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得上“祖”,但是为什么清朝有三个“祖”?

Apple-King


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得上“祖”的说法,其实并不正确。像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不仅他的庙号是宗——夏景宗,就是他父亲李德明的庙号也是宗——夏太宗,只有他的祖父李继迁才享受到“祖”的待遇——夏太祖。需要说明的是,他的父亲和祖父的庙号都是他追尊的,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说只有皇帝才能称得上为祖。庙号起源于商朝,但其君主并不是皇帝,跟西夏不同的是,商朝跟清朝一样也是很多“祖”。商朝追尊的有圣祖、仁祖、英祖,开国君主商汤是太祖,后来还有庄祖整,世祖盘庚。

题主所说的清朝三祖,正是开国君主和他“卓越”子孙的庙号,是四阿哥清世宗雍正的“功劳”,最尴尬的就是皇太极,他建立清朝称帝,竟然连一个祖字也没捞着。雍正王朝里的雍正的“功劳”真是害苦皇太极了!下面请随福垊看一下清朝三祖的原因——真相和内幕。

众望所归的清太祖努尔哈齐

努尔哈齐就是我们熟悉的努尔哈赤,只所以改成赤,不是他喜欢红色,而是他红了,成大事了,多少有点避讳的味道。他们兄弟五人:努尔哈齐、穆尔哈齐、舒尔哈齐、雅尔哈齐、巴雅喇。努尔哈赤13副兵甲起事,一统女真,建立大金,称可汗。他的庙号是清太祖,他还一直认为自己未来可能是金太祖呢!其实这个清太祖的庙号,皇太极最想要,也觉的最有可能得到。南北朝刘宋第二代皇帝就是宋太祖嘛!1636年5月15日,正是他将国号大金改成了大清,并举行称帝大典的。谁知道,连个清高祖也没给他!尽管努尔哈赤没有称帝也没有建立清朝,但作为清朝创始人,他的太祖庙号大家是说不出什么的!

幸运开挂的清世祖福临

世祖这个庙号分量很重的,再造大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他们的庙号都是世祖,都是雄才伟略的君主。而清世祖福临在治国安邦上几乎毫无建树,可有个好爸爸,有个好妈妈,有个好叔叔,有个好哥哥,顺利地继位,顺利的入主中原,顺利地赢得了一个清世祖的庙号。本着“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清世祖完全没有资格跟清太宗相比,皇太极是不是太冤了点儿。仅仅是靠着祖先的功劳水到渠成地坐享其成就斩获了一个世祖的庙号,这对皇太极而言太公了,直到现在很多人还为皇太极鸣不平呢!就是像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再追尊个成祖也好啊!

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的清圣祖康熙玄烨

在古代圣人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褒奖,而看起来比圣人还厉害神人一词往往含有讽刺的意味。在庙号上圣宗要比神宗厉害多,神宗给人的感觉就是虎头蛇尾、功败垂成、莫名其妙实在是难以评价。可以说圣祖这个庙号,无论从用词上还是从象征意义上,都是很高的评价,这个评价就是太祖、高祖、世祖、烈祖、仁祖等都无法与之媲美。康熙平三藩、征噶尔丹、收宝岛、逐沙俄,开创了康乾盛世。尽管这个盛世存在争议,但康熙比起他的老子福临很对得起这个圣祖的庙号。

皇太极太委屈的真相

一个朝代“三祖”有曹魏太祖、高祖(世祖)、烈祖,曹睿这个烈祖是自己生前要求的,也真够奇葩的;还有刘宋高祖、太祖、世祖。不过,他们都是偏安一方的政权,尽管庙号有祖,但往往名不副实。皇太极的庙号没有祖,其实归根结底怪他的曾孙胤禛。雍正帝胤禛追尊其高祖努尔哈赤为清太祖、祖父福临为清世祖、父亲玄烨为清圣祖,而是曾祖皇太极也只是个清太宗。

拔高祖父贬低曾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通过强调曾祖的功劳,来打压祖父兄弟甚至曾祖父兄弟功劳,以显示自己继位的正统性。众所周知,福临的皇位基本是捡来的,如果不是多尔衮和豪格让步,怎么也不会轮到福临的。福临本人庸碌,雍正也只能在入主中原上大说特说,尊他个“祖”,也给人一个皇太极运气太差的错觉。至于其父亲康熙,他的功劳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实也配不上一个“祖”字,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和继承人荣耀,更是把康熙吹成千古一帝。如果不是出于打压对手,估计清朝出现是不是三祖而是四祖,雍正的子孙虽然知道祖先皇太极很委屈,但为了正统性,也就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了。


