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火器真的是世界第一吗?

Celiaki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提起明朝火器,不得不夸赞朱元璋的战略眼光颇高,朱元璋时期对火器的了解和制造与欧洲差距不大,因为郑和下西洋积极对外开放交流,所以对欧洲的认识并不陌生。正是因为朱元璋对火器的重视,明初洪武年间火铳的制造和使用,在当时世界兵器领域内是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早在1363年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的军队就使用了不少火铳,火筒。火器这个由中国人所发明出来的东西彻底的被装备到了军队当中,尽管火器威力相当有限。

明代火器从其分类来看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用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其形体和口径都较小,一般筒内装填铅弹和铁弹等物,射程十步至三百步,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构成,堪称明朝时期的头号火器。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制定了全国卫所军队武器配备比例,“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明初军队火铳配备率达到10%。

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明朝火铳,是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宝源局”制造的一把铜铳。身长44.2厘米,口径2.2厘米,分量2斤12两。火铳最早出元朝,比西方早数十年,火铳在明朝运用得最普遍。

神机营是中国明朝永乐前期创立的京军三大营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火器部队, 神机营初期人员及装备编制: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马队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箭);合计官兵5000人。装备火器:轰隆炮3600杆(步兵火铳);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大连珠箭200杆(多管火铳);合用药675斤;手把口400杆(炮兵防身用手铳);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第二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口径和形体都很大的火炮。早在元朝时期,军队中就已装备了发射口径为20毫米以上铁弹丸的金属火铳,从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火炮。

多数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俗称"实心弹",少数则装填爆炸性的球丸,优点是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射程一般在数百步至二三里距离,戚继光镇守北疆蓟镇创立车骑营:车营编官兵3100余名,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每车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兵士装备一门火炮,临战之时火枪轮替射击能够整天不停;骑营编官兵约2700名,装备有60门虎蹲炮。主要用于守寨和攻城,也用于野战、水战和海战。

第三类明代的爆炸性“地雷”已经相当发达。根据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地雷”的国家。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记载,建文二年白沟河之战时曾“藏火器地中,人马遇之,辄烂”。早期的地雷构造比较简单,多为石壳,内装火药,插入引信后密封埋于地下,当敌人接近时,引信发火引爆地雷。明中期后,雷壳多为铁铸,引信也得到了改进。至明万历年间,各种地雷纷纷问世。

具体有两大类:一类就是地雷,品种繁多,有石头雷、陶瓷雷、生铁雷等数十种;另一类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混江龙等兵器。

大明王朝从朱元璋建立起一直延续了300多年,到明成祖之后由于领导层的种种原因,盛世直转急下,统治者出于火器技术外泄影响其统治,对军队火器配备多持消极态度,长期陷于发展迟缓状态以及统治阶级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还是被清军所取代。历史的发展冥冥中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明史.兵四》“宣德五年,敕宣府总兵官谭广:“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正统六年,边将黄真、杨洪立神铳局于宣府独石。帝以火器外造,恐传习漏泄,敕止之。”《明会典.火器》“正统七年、密云奏讨数多(要火器)、减半给予”“景泰五年令各处守备官采取杂木制锐箭火药操演(跟二战前美国人很像),务在密切关防、不得漏泄法式。违者从重治罪。”

16-17世纪,欧洲人的火器技术已经后来居上,其锻造工艺、生产效率、杀伤力已经全面超越了同一时代的明朝。与世界先进水平越差越远,退出了世界先进行列并逐渐没落。‍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 欢迎大家点评点赞】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


关于明朝火器水平,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解说:

1. 明朝火器技术水平并不是世界第一,但也紧跟世界潮流,始终处在第一梯队

2. 明朝火器战术水平炉火纯青,独步天下

3. 明朝火器装备数量使用规模庞大,明军率先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

下面将一一解说

明朝火器技术水平并不是世界第一,但也紧跟世界潮流,处在第一梯队

明朝建立之初,已拥有铜火炮、火枪、燃烧爆炸罐一类的热兵器。后来南明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能击败当年世界上最强的荷兰海军,除依靠数量优势外,也是因武器还基本处于同一代水平。

不过此时的中国武器制造业因缺乏科学思想指导,对外来兵器的先进性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只是出于战场需求的感性认识去购买或仿造。

