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历史一书生


从本质上说,唐太宗是世之枭雄,仅仅用英明或昏庸来评价他的某个时期都不太恰当。只能说,因为时局的变化,他选择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至于这种策略的影响到底如何,原本不是他这种枭雄需要考虑的,因为人只能做人的事儿,具体的后果只能交由历史去评判。

一、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唐太宗的事业日丽中天,然而许多的危机就在这一年爆发了,完全符合福祸相依的辩证法

这一年年初,太宗著名的谏臣、直臣魏征死了。早在魏征死之前,太宗已经有些骄傲自满、拒谏独行了。这是因为唐太宗确实做到了许多伟大帝王都不曾做到的事儿,特别是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中,唐太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天可汗的称号,让他有些飘飘然了。

大约就在魏征死后不久,唐太宗让人在凌烟阁上画上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以长孙无忌为首,魏征名列其中,大概是秦叔宝扫尾吧。这标志着,唐太宗已经对自己的事业开始打总结了。

然而,仅仅个把月后,就爆发了唐太宗两个儿子的造反事件,齐王李佑的造反或许还让太宗勉强能够忍受,但太子李承乾的造反却给他结结实实一个打击。在两场造反事件中,甚至还牵扯到许多功臣。在李承乾造反事件中,刚刚上了凌烟阁的侯君集,转眼就从功臣成了遗臭千古的罪人,对太宗来说,可谓真正的打脸。

当懦弱的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为李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不得不转变他的许多策略,将自己的枭雄本性更加暴露无遗,包括立马推到了自己给魏征立下的碑,而这座碑下的泥土恐怕都还是新的。

二、贞观十七年后,唐太宗的许多举动,让人们觉得他不再是当年那个明君圣主,他杀子、征辽(高句丽)、大修宫室、妄图长生,似乎走上了汉武帝晚年的老路

虎毒不食子,然而在皇家来说,从来都不是如此。唐太宗亲自下令处死齐王李佑,废了太子李承乾、又废了魏王李泰,这二人的郁郁而终,也可以说是太宗间接下的手。李佑、李承乾是因为造反,而魏王李泰却很冤枉,人家不过是参与了夺嫡的斗争,搞得太猛了点儿。按照唐太宗的说法,他废掉李泰,是因为他想让以后的皇子都知道,皇位是天命,而不是靠争能得来的,他为的是唐朝的长治久安。然而,开启大唐争位魔咒的,不正是唐太宗本人吗?太宗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又想亲自将它关上。然而,唐朝之后的历史一再证明,唐朝的许多英主,最终成了坑爹的能手,这肯定是太宗带的头。

至于征讨高句丽,这是隋炀帝的一大罪过和失策,唐太宗捡起来又做了一次,同样失败了,还传出了什么安市城下太宗受伤而死的谣言。隋炀帝、唐太宗等人为什么一定要拿下高句丽,这是另一个问题,此处不提。然而,星火辰认为,太宗的这次征辽,并非是完全失败了。至少积累的失败的教训,让唐朝在太宗的儿子高宗的时代,对高句丽取得了全胜。但又扶植起一个强大的新罗来,倒是很失策。

至于说修建宫室,太宗晚年虽然逐渐奢侈,但是比起秦始皇、汉武帝、乃至于隋炀帝来说,唐太宗依然是克制的。即便如此,太宗晚年的一些巨大的营造工程、乃至于战备造作等,依然造成了大量平民的死亡。

唐太宗早年是很嘲笑秦皇汉武追求长生的,结果他走上了同样的老路,甚至有传言说他是服用丹药中毒而死。他思想的转变其实没什么奇怪的,任何人在他身体强健时多半都会认为我命由我,只有等他身体衰落了,这才明白许多自然现象是不可抗拒的。不管一个人的地位如何的高,人品如何的伟大,大多难以逃脱对生死的迷惑或恐惧,太宗由不信长生到迷信长生,也没什么奇怪的。更何况,因为李承乾的突然被废,懦弱的李治,让太宗对唐朝的未来很不放心。

三、到贞观二十二、二十三年,唐太宗临死之前,做为枭雄的太宗做了两件颇有争议的事儿

一是因为女主武王的谶语,杀了开国大将李君羡。说起来,这个李君羡只能算是次等功臣,没有上凌烟阁的。但只因为他的运气不太好,官职、封爵里都有“武”字,堂堂威武的大男子还有个“五娘子”的小名,这就遭殃了。可以说,唐太宗的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比人的想象更丰富。