福垊


清朝三祖指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一般一个朝代,只有一个“祖”,那就是太祖。比如宋太祖、明太祖,但是明清两代,都有些特殊,明朝出了一个明成祖朱棣,清朝更是除了太祖之外,又多了一个世祖和圣祖。那么清朝出现三“祖”的原因在哪里?

清太祖努尔哈赤

“祖有功宗有德,开创是功,守成是德”。意思是太祖有开创国家的功绩才能称为太祖,太宗是守成之主,一般是第二任皇帝。比如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清太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祖努尔哈赤,父亲、祖父都被明朝官军杀死,努尔哈赤逃得性命,用13副铠甲起兵,可谓十分寒酸。但在此后的三四十年中,努尔哈赤创立八旗,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奠定了清朝的基业。所以白手起家的努尔哈赤,清太祖的称号是实至名归的。

清世祖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福临,本来他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他登基的时候才只有6岁。顺治之所以能登基,其实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妥协的结果。豪哥和多尔衮互相不服气,作为缓冲的产物,福临便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架不住顺治帝的运气好呀,崇祯末年,农民起义的烽烟滚滚,当李自成杀进北京,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把清兵引了进来。

随后李自成被赶出北京城,多尔衮便把顺治从关外接进北京城。而且也是在顺治时期,大清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顺治皇帝便相当于统一了天下,虽然是他老子皇太极给他奠定了基础。进关之后,又是多尔衮、多铎等其他大臣打下了江山,但谁让福临是皇帝呢,最大的功劳肯定是他的。顺治就相当于把一个地方政权,变成了统一全国的政权,开辟了王朝的全新时期,像当初的光武帝刘秀一样,被称为世祖了。

清圣祖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皇帝,他8岁登基,在位61年。虽然他在位期间,名曰守成,其实和开创差不多。除掉权臣鳌拜、平定三藩、灭葛尔丹、收回台湾、击败沙俄侵略。此外治理黄河,减免赋税,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垫下基础。康熙的文治武功,都是无可挑剔。所以本来清世祖之后,康熙应该谥号为“宗”的。但就是康熙不仅有德,还有功,所以就称为祖。后来在雍正的坚持下,康熙被谥为清圣祖。

综上所述,清朝之所以出现三个“祖”。简洁地来说,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相当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国家又给“开创”了一遍。“宗”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的功绩,所以称祖。至于明成祖朱棣,死后的谥号是明太宗。只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是藩王世子继承的皇位,他想要给自己的王爷老爹追赠皇帝封号。

但是这样就凭空多了一位皇帝,而太庙正殿里只能供奉9位皇帝,剩下的只能供奉到偏殿去。因为移动牌位,是根据血缘关系远近来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牌位肯定不能动,那接下来就是朱棣了。但嘉靖不想动朱棣的牌位,于是给朱棣升了一下,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这样就不用移出去了。最后,嘉靖把朱棣的儿子明仁宗给请了出去,因为仁宗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功德不大,血缘最远。嘉靖皇帝通过这样的操作,终于把自己老弟塞进太庙享受香火。不过“靖难之役”也相当于把明朝又“开创”了一遍,这样改也算是有根据。


飞熊说历史


这个,可能来自于明朝开的先河。

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因为死的时候没有后代,所以就轮到其堂弟朱厚熜继位,也就是嘉靖。

嘉靖上位后就像把他父亲追谥为皇帝,抬进太庙供奉【历代皇帝的牌位】。这个问题不大,但是嘉靖想把他父亲放到正庙,但是此时正庙按照传统的“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的规则,正庙已经满了,连朱厚照都没资格进,若是按照传统,必须得踢掉一些人,最重要的是,按照传统踢掉的只能是朱棣的牌位。就嘉靖的父亲,没当过皇帝,也没有什么功绩,何德何能踢掉朱棣的牌位,把他替换上去?不止朱棣,后面的其他皇帝,他都比不过。

