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七十多岁的老人总搞同学聚会正常吗?

猰貐84691432


我参加过一次同学会,以后再也没去过,但我是我,别人参加聚会我并不排斥,一个人一个活法,我看评论区一些人真吃饱了撑的,管好你自己吧!


wwg闲云


很多人离异丧偶,打着同学聚会的招牌,实际上是想学磨老伴儿。黄土已埋到脖梗子的人,再与青春年少时候的梦中情人见见面,人生聊以自慰,哪怕是身体不做主,无法来真格的,再来一次意淫也好。到了这个年纪,也无所禁忌了。

一般张罗这种事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小时候没什么出息,被同学看不起,老了有个一官半职或经商挣了些钱,感觉自己咸鱼翻身了,想抖擞抖擞让老同学们刮目相看,第二种人是小时候在班里边比较能闹腾的,原来当什么班长语文课代表,老了也没什么出息的货。热衷于参加此类聚会的老太太,一般都是当年那些所谓校花班花级花,总之是有点姿色的,觉得当年对男生有吸引力的老太太,虽然现在老的连瓜秧子都找不到了,但精神之花依然希望绽放,更有些老太太自认为自己是不老女神,打扮的花枝招展,妖艳不输20岁的小女生,总之你要了解本质往深了看,70岁以上老人的班庆聚会丑态百出。相反,当年就十分踏实安静贤淑的那些女孩子,到老了也依然是贤静 正派安详,过着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极少参与这类这些不伦不类老不正经的聚会。

青少年成长于文革这10年的这代人的生活作风与习性,"文革"在他们身上的印记十分深重,喜欢扎堆儿集体折腾闹腾。

这种聚会,各怀鬼胎,老不正经为老不尊的成分较大,在国外是见不到的。

人到了这个年龄已经十分脆弱了,首先要保住老命,不要再胡折腾了,把自己折腾的不伦不类不说,也给孩子带来很大麻烦。到了这个年龄,人生苦也罢乐也罢,都成了既定的事实,无法扳回,也没有必要耿耿于怀,有些老人心里苦,找些人聊聊天未尝不可,但同学聚会的性质与找人倾诉性质是不同的,自认为活得好的人显摆,境况差的就成了显摆的人的陪衬。话题无非围绕着哪位同学官儿做的多大?每位同学钱挣的有多少?每位同学的儿孙多有出息?哪位同学几套房子?哪位同学又娶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哪位同学不到50就没了?哪位同学在床上已经瘫了有半年了……听起来是闲话,实际上都是敏感的话题。比来比去,感觉自己这70年还是不错的,聊完天回去沾沾自喜,那些生活不如意的,聚完会回家后心里更郁闷。很多时候痛苦也好,幸福也好,都是比出来的,比较是种主观行为,你活得好又关我屁事呢?你官做的多大关我屁事呢!你钱挣的再多又关我屁事呢!我每天一天三顿粗茶淡饭,生活简简单单,上下左右关系干干净净,已经过去的我认命,生命对于我的意义来讲早已经是风轻云淡,剩下的时间,谨为儿女和自己保持一份做老人的尊严。

有些老人一生愚钝,看不出事情的门道,一辈子喜欢给那些善于鼓噪别人而显摆自己的跳货当绿叶,何必自己糟蹋自己呢?这一辈子遇到的天良丧尽的流氓、无赖、骗子、投机分子、伪君子还少吗?所谓人生成功的权贵,多是一些什么品质操行的人,谁心里不清楚呢?自已一辈子活得已经够窝囊的了,老了老了何必再犯贱?

有个三五个说的来,情趣相投共同爱好的知己好友,隔三差五坐一坐聊一聊,对老年生活还是很有益的,至于给那些爱显摆抖擞一辈子善于折腾的跳货当垫屁股的班级大型聚会,到了这把年龄能躲还是躲了。

在国外常看到的,这一年龄的老人多数神态安静安详,很难见到满脸戾气的老人活跃在各种公共场合与年轻人发生各种各类激烈的冲突,老人们多在风景如画的乡村,绿草如茵的城中公园长凳上,或宽阔的波特马克河边石凳上,从远处静静的打量着这个曾经给他们各种感受和人生经历的世界,安详的各自回想着自己已进入倒计时的一生,远处望去,是一副让年轻人充满了尊重感的精神油画。


天地一鸣悠悠


我和老伴都是68届知青,去年9月都参加了纪念上山下乡50同年聚会,一年组规模最大有80多人参加,二年组,三年组分别都举行了纪念活动,我还帮他们做了好几部相册。

我们这一代,人生豪迈,火红的青春,献给了时代。50年风雨兼程,半个世纪已在身后,前方还有多远,你我都不知道。

我们昨天又聚会了,这次是他乡游子回故乡,原来的煤矿我们儿时的记忆今非昔比,矿区已变成生态小镇,当年我们读过的中学己变成人工湖,同学们到一起非常兴,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幸福的人吧