二是太宗临死时,对其子李治留下了奸雄似的遗言。那就是唐太宗对大将李绩(徐茂公)的处置,他把李绩贬出京城,对唐高宗说:“倘若李绩不去赴任,留京观望,就杀了李绩。倘若李绩遵命,以后你就对他施加恩德,把他招回来为你所用。”

遥想奸雄曹操当年,死时不过分香卖履、儿女情长,唐太宗临死时却还不忘玩儿一把权术,晚年的太宗,你怎么能说他昏庸?

贞观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之间,贞观名相房玄龄死了,大唐第一名将李靖死了,不久后,唐太宗病逝在终南山翠微宫,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看唐太宗“昏庸”的晚年,除了对高句丽的战争没有胜利以外,唐朝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都取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唐朝,即将进入唐高宗时代的版图最大化时期。


星火辰


李世民即位时,励精图治,身边有贤妻良臣,创造了繁华的贞观之治,但晚期由于长孙皇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一个个离去,特别是废立太子风波引发朝廷混乱、穷兵黩武征讨高丽失败后,晚年的李世民开始松懈,出现了渐不克终的现象。

唐太宗早年评价,平天下靠房玄龄、长孙无忌,治国靠魏征;晚年评价,魏征是面镜子。

637年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什么劣迹,但发生了几件事情,比如他不再一视同仁,刻意抬高自己出身的关陇集团官僚,打压普通的官僚,不喜欢太子李承乾,慢慢喜欢魏王李泰,还有势力是支持吴王李恪的,所以朝廷开始明争暗斗,风起云涌,导致混乱,当年魏征在世时是相当维护太子地位的,现在唐太宗废除了太子,又立了个性格宽厚的李治。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贬到黔州充军,也就重庆,最后死在这儿。

晚年的李世民为身后事做了很多准备,比如太子即位的班子成员,还有历史对自己的记载,李世民非常忌讳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所以关于自己的记载全部干涉、修改,留下了篡改史书的诟病,为后世帝王树立了不好的典范;他的长孙皇后死的早,后宫没人管他了,除了早期霸占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还霸占庐江王小妾武则天,之后大肆收罗美女,大兴土木也不少行宫,大明宫、翠微宫、玉华宫、襄城宫等。

因唐太宗死于翠微宫,此宫被废为寺,图为现存的翠微寺。

年轻时候的唐太宗对秦始皇求仙丹被术士诓骗一事呲之以鼻,又嘲笑汉武帝也步及后尘,但到了唐太宗晚年时也想再活五百年,到处求取仙药,这是活脱的帝王版“真香事件”,吃多了国内金石丹药也没什么效果,刚好出使印度的王玄策回来了,带回来印度神僧和神药,唐太宗吃了,暴卒,享年52岁,照这个态势发展的话,唐太宗再多活10年,估计就会变成汉武帝晚年式的人物,还好吃了点印度货,死了。


图文绘历史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我的回答更精彩: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时期日趋荒唐



中国古时候很早就有长生不老的传说,寿星彭祖,嫦娥飞月等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些江湖术士专营此道,炼制长寿金丹,有很多人相信服用这种重金属丹药能延年益寿。



晋葛洪《抱朴子·金丹》:“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鍊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请输入图片描述 这些今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重金属现在证明对人体有很强的毒害。

古时候一些睿智仕人也对这些荒诞之行嗤之以鼻,唐太宗李世民年轻时就曾经嘲笑秦始皇,汉武帝等迷信方术的行为。



但病急了就会乱投药,所谓当事者迷,中年起,经历二子争嫡、伐高句丽未果,并有家族遗传的“气疾”之病,致健康大不如前,开始迷信古印度方士的长生药,对那些所谓的金丹妙药有了兴趣。

刚巧,就在这时候,有人给他推荐一位域外奇人,是个印度和尚,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



原来,在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被唐太宗任命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一起,出使印度,遇到印度人闹内讧,整个印度几乎全陷入战乱,使团除正副使者,其他人全部被杀,王玄策机敏勇敢组军讨伐大获全胜,还俘虏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

