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品大官,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第二层皮


这个一品大官就是清朝咸丰年间的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叶名琛。

首先明确一点,叶名琛被俘虏到英国后,他并没有被英国人当做猴子一样让人随意观赏。相反,当时的英国人还是比较尊重叶名琛的,据《香港纪事报》所载,1858年1月5日,叶名琛被俘后被掳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军舰上所有的军士都很尊敬他,看到叶名琛都会脱帽致意,而叶名琛也会主动的欠身脱帽还礼。之后,在“无畏号”上待了48天后,他被英国人解押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中,在这里英国人也并没有为难他,更没有将他关中笼子里,然后把他当做猴子一样让人观赏。



在加尔各答,他只是被英国人禁锢在一栋楼里,在这栋楼里叶名琛人身自由不受限制,同时英国人还派了仆人去专门照顾他。就这样,叶名琛在这里生活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每天都按时休息,早上都会让人将英文报纸翻译,然后读给他听。

叶名琛对于清朝来说,他绝对是一个大大的忠臣,而对于中国来说,他也无愧于是一个中国人。

咸丰年间的清朝注定是内忧外患的时期,内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外有列强虎视眈眈,此时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官场上更是腐败盛行,黑暗不堪。而叶名琛就是这个乱世中为官,当然作为官,他在这乱世注定是不会穷困潦倒的,至少生活是无忧矣,况且叶名琛这人还深谙为官的奥妙和诀窍。



咸丰初年,清朝各地起义不断,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此时多少的总督、巡抚因镇压起义、筹集军饷粮草不利而被撤职查办,但偏偏叶名琛就深得咸丰帝的宠信,成为这一时期唯一长期担任督抚非但没有被责罚反而是不断被加封的地方大吏。初期,叶名琛不但稳坐广东巡抚数年,后更是连升三级,先加恩赏给总督衔,再署理两广总督,最后正式升任两广总督,到了咸丰五年还被加封为体仁阁大学士。

“叶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勋绩,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叶名琛可谓是清中期之后少有的会做官,能做官的封疆大吏,他尽心尽力的替咸丰剿灭两广匪患,这般功绩让他彻底的赢得了咸丰的信任,从而一跃为大学士,成为叶相。



可以说叶名琛对于咸丰的忠诚,对于清朝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正如后人在为叶名琛所写的挽联中所说“公道在人心,虽然十载深思,难禁流涕;灵魂归海外,想见一腔孤愤,化作洪涛”,叶名琛即使在被英军俘虏到印度,他首先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清廷的江山社稷。叶名琛自始至终都没觉得自己被俘是一件屈辱的事情,他之所以不自杀以明其志,是因为他把自己的被俘当做是一件可以晋见英国君主的契机,他自认为自己作为清朝的正一品大臣,自己被俘,对于英国来说是一件大事,英国君主肯定会召见自己。

叶名琛自己曾说“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彼时此身已置诸度外,原欲始终其事,不意日望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淹留此处,要生何为?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显然他是在英国君主召见他的时,向英国君主阐明清国的和平意愿,并借机去反问英国君主,质问他为何要无端侵略清朝,然后对英国君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英国主动撤兵。



实际上,从叶名琛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在被俘后,之所以不自杀,的确是有想要质问英国君主,并希望通过这次质问来让英国主动退兵的意思。后来,当叶名琛得知自己晋见英国君主无望的情况下,他就立刻用绝食自杀来以明其志,临死前他未多说一句话,只是含泪说道“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从这些种种可以看出叶名琛真的算是大清朝难得的忠心耿耿的大忠臣啊!

同时对于中国来说,叶名琛也无愧于是一位中国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所发生的“亚罗号事件”,叶名琛处理的是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充分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官员该有的样子,对于英国无理的要求,叶名琛一概都采取强硬政策拒不接受。对于“亚罗号”到底属于不属于英国船,适用不适用《虎门条约》,叶名琛始终坚定的认为不是,不适用,即使是在英国的强大压力下,他也从不松口,直至最后他虽被迫送还了被扣押的船员,但是他却坚决认为清政府没有错,并坚决不道歉。



正如马克思所说“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了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确实,这个中国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问题都解决”,可以说在处理亚罗号事件,从纯粹的外交手段上而言,叶名琛做到了有理、有据、有利、有节。

而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叶名琛也是积极的应对,并没有做一个缩头乌龟,甚至是逃跑总督。首先鸦片战争爆发后,叶名琛就以重金鼓舞士气,下令凡斩英人首级者赏银元三十,要求将士务必把英军“根诛尽灭”。而后叶名琛还积极采取袭扰战的方式,使英军日夜不得休息,首尾不能相顾,白天大军轮番进攻,同时还派出火筏对英舰进行火攻,使英舰不敢靠近岸边,夜晚就派沙船满载炸药冲击在岸边休息的英军。



同时,叶名琛也并不是一味的在广东城死守,他还主动的对英军在亚洲的大本营香港发动攻势。他先是断绝了内地对于香港的一切物资供应,而后还派人突袭香港,对于香港的英军实行日夜不休的袭扰。如此,当时的英国军队被叶名琛这般袭扰,那是叫苦不迭,最终决定退出战斗,准备与清朝和谈。

