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俄罗斯的苏47金雕,到底是“怀才不遇”还是“空有其名”?

雪地萌熊


苏47只是一款技术验证机,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俄罗斯五代机的发展已经证明苏47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在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沉寂许久的苏47突然间又回到军迷的视线中,以地面展示的形式亮相航展,引起苏47拥趸的又惊又叹。

这架独一无二的苏47已经不满足飞行要求,只能以这种悲凉的方式躲在一角接受粉丝的朝见。苏47时隔多年再度亮相航展,也让很多苏47拥趸畅想:这款独一无二的战机能否起死回生、量产服役呢?

笔者认为,无论我们再怎么吹捧、怀念苏47,作为俄罗斯探索五代机技术的一款技术验证机,苏47已经它都已经成为过去式了,苏47没有未来。

苏47在全球范围内斩获拥趸无数,主要原因就是它采用了独具一格、惊世骇俗的前掠翼布局,再加上鸭翼和推力矢量发动机,苏47拥有鬼神莫测的机动性能,彷佛UFO一般。

苏47最突出的标签就是前掠翼布局,自飞机诞生以来,几乎都采用后掠翼或平直翼,前掠翼凤毛麟角。纵观人类航空史,只有纳粹德国的JU-287轰炸机、美国的X-29验证机、俄罗斯SR-10教练机,以及本文的主角苏47采用前掠翼。

作为前掠翼飞机的始祖,JU-287喷气式轰炸机式纳粹德国末期众多末日武器之一,在试飞中显示了超越于时代的优秀性能。

X-29是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研制的技术验证机,在先进飞控的支撑下,前掠翼的X-29显示出了极强的机动性能和短距起降能力。

俄罗斯SR-10教练机,前掠翼赋予其优异的起降性能和低速操控性能。教练机可能是前掠翼布局最合适的方向。

与传统的后掠翼相比,前掠翼飞机在飞行中气流沿机翼根部流动(后掠翼则相反,向翼尖流动),避免了气流在翼尖失速,使得机翼整体气动效率好、升阻比高。前掠翼布局有如下几个优点:

1、由于气动效率高,使得战机的机动性能好;

2、起降性能改善,降低起降滑跑距离;

3、提高飞机低速度飞行时的可控性,降低失速速度,提高飞机在低速时的安全性。

但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即便前掠翼有如此多的好处,同时前掠翼布局也有一些根深蒂固的缺陷,正是这些缺陷使得前掠翼战机只是”看起很美“

首先,前掠翼布局超音速性能差,因为两个向前的翼尖会产生激波,大大提升了超音速状态下的阻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47的最大平非速度仅仅在1.6左右;

其次,前掠翼布局战机的前向雷达截面积较大,因为前掠机翼与机身的夹角时巨大的信号折射源;

第三,前掠翼的翼尖升力效应强,会使机翼应力过强产生变形,而变形的机翼又会进一步提升升力效应,引起恶性循环,最终将严重破坏机翼结构,甚至造成机体解体。为了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必须对前掠翼的机翼加强结构强,这样会造成体积和重量增加,反噬掉前掠翼布局带来的好处。

正是因为以上的缺陷,使得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没有任何一款前掠翼飞机修成正果。

正如前文所说,苏47只是一款技术验证机,并不是一个军队型号。其任务就是为五代机研发验证、探索相关技术。对于其最大的特点前掠翼来说,与五代机隐身、超巡的要求相悖,所以前掠翼技术被证明不适合五代机。苏47对俄罗斯五代机最大的贡献反倒是最不起眼的腹部弹舱,被苏57继承了下来。

同期俄罗斯还有一款技术验证机,那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米格1.44,采用了鸭式布局,超音速性能一流,但是隐身性能非常差。说起隐身性能,当时俄罗斯方面所谓的”等离子隐身“技术真是骗到了一众军迷。更匪夷所思的是,一众找爹党竟然将它奉为歼20的俄国野爹,简直不可理喻。

