。變得敏感多疑,因為一句歌謠,就殺死了追隨他多年的李君羨。又因為多疑推倒了魏徵的墓碑,秦瓊快死的時候,也死因為李世民多疑,被拉上高麗戰場,不久就病死了。

最後,他晚年好大喜功,浪費民力。晚年因為覺得自己治理國家有功,就開始大興土木,大肆建造享樂的宮殿。大量徵發民眾服徭役,使百姓苦不堪言。

總之,他也沒能夠逃脫無情的自然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