可是,在当叶名琛当胜利的消息告知咸丰时,咸丰却并没有奖赏他,更没有派兵支援,而是斥责他擅自于英国开战,要求他不要擅启战事,也就是放弃抵抗,然后求和于英国,如此清朝失去了可能是唯一一次能彻底战胜英国的机会。此后,英军在得知清政府咸丰的命令后,并就放弃了退出战斗的决定,而是继续围困广州,1857年10月英军终于得到援军,如此广州失守进入了倒计时。



此时,英军实力不断壮大,而叶名琛因得不到朝廷的支持,逐渐陷入到无兵可用的地步,最终广州城失陷,叶名琛被俘。被俘后的叶名琛并没有哭求放过,他始终维持着一个泱泱大国的高官该有的气节,此时连英国人自己都说“叶名琛无疑是英勇、果断的人,广州人一定为有这么一个父母官而骄傲”。

只是让人感到恶心的是,如此一个忠心耿耿的大忠臣,腐败不堪的清政府非但没有想方设法的营救,反而因害怕英国把叶名琛当作要挟清朝政府的人质而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并让广东官员通知英方说叶名琛已为一介草民和罪人,其生死已跟清政府无关。



哎!真的为叶名琛感到悲哀,他或许知道自己忠心的这个清朝已是不可救药,但是他却始终不愿意去背叛清朝,他至死都想着为清朝的江山社稷再做出一番贡献,实在是愚不可及啊!


澳古说历史


题主所言极为不妥当,这位大官并没有被当做猴子供人观赏,在清末鸦片战争中,确实有一位清代的一品大员被英国人俘虏,其人叫做叶名琛,他是大清朝的封疆大吏,曾担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其人家境殷实,自幼聪慧异常,在少年之时便可以吟诗作对,被本地人称之为神童,在科举考试中,他屡屡中第,在其十八岁之时,便成为了贡生,要知道对于其他的贡生,那可都是三十多岁才可能考中的,而且他在二十六之时,竟然高中了进士,从而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他也是清末比较受重用的汉族大臣之一。

在1858年1月5日,作为指挥官的叶名琛不幸被英军俘虏,最开始对于这样的高级别官员,英国人由于其影响力,还是将其待以上宾的,无论从饮食,礼节等都是好生招待,随后担心其部下对其营救,把他安置在了英舰“无畏号”上,对于他的身份,英军认为他是一个极好的价码,可以用其要挟清政府给予更好的交欢条件,所以后来,英国人为了防止不测,又把叶名琛送到了印度加尔各答。


在这里,叶名琛也没有丢了中国人的脸,他始终以一种高姿态正襟危坐,眼神中透出蔑视英国鬼子的神情,而且,他还坚持不吃英国给的饭菜,只吃自己从家乡带来的中国食物,自命为“海上苏武”,并且时刻通过报纸关注局势,并且他还想直接觐见英国女王,准备劝说她停止战争,化干戈为玉帛,但是这一切的希望最终还是破灭了,清政府首先抛弃了他,在他被俘虏后,不但没有准备将其营救,反而是一纸令下,把他贬为庶人,而且还加罪数条于其身,就这样,叶名琛失去了希望,在他把带来的食物吃光后,他选择了绝食而死,以明不忘祖国之志。还算是比较有气节的一位读书人。

(此为叶名琛真容像)


老猪的碎碎念


这个大官有个外号,叫“六不总督”。哪六不?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叶名琛出生居住一个商人家庭,二十六岁考中进士,此后仕途顺利,三十八岁便被任命为广东巡抚,五年之后升任两广总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方针闻名于世,后被英法联军俘虏,死于印度加尔各答。


(叶本人)

叶名琛身高1·8米左右,但为人不修边幅,衣服很脏都不洗,生虱子就用手捉,大有魏晋风骨。

他是一个比较清廉的官,平时生活也很节省,大对扣门皇帝道光的胃口,所以官运亨通。

叶名琛在处理内政上还是有两下子的。

《清史稿》称:他“名琛性木,勤吏事,属僚惮其威重”。

他多次打退太平军,为朝廷保住了两广这个聚宝盆。 叶名琛十分相信巫术。

他在总督衙门建了一个"长春仙馆",里面祭祀吕洞宾、李太白二仙,不管什么事都要先请示两位“仙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很多人把责任归罪于他的身上。实际上不能全怪他。


(二次鸦片战争)

史学家茅海建在《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中认为 “即使叶名琛看出了英国等国的主要目的是“修约”,也不能同意,更无权同意,就是清廷,也绝不会让步。

清朝与英国等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似不能避免。就此而言,若要追究历史的责任,战争的到来应与叶无涉,只是他不解世界大势而错误判断爵士,只是他出于自信而谎报前线军情,使清朝在毫无准备之际,一下子陷于全面战争之中。”

