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用3600颗手榴弹消灭山崎,现实吗?《亮剑》算不算神剧?

胡文钦


《亮剑》里李云龙率领独立团在李家坡全歼山崎大队500多人的原型是冈崎大队。此战时百团大战第三阶段最大的一次攻坚战——关家垴战斗。电视剧中,李云龙是通过土工作业,一直挖到距离敌人30米处。然后,李云龙是让1营把3600颗手榴弹全部扔出去,全团再一个冲锋,解决了战斗。这作战计划看似很好,但是却没有实现的可能。

关家垴战斗是在1940年10月30日-31日,就当时的状况,八路军是下了很大决心,集合了3个旅2个团,共计8个团1万余人来围攻冈崎大队。

就如此重要的战斗,独立团可以投入3600颗手榴弹是比较现实的。当时,我军各种武器都很缺,轻重机枪、子弹、迫击炮、炮弹等都很少。可是,相比之下,最不缺的就是手榴弹了,没有枪的战士上战场都会配备有手榴弹。关家垴战斗时,我军共计牺牲2000余人,都没能全歼冈崎大队。如果此办法真的可行的话,既能少牺牲很多战士,又能很快结束战斗。所以,如果李云龙想要,八路军总部再批给独立团3600颗手榴弹都是可以的。

电视剧中,李云龙说女人都能将手榴弹扔到30米远,真的那么容易吗?现在常用的手榴弹大概在300-600克范围内,解放军男兵扔手榴弹扔到30多米是合格,达到四五十米都是很厉害的。而在实战中,由于体力、地形等影响,就不会比平时训练时扔的远。30米是个什么概念呢,要知道篮球场长度是28米。标准的男子用篮球是600-650克,小编(男,正值壮年,130多斤)今天试了试,只能扔到26米左右。

据一名老兵将,抗战时八路军用的手榴弹标准重量是750克,足有1斤半。不管是《亮剑》中的李家坡,还是真实的关家垴,地形都不利于我军,扔手榴弹的距离又会大打折扣。再考虑到抗战时期,八路军的物资很匮乏,士兵应该很难吃饱饭,力气也会相应地减少一些。

《亮剑》中,鬼子的阵地是环形阵地。如果真的能够将这些手榴弹扔进敌人工事中,会给敌人以极大杀伤。独立团全团再冲锋以下,就可全歼山崎大队。而真实的关家垴战斗中,敌人的阵型是立体式的。鬼子们将他们占据的窑洞挖通,有“猫耳洞”。即使将手榴弹扔进去,但由于鬼子阵地的防御作用,很多手榴弹扔进去也不会有任何杀伤。鬼子的这种方法被我军借鉴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派上了用场。

李云龙的这种方法不适合于实战。《亮剑》虽然有所夸张,但是仍然是一部优秀抗战剧,并不是抗日神剧。电视剧中,有的情节夸张一些,是为了艺术化,这都是可以的。《亮剑》中的情节远比那些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要真实得多。


历史新见解


李云龙全歼山崎大队这场战斗史称关家垴战斗!事实并非如此!亮剑虽然拍的我军抗日的艰苦卓绝但有失实,所以有些人把亮剑归为神剧

关家垴战斗是日军在山西扫荡时日军36师团所部冈崎支队(不是山崎)500人,无意中发现并摧毁我军黄涯洞兵工厂和野战医院,彭总集结我八路军129师下辖385.386旅各一部二万余人围歼冈崎支队。由于我军战术和武器上的落后,激战一天后,在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前无奈撤出战斗,以我军伤亡2300余人,敌方伤亡149人。这是百团大战三阶段一场耻辱之战也是彭总在抗战时期的痛。所以抗日战争都是靠老一辈英雄们用血肉之躯打出来的,不是电视剧中以一挡十,手撕鬼子这么容易……


