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裝備之艦艇篇,藍嶺級兩棲指揮艦


"藍嶺"號兩棲指揮艦是美國海軍海上綜合作戰指揮能力最強的戰艦,為第7艦隊的旗艦。該艦舷號19,1967年2月27日動工建造,1969年1月4日下水,1970年11月14日服役。它是二戰以來設計的最大的指揮艦。在兩棲作戰中,能提供海、空、陸綜合指揮控制設施。

"藍嶺"號滿載排水量18372噸,艦長194米,寬25米,主甲板寬32.9米,航速23節, 16節航速時續航力為13000海里,艦員編制821人,指揮部人員190人。

製造商:費城海軍造船廠;紐波特紐斯造船 推進:兩臺鍋爐,一臺齒輪渦輪機, 速度:23節 船員:34名軍官,564名士兵

藍嶺級兩棲指揮艦為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提供艦隊指揮官的指揮和控制。

這些是1971年服役的,是僅有的最初為兩棲指揮艦設計的艦船。早期的兩棲指揮艦缺乏足夠的速度來跟上二十節的兩棲部隊。隨後,兩艘船都成為艦隊旗艦。藍嶺號於1979年成為第七艦隊的指揮艦,惠特尼山於1981年成為第二艦隊的指揮艦,並於2005年2月成為第六艦隊的指揮艦。

對於"藍嶺"號來說,首先值得-提的是近兩萬噸的排水量。較大的排水量使"藍嶺"號有足夠的甲板面積以佈置數量眾多的大型通訊天線,避免因天線配置密集而相互干擾;較大的排水量使"藍嶺"號有良好的適航性、較大的續航力和較強自持力,考慮到通信電子設備的飛速發展和作戰指揮需求的不斷提高,這一排水量也可以保證為今後的改進改裝提供較大的餘地。

"藍嶺"號的甲板佈置也比較特殊。上層建築集中配置在中部甲板,和煙囪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大型艦橋,上層建築的前部是一個大型四腳桅,後部是一個筒桅,上甲板尾部設有一個直升機起降甲板,可以停放一架中型直升機,但未設機庫,整個上甲板顯示很開闊、乾淨。


"藍嶺"號設計中總佈置方案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對使用中各種問題考慮得周密、細緻。為了減少電磁波的干擾,各種繫留裝置和補給裝置都儘量佈置在上甲板以下,上甲板表面配置有衛星通信天線和遠距離通用短波天線,為了避免工作時相互干擾,收發信天線分開佈置,艦首甲板大多安裝發信用天線,艦尾甲板安裝收信用天線;

為了保障兩棲作戰中指揮員離艦上岸的需要,在艦體中部甲板下有三個約佔艦體長度二分之一的突出部分,存放了3艘人員登陸艇和2艘車輛登陸艇,艦上還可以搭載700名登陸作戰人員及車輛;考慮到艦上載有艦隊指揮部及大量高級指揮人員,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和居住環境,全艦裝有200臺冷暖風機,艦上有5臺渦輪發電機組供空調使用;此外艦上還設有減搖水櫃。確保在高海況下艦體的平穩。

"藍嶺"號的艦載武備較少,最初僅有兩座八聯裝MK25"海麻雀"艦空導彈系統和兩座MK33雙聯裝76毫米艦炮,導彈和火炮均配置在上甲板的中部,以減少對指揮通信系統的影響。武器的裝載原則是重點考慮本部防禦,特別突出考慮對空防禦。使用原則是指揮艦的護衛任務由編隊內其它戰鬥艦艇負責,只要不對本艦構成直接威脅,一般不使用本艦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