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時康熙帝為什麼要處死王輔臣呢?

月光侃歷史


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也算是清朝蕩平南明,一統天下的大功臣。

王輔臣,山西大同人,出身於明朝官宦的僕人家庭,地位非常的低。明末時局動盪,王輔臣輾轉投靠在了大同總兵姜瓖帳下,成為其手下重要的將領。

後來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正統明朝滅亡,隨後就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路追擊並消滅了李自成。而此時姜瓖也在權衡利弊之下,選擇了向清朝投降,王輔臣也隨之降清。

然而投降後的姜瓖擔心自己會遭到清朝朝廷的猜忌,同時對於清初多爾袞執行的一系列錯誤的民族政策頗為不滿,於是在大同起兵反清,史稱“姜瓖大同反正”或“戊子之變”。

在這場姜瓖起兵反清的戰事中,王輔臣將自己無畏的勇猛和過人的軍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率兵兩次打退多爾袞的親政,從此名聲鵲起,甚至多年後,已經重新投降清朝的王輔臣仍被順治皇帝提及:

“聞有馬鷂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在“大同反正”後,王輔臣重新投降了清朝,並且在辛者庫中沉寂了一段時間,後來又被重新啟用,並且先後受到了洪承疇和吳三桂的賞識。

特別是吳三桂,可以說對於王輔臣有著重要的知遇之恩。

他先是向順治皇帝請旨,封王輔臣援剿右鎮總兵官,隨後又讓王輔臣跟隨自己攻入緬甸,逼迫緬甸國王交出了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徹底蕩平了南明勢力,在此期間,王輔臣也是厥功至偉。

之後,王輔臣被調任平涼提督,成為了專制一方的大將。

有人說此時的王輔臣已經不甘於寄人籬下,想要自己撐起一片天下,也有人說因為吳三桂之子吳應麒對於王輔臣的嘲諷調撥了兩人之間的關係,令兩人關係上出現了巨大的不和。但是不管怎麼說,王輔臣調任平涼提督,對於後來歷史的發展都是有著重要的影響的。


“三藩之亂”爆發,王輔臣在吳三桂和康熙之間,採取了首鼠兩端的策略。

康熙十二年(1673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乘勢作出了撤藩的決定。隨後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鎮守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也上疏請求撤藩,康熙也都予以批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發佈討伐滿清檄文,開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亂”就此爆發。

起兵之初,吳三桂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三藩之亂”達到頂峰。

與此同時,吳三桂想到了曾經的老部下、此時坐鎮陝甘的王輔臣,於是吳三桂派人暗中聯絡王輔臣。

但是此時的王輔臣確是在康熙與吳三桂之間“待價而沽”。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極力拉攏王輔臣及其子王吉貞,紛紛委以重任,王輔臣也將吳三桂派來勸降的人交給康熙表明自己的“忠心”,以換取更大的封賞。

然而在吳三桂加大了招降的籌碼之後,王輔臣是馬上翻臉康熙,不僅殺掉了總督莫洛,宣佈起兵反清,同時更是佔據了陝西、甘肅、四川等大部分地區,直接威脅到了的康熙皇帝所在的京畿地區,畢竟這裡離著北京太近了。

此時的王輔臣並沒有同吳三桂兵和一處,將打一方,而是積極的攻城掠地,擴充地盤,對於吳三桂幾次協同出兵的邀約,他也是置之不理。

可以說,此時的王輔臣將“首鼠兩端”發揮到了極致。

之後,伴隨著戰局的推進,康熙皇帝開始組織力量進行反擊,“三藩之亂”的局勢逐漸發生了逆轉。

此時,已經平定了北部察哈爾叛軍的撫遠大將軍圖海,接受了康熙皇帝的命令,前往陝甘處理王輔臣的問題,並且開始於王輔臣進行了軍事對峙。

而此時,另外一個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走上了歷史舞臺,他便是周培公。

這個時候的周培公僅僅是圖海帳下的一名普通幕僚,在圖海等人力主強攻王輔臣的時候,周培公提議由他進行勸降。而周培公憑藉過人的膽識和“三寸不爛之舌”,還真的勸降了王輔臣。

之後,圖海向康熙皇帝請旨,康熙皇帝降下赦詔,並重新冊封為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其子王吉貞也繼續擔任總督。

至此,西北地區的叛亂算是得到了徹底的解決,而投降後的王輔臣則開始跟隨圖海,為清朝效力,這一年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三藩之亂”接近尾聲,王輔臣也用自盡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中,王輔臣是在“三藩之亂”即將平定的時候,被康熙下令凌遲處死的,然而歷史上的王輔臣並不是康熙下令殺死的,而是自盡而亡的。