战争开始后,当英军军舰攻占广州的炮台时,叶名琛还天真的认为英军自己会撤退的。他对手下人说:“必无事,日暮自走耳”。

因为“两大仙”告诉他广州会平安无事。 当英军攻占广州后,叶名琛这才醒悟,大叫“大仙误我!” 英法联军攻下广州城。

叶名琛并没有跑,他戴好顶戴花翎,穿上朝服,端坐在总督大堂之上,仿佛是在故意等着英国人的到来。 一般来说,做为封疆大吏,城破之日要么战死,要么自杀,再不行就是逃走。



(被俘)

坐在家里等着当那么俘虏的,确实是很少见。叶名琛的这种做法,被人讥笑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肚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英国人将叶名琛押往印度的加尔各答。

可笑的是,叶名琛在很长时间内都不知道这是哪里。当他知道这是在印度之后,淡定的叶名琛没有表示出任何不适的表情。

在加尔各答,他吃光了从中国带来的粮食后,拒绝食用英国和阿三的食物,绝食而死。



(押回印度)

叶名琛死后,有人做了一幅挽联:“公道在人心,虽然十载深思,难禁流涕;灵魂归海外,想见一腔孤愤,化作洪涛。”

叶名琛是个很难用几句话评价的人。在敌人面前,他决策不当,致使广州沦陷;但他又忠于朝庭,坚决拒绝投降。

特别是在印度,他没有失去中国人的尊严。他的死,比那些投降的汉奸们要高尚得多。

这是位大清淡定哥。同意的举个小手。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清朝一品大臣很多,但是被俘虏到印度的却仅有一个,他便是两广总督叶名琛,至于被当猴子供人观赏那更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叶名琛

叶名琛还算是个不错的大臣,也是想干事情,有理想有梦想的人,只不过是生错了朝代,成为了一个可怜人。

叶名琛清朝一品大臣,官至两广总督。曾策划过抵抗洋人入广活动,并且效果颇丰,这也是他的扬名之战,也因此加官封爵。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朝的完败而告终,清朝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而在洋人准备登岸做生意时,却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而这泼抵抗的背后策划者之一便是叶名琛。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叶名琛虽然因此获得了荣耀,获得了功名利禄,但是也因此埋下了祸患,因为洋人是记仇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人们兴高采烈的准备进城,收刮一番,本以为在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发财的脚步,没想到迎来的是当头一棒,进不去城。也让洋人很是愤怒,并且也记下了这笔仇。


于是洋人四处寻找机会,准备再次发动战争,获得利益,并且至仇人叶名琛于死地。于是发生了著名的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事件

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商船横行,其中有很多是无照驾驶的,类似现在的黑车。

于是清政府加强了管控,势必打击无照经营,(开黑船干一些非法勾当)开始对过往船只进行例行检查,而其中一艘黑船就是亚罗号。

一次,亚罗号船上坐着海盗就开到了中国,正好又有人告发这艘船上有海盗,于是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登船检查海盗,而查到海盗后便想将其收押入狱。


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争执,而后来英方发表声明说在此过程中清朝人将英国国旗给撕扯坏了(船上并没有英国国旗,英国国旗后挂上去的),于是要让清政府赔偿并道歉。

两广总督叶名琛据理力争,坚决不道歉,英国则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叶名琛的态度

其实这件事情很简单,就是英国人没事找事而已,大家也都很清楚,因此叶名琛据理力争,捍卫正义到底。

但是叶名琛的争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只有理,其他的一无所有,可能叶名琛读书时没有读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就这样叶名琛实行他的三不策略,“不战不守不和”。

不和洋人打,不和洋人和,也不对洋人设防,这是因为叶名琛实在是太自信了,以为自己占据了绝对的理,洋人没有理由打自己,所以便不会打自己,而洋人用行动证明了叶名琛是错的。

拜仙求佛

在洋人发动进攻时,叶名琛除了实施自己的三不政策,还增加了一条“拜仙求佛”,在家开设“长春仙馆”,向天乞愿,敌军十五日不可进城。

洋人又再次用行动证明了叶名琛是错误的,洋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岸,并活捉了叶名琛,将其带到了他的印度殖民地。


绝食而死

不得不说叶名琛的待遇还不错,洋人并没有说对其进行严重的侮辱,反而让其带了自己的仆从。起初叶名琛并没有绝望,而是侥幸自己有机会重新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在印度待久了发现这近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万念俱灰,在吃光了自己带的食物后,绝食而死。

叶名琛被带到印度后,生活状况不能说做好,但是也绝谈不上是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观看,叶名琛的一生也算得上是丰富多彩了,跌宕起伏,有过光荣有过屈辱,而其最后绝食而死,也算是保留了最后一份尊严。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清朝末年,国力凋敝,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国家尊严也是频频受辱。有一个清朝一品大员都在战争中被俘,被送到印度,受尽屈辱最后绝食自杀。他就是清朝两广总督,一品大员叶名琛。

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比较有争议的。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卖国贼,另一种则是认为应该承认他作为一个抗英英雄的功绩,给予他更加中肯的评价。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人,和他在印度受辱的来龙去脉。