所以最后嘉靖搞了一个大礼仪事件,就说朱棣的功绩很高什么什么的,然后把朱棣的牌位从“太宗”变成了“成祖”,与朱元璋并位为二祖,多出来一个牌位得先安排给正德,所以就再多加一个牌位,这样就有位置给他父亲了。

——

到了清朝时期。努尔哈赤是后金开国皇帝,称为太祖没问题。后金发展到清朝,清朝入住中原后的第一个皇帝是顺治,他称为祖也没问题。所以前两个祖都说得通。

只是轮到康熙时,看到前朝永乐能抬高称祖,有了这个先例,那同样也能抬高康熙的称为祖,毕竟在当时看来平三藩、收台湾、退沙俄,在位61年,也是不小的功绩了。而且雍王抬高康熙,也能起到巩固自己皇位的作用。


黑眼历史观


关于皇帝是“祖”还是“宗”,一般老百姓,不去较那个真,知道名称就行了。

实际情况是,这事非常有讲究,从商朝开始使用“庙号”,到清朝结束,原则上“有功为祖,有德为宗”,开国皇帝都是“祖”,守成皇帝多为“宗”。

问题来了,为什么清朝有三个“祖”,这是咋的啦?

关于庙号的历史

庙号在历史上,最早出现在商朝,是后辈给前辈根据功过定的,商汤就是商太祖。说白了,进太庙,人家商汤就是最老的那个祖宗,其后,所有的人,都是他的直系后裔。

商朝之后,周朝兴起,庙号不用了,谥号继续用。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君王也好,诸侯也罢,都没有庙号。

到了秦始皇,什么庙号,什么谥号,统统不用。秦始皇的理由很简单,老子去世了,后辈们在那里讨论功过,闲谈是非,这哪行啊!废弃!

但是,汉朝建立后,刘邦把这又捡起来了,汉朝开始庙号制度,刘邦成为了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高祖是司马迁的叫法)。后面的皇帝,就有了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有人说了,那汉景帝刘启的庙号呢?没有。

当时,对于定庙号,很严格,很认真,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的。刘彻他老子刘启就没有。到了东汉时期,刘秀重新建立了汉朝,所以有了“汉世祖”的庙号。

唐朝之后,庙号开始烂了,基本上所有皇帝都有,除了上任太短,或者太过短命的,否则都有庙号。看得出来,唐朝之后,庙号便宜了。管他有没有功,管他有没有过,作为儿子,不给老子整个庙号,都不好意思去死。

但是,元朝整了两个“祖”,一个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后代们如此定位,自有他们的道理,是成吉思汗带领大家崛起于草原,是忽必烈带领大家称雄欧亚。好像,有点道理。都是开创大场面的人,都有功,功劳都很大。

但是,元朝这个头一开,后面两个朝代就开始仿效了,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的。

关于清朝有三个“祖”的缘由

元朝开了先河,有了两个祖。

明朝皇帝们,开始仿效了。朱元璋是明太祖,这无话可说,以布衣身份建立大明,这功劳太大,又是开国皇帝,这没有异议。

但是,朱棣是明成祖啊,这谁评定的?嘉靖皇帝。嘉靖认为朱棣这个祖宗,能力太强,迁都、修书、下西洋,做得很好,这是新开创了局面的,就得叫“祖”。除此之外,朱棣终止了朱允文的王朝,让明朝的“皇帝流向”改道了,开创了新的局面,就得叫“明成祖”。哎!好强的道理。

清朝是最猛的,直接本着超越前人的目标而去。你元朝、明朝不是两个祖吗?那我们整三个。

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个没有异议,毕竟底子是人家打的,带领大家崛起是人家干的,这是妥妥的开国皇帝。

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有人就看不懂了,你老子皇太极都没称“祖”,你算哪个葱啊?顺治不是葱,人家是康熙他爹,康熙定的清世祖,理由是:努尔哈赤开创了关外的基业,而入关后的皇帝是顺治,掌握全国的是人家顺治,这是开创了新的局面。虽然,顺治上位时很小,死去的时候也很年轻,很多活都是多尔衮带人干的。但是,人家作为入关第一位皇帝,可以叫“清世祖”。这样看来,好像有一些道理。