王輔臣在重新投降清朝之後,可謂是“惶惶不可終日”,早在隨同圖海鎮守漢中期間,就有過一次自殺經歷,只不過是自殺未遂。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此時的“三藩之亂”以基本平定,王輔臣也跟隨圖海準備回京覆命。

然而,路途中的王輔臣先是在白天痛打自己的妻子,並且將其休掉,並安排其岳父將妻子帶走,然後又在深夜召喚一眾親信,將自己的財產分給眾人。

之後,王輔臣服下一杯毒酒,自盡身亡。

此時的王輔臣非常清楚,他的死已然是無法避免的了。

首先,康熙皇帝準其投降,並且仍對他委以重用,是因為在“三藩之亂”的特殊時期,國家尚屬於用人之際,對他進行優待既是間接削弱了吳三桂的勢力,同時也能對其他吳三桂的舊部將領起到榜樣的宣傳作用。而這些作用伴隨著“三藩之亂”的終結都會戛然而止,王輔臣自己也自知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其次,王輔臣早年跟隨姜瓖,就有過降而復叛的經歷,“三藩之亂”期間,又一次在康熙與吳三桂之間“首鼠兩端”,不僅殺掉了總督莫洛,還在西北犯下了一系列罪行,這些必然也是無法原諒的。

再次,王輔臣作為軍人,也希望用一個非常體面的方式死去,他也不想用諸如凌遲、水刑等極度痛苦的方式死去。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王輔臣選擇了自盡。

而事情也如同王輔臣所預想的那樣,如果他真的到了北京,等待他的將是非常嚴厲的處罰,耿精忠就是例證。作為“三藩”之一耿精忠,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選擇了投降,但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耿精忠被凌遲處死,屍骨還被范文程的孫子、範承謨的兒子範時崇拿去祭奠先人,可謂是悲慘至極。

不過令王輔臣感到欣慰的是,康熙皇帝也因為王輔臣的畏罪自盡,沒有過分的為難他的家人,就連他的兒子王吉貞也只是革職而已,也算是得以善終吧。


雍親王府


“西路馬鷂子”是他的一個綽號,他為人首鼠兩端,牆頭草,但是就能力而言,其實也是十分出色的。

王輔臣

王輔臣原來姓李,改姓王也是有著歷史原因的。當時他跟隨著義父南征北戰,他的義父姓王,於是他也就改了自己的姓氏,也開始姓王。後來歸降明軍,在清軍入關的時候他又歸降了清軍。



多爾袞死了以後,清廷算是重用了王輔臣,然後他能力出眾,被當朝的一位梟雄所看中,而這個人就是吳三桂。


後來也是因為在大清國建立之初王輔臣可以說是豐功至偉,所以康熙皇帝也是對他十分的器重,給了他不少的獎賞,還有一些虛名,這個可是成功的收買了王輔臣的心。

戒備

康熙年間,作為一位皇帝,他面對著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三藩。三藩之所耗,天下近半。康熙要打吳三桂,於是這個時候王輔臣就顯得有些重要了。畢竟他的兵馬強壯,也是大清朝不可忽視的一大戰力。


王輔臣在這件事情上表現的其實還可以,但是康熙卻不是這麼認為,他對王輔臣可以說是即用之,也防之。而康熙派去的莫洛呢?也不懂事,給王輔臣小鞋穿,於是終究有一次他忍無可忍,反了。

後來王輔臣的結局就是,他雖然兵多將廣,但是終究不是大清朝的對手,在圖海等人的圍攻下,最後失敗了。後來王輔臣投降大清,還是被賞為大清官員,但是後來還是被皇帝賜死了。


圍知歷史



這個問題宋安之來回答!