明朝的“海禁”政策并不严,曾大量购买“佛郎机铳”这种16世纪欧洲最流行的轻型火炮,后来又购买重达几吨的荷兰产的“红夷”大炮(后又称“红衣大炮”)。葡萄牙针对这一需求,在澳门一度建立了远东最著名的铸炮基地,明朝最多时一次就购买了80多门大炮。1626年明军将领袁崇焕在抗击后金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时,主要就依靠11门红衣大炮将对方击退,努尔哈赤也为炮火所伤,遭遇了其起兵后最大一次败绩。 至崇祯三年即1630 年,明朝仿制出的大中小型红衣大炮达400 余门,还改进制造出迅雷铳(装五根枪管的火绳枪,枪管轮流发射)、连子铳(原始连发枪)和翼虎铳(装三根枪管的短射程轻便火绳枪)等。

明朝火器战术水平世界第一

中国古代火器的大规模用于战争应该说始于宋朝,到了明代,由于火器的大发展,火器与冷兵器的关系开始出现质变。明代,将火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已经发展到了当时的领先水平

洪武二十一年 沐英率三万骑兵 讨伐叛变的云南麓川宣慰使思伦发 在作战时沐英见对方以大象列阵前 步兵骑兵列后的弱点 下令军中 以火铳 神机箭为前列为三列 等到对方大象逼近 则前行铳箭具发若不退 则次行继之 又不退 则三行继之 结果 这种不给敌人空隙的反复齐射战术 大败叛军 象兵多中铳箭 全军溃乱 明军乘胜追奔 取得大胜。这种三连击的战术在当时现有的火器技术条件下,将火器威力发挥到了最大。

在沐英发明的三行火统战法的在百多年后,欧洲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才经过长期钻研,发明了与之类似的三线战法,并用这种战法横扫了欧洲。

由此可见当时明朝的战法之领先!

明朝火器装备数量使用规模世界第一,明军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明中后期一系列战争的发生,火器的运用更加普遍,也更为当时带兵的将领所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对火器在军队中的运用进行了更为合理的编制。当时明朝的军队不仅在步兵、水师中大量装备了火器,在骑兵中也装备火铳、火炮,还创造性的发展了前代废弃已久的战车。使火器在军队中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军不仅在军队中普遍装备火器,还建立了专业火器部队。 永乐前期创建的专业火器部队神机营,他同当时的五军营、三千营合称京军三大营,担负着“内卫京师、外外备征战”的任务,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

明末一些精锐军队中火器手的比例已高达60%,这表明明军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

最后谈点遗憾吧:

尽管明末已有实现从冷兵器到热兵器飞跃的一个机会,却缺乏机制改革的氛围,政治军事体制依然僵化,经济混乱和饥荒遍地又导致暴动蜂起。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提出“正兵”计划,其学生、时任登莱巡抚的孙元化上呈了建立全副火器装备的新营制方案,朝廷却都以靡费为名拒绝拨款。明朝内部倾轧又导致一些将领携带红衣大炮等精良武器投奔满清,结果清军在1641年锦州一带的会战和1644年同李自成军交战时占据了火炮优势,明末仅有的那点军事装备改革成果最终为他人作了嫁衣。

入主中原的清朝原本文化十分落后,起初因作战急需也重视火器,却只能仿制而无力搞科技创新。清廷稳定政权后更为闭关自守,长期迷信“弓马定天下”的传统,出于防范心理又由八旗兵垄断枪炮,火器发展近乎停滞。

从此,东方大国同西方资本主义新兴国家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中国丧失了跟上世界武器发展大潮的宝贵机遇,出现了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历史的小卷毛


事实上,明朝火器从来都没领先过世界。只有明朝初期的火器可以在世界排到一流,但很快就迅速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可以说,在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火器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了。下面一组图片是胡斯战争,时间为1419-1434年,相当于郑和下西洋后期。胡斯战争时期,西方和中国的火器已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了。所谓,“明朝初期火器超过西方”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


郑和下西洋结束后,也就是明朝宣德以后,明朝的火器进步速度大大放慢。虽然火器种类有所增多,但增多的只是花样,而没有革命性进步。同时期的西方,火器进步速度却一日千里,在15世纪后迅速将明朝丢在后面。