所以,苏47虽然凭借特立独行的前掠翼布局虏获一众粉丝,但是从战机发展的角度看并无可取之处,只是人类在飞机研制进程中一个小插曲而已,怀念一下就好,没必要成为执念。

至于某些军迷的这种怨念,还是放下吧,别糟蹋歼20了。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在五代机的摸索中,走在最前沿的航空公司可没有山寨对象供参考,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理解的先进理念进行研发探索。“金雕”战机就是苏霍伊五代机研发中的第一款验证机,他主要是对俄罗斯的复合材料、前掠翼带来的高机动性技术、电传操控系统、以及后视雷达进行验证,或白了苏47“金雕”只是一架技术验证机,是用来积累数据的小白鼠。但差一点就被俄空军选择为下一代战机,只是最后俄罗斯空军还是觉得F22的理念更适合未来空战,承认苏47点歪了科技树,于是放弃转而重新研发T50

美苏争霸时期,在武器各个研发领域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差距并不明显。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继承了绝大部分遗产,因此在五代机(美国称四代机)最初的竞争中并不落后。

苏霍伊从1997年首飞的S-37(Su-47的试验机),他的出现吸引了世界军迷的目标,其独特的外形也积累了大批粉丝,特别在中国倍受关注和欢迎。俄罗斯战机的传统非常注重狗斗性能和电子压制,这些在S-37验证机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验证了俄罗斯在未来战斗机多功能性领域(空战、对地打击)、超级机动性、隐身性、短距起降技术、最新复合材料、以及后视雷达(苏47发动机两侧两个圆锥,比较长的一个就是后视雷达,短的一个是减速伞包)等方面技术。他走了和F22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很多性能方面也领先于F22,但从对未来空战作战理念上应该与美国F22有着差距,这也是被俄罗斯放弃的根本原因!

苏47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前掠翼,其独特的采用了前、中、尾3对机翼,给飞机整体升力系数带来了加成,还降低了机翼的曲折载荷,降低了机动是的诱导阻力,带来的效果就是超强的机动能力,超强的狗斗能力。

而且大展弦比机翼、升力大的优点还增大了航程、实现短距起降等好处,这些都在苏47上得到了验证。

当然苏47的一个亮点就是试验了后视雷达,尾部发动机两侧比较长的一个圆锥内就装着一个小型的后视雷达,为苏47带来了真正意义的越肩攻击能力,这是其他战机不具备的。

此外,苏47的气动设计也考虑减小正面雷达波的反射面积,他同样有着内置弹仓,在腹部中央位置,但是仅仅只能装载2枚导弹,从这方面来说俄罗斯当年已经开始考虑隐身问题,当然与F22的隐身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美国其实也进行过类似的规划研究,不过终究后来不了了之,由此可见这种技术在美国看来并不可取。

综合来说:从技术研发上来说,苏47也达到了苏霍伊最初的既定设计目标的,也算是一款成功的战机,特别在机动性方面是强于美国F-22A“猛禽”战机的,在在其他某些性能方面也超过了F22的性能。但是在对未来空战理念的理解上,苏47输给了F22,这是最致命的,俄罗斯放弃苏47转而研发参考F22性能参数的T50,说明俄罗斯自己也承认在未来战斗机研发方面点歪了科技树,这要是在苏联时代恐怕并不算大问题,但是对俄罗斯来说就是致命的问题了!


狼烟火燎


苏47金雕战斗机是空有其名的典型,他完全背离了五代机发展的概念,且先不说他和如今的五代机比起来是否是符合标准的五代机,就说在当年苏联进行的五代机发展中,苏47也不是米格1.44的对手,他也背离了苏联对空军的要求,反倒是米格1.44和苏联的要求最接近,作为主要项目进行发展。

图为俄罗斯苏47金雕战斗机,他强化了机动性,削弱了其他所有性能。

在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五代机发展计划后,一共有3个方案进入了备选,苏霍伊设计局拿出来的是前掠翼战斗机方案,也就是苏47金雕战斗机;雅科夫设计局拿出的方案是前置鸭翼的战斗机,类似于米格1.44;而米格则拿出来米格1.44。这三款战斗机中,米格1.44最符合苏军对于五代机的要求,也融入了苏军的作战思想,被称为一种“体系冲击机”,因此被选为主要发展项目。