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 请输入图片描述 事实证明,这个印度头陀是个故弄玄虚的大忽悠,但他 长得庞眉浩目鹤发童颜,唐太宗见了很惊奇, 这番鬼话还真就打动了李世民,遂给这个印度和尚安排住进了豪华的馆驿,每餐都是丰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着,生活不亚于帝王。



这家伙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药名来,李世民号令天下,按此方采集诸药异石,不论任何代价,不惜一切牺牲,只要能采办到印度和尚药方中的药,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来。一些大臣直言进谏,想方设法阻止,但执迷不悟的李世明就是不听。

这家伙故作神秘演练一年之后,药配制好了,李世民非常高兴,毫不迟疑地将药全吃了下去,结果中毒暴亡。一代明君千古帝王竟这样荒唐可悲、愚蠢糊涂的过早离开了人间。时年50岁。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逸闻秘史寻雅趣,名人奇事为镜鉴。

神游史海,烟波缥缈的古文旧典犹如取之不尽的珍宝异藏; 深耕文苑,浩瀚无际的老著新说却似品尝不竭的美味佳肴; 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正书野史总有叹为观止的悲欢离合; 前世今生,三朝五代的奇闻杂谈尽显令人唏嘘的酸甜苦辣。

它们或发人深思,或給人启迪,或令人感叹,或予人睿智。君若有暇,不妨听我娓娓道来,我愿成为您忠实的良朋益友,陪伴您的闲暇时光。

以文会友,敬请关注、交流。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唐太宗一手开创了贞观盛世,早年在位期间接纳贤臣,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可是在权力和欲望的不断侵蚀下,随着年龄渐渐增大,唐太宗越来越无法容忍别人反对自己的意见,他年轻时曾经嗤笑前朝皇帝崇信炼丹长生,可当他面对岁月的流逝,心中对死亡的恐惧越发强烈,唐太宗也开始追求这虚无的长生之道。


当他回想起这大好河山,以及掌握天下权柄,享受至高无上尊荣的快感,他越发的贪恋尘世繁华,他舍不得这一切,因此他开始有意识的放纵自己,去拼命的享受,让人性的阴暗面掌控自己。

建造奢华宫殿,满足自己享受欲望

唐太宗晚年越发的开始崇尚享受,而且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调动了大批的百姓去为他修建奢华的宫殿。从公元629年起,他亲自下令对那些隋朝宫殿开始进行修缮,这个时候他还能听进别人的劝谏,因此在公元630年,唐太宗停止了这项耗费巨大项目。

可惜他随后又下令建造了四个新的宫殿,这期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项工程一直持续到公元641年,等到唐太宗使用这些宫殿时,发现此地太过燥热,这让他无法忍受,因此直接下令将这些宫殿全部铲除,最后这项耗费无数财力的工程成为了一堆废土。

之后他于公元647年又开始修建翠微宫,方便盛夏时节避暑,可是建成之后,他觉得这座宫殿无法彰显皇朝威仪,于是又下令修建了更加大气磅礴的玉华宫。这些宫殿耗费巨大,而这些仅仅只是为了帝王的一时享受,由此可见,唐太宗晚年穷奢极欲到了何等地步。

不纳忠言,视百姓如蝼蚁

公元638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他这几年来,表面上听从了臣子的劝谏,可是根本没有改正的意思,而且脸上经常流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可惜此时的唐太宗随着年龄增长,越发听不进去忠言,一味的沉浸在权力带来的快感。

公元648年,一代名臣房玄龄去世,他在临终弥留之际曾说现在已经没有人敢劝谏皇帝了。唐太宗每次下令也只是象征性的询问一下大臣,而且他身边留下的多是喜欢逢迎谄媚的臣子。

唐太宗早年期间曾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视作治国名言,他认为百姓是水,君主是舟,百姓是国家的中心。可到了晚年,他却说出了完全不同的话

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谁也没有想到唐太宗晚年竟然把百姓视作蝼蚁,不但如此,还要经常奴役他们,这样才能让天下百姓不放纵自己。


一个曾经励精图治,善纳忠言的君王,每天想到都是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可到了后期,想的却是如何独断专行,如何奴役百姓,可见唐太宗晚年是何等昏庸。

痴迷权力,寻求长生

到了晚年的唐太宗,越发的无法放下手中的权力,这种独断朝纲,一言号令天下人的滋味让他无比的痴迷。可是他渐渐的感到身体越发的老化,对死亡的恐惧让他想要寻求一切办法延续生命。