七十多岁搞同学聚会表面看是正常、实际存在正常和不正常、如果他们毕业后至到现在五十多年经常有聚会(同学会)、一年一次或者二、三年一次、这个就非常好、毕业后到現在认识了半辈几十年了、大家能互相沟通、互相帮助、问寒问暖、视同学如兄弟姐妹、这才是真实的好同学、同窗好友、一定要去参加、合情合理、自然是很正常、这不是热闹快乐问题、而是讲真情义。如果过去五十年左右大家没有沟通联系、到了现在同学们的年纪都七十多了、有些同学多灾多难、已经离开人世、都走去了、人生一辈子的事业、成功得失已定局、还聚什么会、做为同学就要互相关照、扶贫扶弱、可现在人都老了、如破船上滩、谁都帮不了谁、人生最宝贵最有意义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聚会已晚、这样的聚会就不正常、我已发过大财了、家有奔驰、宝马、豪车、高楼、别墅、.我做过大官了、我一辈子的一切都成功了、現在我退休了、你们呢?、看我的、这样的聚会、你们若是喜欢、就去参加、如果是我、我就不去、别说我有饭吃、有酒饮、有烟抽、有茶喝、就是无饭吃、无酒饮,无烟抽、无茶喝、我绝对还不去、我是不随便吃他人的饭,饮别人酒、喝别人的茶、抽别人的烟之人、既然是同学和朋友、就须礼尚往来、一视同仁、我有你、你有我,、互相关心、可现在你们各七十多岁了、须晚辈关心了、祝你们夕阳无限好、如枯木逢春、身体安康!


吴長安


我认为老年人经常搞同学聚会是正常的。年轻人可以有自己的娱乐方式,老年人为何不可呢!爱生活会生活在这个人口老龄化趋于严重的社会来说不应该有年龄歧视。现在老年人为什么会接受甚至喜欢上聚会呢?原因也在于子女和社会发展趋势上,现在的老年人生活方式很多都不像以前了,以前子女外出工作的少,他们白天可以在家帮着带小孩顾家务,不管劳累与否,每天过的充实且有子女相伴。而今,大部分都是和子女分开住或者子女外出务工,并且带小孩也不再是老年人为主力军,条件好了,孩子入托儿所或者有些是妈妈当全职照顾着,而家里的爷爷奶奶辈就闲下来了,空余时间更多了,每天老俩口对老俩口难免会孤独感倍加,甚至出现老年抑郁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症状。而同学聚会这个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老年人心态好了身体自然好,作为晚辈的也会觉得欣慰,幸福。


时尚快线吧


七十多岁的人们同学聚会不是正常与否的问题,而是特别特别的好。我的父母是大学同学,他们每年聚会,一直聚到八十多岁。他们都是50年代的毕业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同学情比家人之间还要深。他们彼此互相关心,尽可能地互相照顾。虽然他们中间有事业发达也有还在基层小地方过穷日子的,但同学情让他们互相照顾之心远远大于攀比之心。他们聚会我参加过,主要是为老人们提供服务。聚会安排非常正式。每次一定要开个班会。班会上总会有一些严肃的题目讨论。其中一次便是,我们老了,最后这几年的生活该怎么过?请保姆还是住老年公寓?大家以自己的性格和经历为例讨论各种方案的利弊。发言者既理智,又动情,有理有据,让我懂得这样独立的父母们,儿女不能替他们做决定,而是要他们一起讨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另外,每次班会上,他们都要选班会负责人,决定下一次聚会的地点。

班会开完,他们也有旅游参观项目,同时也是大伙儿互相交流的机会。多年来,同学们一向都带配偶参加,所以,配偶之间也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们虽然有时会开些不伤大雅的暧昧玩笑,可大家哈哈笑过,并没有不愉快。另外,同学们还帮失去老伴儿的同学找新老伴儿,甚至为他们主持小小的婚礼,非常感人。

每次聚会后,他们都会收集聚会时的照片,以及不能参加者的近照,再由部分人写聚会总结。最后印成册子,发给每个同学,使不能参加的同学能够通过册子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参加过的同学,则可以拿来做反复的回味,对他们来说,这都是给他们生活带来乐趣的内容。

你们说,这样的同学聚会,是不是可以用正常与否来描述?我觉得不。这样的聚会是这些老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感情寄托的重要成分,所以是非常的可取。我们做儿女的支持他们,而且要保护他们聚会时的身体状况。


