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帶著情步具有不同色調的夜,共造了漢民族唐宋抒情文學的寶塔

詞是一種夜文學。“在藝術作品中,各民族留下了他們的最豐富的見解和思想;美的藝術對於瞭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把鑰匙,而且對於許多民族來說,是唯一的鑰匙

。”唐宋詞作為漢民族在特定時期創作的文學藝術作品,帶有濃重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漢民族在彼時的審美心理表現。在唐宋,詩文佔盡了主要的明心見志的文學舞臺,詞將她的藝術觸角伸向了夜的空間和情的釀造、分流淵源。中國人長期的農業式封閉統治方式,形成壓抑與宣洩不能合理調配的心理機制。壓抑使情火更烈,唐宋詞人找到了詞,也找到了夜。詞帶著情步具有不同色調的夜,共造了漢民族唐宋抒情文學的寶塔。

詞帶著情步具有不同色調的夜,共造了漢民族唐宋抒情文學的寶塔

夜色

人稱“花間鼻祖”的溫庭的詞是小夜曲,日本人青山宏所著《唐宋詞研究》經過認真統計,發現溫庭筠詞所表現的時間大半是夜晚或黎明,他的《花間集》中所收66首詞,有36首以夜作為寫景抒情人物活動的時間標誌,約佔54%;韋莊《花間集》所收48首詞中,有36首,約佔75%,孫光憲60首詞中,有36首,約佔60%;李37首詞中,有26首,約佔70%;顧55首詞中,有30首,約佔54%。沿著青山宏先生的思路,我們大致查訪了唐宋詞的其他篇章,發現不唯花間詞人如此,敦煌曲子詞、南唐詞、婉約詞、豪放詞、風雅詞、抗戰詞、遺民詞都以極大的精力去寫夜景、夜間發生的事情,夜間所產生的情與思。由此可見,詞為夜文學確實名副其實。有夜就有月,詞人的行為順理成章,無需強釋。詞人寫夜景及夜生活體驗,對於寫景來說,夜景有其美的存在,由此可展衍出許多富於神聖色彩的主題。

詞帶著情步具有不同色調的夜,共造了漢民族唐宋抒情文學的寶塔

夜景

對於夜生活來說,夜靜可以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獨對中天明月”、“夢裡貪歡”是較為自由的思想境地,因而不論什麼樣的情和志,都可在靜夜中生髮,夜場景又是異性互戀的時間鏈,燈紅酒綠,細腰舞容,檀口妙音,彩袖殷勤,充分體現了唐宋人夜生活的充實與浪漫。以此而論,唐宋詞寫夜及夜生活就成為必然。傳統精神文化的積澱。中國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將人們帶入了崇拜大自然的理想圈裡,因此,在生活中賦予大自然許多神秘的話題,並在行動上表現出無限的崇敬。《山海經》將月亮神化,認為是帝俊妻常羲所生,且有十二個之多;封建帝王有朝日夕月的祭祀大典;戰國楚人祭神,月神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周易》解八卦,以坎為月;《廣雅》釋夜光為月;另外,廣寒宮與嫦娥奔月之說、中秋賞月之舉、蟾宮折桂之譽,均將人類崇月行為虛實相間的文學化、傳統化,形成了頗有影響的習俗。

詞帶著情步具有不同色調的夜,共造了漢民族唐宋抒情文學的寶塔

月亮景色

古人因此也就創作出了許多詠寫月亮的作品,《月賦》力陳“白露暖空,素月流天”,“增華臺室,揚採軒宮”“升清質之悠悠,降澂輝之藹藹”,賦予月以高潔、純美之品格初唐詩較多地使用月象創意,盛唐李白尤以喜月賦月著稱,王維、杜甫等其他詩人及其作品亦不乏詠月之作。詩入盛唐可謂盛與醇矣。唐宋詞人正站立於如此豐厚的文學遺產建築之上,融古體詩、近體詩、賦、文於一體,集新成之創作體式,使月象在詞篇中得以全面的啟動,構築了詞人心靈與物態有機摻和的理想三維立體視感境域,滿足了在超高壓的漫長黑暗道里苟延殘喘的一代乃至數代詞人及讀者心緒的自由滾動需求,使詞體文學躋身於中國文學史的行列。

詞帶著情步具有不同色調的夜,共造了漢民族唐宋抒情文學的寶塔

月亮夜景

對自然美的體認。起初“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將人類導入盲目服從、盲目崇拜、愚昧無知的區界,人成了天和自然的附庸,束手無策,被動受困,理性與感知成了僵化的木乃伊,只能在穹廬似的天地間乏力地蠕動。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對自身及外界均有著不同程度的認識,天人之際得以較為正確地解釋,人不再被天苦苦地圍困在混沌的伊甸園裡。人能走出昏黃的認識冥界,在於他能以智的眼光審視自然界的美。這時人類不再是被動的囚犯,而是居於主動地位的宰牧。人類在主動地吮吸大自然的乳汁之後,開始了對它的美的體認。自從六朝人自覺刻畫山水等自然之美后,中國人便進入了大量體認自然美的創作階段。作為太陰之精的月亮,其變化的不同姿態,不再使人們有無窮無盡的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恐懼,相反卻盡情地將其姿色攏入創作的整體之中。