他早年经常嗤笑前朝皇帝想要寻求长生,等到他走上了这一步,他也没有放下心中的执念。他享受过权力的真正滋味,那种美好的感觉让他无法放下,因此他必须寻求长生之术。

唐太宗不断的从各地寻找自称有长生术的和尚和道士,大量的服食丹药,最终彻底的把身体搞垮。公元649年,一代雄主李世民彻底的离开了人世,享年52岁。

这位伟大的明君,前半生开创了贞观盛世,后半生骄奢淫逸,贪图享受,最终也将自己带入了深渊。


东方大史


说起中国古代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可能是最有名的一位了,在很多人眼中,他甚至可以称得上中国最伟大的皇帝。

他不仅协助李渊建立了唐朝,而且还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之后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其美名流传千古。

(李世民剧照)

但是,这样一位明君,到了晚年却也晚节不保,做出了许多昏庸之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来看看吧。

首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李世民其人。

李世民,是李渊的嫡次子。

正如许多传奇人物一样,李世民从出生起便不同凡响。他四岁的时候,家中来了一位相面的书生。

书生见到李世民后,大加夸赞,称其“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听了,便以世民两字为其名。


(李世民)

李世民少年时期便从军了,武功超乎常人,尤其擅长骑射,立下了无数战功,被封为秦国公。

后来,李渊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建立了唐朝,李世民也因此成为秦王。

在建唐后,他平定四方割据势力,巩固了李家的统治。

不过,军功赫赫的李世民并没有得到李渊的青睐。

李渊曾在太原起兵时承诺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后来却违反约定而立李建成。

李世民自然是不甘心,两派之间明争暗斗许久。直到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和李元吉及其族人,逼迫李渊让出皇位。


(玄武门之变)

尽管得位不正,但李世民确实担得起明君这个称号。

李世民接手皇位时,国家还没有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中完全恢复过来。

杨广昏庸无道,大兴土木,造成了国库空虚。光是开凿大运河一项,就耗费钱财无数,而且人们苦于徭役,无数人因此而死,可谓是民不聊生。

再加上隋末各地割据势力兴风作浪,贞观初年,人口只有两百万户。

据史书记载,贞观初年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可以说,李世民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他却成功地把一副烂牌打活了,这与他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最出名的一点,就是他任人唯贤,积极纳谏。

李世民重用魏征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名言,正是出自李世民之口。

他鼓励谏官积极进言,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李世民不但不生气,反而积极地听从他的观点,励精图治。

(魏征)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从一穷二白逐渐变成“贞观之治”的盛世清明景象。

那么,李世民晚年又做了什么昏庸之事呢?

其实,李世民的昏庸,是相对于他早期理政的贤明而言的。

对于这样一位明君,再昏庸,也不可能昏庸到隋炀帝那个地步。

只是,李世民晚年做的一些事,存在一些过失。 首先,李世民晚年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华丽的宫殿。在李世民看来,百姓不做事,便会产生惰性。

以此为名,他命人修建了翠微宫、玉华宫等富丽堂皇的宫殿,实在是劳民伤财。

(翠微宫)

其次,沉迷酒色。

晚年的李世民逐渐沉溺于女色当中,不仅招收了大批美貌女子入宫,而且还霸占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荒淫无比。

(李世民后宫佳丽)

再者,以善于纳谏著称的李世民,晚年也不再听从谏臣的意见,刚愎自用,甚至对他们产生猜忌。

在魏征死后,他还派人推倒了他的墓碑,可见其怨恨之深。

最后,和秦始皇一样,李世民也想追求长生不老。

一位印度和尚宣称自己会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便对其倍加礼遇,赏赐他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还在全国派人搜寻珍贵药材,劳民伤财,而最后却反而中毒,误了自己性命。

总而言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李世民虽然晚年有一些过失,但在其执政几十年中,总体而言,是功大于过的。

在历代君王中,他可以称得上一位合格的君主。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唐太宗51岁去世,他的晚年至少从45岁之后就开始算起了。其实,如此仓促的一生,对于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来说,也是一种悲哀。后人对唐太宗的评价褒多贬少,毕竟他对历史做出的功绩不可磨灭,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他从谏如流的为政举措,更是无人能比。所以我们评价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即使有错,也不能揪住不放,毕竟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不可置俗于事外。至于有人认为唐太宗昏庸,无非就是说他好色、贪生、穷兵黩武及奢侈,其实这些指责很片面,很狭隘。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一、唐太宗好色,霸占弟媳。