叶名琛字昆臣,1809年,他在一个书香门第出生,少时就以文章扬名,在十八岁就成为了贡生。在政治上叶名琛也有一定建树,三十多岁就升至广东巡抚。

1849年,英国人无理要求进入广州城,并以武力威胁。叶名琛指挥乡勇和军队严阵以待,做好了守御准备。

英国看到强攻无望,就改为谈判。叶名琛又通过伪造皇上诏书的方式,将英国人拒之门外,使英国进入广州城的计划彻底破产。

叶名琛以15000人抵御了英军20万的进攻,因此一战成名,道光皇帝认为他有“保全广州之功”,封他为男爵。咸丰二年,叶名琛因缴费有功被授两广总督。叶名琛最大的争议点有三个。


一是在广州受英军威胁极重的时候,他向皇帝呈上的奏折,仍然是与剿匪有关,这被人们认为是为了保全官位的自私行为。

另一个是在后来英法联军进犯广州城时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采取积极防守的政策而是在城中大兴巫术。

第三是叶名琛被俘之后没有自杀以明志。这些让叶名琛被当时的人讽刺为“不战、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六不”总督。

不可否认,英法联军攻入广州叶名琛应该负有一定责任,但是他不应该被安上贪生怕死的汉奸之名。

当时清军正规兵全都在讨伐洪兵,即使这些正规军加入战斗,他们的武器装备与英军也相差甚远毫无胜算。叶名琛所要付的责任,只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罢了。

现在普遍认为,叶名琛无论是抗击英英军还是处理亚罗号事件都有民族气节。在处理亚罗号事件时,更是有理有据,虽然做出了让步,但是一定程度为清朝在国际上赢得了尊严。


光绪皇帝和一部分通英的清朝大臣,为了开脱自己的责任、保全自己而给叶名琛安上了贪生怕死之名。

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有汉奸与英军串通,不仅使广州很轻易的落入英军之手,还是叶名琛被俘。

在被俘后,英国人告诉叶名琛,他将被押送至英国,面见女王。叶名琛认为这是与英国女王见面据理力争的好机会,所以在他的仆从暗示他跳海自杀时他没有自裁。

我想,这也是现在有人认为他贪生怕死的一个原因吧。叶名琛满心期待去英国和英国女王见面,当面斥责英国的不讲道义。结果等待他却是被押往印度的加尔各答。

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叶名琛受到了非人待遇。他被当做猴子一样,在特制的笼子里供人观赏。最令人唏嘘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被强迫穿着清朝官服!


英国的这一行为真是将清朝颜面放在地上践踏。在受辱之后,自知去英国无望的叶名琛,在吃完自己带来的食物之后绝食自尽。

不得不说,叶名琛的骂名大部分并不属实,而更多的来自清朝统治者的人为抹黑。叶名琛做为两广总督,在抗英方面确实有所失误。

但我们并不应该因此而全盘否认他,给他贴上贪生怕死的汉奸标签,而是应该客观地对待他的错误和历史功绩,给他更加中肯的评价。


史之策


清道光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国门从此被打开,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今天讲的这件事就是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这个事的主人公,就是清朝有名的,也是比较有争议的大臣,这个人就是叶名琛,人称“六不总督”。叶名琛(1807年~1859年4月9日),字昆臣,湖北汉阳人,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清朝中后期著名疆臣,官至两广总督擢授体仁阁大学士。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俘,自诩“海上苏武”。人称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鸦片战争

1849年,英国人要求进驻广州城,可叶名琛、徐广缙总督死活不松口,坚决抵制英国的到来。

 而且他们还联合民团,加倍了城防戒严。

 由于叶名琛在阻止英国人进入广州城中立下功勋,他被道光皇帝封为一等男爵。

  

咸丰元年,也就是1851年时,叶名琛镇压罗境、南韶等地的天地会起义有功,赏加太子少保衔,次年升任两广总督。

咸丰四年接受英国、美国侵略者军火接济,镇压广东天地会起义,咸丰七年擢授体仁阁大学士。



咸丰六年九月十日,“亚罗号事件”爆发,由于叶名琛处置不当,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年10月,英军攻陷广州城,但由于兵力少,不久后英国人便退出了广州城。次年九月,英法联军再次来攻打,十月广州陷落。