直到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火器传入后,明朝火器才得到进一步大发展。

拿后期借鉴西方技术的明朝火器,比如迅雷铳、多眼铳、掣电铳、鲁密铳、佛朗机、红夷炮、大将军炮等等,来证明“明朝火器领先”,都是笑话。

谈到“火器的先进”问题,关键要看技术进步的速度。只有元末明初的时候,由于战争的促进作用,中国的火器技术进步速度才比较可观。而西方(包括欧洲和中东地区),长期处于战争不断的状态,火器的快速进步从14世纪诞生开始就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这才是西方火器很快超越东方的根本原因。(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明代前期和欧洲差不多,中、后期就不行了。

枪支方面

明朝方面。前期,依靠宋元以来的基础弄出火铳和三眼铳以后,实用型枪支基本没什么突破性的发展。

在1521年和葡萄牙打了一场,也没有重视欧洲的火绳枪。倒是日本比较重视,很快就大规模运用,还创造出了世界最早的狙击记录。直到1548年,戚继光在剿灭倭寇时,发现了倭寇使用的火绳枪,并开始仿制,命名为“鸟嘴铳”,也就是鸟铳。1558年,制造了一万支鸟铳,1598年的鲁密铳也是鸟铳的一个版本。但是鸟铳在明军里依旧不如三眼铳多。

但是随着明朝的沉暮,朝廷无力投入大价钱研发,在实用上的火枪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修改改。倒是近代、现代翻出的尘封古籍中,记载的猜想型火枪倒是有不少。有的人就从那这只言片语中的火枪,脑补成现实中的武器,以至于出现一些明朝有燧发枪、机关枪的言论。

【神机营的出现时间,并没有得到真正确认,不过很多明粉认为是朱棣时期。】

而欧洲方面。因为内部竞争激烈,所以武器发展迅速。14世纪阿拉伯人先使用中国那里学的管状武器,欧洲很快学习制作出了火门枪。1475年的德文手卷记载了火绳枪【不知道是不是和明朝纸面神器一样】,1543年葡萄牙人克里斯多福·狄·摩达将火绳枪带到日本,日本率先大规模仿制,并且将火绳枪的运用用到巅峰。

16世纪初,西班牙建立第一支火枪步兵部队,史称西班牙方阵,并在1525年打败法国骑兵。和大多数人认为的明朝神机营的建立时间差不大约一个世纪。

1511年/1517年,欧洲出现了机械打火装置,运用在枪械上,被称为簧轮枪。虽然使用范围不广,但是为的转轮打火枪,和更先进的燧发枪奠定了基础。17世纪初,法国人改进燧发枪,燧发枪开始普及。

世界上最早的线膛枪古董,苏黎世博物馆收藏的1544年瑞士制造线膛枪。【史书上出现得更早,1476年,意大利地区就有记载,线膛的英文名为“rifle”,音译为“来复”,即现代所说的来复枪。】

火炮方面

这个更差了,明朝赫赫有名的佛郎机炮,听名字就知道是仿制欧洲的,是欧洲早期的后装滑膛加农炮,1524年仿制出了几十门,因为来自佛朗机人而得名【明朝对欧洲的叫法】。

红夷大炮也是仿制欧洲的,但是差一点就仿制成功了,结果被一群腐儒给耽误,后来被后金招揽,后金率先仿制出红夷大炮。

可以说明朝后期的大炮基本是仿制出来的。

总结

其实明朝中后期开始,火器发展大体上陷入停滞,被不断进步的欧洲超越。明代火器猜想很多,但是实用很少。偶尔有一、两个大的突破,也是来自于仿制欧洲火器

在1521年和欧洲的第一次战争,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公123年的接触中,明朝并没有看到欧洲的大航海、殖民活动,也没有重视,甚至被更先进的欧洲武器打痛后才开始仿制武器,没有敞开国门学习欧洲开始领先的科学技术。犹如清朝的买武器、洋务运动如出一辙。


黑眼历史观


明朝的火器怎么说呢?在我个人的认知中,如果单论火器。

明朝初期的火器还是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明朝中后期勉强算是一等水平吧。

我们都知道火器的作用以及检验火器威力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战争。明朝建国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进行统一战争时期已经开始发展和使用火器,在这过程中继承元代的"火铳",并开发成为"手铳"和"碗口铳",也就是早期的手枪和炮。甚至出现了最早的"地雷"和"水雷"。到了明成祖朱棣后,明朝的火铳由朝廷统一监制,甚至成立专门制造兵器的"军器局"和"兵仗局",提高了火器的质量和结构,使之更适合实战。