首先糾正一點,歷史上康熙並沒有處死王輔臣,但這恰恰體現出了康熙恐怖帝王心術的一面。

我們先來大概看看王輔臣這一生,可謂是相當曲折複雜的,生於明末,參加過農民起義軍,後來流竄到大同總兵姜瓖麾下,被姜瓖手下將領王進朝收為乾兒子。

清軍入關以後跟著姜瓖降清,之後又隨著姜瓖反清復明。姜瓖大勢已去之際,王輔臣見勢不妙提前降了清朝英親王阿濟格,同時也因為作戰勇猛而聲名鵲起。

到了順治帝親政以後,王輔臣當過御前一等侍衛,後來又到了吳三桂賬下,因為不甘屈於人下,所以又花錢找路子,成為了平涼提督。

可以說王輔臣這一生軌跡到當時來看,如同明末亂世中崛起的草根將領一般,大順來了降大順,大清來了降大清,然後成為降將,開始了泯然眾人矣的後半生。

但很明顯王輔臣並沒有泯然眾人矣,反而進一步遺臭萬年了。到了三藩之亂時,王輔臣是首鼠兩端,先反清響應吳三桂,後為大將軍圖海和周昌所破,再次歸順大清。


王輔臣降清以後,康熙並沒有懲罰王輔臣,仍舊錶現出重用的樣子,當然架空是肯定的。康熙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有兩個原因,一是三藩之亂當時並沒有平定,所以康熙要以王輔臣來樹立一個榜樣,讓那些首鼠兩端反反覆覆之人來趕緊投降。二是利用這種行為,來給王輔臣造成極大心理負擔,使王輔臣自己懲罰自己,而自己落下一個仁君名聲。

而王輔臣的壓力的確是大,等到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被平定的當年,王輔臣知道大局已定,康熙必然要秋後算賬,所以自己選擇了自殺來保全家人。

而王輔臣死後,康熙帝知道以後,並沒有株連他的家人和部屬,僅僅將其兒子王吉貞革職了事。當然後來康熙還是不放心,後來將王輔臣兒子王吉貞秘密處死。

由此可見康熙的恐怖的帝王心術,殺人不用刀而是攻心為上,自己不用動手,就逼得王輔臣自殺。然後看似寬容的赦免了王輔臣的親屬和部下,落得一個仁君評價,事後再秘密殺死王輔臣的兒子以斬草除根,其帝王心術是相當恐怖而爐火純青的!


宋安之


王輔臣這個人是自殺的,政治壓力太大,心理崩潰了。

王輔臣被戲稱為清朝的“呂布”,既是因為他像呂布一樣先是投奔大順,後又投降清朝,接著又反叛清朝,頗有一點“三姓家奴”的意味。

他長得也像呂布:

輔臣長七尺餘,面白皙,無多須,髯眉如臥蠶,如世所圖呂溫侯像。勇冠三軍,所向不可當,號曰馬鷂子—《廣陽雜記》

王輔臣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並不壞,早年他投降清朝又反叛清朝並不是像呂布那樣不講情義。起初他依附於姜瓖,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以後,姜瓖殺了李自成的部下並帶著王輔臣一起投降了清朝。

由於清朝對姜瓖不夠重視,賞罰不均,姜瓖帶著王輔臣又背叛了清朝。所以王輔臣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猶如呂布那般,這一階段他沒有什麼勢力,主要是跟著姜瓖混。

王輔臣不僅長得像呂布,作戰也很勇猛。

輔臣乘黃驃馬,時出剽掠,來則禽人以去,莫有攖其鋒者。清兵遠望黃驃馬騁而來,輒驚曰“馬鷂子至”,即披靡走。

因為作戰勇猛,這為後來王輔臣的發達提供了實力證明。姜瓖被擊敗以後,王輔臣投降了清朝,當時的滿人聽說他投降以後都很高興,都以認識他為榮耀,因為他有著作戰勇猛的赫赫威名。能夠認識這麼一位大佬級的人物,肯定能夠成為吹牛的談資,也能彰顯自己的身份。

這就跟你認識馬雲是一個道理。

城克,姜襄降,八王子以輔臣為蝦,隨入都,都中滿漢,無不以一識馬鷂子為榮矣

王輔臣得到了順治帝的賞識,先是追隨了洪承疇和吳三桂,最終在康熙朝成為鎮守平涼的一方大員,康熙對他寄予厚望,“朕欲留女於朝,朝夕接見,但平涼邊庭重地,非女不可”,而王輔臣也“臣即肝腦塗地,不能稍報萬一,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效涓埃”。

後來發生一件事徹底改變了王輔臣的一生,王輔臣受命和張勇鎮守平涼之地,同時又派滿人莫洛為經略,可以調動山西和陝西的兵馬。

吳三桂密謀起事,因為王輔臣曾經追隨過他,所以派人來拉攏王輔臣,被拒絕,並把降書上交給了康熙,但是他沒有通知張勇。

康熙表彰了王輔臣,張勇聽說這件事情很生氣,他認為這是王輔臣在獨自邀功,導致朝廷就會懷疑他和吳三桂密謀,“吾二人事同一體,女即欲作忠臣,亦宜先使知,會同遣使入。揹我獨獻忠於朝廷,令朝廷疑我,是賣我也。我看女作忠臣者作至幾時”