 当时英法联军要求叶名琛48小时内投降,但是叶名琛毫无反应,既不抵抗,也不议和,更没有逃跑。

当年十一月,叶名琛被英法联军俘虏,随即押往停泊在香港的军舰“无畏号”上。

起初一开始被抓,英军并没有为难他,因为他们清楚这个人毕竟是大清朝的重臣,应该予以尊重,甚至有的士兵见了他都还主动脱帽行礼,叶见状,也脱帽进行还礼。

  他对随他而去的仆人明确地说过:“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



叶名琛

  可事实并非他所愿,在上船前,叶名琛误以为会被英军押往英国,自己心里头早就演练好了与英国女王的辩论词,却不想,英军非但没有把他押往英国,反而运去了印度。在到达目的地后,叶名琛完全傻眼了,看着一个个黑黝黝的印度人,心头五味陈杂。接着,英军逼迫他坐在玻璃房中,让他身着朝服,脚穿朝靴,头戴三眼花翎红缨帽,跟动物似的被印度人观赏。玻璃房外还挂着一个牌子,上头清清楚楚写着:清国公爵,免费参观堂堂大清朝一品大臣,竟然被人当成猴子耍,这在那个传统封建王朝的体制下,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这已经超出了他的底线,士可杀不可辱,于是叶选择了绝食,根据和他一同在行的仆人记叙:他于二月二十九日得病不食,三月初七戌时病故。就这样,叶名琛以他的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的是,叶名琛被俘后自命“苏武”,可他的结局远比前者悲惨。苏武留居匈奴19年,最终活着回到长安。汉朝皇帝还予以重赏。叶名琛在异国绝食而亡后,咸丰皇帝却没有丝毫恩典可言,其遗体被运回国内时只能由家人草草埋葬,无人知晓可悲可叹啊!


趣谈历史吧


公元1858年某日,印度港口城市加尔各答街头有一场奇怪的展览,展出对象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封疆大吏,两广总督叶名琛。总督身穿朝服,被关在特制的玻璃房子里,像猴子一样任凭来往的行人猎奇观看。玻璃房子外还挂起牌子,上面写着:清国公爵,被俘至此,免费参观。

叶名琛被俘后,人们痛恨他误国,辱国,总结评判其为“六不总督”,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可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位两广总督的人生经历再下判断。

平步青云的总督一脚踢在了铁板上

叶名琛出身商人之家,少年得志,在官场上一直春风得意,并且由于不俗的工作能力,始终深受道光帝和咸丰帝的信任与重用。在1852年他被实授两广总督,达到官场生涯巅峰。清史稿记载,叶名琛“颇自负,好大言。” 或许与这些过于顺风顺水的经历不无关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叶名琛擢升广州巡抚,抗拒执行《南京条约》关于洋人进入广州城的条款。而且为了达成目的,还发动百姓集体表达不满情绪,联合广州当地的商人进行贸易战,以此给英国人制造压力。

英国人果然顶不住压力选择妥协,停止履约进城的行动。为此,道光帝嘉奖其功,封为一等男爵,赏双眼花翎。

由上可见,叶名琛作为地方官员,还是具有一定反侵略性的。

可惜他的好运气也就到此为止,随着年轻的咸丰帝登上帝位,以林则徐为首的一大批主战派官员被重新启用,清政府与英国人的摩擦也日渐激烈。英法等国要求修改条约,进一步增加通商口岸,并使鸦片合法化。

清政府谕令叶名琛可以在《南京条约》的大框架下接受一些小的增改。但叶名琛认为,如果对英国人让步一寸,就会使他们更加贪得无厌,甚至再要一尺,因此坚决拒绝修改条约,就算一丝一毫都不能增改。

英法等国渐渐失去耐心,许多人认为应该用舰炮来改变清政府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精心策划的“亚罗号事件”发生了,叶名琛无力阻止英国人的武装挑衅,英国公使巴夏礼下令英军向广州发起进攻。

对英国人的武力恫吓,叶名琛没有妥协,而是针锋相对,先后对其发动了间谍战、袭扰战等反制手段,虽然执行人素质低下,效果微乎其微,但总算没有被英国人的大炮吓倒。

其间,叶名琛得到错误情报,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输给了俄国人,以此判断英军无力在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实际上,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正好相反,英国人不但取得了胜利,而且还联合了法国人准备用武力教训一下“不守信用”的中国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全面爆发。

在广州城破之前,巡抚柏贵勾结汉奸商人伍崇曜打开城门,放英军入城,叶名琛闻之避往左都统公署,最终被英军连夜搜捕擒获。

英国人将叶名琛辗转关押到停靠在香港的“无畏号”战列舰上,他被允许携带仆人,随身物品以及粮食。 战舰启程开往印度时,他一度以为可以趁机见到英国女王,甚至幻想过,当面质问维多利亚为什么要挑起非正义的战争。

叶名琛不知道,无畏号的目的地并非英国,自己也见不到维多利亚,有个叫加尔各答的地方才是此行终点,也是他人生的终点。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由于中英长期对峙,贸易终止,地方商人没有收入,对叶名琛的不满也日渐加深。两广总督可以依靠的武装,主要来源于地方士绅募捐而成的团练,团练兵没有饷银,已经十不存三,导致广州几乎无兵可守。

朝廷不派兵,团练又没有钱,叶名琛连守城的能力都没有,又何谈开战?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即便如此,他还是战了,只是战而不胜啊!广州的水师和团练都曾向强大的英军发起过攻击,尽管这些攻击毫无效果。

若要求和,英法的要求朝廷根本无法接受,再次丧权辱国,谁敢去和?