图为米格1.44战斗机,苏47金雕战斗机不如当代的五代机,也不如当年的米格1.44。

米格1.44和苏47金雕同台竞技,为啥米格1.44最终会获胜呢?原来,米格1.44强调高空高速作战性能,搭载AL41发动机,可以进行超音速巡航;其次,米格1.44进行了充分的隐身考虑,使用了S型发动机进气道,平行机翼边缘设计,而且在米格1.42验证机模型上使用了弹仓等隐身设计,只不过后来因为苏联研发成功等离子隐身技术,依靠等离子发生器给战机套上一层不反射雷达波束的“等离子外衣”,因此才对隐身外形进行了设计削弱,在米格1.44设计上更加重视机动性能。

上图为米格1.44五部雷达的位置,下图为米格1.42的设计,可见米格1.42一开始考虑了弹仓、机翼外缘平行等隐身设计,只是后来又了等离子发射器,所以才削弱了隐身外形。

米格1.44一共有5个雷达副天线,其中前部机首部位有3部,后视雷达有2部,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强于美国的F22战斗机(只有1台传统的机首火控雷达)。米格1.44高速、隐身、态势感知力 强、机动性优秀,削弱了隐身后,基本和目前俄罗斯的苏57战斗机处于同一种设计思路之中:隐身不太先进,但是航程远、挂载强、超音速性能好。而苏47金雕就不同了,他完全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五代机性能。

图为苏57、米格1.44、苏47金雕等三款俄罗斯的五代机一起飞行,体现出俄罗斯强大的航空工业技术基础。

苏47战斗机没有进行隐身外形设计考虑,只是设置了一个腹部弹仓,不过这个弹仓很小,只能容纳2枚中距离导弹或者4枚格斗导弹。苏47因为采用前掠翼设计,飞机的飞行速度大大降低,无法进行高空高速作战,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在中低空飞行,当然,前掠翼带来了良好的机动性,不过这种碾压四代机的机动性,在其他五代机上也能找到,苏47只是突出了机动性,在其他领域一塌糊涂。

图为苏47金雕战斗机,他的设计偏重于中低空、中低速性能,依然是四代机能量空战那套理论。

航程上看,苏47不如米格1.44和苏57,速度上看,也落后于米格1.44和苏57,隐身上看更不如米格1.44和苏57,完全不是一个五代机该有的样子,只能算是加强的四代半战斗机,最终彻底被俄罗斯放弃在情理之中。


海事先锋


历史上的苏联空军曾经非常强大,诞生过很多在航空工业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飞机,比如著名的米格25,图160,苏27等等。


(图160战略轰炸机)

但是在苏联解体前夕,苏联空军的战斗机质量就有点逐渐跟不上美国了。典型例子是美国F16服役以后,苏联在三代机上出现了短板,逐渐与美国空军拉开差距。


(苏联三代机苏27)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科研经费远远不如苏联。没有了苏联的穷兵黩武,俄罗斯与美国空军开始逐渐拉开代差。随着苏联武器的逐渐老化,俄罗斯空军的颓势显露了出来。


在美国F22已经列装十几年之后,担当俄罗斯空军希望的是“金雕”苏47。


不得不说俄罗斯人的文采非常好,想象力非常丰富。你有黑鹰吗?我有白天鹅,比你漂亮。你有猛禽吗?我有金雕,比你好看。

苏制武器在杂志上、网上一次又一次秒杀美制武器,赢得满堂喝彩。但俄罗斯科技人员不会停下探索脚步,他们要研制更新的,名声更“躁”的战机。

被称为金雕的战机,据称头上有几个光环。


一、独一无二前掠翼。

二、遥遥领先五代机。

三、钛铝合金、复合材料打造。

四、花样表演、空中翻滚。

五、闪展腾挪、近距离格斗。(保持航迹不变的情况下,完成0半径的转弯和完成0半径的筋斗,在空战中机头可以随时指向敌机,并实施攻击。)

六、低空飞行、低速飞行,偷袭能力强。

七、“隐身”能力杠杠的。(在飞机全身都是隐身材料,包、遮、盖、挡、散五招齐用,飞机的雷达反射信号和红外信号小米粒大小面积。)

八、外形美,像美国科幻片的外星人飞机。

九、大骗子。(主动电子干扰,被动电子干扰。)

十、全自动。(自动操作系统,自动火控系统。)

曾在一个节目中看到一个大腕赞美金雕如何如何了得,赞美有个诀窍就是借助敌方抬高苏制、俄制。



这个大腕说,因为金雕太厉害,把美国人吓得睡不着觉。美国国会国家防御委员“战术飞机分会会长”麦卡因中将说,苏47将成为F-22的埋葬者,让美国斥巨资研制的F-22成为一堆废铁。

可是翻遍了报刊、杂志,查阅了好多资料,就是不见“美国国会国家防御委员”这个组织,估计是个地下组织,所以网上没有它的片言只语吧。

那么说到底,金雕究竟厉害不厉害呢?