而這個莫洛曾經和王輔臣有過節,又和張勇的關係好,所以就經常對王輔臣加以限制。這一來,終於鬧出了事情,因為糧餉馬匹分配不均,想必應該是莫洛故意為之。

王輔臣的部下便率兵衝擊八旗兵營,殺了莫洛,這就是秦州之變。事情發生後,陝西督撫上疏康熙說王輔臣造反。

這時候的王輔臣騎虎難下,而他的兒子王吉貞這時候做了一件蠢事情。康熙聽說王輔臣謀反以後,並沒有立刻就要治他的罪,也許是考慮到吳三桂,所以康熙不願再看到王輔臣也起來造反。

所以他對王吉貞說:

無恐。朕知女父忠貞,決不及此。由經略不善調御,平涼兵變,脅女父不得不從耳。女宜亟往,宣朕命,女父無罪,殺經略罪在眾人,女父宜竭力約眾破賊立功,朕赦眾罪,不食言也

但是王吉貞見到自己父親時,在眾將領的慫恿下就把康熙的囑咐不當成回事。兩父子就這麼反了,康熙只好派出圖海前去討伐,王輔臣孤城難支,在圖海的勸降下息兵了事,後又跟著圖海去平定叛亂。

圖海平叛以後就被召回京城,王輔臣也在詔令之中。但是王輔臣預感自己可能不會被康熙輕易饒恕,在加上康熙之前對他寄以厚望,他或許自己心裡面也覺得沒有臉面再見康熙。

於是就自殺了,圖海回到京城以後在康熙面前還替王輔臣求情,但是被康熙責備了一頓,還說他和王輔臣是一路人,圖海畏懼,竟然吞金自殺了。

王輔臣死的有點冤,謀反不是他的本意,如果不是莫洛在搗亂,王輔臣也不想造反,再加上兒子王吉貞的神助攻,王輔臣頗有騎虎難下的困擾。

總的來說,他還是一個比較忠誠的人,而且寬仁宅厚,在自殺時還替圖海著想,擔心給圖海帶來麻煩,就讓侍從以紙蒙面窒息而死。

怎麼說呢?

他可能不必死,但是沒有跨過自己心理這一關,既認為康熙不會輕饒自己,也認為自己辜負了康熙,所以他就只好自殺了。


圍爐談史


王輔臣在明末曾是農民起義軍首領,後來又歸降明朝。清軍入關之後,他又看著苗頭不對,又轉投了清軍將領阿濟格,後被舉薦官至總兵。後來又被吳三桂籠絡,成為吳三桂的急先鋒,跟隨吳三桂平西南、攻緬甸、擒獲南明末帝。康熙年間,為了籠絡王輔臣,被封為陝西都督,駐守平涼城。後來三藩之亂,清軍對吳三桂屢戰屢敗,而且王輔臣當時覺得不被信任,覺得康熙帝仍然防備於自己,心中不滿,在這種大環境的趨勢下,重新歸附吳三桂,造反之後,王輔臣以平涼城為根據地,四處攻略。朝廷寫信通告王輔臣撥亂反正,王輔臣不理。康熙帝后來派兵圍剿,勢窮糧盡的王輔臣再次降清,被康熙帝任命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少保,隨圖海一起鎮守漢中。

三藩之亂平叛之後,叛軍將領皆被斬首、凌遲處死。得到消息的王輔臣隨之自盡。


鯨魚的旅行筆記


首先明確一點,王輔臣不是康熙賜死,當初王輔臣在三藩之亂中參與了反叛,而後屈服於康熙的軍事壓力,棄暗投明,投降清軍。此後在平叛中也多有戰功,三藩之亂平息後,康熙也沒有下旨降罪於他,只是自己覺得自己罪過太大,畏罪自殺而已。

那我們先來看看王輔臣的一生吧。

王輔臣(?-1681年),山西大同人。是一官宦家僕人的孩子,可謂出生貧寒。王輔臣青年時是一個小混混,遊手好閒,濫賭。欠下賭債後,無力償還,就隨姐夫劉某參加起義軍了,王輔臣就正式開始軍旅生涯。而後又因為賭博之事,與姐夫劉某發生打鬥,仗著自己天生神力,誤殺姐夫。

(三藩之亂王輔臣勢力)