有人说叶名琛贪生怕死,对,也不对。战争开始以后,叶名琛由始至终都在广州城内指挥作战,并没有表现出惧怕的行为。但他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在广州城陷,穷途末路时,选择以身殉国。

清朝的地方官有守土之责,弃土而走不但名节尽毁,还要被朝廷治罪抄家,最终也难逃一死。若选择投降,更有违士大夫数十年所学之道,同样免不了身败名裂,家族受累的下场。

只有死,才是唯一的出路,但叶名琛没死。

所谓“六不”只有一个“不死”没说错,叶名琛确实没有勇气选择殉国。所以,他怕死这个结论是成立的。

背锅侠悲剧收场,汉奸却闷声发大财

第二次鸦片战争规模大,波及范围广,英法联军北上渤海,经由大沽口直杀奔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避难。北京城破以后,联军烧杀抢掠,圆明园就在此役毁于大火。

英法联军尚未进入北京之前,叶名琛已经死在印度,他的遗体被装在铁皮棺材里送回了中国。

英国人认为,叶名琛是勇敢的中国官员,为了彻底打消中国人对他的支持,安稳的占领广州,必须想尽办法毁掉这个人的名声。为此,把堂堂总督关在玻璃房子里进行展览,也不是不可能。

但英国人并不了解中国人,叶名琛的名声根本用不着他们败坏,清国的皇帝,叶名琛的同僚,广州的汉奸们早就把他败坏的猪狗不食了。

北京陷落,祖宗留下来的园林烧了,咸丰皇帝需要一个人为自己背锅。叶名琛处置“亚罗号事件”不当,引发英法对中国开战,这口锅不大不小正好合适。于是,咸丰皇帝口中的“能吏、干臣”成了“办事乖谬、辱国殃民、死不足惜之人”。

当初开门揖盗的柏贵成了英国人的傀儡,负责料理地方政务,并未受到清政府的惩罚。协助柏贵的汉奸商人伍崇曜居中调停,更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伍家在道光、咸丰年间聚敛钱财,竟多达数千万两之巨,堪称富可敌国。

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有人做了背锅侠,有人做了汉奸却闷声发大财。

结语

所谓“六不”,叶名琛最大的罪过就是不死,如果他能在仆人暗示其投河自尽时,选择从容赴死,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历史上怕又要多了一个民族英雄。


五酒煮史


这是真事儿,清朝晚期确实有个封疆大吏被英国人抓到印度关押起来,但是也没有那么不堪,当成猴子供人观赏说的太严重了,他到印度因为水土不服很快就死了,这个人就是晚清两广总督叶名琛,当时人称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总督。

叶名琛,晚清正一品两广总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无作为,被英军俘虏至印度,最后客死异国他乡。

叶名琛,武汉人,1807年出身医宦之家,祖上经营“叶开泰”药铺,家族殷实,祖父叶继雯做过给事中、玉牒馆纂修,父亲叶志诜为兵部郎中,而叶名琛从小就聪明,在当地“以诗文鸣一时”,26岁就考取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入仕,先后担任兴安知府、江西盐法道、湖南布政使,40岁担任广东巡抚,算是早年得志了,1852年署两广总督,直到1858年被英法联军俘虏,他一直在这个职位,中间又拜为体仁阁大学士,封一等男爵,足以看出道光皇帝对他的信任,他也是名副其实的正一品大员。

图为晚清的广州城。

但这个人打内战可以,搜刮百姓在行,但打外战,灭洋鬼子却是个傻瓜和草包,当年他可是曾国藩得力的后勤部长,整个两广被他抽厘压榨,专供了江、浙各省湘军的军饷,说到底叶名琛的顶戴是靠搜刮百姓换来的。但随着1856年英国侵略者在广州炮制了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叶名琛的日子不好过了。

图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在广州黄埔港集结准备北上的英法舰队。

他知道打不过洋人,所以他不战,整天在庙里搞巫术活动,准备用鬼神吓退洋人,英法联军可不管他打不打,直接进军,他下令广东水师不准抵抗全部撤走,是为不守,英法联军仅15天就占领了广州城,这时叶名琛才开始组织兵勇准备还击,此时洋人派人来叫叶名琛罢兵讲和,说凡事好商量,屡次三番他坚决不和,英法联军看到叶名琛油盐不进,怎说都没得谈,再也不客气,直接对其发动进攻,几发炮弹落在叶名琛的船上,神奇的是这位总督命真大,竟然没死,于是被英国人俘虏到了“无畏号”。

叶名琛的家族是当年武汉的豪族,一方面科举入仕做官,一方面开药铺济世救人,经营的“叶开泰”是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民国时期与同仁堂、胡庆余、陈李济合称为中国四大中药房,图为现在的叶开泰药店。

英国人还是第一次俘虏清朝这么高级的高员,所以没有虐待他,还好吃好喝供着,然后派出各方人士进行劝降,叶名琛骨气还是有的,怎么说都不降,由于叶名琛打了败仗,朝廷把责任全推到他身上,直接被免职,对英国人来说失去了价值,又不想放他回去,当时的“无畏号”要回到印度进行补给,于是将这位俘虏带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囚禁在威廉炮台,很多印度当地人都没见过中国人长什么样,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趴在墙头看稀奇,由于吃不惯印度的食物,天气又炎热,很多就生病,30多天后叶名琛就病死了。


图文绘历史


1860年,咸丰皇帝被洋人吓得仓皇逃到了热河行宫,后来更是以“天气渐寒”为由躲在热河不敢回京,最后于1861年8月22日忧郁地死在了热河。

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导致的后果,不过,叶名琛却比咸丰皇帝更惨。

当然,叶名琛虽然够惨,可多多少少也有一点骨气,这一点咸丰皇帝却又不如他了。

叶名琛前半生的路走得一直顺风顺水,18岁成为贡生,26岁中进士,28岁任广东巡抚,45岁实授两广总督,谁不羡慕?