詞帶著情步具有不同色調的夜,共造了漢民族唐宋抒情文學的寶塔

月亮夜景

唐宋人多情亦多思,進一步推動了思維科學的發展,辛棄疾可以寫出“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木蘭花慢》)的問月佳作。人類能夠體認到月亮的美,是因為月亮本身蘊含著美,“永遠發明某種美的東西,是一個神聖的心靈的標誌”。唐宋人的神聖心靈對月亮美的發現,充分地顯示了月亮諸多方面,從不同的變化中掐住了認知美感的示象,使月象很好地服務於創作者的目的,顯現了月亮的善與美,通過雕像式的藝術活動展示創作者的心理活動,把不同的情感附著在月象的不同神色和姿勢上,這就是“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觀的形象。藝術要把兩方面調和成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

詞帶著情步具有不同色調的夜,共造了漢民族唐宋抒情文學的寶塔

城市月象

唐宋詞人之所以要用千變萬化之筆寫盡月的姿色,意即在此。對異性的追戀。陰陽五行,飲食男女,構成了人類生命得以延續的宇宙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充分地展示了追尋生命意識的文學理念,杜甫的《月夜》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鬢溼,清輝玉臂寒。何時依虛幌,雙照淚痕幹”,便是寄託作者對妻兒老小刻骨銘心的思念。李商隱更是面對異性,有心急如焚的迫切之感,“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因追戀異性無可滿足而到達了呼天搶地的境界。《香奩集》是時人在感情飢渴之時,與六朝宮體詩文相呼應,極力展示女性之美的結晶。《花間集》則踵事增華,公開宣稱創作要“奪春豔以爭鮮”,將綺筵公子與繡幌佳人的靈魂與行動描摹得淋漓酣暢。

詞帶著情步具有不同色調的夜,共造了漢民族唐宋抒情文學的寶塔

城市月象

宋代人的人性在此基礎上有了更大程度的覺醒,不論男女,均懷著熱烈的情感與企盼,極高程度地以詞體文學以及其他通俗文學,表現出了對異性的關注。李清照、朱淑真等女詞人的創作無不含有濃烈的情思,男性詞人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創作中,更多地飽含著濃厚的情慾。中國古人的意識主要是男性意識,其中始終滲透著對女性的追戀,許多古代巖畫、雕塑有女陰形狀,古書亦有崇拜女性生殖的記載,因而給許多自然物象賦予女性的某些特點。據考證,在古代,月神、月宮仙子多由女性角色扮演,還視鬼為女性,其月精為鬼,因此月亮就是女性,月宮中的蛙也是女陰形象,“處處之紅樓夜月”中的“夜月”就是女性,“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則以比興的手法,把月亮比作女性,以月亮指女性由此可見一斑。李白詩中的月亮亦多指女性。宋代人對女性熱戀的程度更高,由此造就了宋代青樓館業的高度發達。新聲巧笑的主體是女性,按管調絃的主體也是女性,因而又帶來了教坊業的發展。

詞帶著情步具有不同色調的夜,共造了漢民族唐宋抒情文學的寶塔

月象意境

酒樓業的發達也與人們對女性的追戀有關。道觀的興盛與紅火熱鬧也與女性有關。因為這些地方的女性可謂“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對文人才士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從而孕育了詞的進一步發達。女性成了天地間的月亮,文人則將對女性的垂青,變成了對月亮的大量吟詠,以至於由專門化抒情變成了普泛化的抒情,《詩經》中寫由喜愛對方再進一步地發展為喜愛對方贈送的彤管,亦是同樣的創作初級意念。詩歌美學創造的進一步完善。王昌齡說:“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三境之中,形似之外,情境、意境也很重要。

詞帶著情步具有不同色調的夜,共造了漢民族唐宋抒情文學的寶塔

月象意境

一部唐詩可謂是物境、情境與意境結合的完美實踐唐宋詞在唐詩的詩美創造上又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即能在三境之外,特重天境的設計。歐陽修以尹維詩“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溫庭筠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賈島詩“怪禽啼曠野,落日恐人行”作為例子,認為這幾句詩達到了“天容時態,融和蕩”且是“狀難寫之景,含不盡之意”的境界。細析其論,終發現三人之詩中分別以“夕陽”、“茅店月”“落日等表現天境的物象與地境物象的完美結合。宋人將其理論化,說明了宋人對天境物象的重視。唐宋詞在天境的創設上,又偏重於月象的攝取,意在以月亮的陰柔特性,創造與陽剛之美相對應的陰柔之美月亮的恬靜、柔和,多姿多態的形態變化,富於著色的素潔,出沒時序多樣的特殊點,濃淡各異的光彩反射,易於寄託各種不同情思,均成了陰柔之美的良好載體。

詞帶著情步具有不同色調的夜,共造了漢民族唐宋抒情文學的寶塔

月亮意境

唐詩獨重陽剛之美,在整個古代藝術長廊的天平上,如砝碼積於一側,失去了平衡。唐宋詞以其風神特起的陰柔之美,托起了傾斜的藝術天平,填補了長期缺乏陰柔之美的空白。唐宋詞成功地創造了陰柔之美,是對詩美創造的進一步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