这边顺治皇帝,背上了“清世祖”的称号没几十年,估计在阴间正得意着呢,但突然一声霹雳,清朝又出“祖”了,这次来头大,是他的宝贝儿子康熙被他的宝贝孙子雍正带人评定为“清圣祖”。这庙号,很牛逼,只有唐朝所谓的唐圣祖老子,宋朝所谓的宋圣祖赵玄郎,可以与之媲美。但是,老子被民间认为是太上老君的化身,赵玄郎是被宋真宗赵恒做梦梦到的祖先,是神话中的九位人祖之一。

康熙能被放到和老子一样的高度,可见,雍正对于自己老爹的认可程度。不过,康熙的功劳那是没说的,擒鳌拜,平三番,收台湾,灭葛尔丹,哪一项做得差?这是近代皇帝中,被认为是最有才能的皇帝。康熙在位整整61年,是所有皇帝当中,执政时间最长的,被誉为千古一帝,这样还配不起“清圣祖”这个称号吗?

好像,确实配得起。关键是,人家雍正认为自己的老子配得起这称号,这就够了,谁还敢多说?

(康熙)

一个清朝三个“祖”,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创基业,清世祖顺治入关壮大基业,清圣祖康熙解决所有存在的隐患,让清朝得以延续二百年,这就是“一个清朝三个祖”的真正理由。


蓝风破晓


问题中所说的“祖”即为封建帝王驾崩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庙号。

一般情况下,会将某一朝代创下“开创之功”的开国之君追尊“祖”,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就是“汉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庙号就是“唐高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庙号就是“明太祖”。

但在清朝时期,这个追尊的规则有点“随意”,一共出现了三位“祖”,分别为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和著名的“千古一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虽然没有建立清朝,但其所建立的后金政权乃系清王朝的前身,为清朝的建立打下了绝对基础。按照《清史稿·本纪一·太祖本纪》的说法就是:

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於岐、丰,无多让焉。

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的功劳除了没将国号改为“清”,但皇太极对于清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不多仅仅是国号的变更,正统割据王朝的确立。这也是皇太极建立清朝,却没被追尊“祖”的原因所在。努尔哈赤被追尊“清太祖”当之无愧。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能被追尊为“祖”的原因在于他在位期间,清朝从偏居关外一隅的地方性割据政权变成了统一中原地区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对于顺治皇以后的九位皇帝而言,入关以后的清朝才是正儿八经的清朝开端。

《清史稿·本纪五·世祖本纪二》对于顺治皇帝是这样评价的:

清赋役以革横征,定律令以涤冤滥。蠲租贷赋,史不绝书。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於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

也就是说,顺治皇帝在位期间,基本确立了清朝沿用200多年的治国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定原则;认为其虽然“景命不融”,但“丕基已巩”。顺治皇帝确立了清朝的基本版图和统治根基,将清朝带领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作为清朝第四位帝王,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帝王,康熙皇帝似乎无论从哪方面都无法被尊为“祖”,但康熙皇帝能被称为“千古一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噶尔和夺回对雅克萨地区的统治权,让清朝的国土疆域彻底稳固、民族进一步融合、边疆进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时期;更重要的在于康熙皇帝确立了满清对全中国进行统治的政治体系。

《清史稿·本纪八·圣祖本纪三》对于康熙皇帝如此评价: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也就说雍正皇帝等后世清朝帝王认为,康熙皇帝虽然属于“守江山”时期的“守成”帝王,但其执政期间的实际作为绝对属于“开创”功绩。最重要的是康熙皇帝在执政期间“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这也成为了他被追尊“祖”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是@正说清代十二朝,专注清朝历史解析,欢迎关注!个人见解,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


正说清代十二朝


古代宗庙制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准则来拟定庙号。

严格按照制度,只有开国皇帝才能被称之为祖。比如汉太祖、唐高祖、明太祖等等。

而且并非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因为只有有德的皇帝才能被称之为“宗”,所谓“德”就是德行,要有值得称赞的德行,要德披四海,西汉宗庙制度执行的最彻底,整个西汉也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孝文帝刘恒、汉世宗孝武帝刘彻、汉中宗孝宣帝刘洵。