用户5083181771752


因为受地域,家庭,人文,经济条件各方面的影响。几十年未谋面的同学,大家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见见面,唠唠家常。我觉得是十分正常的。如果七十多岁还经常参加聚会我觉得不可取的。当然这只是本人的观点。因为七十多岁的人都是出生在四十年代的人。家庭条件好的,身体健康,无家务缠身的毕竟是少数人。而家在农村被累弯腰驼背或拄拐杖的人,或家在聚会附近的带着生病的老伴和孙子孙女的大有人在。那个场面热闹非凡,记忆犹新。因为你只能自己管束自己,而不能要求别人怎样。我觉得人岁数大了应倾于平静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安排好家里事,参加一些社区的公益活动。报一些老年大学班。比如:舞蹈、编织、绘画、乐器等等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既丰富了你的业余生活,也陶冶了情操!闲暇之余可以和三五好友去旅游景点逛逛!和孩子们聚聚!当然,前提是身体一定要健康!才能活的潇洒自如!


yjn蓝天白云


有些事是不能强求的 认为搞同学聚会是同乐乐众乐乐的同学 完全可以聚会 一年几次都无所谓 只要大家开心就好 幸福就好 但由于每一个70岁以上的老人 自身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如婚姻 健康 经济 子女 住房等䓁方面 聚会起来在吃的 住的 喝的 用的等等问题上都会有差别 一旦出现不和谐的因素 就会留下心理阴影 还不如以前在心灵深处 相互留下的关怀 思念之情 长时间的美好回忆 更值得留恋 近期 就有几个当年推心置腹 无话不谈的老同亊聚会 原来以为有朋从远方来 不亦乐乎 但亊与愿违 大家在很多问题上 已经没有了共同的语言 对一些敏感的话题 谈论起来分岐很大 有的老人越来越固执己见 最后不欢而散 只能说 不聚会遗憾 聚会以后更遗憾


一鬼2


我就是七十六岁老人。我们高中58年进校,迄今六十一年。我们健在并生活在同一城市的同学,每月在公园聚会一次,喝喝茶,啃点瓜子花生,吃个水果,摆上半天龙门阵,吃个盒饭面条。大家见面的目的,不是为了什么,只为知道同学们还健在。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好处。我们规定:一律AA制;不谈恩怨;不争议是非;不吃席喝酒。如某人有什么事想请大家吃飯,可以找个饭店表示一下。如此这般,已有十多年了。对大家很好。


雪山1335000


七十多岁的老人总搞同学聚会,没有不正常的。这也是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因为:

个人所具有的经济能是前提。七十多岁的人与共和国同龄啊!从小学开始,那同学可是一拨一拨的。想同学聚会,能同学聚会的,应该是重情厚意,关系相处得不错的。难断的还是那份同学的情,怎么说也要支持才对!七十多岁的老人也不是现在年轻人同学聚会的那种“套路”。无非只是叙叙旧,拉拉家常而已。不过,也并不全是见个面、说个话的事。聚餐是必不可少的。一桌酒菜几百上千的,即便是同学间“公平、合理”的来个“AA制”,一两次还算应对过去。如果同学“总聚会”,那支出不是一笔小数目。“总聚会”的前提是有“强大”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总聚会”的一定退休人员,他们有足够的养老金和不菲的退休金做坚强后盾的。这不得不让农村七十多岁的老人们汗颜了!


家庭及个人养老的氛围所决定。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养老问题既现实又面临着问题。城市老人与农村老人的养老环境和养老条件有着天穰之别!城里的老人,儿女大都有工作、有住房。老人的经济收支一般都是独立的,愿意给儿子、孙子的,决定权在老人。老人们衣食住行,那一样都不用发愁。同学“总聚会”,去与不去完全取决于老人本人的心情和心态;农村的老人,儿女干了公事的毕竟是少数,太多的子女还在靠打工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并不轻松。老人们每月那八十多元的基础养老金,有的还贴补到家里。如果儿子不孝,老人生活、生存都难。且都是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老人们这痛那痒,已是常事,更多的人老年病早已染身,行动也不方便。再说了,终身为农,很少有干了公事的老同学惦记着,就是和自己一样做农民的同学,见了面最多也只是打个招呼,问候一声。也许是身处农村吧,还没有听说过七十多岁的老农民有个同学聚会,更别说是“总聚会”了。



“总聚会”也只能是城市老人的“独享权”。放心地让他们聚会吧!这也许就是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回报”。不过,农村的老人们既羡慕,也不向住,只要一日二餐有饭吃,延年益寿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