平心而论,金雕是一款优势劣势都很明显的飞机。

很多朋友看到这款飞机,都会很惊讶,这款飞机怎么机翼向前呢?

苏47是极其少有的拥有前略翼结构的飞机。其气动外形的设计集苏军几十年设计经验之大成。苏47如果量产,将会是世界上机动性最强的飞机,没有之一,在近身格斗中没有飞机可以胜过它。

但是,现代空战中,战斗机近身格斗已经非常少有。金雕飞机为了机动性,牺牲了几乎其他所有的性能。他的载重、续航、加速、雷达、隐身等性能都很弱,比之三代机尚有不足,更不要说跟四代机(我国划分方法)竞争了。

所以,金雕飞机没有量产,也的确是“怀才不遇”,只不过这个“才”并没有多大用处。这么优秀的近身格斗性能,如果用在六十年代简直是无敌的。可是现代空战中,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小约翰


苏47金雕其实内含两重问题:1.前掠翼技术的最终验证 2.不合时宜的强行上马。

对于前掠翼技术的验证,其实这条无可厚非。“金雕”完成了苏霍伊真正实用型的前掠翼战机成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的确为前掠翼技术打造了一座里程碑。

如果这个时间再提前个十几年,或许SU-47还能成神;如果仅仅作为技术验证机进行验证,它也没问题。可偏偏苏霍伊的“金雕”在2000年左右还在进行战机的成品定型,这就属于不合时宜的强行上马了。

当年美国的F22一出台,就等于已经将5代机的标准给确立了出来,并且美国人的脉络统括的很好:隐身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超巡条件下的超机动能力。这些成了现代五代机的关键指标。

但是当年的苏霍伊没管这些,依然顽固的将“金雕”给熬出来了,在美国人拼命发展隐身技术,完善F22、发展JSF的时间里,俄罗斯人硬是把时间给浪费掉了。

最后,2006年F35战机成功首飞,而苏霍伊的SU-47只能黯然的完成几趟飞行,便悄无声息的下线了。

在现代超视距、隐身、高强度电子对抗的空战模式下,战机的单纯机动性能指标被排到了最后,仅此一点就注定了SU-47的不合时宜,它是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的。而且SU-47从出台之时就已经广受质疑,整个世界航空界都对苏霍伊仍然坚持前掠翼技术高机动战机的举止感到奇怪。

当时有一个相当普遍的传言:“金雕将采用等离子隐身技术”。认为SU-47完全不照顾隐身能力,是因为俄国人掌握了更先进的隐身技术,它可以使新战机不依靠外形设计和特殊材料达到隐身的目的。然而没有任何人见到俄罗斯进行任何一项等离子隐身的技术验证,也没看到SU-47安装相关装置,这成了实实在在的一桩流言。


到最后,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标准的“金雕”当然就这样被搁置了,它体现出那个时代俄罗斯航空设计者的一种食古不化。在俄罗斯国家经济尚未好转,新型战机标准已经日趋明朗化的时候,仍然咬紧牙关把SU-47完成定型,这不是“金雕”怀才不遇,更不是“空有其名”,纯粹是某些人想把自己未做完的梦再坚持做下去罢了,他们还沉浸在苏联时代SU-27赢得的那些飞行表演荣誉中,完全忽略了战机在机动性能外的广阔天地。

实际上后来我们也看到了,SU-35比SU-47靠谱的多,直到SU-57时代俄罗斯人才把丢掉的时间追上来一点。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金雕,它仍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验证作用,许多技术被应用在后来的战机上面。


王司徒军武百科


这话说的,咱应该说是生不逢时更准确一点。

如果说Su-47能够在Su-27的年代横空出世,那么极有可能带动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战斗机沿着另外一条科技树进行发展。会导致F-15这样的战机根本不会出现,而美国会借鉴X-29、X-31的技术搞出一大堆的高敏捷性战机与之对抗。