枫桥夜泊54321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的木柄手榴弹除了从德国进口M24手榴弹,最著名的是国产仿M24手榴弹,也叫“巩式”手榴弹。这种手榴弹减小了M24的长度、重量,使之更适合中国士兵的体力特点,但是相应的威力也略有减弱,主要是减小了装药量所致。单枚杀伤范围最大可超过100平米,威力很不错。其余国军各正规兵工厂生产的基本大同小异,威力大小不一。主要是取决于装药量和装药种类不同造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边区造”。这里面花样就太多了。铸造是否精良、表面是否有预制破片槽、装药量多少、装药种类等等因素造成了边区造手榴弹差异太大。比如有一段时间炸药缺乏,只能填装黑火药,加之弹体材料铸造质量差,造成爆炸威力极小。弹体爆炸后几乎不碎裂,也就是后来传说的“边区造”一炸两半的故事来源.

其实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我方装备较差,很多手雷只能是照葫芦画瓢,仿照战利品制作,其中很多地方也比较粗糙,威力也比较有限,但是就是这样,很多战士还是没有机会揣几颗手榴弹上战场,因为尽管制造工艺不咋地,但是总比大刀长矛好多了,大家或许还记得《亮剑》中的李云龙曾经向后勤要手榴弹,好说歹说才要了几箱,可见当时手雷在战场上多么稀缺。

那么回头咱们讨论一下,边区造的手榴弹就算威力不行,爆炸只是两半,伤亡半径比较小,发挥出你们无限的想象力。三千六百颗手榴弹爆炸成两半,那就是7200颗弹片,想想当时的情况,山崎大队的人马不可能都是分散开来布置的,而且从剧中观察,李云龙部扔出的手榴弹而是从四面八方,但是掉落的位置可是比较集中,这就应了一句话,把力量集中在一点爆发出去,那是多大的威力呢,所以我作为一个影视领域的创作者,还有作为一个观众,我的想法是,3600颗手榴弹不是夸张。而且抗日战争时期,对于我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时期,所以很多导演也是尽全力的去还原当年抗战的情景,所以夸大的成分就显得很小。


神鬼齐航


李云龙用3600颗手榴弹消灭山崎很现实。

事情发生在李家坡之战(历史上称关家垴之战)当时负责主攻的772团程瞎子部队,进攻守在李家坡的山崎大队接连失利,而且伤亡惨重,作为程瞎子的上级386旅的旅长将程瞎子换下,换上了李云龙。

李云龙观察了李家坡地形,李家坡地形狭小全团1000多号人不可能全部投入战斗,如果一个连一个连的上那是添油战术(程瞎子就这么干的),而后李云龙决定采用土工作业,将防线阵地掘进距离敌人30米出,用手榴弹招呼鬼子。



而李云龙全团一共1000多号人,具体应该是1500左右,而全团每个人有两个手榴弹,全团加起来一共有3000颗,而再次之前李云龙又去兵工厂拿了20箱,而一箱手榴弹的标准是30颗,20箱也就是600颗,加上李云龙团的总共3600,所以是现实的。


可能有人会认为当时八路军那么穷,子弹都是按量打,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手榴弹,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虽然说八路军子弹稀缺,但是手榴弹相比于子弹制作简单,据史料记载一天就能生产几千颗手榴弹,所以手榴弹是不缺的。

《亮剑》是神剧吗?

亮剑还是比较接近与历史的,很多战役都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变,只不过在原来基础上做了修改,用了夸张的手法,毕竟电视剧就是给观众看的,让观众看的舒心。



汤里放药


首先说电视剧《亮剑》是一部很好的抗战电视剧,一没有手撕鬼子,二没有飞身上房,三没有加特林机枪,当然不算是神剧了!

即便是这样,剧中不合乎情理的地方仍是大有存在。

在此我只说一点,这就是那场李家坡之战!

