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传统绘画题材漫谈系列之三十五

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的源头,而艺术性置换实用性而诞生的赏石文化在文明史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而后在唐宋时期由于文人雅好和追捧而登峰造极,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中一脉绵延不绝的独特风景线。在赏石文化中,米芾是一个旗帜性的怪咖人物,据传瘦漏透皱的“相石四法”就是此君提出的观赏石的美学评价系统,而他的拜石之举更是成为赏石史上道的佳话,《宋史》中三言两语地记载道:

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宋叶梦得所著的《石林燕语》中记载的更详细:

米芾诙谐好奇……知无为军 ,初入州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我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清 张熊 《石丈图》

玩的这样嗨,还玩出了一派新天地,确实难得。这种佳话就像倪瓒那种无以复加的洁癖而诞生了 这一传统绘画的样式一样,米芾的这种怪癖也随之演绎出一幕拜石图的传奇。据说米芾本人还亲自画了一幅拜石图,可惜这幅作品如今已不复见,其风采只能从米芾的《珊瑚帖》和《研山铭》中可揣测一二,想必当是高古不羁的范儿吧。

石兄也高,石丈也罢。米芾所拜的石头,言之凿凿地供奉在无为的米公祠内。而这样的故事在文人墨客的吟咏下更赋予了多重的文化色彩,米芾的好友周少隐曾赋诗一首:

唤钱作兄真可怜,唤石作兄无乃贤。

望尘雅拜良可笑,米公拜石不同调。

乾隆版《无为县志》辑录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比如明代何景明的《米知军拜石图》:“节比岩岩志比坚,冠裳下拜也堪怜。此意世人谁解得,至今空羡米家颠。”清代常廷璧作的《石丈》一诗:“拜石成遗事,山高与水长。亭亭风月下,千古忆襄阳。生无孤洁癖,再拜亦徒劳。但得南宫意,何须定折腰。吁嗟米老去,寂寞少知音。不敢效袍笏,恐悲石丈心。一拜留芳迹,盛名天下传。殷勤问石丈,谁继米家颠。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南宋 陈居中(款) 《米芾拜石图》

其实,继米家颠的历代不乏其人,各类竹石图、兰石图之类的佳构在文人画中层出不穷地展示出这样的爱石基因,而从米芾拜石演绎出的拜石图更是一种最直接的例证。南宋陈居中款的《米芾拜石图》也许可能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拜石图,这幅颇具宋画典雅特质的作品,庭院中米芾身着官服,对着一块巨石行朝拜之礼仪,身后有两位手执纨扇的侍女紧随其后,画面的一角还有两位童子似乎在交流着什么,这种构图既将米芾拜石的雅趣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同时又带有一种世俗的家庭生活气息,有种妙趣横生的温婉气质。而明代陈洪绶的《米癫拜石图》和《米芾拜石图》这两幅作品当是确凿的这种题材的经典佳构,这两幅作品的作品具有鲜明的陈洪绶特点,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糅合了唐画之韵、宋画之理、元画之格等特点,线条、色彩、布局上的表现力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画面中的人物略带变形夸张,而主次人物之间的大小之比更突出了米芾这个主角的光环,身边的侍从等人的神态各异,赋予了画面整体上的一种变化感和层次感,从而使高古奇骇的人物与峻嶒奇崛的石头之间在相互呼应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平衡,画面主题与画面语言达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明 陈洪绶 《米颠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明 陈洪绶 《米芾拜石图 》

自明以降,受陈洪绶人物画的影响,清人创作的拜石图不少在整体风格上延续发展了陈洪绶的作品风格,尤其是以任熊、任薰兄弟和蒋莲等人在人物画的创作中受陈洪绶的影响极为明显。就拜石图而言,任熊和任薰兄弟俩的《米芾拜石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色彩的运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陈洪绶风格的遗韵,略带变形夸张的图式与米芾放纵不羁的气质暗中合拍,极具装饰性的画面风格将米芾拜石的仪式感很好地诠释出来。而蒋莲更是一生俯首拜老莲,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对陈洪绶陈老莲的推崇之意,他所创作的《拜石图》在人物的刻画上显然深度借鉴了陈洪绶的笔墨线条的趣味。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清代画家创作拜石图显然更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采和艺术风格,比如曾师从任熊、任薰兄弟的任伯年在这方面就打破了这种笔墨相随的艺术特点,从他创作的《拜石图》《米芾拜石图》等来看,显然更多地融合了写意的笔法,这种笔法的运用在笔墨特点上更具有抒情性,也使得整个画面构成和笔墨运用上更具有文人画的旨趣。

高其佩的指画《拜石图》在主题表达上更是别具一格,指头代笔让整个画面在粗犷中显示出独具一格的特色,舍弃了细节上的精雕细琢而代之以更放逸奇纵的线条组合,删繁就简,遗貌取神,将米芾拜石的内在精神特质更深度地展示出来。除此之外,清人颜元、黄山寿等人也创作过不同风格的拜石图,在文人情趣和世俗趣味之间力求一种雅俗共赏的审美平衡点。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清 任熊 《米芾拜石》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清 任薰 《米芾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清 蒋莲 《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清 任伯年 《米芾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清 任伯年 《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清 高其佩 《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清 颜元 《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清 黄山寿 《拜石图》

而延续明清时期的拜石图这一图式的画面所蕴含的内在意蕴,民国乃至近现代各位大家说创作的拜石图不胜枚举,将这一经典题材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比如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冯超然、方成等人都曾经创作过不少这类题材的作品,既有传承前人笔法的佳作,也有自出机枢的别出心裁之作,这些或繁或简的构图,或一本正经或戏谑不羁,将米芾拜石这一题材更生动有趣地展现在画面上,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并以此带来不同的美学感悟。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张大千 《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张大千 《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张大千 《米芾拜石》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齐白石 陈半丁 《米颠拜石》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李可染 《米颠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傅抱石 《米芾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冯超然 《米颠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方成 《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黄胄 《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刘旦宅 《米芾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王一亭 《拜石图》

拜石图|一拜留芳迹,自得其乐的雅好,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雅好成癖,米芾拜石这样的一种文人雅举而诞生的拜石图,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具有其独特的美学品格。为无益之事遣有生之涯,哪怕看上去荒诞不经,其实内在之中自有其不为人知的人生哲学的逻辑使然,匆匆而过的人生之旅,片刻的无意义的下意识之举,其实更深度地体现了东方的传统人生智慧,张弛有道,进退有度,快乐简单就好,在自得其乐中享受那种隐秘不彰的片刻悠闲与欢愉,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