凭心而论,正常的男人都喜欢漂亮的女人,不论谁去坐了皇帝,也不能恪守只娶一位妻子而至死不渝。从古至今的皇帝,无一例外,都是三宫六院,广纳美女,为什么到了唐太宗这里就和道德绑架到了一起?另外,我们且不论弟媳杨氏长相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是年纪不大,而封建社会的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杨氏更是男人之间角逐的牺牲品。而做为胜利者的男人,就应该给这些年轻而无辜的女人,重新选择幸福的权力!

二、唐太宗怕死,痴迷长生不老之术。

长生不老是全人类的梦想,并不只是唐太宗一个人的幻想,如果可以,谁都再想多活五百年。如果一个人很健康的活着,他就不会去为自己的生命去担忧,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一种生物正常的交替,非人力可违,唐太宗明白这个道理。事实上,唐太宗是从贞观十九年之后开始出现了健康问题。因为当年唐太宗亲率近二十万大军远征高句丽,结果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唐太宗感觉从来没有这么的窝囊过,所以内心郁闷加上一路风餐露宿而患病。得了病,肯定得医治,久治不愈可能会乱投医,如此一来就可能尝试一些奇葩的治疗方法,也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最终误入歧途。
(李世民剧照)


三、唐太宗穷兵黩武。

如果唐太宗不去征战四方,就不会出现统一的大唐王朝。话说回来,如果唐朝把周围四邻搞得鸡犬不宁,那里还有四海升平、万国来朝的盛况,谁还会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而征讨高句丽的意义深远,并不某些人认为的“吃饱了撑得”。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每次搞得民不聊生,每次不是劳而无功,就是全军覆没,即便这样还有人为他歌功颂德。唐太宗只打了一次高句丽,而且战绩不俗,最终碍于气候原因不得不撤军,却成了千年诟病。事实上,如果没有唐太宗的高瞻远瞩,辽东大片土地在唐朝时候就不属于中国了。所以有时候战争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又是唯一的选择。

四、唐朝太宗穷奢极欲修建宫殿。

宏伟壮观的宫殿不仅是国家的形像,更是一种威严。且不说唐朝富丽堂皇的宫殿让世界上多少人仰慕、赞叹、又让多少外国人在大国雄姿面前顶礼膜拜,如果没有明成祖修建北京皇宫,我们拿什么去骄傲北京首都曾经灿烂的文明和辉煌。难道为了俭朴,皇帝也搭个帐篷住?如果真是那样,社会文明还谈什么进步,人类永远都是一群住山洞、吃兽肉、采野果,衣不蔽体的原始人。所以,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人类没有退步。


(李世民剧照)

总结:昏庸二字用在唐太宗身上很突兀,他所做的一切,无可厚非,因为他不是祸国殃民的暴君。唐太宗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要苛求太多,而我们自己又能做到什么呢!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看了这么多评论,真特么没一个能让我信服的!所谓大兴土木就修了两座宫殿,如果这叫大兴土木。那杨广叫啥,成群的修,长安修补下,洛阳再修,全国各地处处是行宫,当然,比起汉文帝,明孝宗啥的,确实叫大兴土木了。高句丽战争都被说成污点了,是不是李二污点太难找了😂😂😂,还有什么以前从谏如流,后面左耳进右耳出,早知道从谏不是目的,治理天下才是目的,请问后期左耳进右耳出产生了什么恶果吗,对百姓有什么灾难吗😂😂😂?还有什么求仙问药,自己中毒啥的,就像问问对百姓有何影响,是用童男童女炼丹吗?真是太特么搞笑了,李世民后期作为是跟他自己前期对比的,在历史长河中,他后期这点做法正比算不上昏庸!


welpen


唐太宗一直是中国帝王的典范,重用人才,广泛实行仁政。特别有名的是擅长听从别人的意见,现代高级官员不容易拥有这种品质,更不用说是九五至尊封建帝王了。“唐宗宋祖”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光荣的“正面形象”。他使国家更强大、更繁荣。遗憾的是,他也有着鲜有人知的不光彩历史。