他被人称为“六不总督”,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一时为人所鄙,也因此被视为一个贪生怕死的软骨头。

可是,英国人在1849年吵着闹着要进入广州城的时候,叶名琛却说什么也不答应,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虽然开放了广州、宁波、福州、厦门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可却没说让你们洋人入城!

英国人生气了,既然是通商口岸,你不让我们入城,我们还通个屁的商?

不论英国人如何软磨硬泡,叶名琛始终只有一个态度——不行!为了防止英国人可能派人打过来,叶名琛还招募好了乡勇守城,摆出了“我说不行就不行,宁可一战,也不让你们洋人入城”的态度。

约翰牛气得咬牙切齿,但也却无可奈何,只能妥协。

道光皇帝将此次事件视为一次胜利,总算出了一口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憋下来的气,高兴得赏了叶名琛一个男爵。

1856年10月8日,叶名琛辖下广东水师逮捕了走私船“亚罗号”上海盗和水手,已经憋屈了很久的英国人趁机胡搅蛮缠,随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对于英国人的胡搅蛮缠和故意刁难,两广总督叶名琛是什么态度呢?

英国人跑去找叶名琛说,“亚罗号”已经在香港注册过了,是我们英国的船,我们拥有领事裁判权,你凭什么在我们的船上抓人?放人,并且公开向我们的船员道歉!

叶名琛可没被英国人吓住,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回复,我们逮捕的12个人中有两人已经查明是海盗,一人可作为证人,这三个人将会继续接受审讯,余下9人可以释放,但是,道歉?抱歉,这不可能!

英国人随后发出了最后通牒,24小时内必须释放所有船员,并且道歉。

叶名琛看着咄咄逼人的英国人,最后迫于压力释放了12个船员,但是,道歉,仍然不可能!

虽然叶名琛在处理“亚罗号”事件的时候,处于被动地位,可是却始终能够秉持自己的气节,守住了他自己的底线。

英国人则彻底失去了耐心,看着油盐不进的叶名琛,英国人决定用战争来解决这场争端,并从中攫取利益。

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叶名琛也从来没有奉行过所谓“不战不和不守”策略,这更多是清政府对他的抹黑。

叶名琛一看英国人打过来,虽然认为英国所图“惟贸易”而已,断言15日后便没事了,可是他仍然迅速出面号召和组织军民一起抵抗英国人,整备了2万多人的队伍。

为了鼓励军民,他还发出了悬赏,每砍下一个英国人的头,拿到衙门验明即赏30元。

不过,英国当时已经从克里米亚战争中抽身出来,所以也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鸦片战争中,再加上当时可堪一用的清军几乎全用在了打太平军上,所以叶名琛打得过英国人吗?结果已经不言而喻了。

更难得的是,广州城破在即,手下人纷纷劝他放弃广州,说白了就是逃跑,可是他一直没走,他守城了,只是受不住而已。

只凭这一点,他便已经不知道比后来一夜狂奔500里的叶志超强多少倍了!

1858年1月5日,叶名琛被英国人俘虏,可是他仍然镇定自若,没有软骨头地向英国人求饶。

英国人俘虏叶名琛后,敬他的气节,也恨他的强硬,一边为防他的部将来救他,一边想用他来增加和清政府谈判的筹码,所以一路带着他去了印度加尔各答。

咸丰皇帝更狠,一听说叶名琛被俘,担心英国人拿他当筹码,直接一口气罢免了叶名琛的所有职务,明摆着是告诉英国人,你们俘虏了就俘虏了罢,反正我已经罢免他了,他已经无关紧要!

当时,叶名琛为什么没有选择殉国呢?因为他一直以为英国人会押他去英国见英国国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常态,说白了就是向皇帝献俘邀功。

他想着见到了英国国王,便可以当面据理力争,可是他却没想到英国人只是将他带到印度便停了下来。

所以,叶名琛在知道见不到英国国王之后,因为“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绝食身亡。

此外,英国人也从来没将叶名琛当成“猴子”供人观赏。

咸丰皇帝和清政府之所以刻意抹黑和丑化叶名琛,不外乎是想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黑锅推给叶名琛,从而撇清自己。


吾与吾国


在中国古代,一个有名望的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名誉。如果名誉不保,那么官员的生命仿佛失去了意义,仿佛大树被掏空了树干。

晚清时期,著名的大臣叶名琛最后死于“侮辱”,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

这个叶名琛,到底是因为什么“不堪忍受的屈辱”而一命呜呼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说道说道。