隨後流竄到大同總兵官姜瓖麾下,姜瓖部將王進朝,見其儀表堂堂,高大威猛,長的十分像畫裡的呂布,一高興就收為義子了。為討好這個有權有勢的義父,王輔臣本姓李,就改姓王了。有這一層關係,王輔臣就由兵變官了。

王輔臣首鼠兩端可以說是得到了老大姜瓖的真傳了。

起先姜瓖明朝大同總兵,先是投降李自成,而後李自成被清軍打敗,又投降清軍將領英親王阿濟格,而後姜瓖受到清朝的不公正待遇,毅然反叛,而王輔臣在姜瓖的麾下也多次易幟。隨後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大軍向大同叛軍撲來,王輔臣作為小將在幾次與清軍的交戰中表現極為出色,被阿濟格賞識。王輔臣見老大姜瓖已是強弩之末,先投降阿濟格,機會抓的真準。

(歷史上,吳三桂待王輔臣如子侄)

在阿濟格的保護之下,王輔臣免於被誅,沒入辛者庫為奴。自此有了阿濟格這一顆大樹,在京城的王輔臣可是春風得意。京城王公貴族紛紛以結識王輔臣為榮。

但是阿濟格與多爾袞多有不和,且後來阿濟格也在與多爾袞的鬥爭中被多爾袞賜死,作為阿濟格的部下,自然日子也是不好過,但是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親政,十分賞識多爾袞對手的部下王輔臣,提拔王輔臣為一等侍衛,為皇帝親信,前途不可限量。

之後,順治帝為王輔臣鍍金。西南戰事未平,順治帝命大將洪承疇出征,令侍衛王輔臣和張大元作為副將隨同出征。這大內侍衛雖職位低,可都是主子爺,一些官職職位較高的官員都惹不起,畢竟這些可是皇帝身邊的人。

張大元仗著大內侍衛的身份,多次怠慢洪承疇。而王輔臣就不擺架子了,盡心侍候洪承疇,戰後,洪承疇更是向順治帝褒王貶張,於是,王輔臣被提拔為總兵官。

吳三桂為籠絡武將,在皇帝面前要來王輔臣,授給王輔臣援剿右鎮總兵官隸屬於自己的部下。隨吳三桂平定南明朱由榔頗有戰功。

此時,王輔臣已是吳三桂愛將,吳三桂對其恩寵有加。一次,王輔臣與吳三桂子侄喝酒,酒過三巡,席上眾人已然醉了,言語有失,說了幾句冒犯平西王吳三國的話語,這些話語傳到了吳三桂那裡,吳三桂只責罵了王輔臣,王輔臣心裡憤憤不平,認為吳三桂偏袒自己的子侄。

(平西王吳三桂,三藩首惡)

恰逢朝廷削減吳三桂勢力。王輔臣乘機以大量金銀賄賂京官,希望調離雲南。這樣一來王輔臣的行為與朝廷不謀而合。朝廷調王輔臣為平涼都督,從此寄人籬下的王輔臣成為一方大員。這就是王輔臣前期的履歷。

那我們來看看,他在三藩之亂中所犯下的罪過。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藩叛亂,吳三桂派使者汪士榮說服王輔臣叛亂,王輔臣派兒子王吉貞將汪士榮押解朝廷,但是此時為向上級甘肅提督張勇彙報,王吉貞被康熙帝封為太僕卿,這樣一來功勞被王輔臣得到,引起張勇的極度不滿,於是二人心生間隙。

康熙放心不下三晉大地的戰況,康熙遣重臣莫洛出京擔任大學士管理經略事宜,陝西山西兵馬全部歸莫洛節制,莫洛與王輔臣原來就多有不和,且莫洛與張勇關係極好,這樣一來王輔臣處處受到不公正待遇。

莫洛來到三晉一年來,種種作為引起王輔臣不滿,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因為糧餉馬匹分配不公,王輔臣的副將邵苓芝怨氣沖天,擅自領兵衝擊八旗軍營,倉促中莫洛咽喉中箭身亡。王輔臣戕害欽差莫洛之罪已經坐實,無奈之下,一不做二不休,率部響應吳三桂,吳三桂封王輔臣為平遠大將軍,並資助軍餉二十萬兩,派猛將王屏藩、吳之茂北上支援王輔臣。


(王輔臣首鼠兩端,投機主義者)