到了明中后期,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了瓶颈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使明朝发展逐渐脱离世界的轨道,再加上缺少强力的外敌侵扰,使火器的发展逐渐停止。而此时的西方国家,由于火药的传入,加上战乱不断,促进着火器的发展。特别到了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使火器沦为商品,优胜劣汰的环境促使着新火器的不断出现,开始碾压由明朝官办的火器。

当然按照明朝的发展模式如果不吸收不改进,那明朝后期火器基本上被碾压。还好的是明朝在接触的西方枪支后开始进行吸收改造,仿制了比火铳更先进的"佛朗机""红夷炮"以及"鸟铳",是中国的火器进入另一阶段。此后的一段时间直到清初,个人认为这期间的火器还是可以拿出来晒一晒的。清朝嘉庆之后火器实力基本没有发展了。


火药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虽然当时的威力不尽人意。

宋朝时期火药开始应用于战场之上,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火枪"。

元代火枪进一步发展,铸成大炮,称为"火铳"。

至此期间,唐宋元时期的火器可以称之为"世界第一"。

奈何世界发展太迅速,明清的腿脚不听使唤,跟不上啊!!!


闲人闲得慌


众所周知明朝是一个很强盛的朝代,那么当时明朝的火气能称第一吗?下面我为大家解答一下。

明朝建国时,军事形势十分严峻,朱元璋不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展兵器制造。明朝前期,火铳得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


但当时明朝对火器有着非常严厉的控制,地方限制制造,个人不得拥有,因而限制了火气的创新,以致永乐年间定型的手铳,直到嘉靖时期佛郎机和火绳枪传入时也没有重大的革新和突破。

所以当佛郎机在嘉靖初年传入时,明廷才发现火铳的落后,当即进行仿制和改制,同时对传统火铳进行革新。所以直到明朝灭亡,其火器和西方差距其实很小。



lyw8986


而明朝京城禁军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便是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由此可见明朝对火器的重视。明代火器发展极为迅速,火器的样式、品种极多,主要分为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以及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大型火炮。那么横向对比,明朝的火器在世界上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明朝火器发展极为迅速,火器样式多种多样

明朝时期,火器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管型火器品种颇多,制造已经相当精良,根据《火龙神器阵法》、《武备志》等史书记载,武器品种多达数十种之多。这种情况下,明朝军队普遍装备有火器,明朝甚至为此专门组建了“神机营”。这种独立火器兵种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

△手持三眼铳的明军士兵

明朝的火器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种便是用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其形体和口径普遍较小,一般在枪筒内填装铅弹和铁弹等物,射程也普遍较短,仅有数十步至两百步左右。这类武器在明朝时已经发展出多种样式,例如三眼铳和四眼铳,还有嘉靖年间发明的连发手铳“连子铳”,以及连发的单兵武器十连珠铳、十眼铳等。

△佛朗机炮

第二种则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口径和形体都很大的火炮,大多数炮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俗称"实心弹",少数装填爆炸性的球丸。相较于火铳,这种火炮射程普遍较远,一般在数百步至二三里,因运输不便,通常用于攻城守寨,也有部分用于野战、水战和海战。例如著名的红衣大炮(又称将军炮),戚继光军中常用的虎尊炮,以及正德年间改进欧洲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佛朗机炮”。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武器之外,明朝还出现了火器与冷兵器结合的各种火箭,例如集束火箭“一窝蜂”、推进药与爆炸药分开的二级火箭“火龙出水”。此外,明朝还有地雷、水雷等爆炸型火器,而这也使明朝成为了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两雷”的国家。

毫无疑问,明朝的火器发展的确达到了中国封建历史的巅峰,不仅在威力上得到加强,而且产生了应用于各个兵种和各种战场的多类型、多用途火器。可惜的是,明朝灭亡之后,清朝极大限制了火器的发展,这也是清朝后期落后挨打的一个主要原因。

明朝火器虽然发展迅速,但却已经开始被拉开差距

众所周知,火药是由中国发明的,因而西方国家的火器发展要稍晚于中国。当宋朝开始将火器用于战场之后,西方国家才经由蒙古的西侵而见识到火器的威力,由此开始潜心研究这种全新的武器,并随之开始将火器装备军队。