连汉景帝这样在后世留下美名的皇帝都没捞到庙号。

但是古代“祖”“宗”这种称号说白了最终决定权归皇帝,加上任何对于功绩的歌颂到了后面都会被滥用。

比如魏晋南北朝一大堆“祖”,结果没几个朝代能超过一百年的。

再到后来,就变成只要当过皇帝,哪怕只有一天,也基本有庙号。

到了唐朝,形成定制,每位皇帝都有庙号,但是“祖”开始严格控制,只有开国皇帝能被称为“祖”,而且只有一位“祖”,比如高祖李渊,宋朝太祖,明朝太祖,其余都只能是宗。

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追封开国以前的祖先,比如唐圣祖李耳,唐太祖李虎,宋圣祖赵公明,这些人要不就是祖先要不就是追认的祖先。

明朝其实只有一位“祖”,明太祖朱元璋,朱棣最早只是明太宗,后来嘉靖帝为了抬自己父亲进宗庙,才把朱棣变成成祖。

所以所谓的“祖”就是皇帝加封的,最终决定权在皇帝,就是皇帝的祖先也不例外。

这也就为清朝有三个“祖”提供了理由。

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个庙号没有任何问题。

黄台吉倒在入关前夕,顺治怎么说都是入关第一位皇帝,封为世祖也没多大问题。

问题最大的是康熙帝的庙号——圣祖

这个雍正帝真敢封。

康熙的功绩称“祖”都非常勉强,何况“圣祖”。

历朝历代的“圣祖”是什么人呢?

唐圣祖李耳,宋圣祖赵公明,这些都可以算得上神仙,而不是人类了。

而康熙何德何能被称为“圣祖”?

这只能说明到了清朝,中国宗庙制度已经开始趋于崩溃、瓦解,也证明了封建王朝逐渐走向没落。

如果说明成祖纯粹是政治问题的话,那清圣祖不仅是政治问题,还是一种对中国宗庙制度的践踏,和魏晋南北朝乱封“祖”一样的性质。



陈子帅菌读史曰


最早的“祖”皇帝是商太祖商汤,但是那个时候庙号制度不完备,只是叫着玩,在汉朝之后初步形成制度,唐朝之后,进一步完善,皇帝“祖·宗”庙号制度完善,到明朝之后趋于完美。一般来说,历朝历代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可清朝就有点奇葩了,清朝有三位皇帝称为“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那这是为何呢?

努尔哈赤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被称为清太祖,这无可厚非。福临则是第一位入关的清朝皇帝,中原的大部分领土也都是在其当皇帝的时候占领的,没办法,运气好。这个称为祖也还可以。但是康熙称祖就有些不像话了,他只是朝代建立后的一个皇帝,他的功绩还不足以称祖。所以康熙的后人们在给他定庙号的时候,明显过誉了。


关河南望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祖也好,宗也罢,都属于“庙号”,在太庙祭祀先帝时所用。庙号始于商朝,周朝取消,从汉朝开始成为定制。

1,历代庙号变迁

庙号最初只有四种:

  • 创基立业者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
  • 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
  • 世代祭祀者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
  • 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

最初,并非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汉朝对于庙号执行的最为严格,整个西汉也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孝文帝刘恒、汉世宗孝武帝刘彻、汉中宗孝宣帝刘洵。



但从曹魏代汉开始,庙号便开始混乱,“祖”的庙号开始泛滥。曹魏本身就有三祖:

  • 魏太祖曹操
  • 魏世祖曹丕
  • 魏烈祖曹叡


司马氏代魏建立晋朝同样有三祖:高祖司马懿、太祖司马昭、世祖司马炎。

到南北朝,庙号是“祖”的就更多了。

同时每个皇帝都开始有庙号,至唐朝时期,由于皇帝的谥号变得太长,于是开始用庙号称呼皇帝。

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反应的便是这一变迁,杨坚同时也是隋高祖。

而唐朝的太祖是李渊的爷爷李虎,所以从汉朝之后便并非只有开国之君才能称“祖”,往往王朝奠基者都会称“祖”。

或者说,也只有汉朝严格执行了庙号制度。

2,清朝三祖

对于清朝来说,努尔哈赤是开创和奠基者,称太祖很正常。

顺治(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而康熙(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真正一统天下者,与开创无异。