然而Su-47在1997年才开始首飞。上世纪90年代末,战机的空战形式就已经改变成利用中程导弹进行大面积杀伤的方式了。而先敌发现、先敌开火早就成了一个定势。而Su-47这种后发先至的格斗型战机也就成了花架子。不理解这句话的看下面动图。

战争和武器就是这样,所有的武器设计都是有时代特性的,若是理念落后于时代,那么就是在某个方面做的再好其实也都会轮为“花架子”。


但相反过来说,如果是在讨论能量机动的范畴内讨论Su-47,这就是当今世界无敌的一架战机了。

前掠翼的优势太大了,其他战机的设计是很难超越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战机被设计成前掠翼的原因了——真的是很强!


Su-47并非怀才不遇,而是生不逢时。所以,大家也就能明白为什么W君并不看好矢量发动机为歼-10B带来的超机动特性了吧?


还不懂?看动图:


军武数据库


苏-47不是怀才不遇,也不是空有其表,而是生错了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个个来看。

苏-47是目前为止前掠翼的巅峰设计,而目前主流的主翼设置全部都是后掠翼机型,苏-47无疑是一个很另类的存在。

但这能说明它空有其表吗?不可以,苏-47其实是解决了前掠翼的典型问题的,而且也有很多优点。

苏-47是前掠翼的巅峰设计,在普遍的后掠翼和变后掠翼的设计中,前掠翼的飞机可以称得上是稀有了,由于前掠翼的翼根位置十分靠后,所以一般情况下是设置鸭翼,不带平尾,X-5就是典型例子,苏-47虽然有平尾,但是平尾的效率较低

苏-47解决了弹性发散的问题。前掠翼布局的飞机早在二战时期就出现了,但是人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前掠翼战机有着天然的劣势,那就是气动弹性发散的问题。

因为金属材质机翼不是绝对刚性的 , 在气动力,惯性力,振动力等力的作用下往往会发生弹性变形 。相对于后掠翼,前掠翼在这方面的问题更加严重。

前掠翼是向上弯曲叠加向前抬头的弯扭变形 , 这使机翼迎角加大 , 升力更大 , 进 一步导致弹性机翼弯扭变形引起迎角反复增大 , 如此产生恶性循环 。当飞行速度高到一 定值时 , 超过机翼弹变极限 , 迎角的任何扰动 , 机翼的颤振抖振都会引起变形突然扩大 , 造成机翼折断或破坏。

这是二战时期德国首次制造出的前掠翼轰炸机JU-287,其实在苏-47之前,美国人也制造了X-5验证机验证前掠翼+鸭翼的组合

通过增加材料刚度来解决问题的话,往往结构要增重到无法容忍的地步,所以前掠翼在早期被放弃了。

但是苏-47通过复合材料解决了这一难点,复合材料结构的面板铺层厚度和纤维方向可以发生任意的变化,因此能够控制复合材料机翼的刚度来扭转变形,而代价则是微不足道的重量。

当然理论上是这样的,有关苏47的相关介绍也是这样介绍的,但是实际苏47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表演过高速飞行,具体情况还是未知的。

苏-47的优点也有很多,高亚音速升阻比和失速从翼根开始等等,所以说苏-47空有其表恐怕不是很合适。

这就是升阻极曲线的例图,前掠翼的机型的升阻极曲线的弯度系数更小,可以理解为曲线相对来说更直一点,那么对应的结果就是,升力系数增加同样多的话,阻力系数增幅更小,升阻比就会更大,机动性就更好。(a角是攻角,升阻比是关于速度和攻角的函数)<strong>

但是苏-47是怀才不遇吗?恐怕也不是。苏-47是苏-27之后的下一代战机,也就是五代机。在五代机尚未出现时,标杆尚未出现时,对于五代机的部分要求就已经表现的较为明显了:比如隐形。

而苏-47由于前掠翼和鸭翼在正向RCS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而且自身也没有严格的遵循隐形外形设计原则。再加上其本身擅长亚音速不擅长超音速,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苏-47放到现在根本就不算五代机。