我在此所说的李家坡之战,不是指的那3600颗手榴弹的问题。

3600颗手榴弹,即便是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一下子拿出如此多的手榴弹,即便是夸张一点,道理上还是能够说得通的。

而我在此说的是李云龙指挥的掘地前进、把壕沟掘进离日本军队很近进行投弹的事情。

说真的,在2005年我第一次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坑道作业的情节就不认可。

那么在我军战史上有没有挖壕沟或者地道进行对地攻击的事情呢?

当然是有的!

但这要有充分的时间,而且还要没有外在的威胁的情况之下才能进行。

李家坡战斗进行的那样激烈,而且鬼子的援兵正在赶往这里,时间是相当紧迫的。

如不赶紧速战速决、快速歼敌,那么后果将是严重的。

因此,这种拖沓的、用时过长的坑道作业是不适合李家坡那场战斗的。

电视剧相信大家也都看过了,从李云龙换下程瞎子到结束战斗没有用多长时间。

那么仅仅是坑道作业的时间要需要多长时间呢?

第一,从八路军出发阵地到鬼子的阵地前面的50米,至少也得三百多米远吧?

首先要挖一条纵向的坑道,到鬼子阵地前面时在挖一条横向的T字型环形坑道,这样才有利于兵力展开。

第二,这三百米的坑道八路军当然是不能把兵力一字排开分工分段进行作业,肯定是只有一个人或者数人进行,因为兵力再多也施展不开。

第三,如果按深1·7米、宽80公分、长300米的话,得出的土方数是408方,如果按一个人作业的话,每人每天昼夜不停的按30立方土计算的话,那么要挖完这408立方土就得需要13天。

因为人多了施展不开,只能这样算。

撇开这些不说,就按剧中李云龙所说的掘进50米投弹也同样说不通。

如果在事先就有环形坑道的情况之下,战士们每人一把铁锨掘地前进,50米的距离仍是一段不小的工程量,山西省的土质是相当坚硬的,如果按每人每小时2立方米的速度进行的话,仍需要进行25个小时(事实上是每人一小时根本就挖不到两立方土)。


因此,进行坑道作业、掘地前进,进行投弹是不可能的,因为战斗状况给予的时间不允许。

25个小时,敌人的援兵早就赶到这里了,李云龙还有那个心烦。

不管是小说作家也好,还是电视编导也好,在拍电视剧时最好是多进行一下实地考察和研究,如果一味的进行哗众取宠、不切合实际的胡编乱造,将来贻笑大方的是自己。


东方评史


用三千六百颗手榴弹歼灭日军山崎大队,这就属于编剧的想像了。

按照电视剧所描写,是一营打主攻,一营三百余人(百团大战时八跆军三三编制,一个营三百余人),如果成散兵形横队展开部队,一个人投十颗手榴弹,三百六十人就是三千六百颗手榴弹,然而编剧忘了,李云龙是挖纵向攻击堑壕迫近敌前沿阵地,一营在纵向攻击堑壕中排出的是纵向攻击队形,也就是说能把手榴弹投入日军工事的只有排在纵向攻击队形前边的几个人,就算当时挖了十条纵向攻击堑壕,那排在堑壕前边的也不会超出三十个人,靠三十个人投三千六百颗手榴弹等于是开玩笑,不但耗时长贻误战机,而且三十几个人也没有连续投一百多颗手榴弹的体力。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日军的一个大队有多少人,日军一个标准的大队是1100人,有30人的大队部,运输中队的110人,四个上面说的中队(每个中队180人), 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 一个55人的炮排,加强大队还有一个122人的炮兵连。

而且日军的装备和作战能力远胜于我军,在以往的战场上,想要吃掉日军的一个大队,常常需要调动师旅级的作战单位,或者几个团合作才有可能做到,李云龙只有一个团,想要吃掉山崎大队,首先在数量上就不可能。