比之汉朝,清朝三祖确实过了,但与其它朝代相比,其实也属于正常现象。


心向青山


努尔哈赤是奠基之祖,努尔哈赤是真正的清朝太祖,在25岁时以13副遗甲兵不过百人开始兼兵女真各部落,经过30年奋战组建八旗军,创建后金政权,攻占大半个东北,为大清王朝打下坚实的基础。

顺治是清朝入关之祖,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清朝定鼎中原。清朝到了顺治末年才统一了全中国,南明永历政权灭亡,清朝才由偏居东北一隅的政权成为大一统王朝。

康熙是稳定清朝政权之祖,康熙继位之后三藩之乱爆发,中国又陷入大战乱,台湾郑经集团也乘机骚扰东南沿海地区,清朝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康熙用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雅克萨击败沙俄、御驾亲征噶尔丹、六下江南,稳定了清王朝的统治,开启了康雍乾盛世,清朝评价康熙皇帝是“名为守成,实同开创”。由于康熙皇帝功劳太大,所以尊其为清圣祖。





西贼闻之心胆摇


“三祖”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

“太祖”、“世祖”、“圣祖”等这些称谓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那时商人特别重视祭祀,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会在先人去世后,为其立牌位,已供日夜供奉。而商王作为天下之主,他们就更重视祭祀,他们不仅会为先王立牌位,还会为其造一所家庙来供祭祀。



如此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故去的商王越来越多,家庙越建越多,新王要参拜的庙宇也就越来越多”。所以到最后,商王和百官就决定采取了这样的一种做法:“对于那些没有多少功绩,德行也不行的商王,在维持几年单独的祭祀后,就将庙宇拆掉,然后将他们全部聚集到一个地方一起祭祀,而对那些有功绩,有德行的商王就让他们的家庙永远的保留着,然后永久的单独祭祀,并同时为这个永久的家庙上一个“庙号””。



在商朝给予君王的庙号只有4个,创基立业曰“太”如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如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如世宗祖甲;中兴者曰“中”,如中宗太戊。而“宗”和“祖”则是根据“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来给予,就是有功绩的用“祖”,有德行的用“宗”。

周秦时期,庙号被停用,究其原因在于如始皇帝所言,“庙号”的出现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故从周朝到秦朝,庙号被停用了近千年。



《史通.称谓》载:“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汉后,“庙号”被刘邦下诏恢复。当然汉朝虽恢复“庙号”的使用,但对给君主上“庙号”一事却如同商朝一样十分严格,汉朝严格遵守着“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矩,非有功有德的汉朝君王不得有“庙号”。

如此,终两汉百余年的时间,29位皇帝只有7位有庙号,包括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等7位。从以上的结果可知,汉朝对于给君主上“庙号”一事的谨慎。



但是这份谨慎在三国时期终被打破。此时原本“祖”和“宗”开始被滥用,汉朝应劭曾言:“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唐颜师古亦言:“应说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原本开国君主才能用“祖”,中兴之主才能用“宗”。可是到三国魏之后,魏三代帝王不但全有“庙号”,且全为“祖”,曹操为“太祖”,曹丕为“高祖”,曹叡为“烈祖”。



“降及曹氏,祖名多滥”,如此自三国魏开始,不管是大一统的皇帝,还是割据政权的国王,只要是裂土封王的就都开始有了“庙号”。自此开始他们不再遵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矩,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用任意一个庙号,如南朝宋刘义隆,他并非开国之君,庙号确是“太祖”,再如五代后晋石敬瑭,他只是一个割据政权的皇帝,却用上了“高祖”的庙号。

所以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给予皇帝的“庙号”已是十分泛滥,此时只要皇帝想,无论是太祖,还是高祖,亦是圣祖,他都能给。



如此,也就是不难理解为何清朝会接连出现三位拥有“祖”庙号的皇帝啦!要知道连三国时期魏国这样的割据政权都拥有三位“祖”,更何况是清朝这样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呢?



再者清朝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这两位皇帝的庙号,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不对之处,努尔哈赤是开国皇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也是奠定了清朝一统天下的皇帝。所以唯一有争议的应该就是康熙的庙号,那就是“圣祖”,虽然雍正在给康熙上庙号的时候,曾解释了为什么要给康熙“圣祖”的庙号,其言:“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但这种解释未免有些牵强。



其实说白了雍正要给康熙“圣祖”的庙号,无非就是为了抬高康熙的地位罢了,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