F-22就是超音速和隐形性能良好的典型例子,准确的说自苏-47和米格1.44破产后,目前的苏-57是俄罗斯以不变应万变的结果

而隐形和超音速这两大缺点足以将苏-47打入冷宫,他擅长的亚音速性能在现在能够发挥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所以苏-47也不能说是怀才不遇,因为人家现在都要电视机,你是个收音机,完全没有市场,不能你空有一身屠龙术,但却没有用武之地啊。

只能说苏-47生错了时代,要是它和苏-27一个时代,在那个普遍重视飞机机动性的时代,苏-47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


英雄光


前掠翼飞机本身就是一次跨越巨大的尝试。由于其前掠翼的设计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结构发散问题。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还不敢贸然采用这一诱人但又存在巨大风险的技术。

而且俄罗斯航空界内部的不良竞争。典型的就是米高扬设计局推出的米格1.44。虽然它们同为第五代验证机,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投资巨大,以及俄罗斯当时复杂的正局和衰退的经济),最终Mig1.44和Su47都被俄罗斯空军所否认(其实Mig1.44就是个搅局者)所以苏47到底怎么样可能只有设计者才知道。


平头兔


我是戴钢盔的ZZZ。我声明,我不是航空专家,不能从技术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主要从军事装备的角度来谈点认识。

首先,武器装备部队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并不是所有的先进武器都能够装备部队,也并不是所有装备部队的武器都是最先进的。这话看起来比较绕口,实际上就是这么一回事。武器在实验室里,什么样先进的技术都可以用,只要你敢和有钱。但最终能够装备部队的,一定要既要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更重要的是它的适用性、稳定性和可装备性,说白了就是一定要是一件既好用、又耐用、还便宜的东西,真的要物美价廉,才会最终装备部队。

其次,金雕只是由“打酱油”到想“上位”再回到“打酱油”的状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在前掠翼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再加上当时的复合材料为这一技术提供了可能。于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推动了这一方案。97年作为技术验证机首飞,一直在验证着有关技术。其中有一个关键点,02年的时候,苏霍伊被选中作为俄罗斯第四代战斗机的主研制商,它就进一步设计改进型,摇身一变成为了苏-47,由最初打酱油、自己闹着玩的东西,一跃而成为了主角之一。随后,继续不断地试飞、改进。直到2010年,T-50开始试飞。标志着苏-47“上位”没有成功,回去继续打酱油。

第三,“打酱油”的一定不具有“上位”的实力。俄罗斯人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当时能够把具有这种特立独行外观的飞机进行不断的验证飞行,一定是有其道理的,这种外型也一定是具有其独特优势。否则俄罗斯人为什么不花力气造一架正方型外型的飞机弄上天去折腾呢?只是在逐步验证飞行过程中,发现了这种外型所固有的缺陷,在当时条件下,也是无法克服的。所以,在比较了利弊、取舍之后,俄罗斯人进行了适合自己的选择。

第四,俄罗斯人用自己逻辑决定谁能够“上位”。俄罗斯人在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始终按照自己的军事需要、技术水平、经济承受能力等等,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至于美国人通过F22确定的所谓四代机标准,也只是参考参考。所以管你是被称为”拍扁“的苏27还是什么,我依然我行我素,用各方面综合比对最合适的,只要对的,不要贵的,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五,”打酱油“仍然会有”上位“的可能。苏47是不是从此就真正消身觅迹了呢?我看未必。如果有一天,俄罗斯人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掉它的缺陷,并能够将它改进得适应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军事需求,通过各方面综合比较,感觉到适合装备部队,那仍然会让它上位。

总之,在军事装备方面,只求最好用,不求最好看!


戴钢盔的ZZZ


苏47具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机动能力和超机动能力,作战能力非常出色,0半径机动,0半径筋斗,80年代的5代机就是放到现在也是“杠杠滴”,没有服役大概是因为设计太超前,花哨的东西太多,让喜欢“傻大黑粗”的“战斗民族”对他不感冒。最重要的原因苏霍伊单方面认为,这么好的飞机就应该采购,没有给军方面子,也没有找点机会拉拉关系,被淘汰也是正常的,直白一点就是苏霍伊关系不够硬,导致可以碾压竞争对手的5代机夭折,俄罗斯想重起“金雕”,几乎不可能,航母还没修好呢,造飞机?开玩笑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