再说说3600颗手榴弹,我们也别计较一个团能不能拥有3600颗手榴弹,李云龙是谁,意大利炮都有了,有3600颗手榴弹也不是难事。

我要说的是,如何把这3600颗手榴弹投出去,而且能保证大部分都落在敌人的防御工事上。李云龙虽然有一个团,但进攻的时候不可能把一个团全部拉上去,这种密集的冲锋只能被敌人当成活靶子。电视剧里也是以一个营为单位,向山崎大队发起进攻的,但一个营三百多号人,也不可能全部铺开冲到最前面,要不然还是活靶子,能有一个连冲在最前面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连大概一百多个人,在短时间内把3600颗手榴弹一口气投出去,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算李云龙的部队天天都能吃到日本罐头,个个力大无穷,但是3600颗手榴弹,又有几颗能落到敌人的阵地上,能起到作用的又能有几颗,而且手榴弹的真实威力也没有神剧中演的那么大,何况八路军的手榴弹大部分还是老百姓用土办法自己制造的。所以说用3600颗手榴弹消灭山崎大队根本不可能,用3600发炮弹还差不多。


老猫说事儿


电视剧中,对于李家坡之战描述的不详细。作为《亮剑》原著粉,我来给大家分析下李云龙战术的严谨性。

首先,山崎大队在李家坡的布阵很有特点。

李家坡这个地形跟《血战钢锯岭》的地形差不对,只是钢锯岭是彻底垂直的断崖,李家坡是有坡度的。不过,日军战术一样,都是放人上来以后,再打。

李家坡虽然叫“坡”,其实李家坡高地顶端是平面圆台。只有在山坡平台的棱线部,才能看见坡下面的情况。按照常规布局,日军应该把阵地设置在平台边缘的棱线部,居高临下射击仰攻的八路军。

可是,冈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野战专家,他却把环形工事建在了顶部圆台中央!这样的布局有两个优势。第一,避开了我军直射火力,我军要想攻击日军,只能爬到平台边缘。我军只要露头,就会被鬼子狙击手“点名”。而且,我军能够进行曲射的迫击炮太少,无法压制日军火力。第二,平台棱线部长度有限,每次只能允许一个连兵力展开,日军可以集中火力压制我军冲锋。

(很多人被这个场景误导了,日军并不是在顶部边缘布阵。)

其次,李云龙的手榴弹战术是可行的。

面对这样的地形,有经验的指导员都知道应该使用手榴弹压制日军火力。

原著中,李云龙曾向撤下来的一位营长咨询,从山坡边缘到日军共事有多远。这位营长马上明白李云龙想用手榴弹压制日军火力。营长说这个距离太远---80米!在这个距离,手榴弹是无论如何扔不过去的。八路军要是站起身子冲锋,如此长的攻击距离,还没有火力压制掩护,真是等于送死。也是因此,前面参加攻击的几个主力团,伤亡过半,都被山崎大队打的失去了攻击能力。

不过,李云龙脑子活,想起了土攻作业。而且,李云龙还布置了火力,配合土攻作业。第一,让师属炮兵营吸引日军迫击炮火力。第二,用重机枪组成火力网,不让日军飞机俯冲轰炸。因为坡顶是平地,不用担心日军直射火力,只要防范好日军曲射火力就行了。

尽管做好了布置,当日军发现八路军在土攻作业时,一轮炮击炮下去,李云龙部负责土工作业的战士依然伤亡几十人。幸好,八路军的炮火还击,吸引了日军迫击炮火力。土攻作业才顺利完成,将阵地向前推进50米。

最后,李云龙也不是完全靠3600颗手榴弹消灭了山崎大队。

李云龙对冲锋做了严密的部署。

第一,让一营360人每人必须在两分钟内扔出去10颗手榴弹。同时,一营长也做了调整,让战士延时两三秒再扔,务必让手榴弹凌空爆炸,让日军找不到安全死角,躲都没法躲。也是因此,第一轮手榴弹扔出去,很多日军直接被凌空爆炸的手榴弹炸死了。

第二,李云龙组织了一支20人的机枪敢死队,将全团所有轻机枪都集中起来。每人都把轻机枪挂到胸前当冲锋枪使用。当手榴弹扔完以后,机枪敢死队马上发起冲锋。同时,后面的人紧随其后,随时准备拿起牺牲战友的机枪,继续冲锋。

正是这3600颗手榴弹,加上20支机枪的冲锋,让独立团冲进了日军环形工事。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战后,负责打头阵,压制日军火力的20人组成的机枪敢死队,全部阵亡!