△火绳枪

在十五世纪的英法战争中,法国人便已经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火炮,他们将较轻的加农炮装在马车的车轮上,以马作为机动力。而到十五世纪中后期,欧洲大陆开始出现火绳枪,而这已经开始超越同时期的中国火器。到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人开始发明出滑膛火绳枪,机械点火开始逐步取代人工点火。

事实上,到明朝中晚期军中流行的鸟铳和鲁密铳,便分别源自于日本和土耳其,而这两种武器又都是根据葡萄牙和阿拉伯地区火器所研制出的升级版,之后再由赵士祯研制和发展出了掣电铳和迅雷铳。由此可见,至少这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在火器研制方面至少已经不再落后于中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更为优秀。

△燧发枪

到17世纪时,瑞典国王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炮兵连,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炮兵”兵种。事实上,到明朝晚期时,西方人在火器的制造技术上已经是略胜一筹,他们的铸造工艺、生产效率和杀伤力方面已经开始超越当时的明朝,以至于后来明朝的火器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同样在17世纪时,欧洲国家已经开始普遍装备燧发枪。


综上所述,明朝早期的火器的确堪称世界第一,然而西方国家却在不断的追赶,并最终在明朝中后期全面追上,并开始实现反超。至于其中的原因,恐怕源于西方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和理论研究,而明朝在这方面显然要落后于西方。


香茗史馆


明朝时期,军队特别强调火器的配备,有火铳火炮等。火炮的射程已经由宋朝时的50米到100米,扩大到明朝时的三四百米,当然射程短的火炮也大量配备。明军的这种忽视冷兵器二强调火器作战的思想,使明军擅长城市防守作战而不擅长野战和运动战,这对明朝历史有深刻影响。

明朝后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把冷兵器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也把火器推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他镇守长城期间,派人在澳门购买葡萄牙的佛朗机火炮共3200门,布置在长城一线,共有4万名士兵守卫,平均12名士兵拥有一门火炮,该炮射程达100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葡萄牙军队平均74人拥有一门弗朗机火炮,因此戚继光的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军队。



谷老师


前几日为了回答一个关宁铁骑的问题,曾经搜集了一些明代火器方面的资料,现整理一下,供大家参考。


【社会背景】

明朝的建立,使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时期所产生的积极因素为兵器,特别是火药、火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另外,为了巩固边防、抵抗外族的进犯,明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国家武备,对火药、火器高度重视,朝野上下视火器为御敌“长技”。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代的火药、火器迅速发展起来,进入了我国火药火器研发、使用的鼎盛时期。


【理论研究方面】

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以后,经过了宋、元两朝的实战检验,到了明代,军用火药有了长足进步。

当时的火药品种、组配比率、制造方法、加工工艺都较之前代大幅度提升。

值得点赞的是,明朝开始了对火药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用浓墨重彩的巨笔,在我国火药火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火药品种增多

据史料记载,明代的军用火药及其配方已经达到90度种,其主要门类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明代火药已经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备的庞大家族群体,用途各异,能够满足各种需要。

同时,火药成分的构成也呈现出多样性,足以满足当时战争的不同需要。

二、发射火药组配比率的改进

由于明朝火药组配比率比较科学合理,加上火药制作方法和加工工艺的进步,使得火药质量飞速提高、性能大大改善,达到了“掌上燃之皮不热”、“纸上燃之而纸不燃”的高水准。

三、对火药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明代已经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和探索火药理论问题,极具开拓性意义。


【火器性能的改进】

在明朝一批富有求新精神和抱有经世致用思想的官员在西方火器技术的启迪之下,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火器的研制,使得火器的形制、性能有了很大的改进。

一、管形火器的改进

明代的管形火器主要是火铳和火炮,其形制性能的改进如下图:

二、爆炸火器的改进

爆炸火器门类很多,但是明朝主要使用的为地雷和水雷。地雷大多采用钢轮发火,如炸炮、自犯炮、地雷炸营、晚弹地雷炮等等。

三、火箭性能的改进

表现在火箭的火药筒、战斗部、发射装置等方面。

仅从以上火铳、火炮、地雷、水雷、火箭等火器的形制和性能的改进,足可以看出明代火器进入了我国火器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


【主要的火器品种】

新的火器品种不断出现,形成了明代特有的庞大火器家族群。

一、燃烧火器

在明代,从火器发展的整体上来看,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而制造的火器在战争舞台上已经退居次要地位,那时候,管形火器、爆炸火器才是主角。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燃烧火器的主要品种:

二、爆炸火器

1、水雷

2、地雷

3、炸弹

4、定时炸弹

三、管形火器

1、炮

2、铳

四、火箭

1、单发火箭

2、多发齐射火箭

3、多火箭筒并联火箭

4、有翼火箭

5、多级火箭


【结束语】

作为火器发明的故乡,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无可争议的先导优势。

笔者认为,在明朝借鉴了西方的火器研究成果之后,涌现出众多的火器研制专家、发明专家、制造专家和使用武器作战的将领,使得火器水平当时确实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至于后来,火器的研制和发展变得式微而落后,那是典型的体现出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

就到这里。


覌海听涛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明朝京城禁军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便是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由此可见明朝对火器的重视。明代火器发展极为迅速,火器的样式、品种极多,主要分为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以及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大型火炮。那么横向对比,明朝的火器在世界上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明朝火器发展极为迅速,火器样式多种多样

明朝时期,火器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管型火器品种颇多,制造已经相当精良,根据《火龙神器阵法》、《武备志》等史书记载,武器品种多达数十种之多。这种情况下,明朝军队普遍装备有火器,明朝甚至为此专门组建了“神机营”。这种独立火器兵种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

△手持三眼铳的明军士兵

明朝的火器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种便是用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其形体和口径普遍较小,一般在枪筒内填装铅弹和铁弹等物,射程也普遍较短,仅有数十步至两百步左右。这类武器在明朝时已经发展出多种样式,例如三眼铳和四眼铳,还有嘉靖年间发明的连发手铳“连子铳”,以及连发的单兵武器十连珠铳、十眼铳等。

△佛朗机炮

第二种则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口径和形体都很大的火炮,大多数炮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俗称"实心弹",少数装填爆炸性的球丸。相较于火铳,这种火炮射程普遍较远,一般在数百步至二三里,因运输不便,通常用于攻城守寨,也有部分用于野战、水战和海战。例如著名的红衣大炮(又称将军炮),戚继光军中常用的虎尊炮,以及正德年间改进欧洲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佛朗机炮”。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武器之外,明朝还出现了火器与冷兵器结合的各种火箭,例如集束火箭“一窝蜂”、推进药与爆炸药分开的二级火箭“火龙出水”。此外,明朝还有地雷、水雷等爆炸型火器,而这也使明朝成为了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两雷”的国家。

毫无疑问,明朝的火器发展的确达到了中国封建历史的巅峰,不仅在威力上得到加强,而且产生了应用于各个兵种和各种战场的多类型、多用途火器。可惜的是,明朝灭亡之后,清朝极大限制了火器的发展,这也是清朝后期落后挨打的一个主要原因。

明朝火器虽然发展迅速,但却已经开始被拉开差距

众所周知,火药是由中国发明的,因而西方国家的火器发展要稍晚于中国。当宋朝开始将火器用于战场之后,西方国家才经由蒙古的西侵而见识到火器的威力,由此开始潜心研究这种全新的武器,并随之开始将火器装备军队。

△火绳枪

在十五世纪的英法战争中,法国人便已经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火炮,他们将较轻的加农炮装在马车的车轮上,以马作为机动力。而到十五世纪中后期,欧洲大陆开始出现火绳枪,而这已经开始超越同时期的中国火器。到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人开始发明出滑膛火绳枪,机械点火开始逐步取代人工点火。

事实上,到明朝中晚期军中流行的鸟铳和鲁密铳,便分别源自于日本和土耳其,而这两种武器又都是根据葡萄牙和阿拉伯地区火器所研制出的升级版,之后再由赵士祯研制和发展出了掣电铳和迅雷铳。由此可见,至少这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在火器研制方面至少已经不再落后于中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更为优秀。

△燧发枪

到17世纪时,瑞典国王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炮兵连,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炮兵”兵种。事实上,到明朝晚期时,西方人在火器的制造技术上已经是略胜一筹,他们的铸造工艺、生产效率和杀伤力方面已经开始超越当时的明朝,以至于后来明朝的火器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同样在17世纪时,欧洲国家已经开始普遍装备燧发枪。

综上所述,明朝早期的火器的确堪称世界第一,然而西方国家却在不断的追赶,并最终在明朝中后期全面追上,并开始实现反超。至于其中的原因,恐怕源于西方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和理论研究,而明朝在这方面显然要落后于西方。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