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話金融】硬幣的來源和去向

人民幣硬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鋼鏰兒”,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這些硬幣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呢?

【趣话金融】硬币的来源和去向

製造:一枚硬幣的誕生 要經過十多道工序

在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第二車間,有多臺坯餅壓印機。“鎳包鋼”的坯餅經過加料提升機進入壓印機後,機器對每個坯餅進行壓印,之後經過傳送帶進入在線機檢設備進行產品質量判定,包括圖案是否清晰飽滿、正背模是否對正等,不合格的產品會被剔除,合格的產品進入自動封包線進行包卷、塑封、裝箱。

這只是硬幣制造的最後三個步驟:壓印、檢測和包裝。一枚硬幣的誕生,要經歷模具設計與製作、製造生產兩大環節、十多道工序。

圖稿設計是造幣工作的第一步。我國已經發行的流通硬幣中,國徽圖案的採用、花卉系列圖案的設計都有深刻的政治意義和歷史背景。

設計稿完成後,接下來是製作油土模、翻制石膏模、電鑄銅型、雕刻原模、翻制工作模等工序。

模具製作完成後,接下來就是生產工序,主要包括帶材拉鑄、坯餅衝制、坯餅光邊、坯餅光飾、坯餅印花、稱重計數、產品包裝等。當前我國硬幣的生產主要由上海造幣有限公司、南京造幣有限公司和瀋陽造幣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完成。

發行:四套硬幣見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目前我國總共發行過四套人民幣硬幣。1957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其中硬幣為我國首次發行,包括壹分、貳分、伍分三種面額,材質為鋁鎂合金。這套硬幣又稱為“硬分幣”,是我國流通使用時間最長的硬幣,目前仍在發行流通。

【趣话金融】硬币的来源和去向

這套硬幣的設計與製造是在國家經濟實力比較薄弱,造幣技術、設備、材料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開展的。現在人們生活中基本不再使用分幣,但鋁製分幣的鑄造與發行是人民幣發行的重要印記,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見證。

我國第三套人民幣中的硬幣於1980年4月15日發行,有壹角、貳角、伍角、壹圓四種面額,壹圓硬幣背面採用長城圖案,因此又被稱為“長城幣”。該套硬幣於2000年7月1日停止在市場流通,這是目前我國唯一停止流通的硬幣。

隨著國民經濟增長,鋁分幣在市場上的流通職能逐年下降,“長城幣”多沉澱於收藏領域,市場急需一組新的“圓、角硬幣”緩解貨幣需求的壓力。我國於1992年6月1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中的硬幣,在設計上首次採用了花卉圖案,1角、5角、1元背面主景圖案分別為菊花、梅花和牡丹花,業內俗稱“老三花”。其中1元硬幣採用“鋼芯鍍鎳”材料,開啟了我國大規模使用鋼芯鍍鎳材料製造硬幣的歷史。

【趣话金融】硬币的来源和去向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現金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之自動化技術和精細加工業的快速發展、自動售貨系統的普及等都對流通硬幣的質和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第五套人民幣中的硬幣於2000年10月16日起陸續發行,正面首次採用“中國人民銀行”行名,1角、5角、1元背面圖案主景分別為蘭花、荷花和菊花,這套硬幣也被稱為“新三花”。

【趣话金融】硬币的来源和去向

一枚硬幣,方寸之間,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縮影與見證,也是凝結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回籠:商業銀行稱重回收

有新幣的發行,就有舊幣的回籠。押運人員將回收的硬幣交接給庫房人員,之後這些硬幣被送到清分車間。清分機對硬幣進行識別,殘損幣、假幣、遊戲幣等會被自動彈出。符合流通要求的硬幣會被自動打卷、裝盒、裝箱,之後銀行將再次投放市場,不合格的硬幣會交給人民銀行進行銷燬。

硬幣回籠量大於投放量,積壓的硬幣怎麼辦?“央行要求商業銀行加快硬幣自循環,激活沉澱貨幣,在投放、回籠環節加大機具投放力度,包括硬幣兌換機、清分機、打卷設備等,方便了老百姓就近兌換,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

【趣话金融】硬币的来源和去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