公元1675年,王輔臣攻佔整個隴右,實力達到頂峰,康熙帝一方面派王吉貞勸自己父親迷途知返,一方面派圖海率大軍向平涼直撲而來。康熙帝以戰為主以招為輔的政策確實有作用,圖海大軍圍困平涼,而且圖海大軍佔據平涼城外高地,圖海取平涼如探囊取物,王輔臣敗局已定,加上兒子王吉貞反覆傳達康熙帝既往不咎的政策,王輔臣再次向清廷投降。康熙帝授予王輔臣為平涼都督,加太子少保銜。隨圖海清剿叛逆。

康熙帝對待王輔臣這樣一位叛將也算是仁至義盡,不僅官復原職,還向王輔臣說明王輔臣叛亂是身不由己,表示理解,還向王輔臣的上司圖海說明倘若王輔臣死於非命,就要追查圖海看管不嚴之罪,這就變相的說明要圖海保護王輔臣安全,那麼對於康熙帝的既往不咎,王輔臣為何又要自殺。

(圖海,對王輔臣有擔保之恩)

兩點原因

一、王輔臣自殺時,三藩之亂接近尾聲,康熙勢必清算有罪之人。

王輔臣死於1681年七月,而1681年冬,清軍攻佔昆明,叛賊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被平定。這就可以看出,1681年,三藩之亂已是強弩之末,敗局已定。王輔臣1676年投降清廷之後,康熙帝不殺王輔臣就是利用其叛軍力量打擊叛軍,一方面削減了叛軍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加強了朝廷的軍事實力。還有就是康熙帝利用王輔臣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宣傳朝廷優待叛軍的政策,引導更多叛軍將領棄暗投明,歸順清朝,畢竟,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的至上之策。

(王輔臣之子王吉貞)

王輔臣見三藩敗局已定,自己的利用價值也到了盡頭,為不連累部將家人,自殺而亡。

二、耿精忠的下場對王輔臣震動很大。

耿精忠作為三藩之一,先於王輔臣發動叛亂,罪過極大。殺害福建總督範承謨,與吳三桂合兵江西,最後清朝派康親王傑書前往福建鎮壓,迫於清朝的軍事壓力,於1676年投降清朝,這一年也王輔臣投降清朝。隨後耿精忠陸續擊敗鄭經和尚之信的軍隊,也是頗有戰功。

(耿精忠(1644年-1682年))

耿精忠與王輔臣在三藩之亂中的罪過差不多,都殺害了朝廷的重臣,都參與了三藩之亂,與吳三桂與勾結。在之後棄暗投明的日子,平叛之中對清朝還是有功勞的。

但是在1680年,也就是王輔臣自殺前一年,朝廷以負恩謀反之罪逮捕耿精忠,削其爵位,這裡就可以看出康熙帝已經在清算這些參與反叛的地方大員了,論罪過,王輔臣與耿精忠不相上下。在1682年,耿精忠及其部將被凌遲處死。

所以,耿精忠被捕的下場讓王輔臣極為震動,認為朝廷不會放過自己。

浮人結語

1681年七月的一個晚上,王輔臣將其妻妾遣返回家,遣散家財給部下,讓部下各奔前程。喝下毒酒後,吩咐親兵將桑紙浸溼,蒙於自己的口鼻,造出窒息而死,而不是自殺的假象。自己未死於兵械,這樣就不會連累圖海,皇帝就不會追查圖海監管不嚴之罪。

康熙帝聽聞王輔臣暴斃後,沉默良久,只革去王輔臣之子王吉貞官職,沒有連累其家人和部署。

西路馬鷂子,臨死也算英雄一把。

參考文獻:

《八旗通志》

《清代通史》

《清史稿》

我是海浮人,你也在漂浮嗎?歡迎關注。


海浮人


康熙為什麼殺已經歸順的王輔臣。做了一個視頻,更容易清楚和明白,希望能夠喜歡,點贊,轉發,好評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80, "file_sign": "387889b03a13368354f55ac35754a156\

歷史博採


雖說王輔臣兵多將廣但是他是降臣屬於牆頭草誰風倒哪邊硬往哪倒平時也就罷了正在平定三藩之亂康熙帝怎會把這個定時炸彈放在自己身邊


友群萍安


王輔臣好像是康熙時代的一個邊關大將手握重兵,三藩叛亂時康熙想調他去平叛可他不聽康熙的調動,按兵不動好像是想自立為王,最後康熙派兵打他,眼看打不過他就投降了好像沒殺他,


平常心666


(1)王輔臣為吳三桂舊部 (2)王輔臣在陝甘一帶擁兵自重 (3)陝甘一帶自古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容易在國家危難關頭髮生叛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