叶名琛的仕途大道

叶名琛生于1807年,因为出身在书香世家,所以叶名琛从小文采过人,聪明机警。不到十八岁时,已经考取了贡生,这个成绩绝对是历史上不多见的。

26岁时,小叶考中了进士,从此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仕途。相比其他人而言,叶名琛的道路更为顺利,在38岁时,他已经被一路提升成了广东巡抚。算一算,从当公务员开始,12年的时间能成为省部级大员,叶名琛确实厉害。

叶名琛的起家,得益于平叛,当时在广东,各路起义先后而起,各大黑社会帮派也是很有分量,叶名琛拿出魄力,平叛狠辣,将起义军镇压得无路可去,将黑社会打击得无所遁形。这样的结果,咸丰喜欢。因为相对而言,洪秀全的太平军,虽然在广西起家,后来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地闹得如火如荼,但独独没有在广东成大气候,想想,洪秀全还是广东人呢!

因为广东治安整得好,叶名琛被连续升了好几次职务,在巡抚位(二把手)置上干了七年,在两广总督(一把手)位置上又干了6年,前后十三年,这很难得,能在一个长官位置呆这么长时间,而不被调走,这在两广总督上是个异数。

也许前面太顺了,所以后来坎坷就多了。

叶名琛被俘

叶名琛的劫数最终落在了“洋人”身上,当时因为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取得了五口通商的权利,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处,均相继设立了领事馆,但民风彪悍的广东,百姓对英国人非常抗拒,致使英国人久久不能“入城”。

1846年,任两广总督的耆英,一面受到英国人坚决入城的请求,一面又看到广州百姓坚决反对英国人入城的情况。耆英采用了拖字诀,答应两年后让入城。

两年后,耆英调走了,徐广缙代理总督上任了。此人比较坚决,私下安排百姓,召集各个团练组织,反对英国人入城,老徐用行动表明,想进广州城,没门。

英国人很气愤,派兵船闯入了珠江口内,要求履行耆英的答复。这谁管啊!老徐的意思是,谁答应找谁去,想从他这里进入,不可能。不仅如此,那些个乡民,驾着N多小船围攻英国船队,十多万人锣鼓齐鸣,喊声震天,英国人害怕了,不再提入城之事。

这样一来,大家感觉可以永远的拒绝英国人地进入。当时的大英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骄傲着呢,根本忍不下这样的局面,思量着如何突破。

1852年,叶名琛上位两广总督,成了真正的一把手。此时英国人再次提出入广州城,叶名琛很坚决,不允许。如果这样下去,英国人就永远进不去了,因此,英国人开始策划“大事”了。

1856年,事情出现在了“亚罗号”商船上,此商船并没有悬挂大英帝国的旗帜,而且在香港的登记证已经过期,船主也是中国人,但雇佣的船长和船员大多是英国人。当大清政府发现了此船上有海盗后,强行上船逮捕了14名水手。

本来这事不是什么大事,但就怕别有用心的人从中做事。在大清逮走了14名水手后,船长肯尼迪快速升起了英国的旗帜,并汇报了英国大使。

于是,谈判开始了。英国人要求释放所有水手,并且向大英帝国道歉。叶名琛答应将人放了,但坚决不道歉。

第二天,英国人早有预谋地开始了他们的计划,拒绝接收人员,开始炮轰广州城。

鉴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情况,叶名琛知道和英国人打仗难赢,因此开始坚持他的主张: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争取获得大范围的同情和支持,特别是国际社会的支持,对此事,马克思也曾经发表过社论观点,这叶总督非常有理有节。

说白了,你打我一巴掌,我不反抗,继续让你打,我就当是陪练;你啐我一口,我只等风吹干它。什么逻辑?

经过了近两年时间,英国人打累了,广东水师和民船也进行了为数不多的反抗,最后的结果是,在18581月5日,英国人活捉了叶名琛。

叶名琛不堪屈辱,绝食而死

叶名琛被俘,但他很镇定,在他看来,大不了把他押回英国,那么他要和英国女王当面说道说道,看谁更占理。

直到他被押往印度,叶名琛仍然心怀梦想,认为自己有机会和女王对话,但他最终看错了形势,因为英国人压根没有想着让他去英国,在英属印度的加尔各答,将他囚禁了起来。

后来,为了让那些个印度人也看看中国的大官是什么样的,英国人逼迫叶名琛身着朝服,脚穿朝靴,头戴三眼花翎红缨帽,坐在了一个玻璃房中,像动物一样被人参观。

玻璃房的外面挂有一个牌子,上面赫然写道:清国公爵,被俘虏至此,大家可以免费参观。

看着自己像猴子一样地被参观,叶名琛真正感受到了屈辱,想当年也是省部级大员,是中华大地上的两广总督,这样的屈辱怎么能受?于是,叶名琛开始绝食,终于因为多日不进食物和水,一命归西。

想来,此人也是一条汉子,只是在反对英国人的事情上面,再坚决一点就好了,就算死也死得其所,不像在这里屈辱地死去。

人都有一死,如果能选择风光地死去,远比受尽屈辱地活着有意义,有价值!叶名琛的生命,大部分时间都是辉煌的,晚年时受尽了屈辱,最终不甘之下,死在了他乡,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