在原著中,李云龙的战术,结合了李家坡阵地特点,并组织机枪火力压制和冲锋,这才攻入日军阵地。所以,《亮剑》不算神剧。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解放军战史中记载是刘伯承想出来的,见硬冲上去伤亡大,用这种方式接近伤亡小。另外李云龙受楚云飞约去酒家歼灭日军,真实的是左权牺牲,是由一支日军组成的特种部门叫益子挺进队,紧追着八路军总部,并电台通知附近日军追赶所至。后来得知益子挺进所搞庆功宴,八路军总部组成一支便衣队,到该酒家扮服务员用匕首将益子挺进队成员杀死,后日军得知这一便衣队后,怕再受报复将剩下没去的队员解散,重回各自中队。所以李云龙这一角色是多位有名战将组合形成,并附有我军有名战例归集在李云龙身上,为的是吸引读者。所以你对这一剧要是认真就错了。


想143149332


《亮剑》这部抗战剧在如今的抗战剧中真可以称得上是良心剧。因为制作用心,符合抗战的实际背景。所以,很多观众都为其拍手叫好,收视率也是狂飙突进。但也有小伙伴质疑,觉得它也是神剧,因为攻打山崎大队的时候,李云龙曾动用了3600颗手榴弹歼敌。觉得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这个条件。那么用3600颗手榴弹消灭山崎大队,现实中可能视线吗?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事情!


剧中的山崎大队,由于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当时我军的兵工厂。所以对其悍然发起了进攻,当时由于是赵刚前去旅不开的会,所以没能拿下这个任务,为此还被李云龙一顿臭骂。当时七七一团的程瞎子拿下了这个任务,可是由于距离敌人太远。虽攻击多次,伤亡惨重,但是仍旧没有拿下李家坡。山崎大队依旧肆无忌惮。

轮到李云龙的时候,李云龙采用了土工昨夜的方式,向前推进了50米,打算用手榴弹进行攻击。然后一营360人每人发放10颗手榴弹,一共就是3600颗。李云龙要求战士们在3分钟之内必须将这些手榴弹全部的扔到敌人阵地上去。果不其然,3600颗手榴弹朝着山崎大队的阵地飞去。一时间,对方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

可是,那可是3600颗手榴弹啊,真的能那样用吗?其实,当时战士们用的手榴弹都是边区造,并不是日军的香瓜手雷。而我们的兵工厂在那时对于这种边区造的弹药产量是很大的,可以供应当时部队需求。全团2000人拥有3600颗手榴弹并不算多。所以这是有可能的。



另一方面,就算军队的库存不够。那各位小伙伴想想,山崎大队攻击的是什么地方?那是我军的兵工厂啊!所以,各种弹药那是源源不断啊!为了保证兵工厂免遭山崎大队的破坏,就算是拿出3600颗手榴弹也是小菜一碟啊!更何况,独立团的任务不是打退山崎大队,而是消灭他。用这么多的手榴弹歼敌数百人,那也是可能的!

所以,小编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虽然当时我军的装备简陋。但是已经向正规军的方向发展,配备的兵工厂虽然难以制造火力强大,技术先进的武器,但是普通的武器还是可以供应的。3600颗手榴弹歼敌这种事情并不是不可能的!不过,想想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战士,要是早早就让李云龙上去的话,会不会避免伤亡呢?欢迎留言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