他晚年做得最过分的事情无非有两个。一个是大兴土木,另一个是连续多年战争。如果战争不可避免,按照当时的国家的力量也是没有问题。然而,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大规模的劳民伤财就显得很过分了。他亲自严抓基础设施,在长安等地建造了大型宫殿。

一年,李世民嫌弃京城过于炎热,在临沂山上建起了翠微宫。三个月后,他指责宫殿修建不好,并重新建了雨花宫。简而言之,它花费了大量钱财。使得当时包括“飞山宫”在内的大型建筑物奢侈奢华。一时间群臣议论纷纷分,但又不敢直说。

晚年,李世民暴露了人的最大欲望,那就是对女孩和美女极为渴望。

他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贪婪的本质。他从未打断过搜寻的美人的征程。那时,有一名小女孩才14岁。由于她漂亮的外表,她很快就被宠信,并获封“才人”为了满足他本人的欲望,李世民甚至没有让他的众多弟妹去死。在他的弟弟齐王元吉去世后,他的弟妹们很快就成了李世民的美娇娘。

虽然他早年为大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他晚年也逐渐变得昏庸了起来,没办法,人无完人嘛。


汤姆猫谈历史


李世民是历史上非常有争议的一个人,自上位起,他就是踩着哥哥弟弟的尸体,坐上皇位。一开始,他也曾广纳良言,励精图治,然而到了晚年,李世民仿佛变了一个人般,斩杀言臣,沉迷酒色。 年迈的唐太宗对曾经的镜子魏征开始不满,史书中也都记载过,若不是文德皇后几次周旋,魏征恐怕早被唐玄宗拖去砍了头。



然而,就算魏征寿寝正终,他的墓也被唐太宗毁了去。对于古人而言,这样的惩罚绝对是非常严重的。另一个言臣刘洎多嘴说了一句“疾势如此,圣躬可忧”,被褚遂良传到唐太宗耳朵里,唐太宗甚至都没有调查一番,直接让刘洎自尽。就连房玄龄在临终前都不禁感慨,如今朝中已经没人敢犯颜强谏了。


听不得反对意见,逼死言官只是唐太宗晚年众多糊涂事之一。晚年唐太宗到处搜罗美人,弟弟李元吉去世,弟媳杨氏成了他的人。庐江王被杀后,爱妾也成了他的枕边人。 如此风花雪夜,纵情美色,纵情美酒的日子,让唐太宗身体大不如从前。一点点小小的病痛,就让唐太宗恐惧起死亡来。他到处寻找灵丹妙药,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没想到吃错丹药,最终一命呜呼。

不光如此,晚年的唐太宗还喜欢修建宫殿,在历朝历代,皇帝大兴土木都是劳民伤财的事情,但唐太宗乐此不疲,亲自监理,在长安、洛阳修起了行宫。 修宫殿要钱,打仗也要钱。唐太宗晚年数次远征高句骊,没钱只能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或许唐太宗也知道自己做的过分,为了粉饰太平,他决定干涉史官撰写史书。

几次三番叫史官训话,甚至开创了历代皇帝不可阅读《起居注》和《实录》的先例,被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指责为后来的皇帝开了极坏的先例。 英雄暮年,其实并不悲哀,悲哀的是像唐太宗这样,毁了自己前半生英明的英雄


简史奇闻


晚年的李世民是很昏庸的,如果他要是晚死几年,早些年他攒下的家底肯定会被他折腾光了,。历史对他的评价就不会那么高,当然他还篡改了史书。

首先在晚年他醉心于长生不老,迷信方士,混乱吃一些所谓的长生不老药,结果在贞观二十一年,给自己吃中风了,要不是医治的及时,他就要早死两年。但他好了却不吸取教训,认之前的方士技术不高,还要搜寻方士,以求长生,结果没两年给自己吃死了。

其次,不再虚心纳谏,特别是在长孙皇后和魏征去世。在取得一定的治国成绩后,变得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了。变得敏感多疑,因为一句歌谣,就杀死了追随他多年的李君羡。又因为多疑推倒了魏征的墓碑,秦琼快死的时候,也死因为李世民多疑,被拉上高丽战场,不久就病死了。

最后,他晚年好大喜功,浪费民力。晚年因为觉得自己治理国家有功,就开始大兴土木,大肆建造享乐的宫殿。大量征发民众服徭役,使百姓苦不堪言。

总之,他也没能够逃脱无情的自然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