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國潮化:加了傳統元素就是“國潮”嗎?

品牌國潮化:加了傳統元素就是“國潮”嗎?

品牌國潮化:加了傳統元素就是“國潮”嗎?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國潮”

“話題度與影響力都蓬勃向上的‘國潮’或許是打開年輕人購買能力的一劑妙藥。”仙鶴、朱雀、祥雲、博物館、園林等國潮元素的確越來越火,正逐漸出現在各類消費品中。但加了這些元素的產品,就可以稱作“國潮”嗎?

品牌國潮化:加了傳統元素就是“國潮”嗎?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國潮”

有觀點認為,單從時尚元素來區分算不算“國潮”產品未免有些狹隘,國潮的概念應為“新國貨”——即由新一代中國設計師們製作出來的,帶有時代潮流特質的新產品、新品牌。

目前市場上會將國內帶有“潮流設計”標籤的品牌、設計師品牌,以及一些主打懷舊和中國元素的文創品牌、產品,統一稱作“國潮”類產品。而這一概念在時尚行業人士的眼中也是“一千個人的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國潮”是一種現象,它的出現是綜合國力、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既表現出當前消費者的文化自覺和對本土文化元素的認同,也展現出其消費觀念的多元化、個性化。

品牌國潮化:加了傳統元素就是“國潮”嗎?

參與故宮文創開發的人士則指出,“國潮”應代表擁有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美學、中國精神的潮流趨勢。獨立品牌設計師李坤認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在與時尚產業結合時,可以作為素材、底蘊和精神,但仍需要創新變化,才能應對市場需求,尤其是年輕一代消費群體的需求變化。

所謂“國潮興起”,嚴格意義上來講也就是近兩三年的事情,不管是李寧提出“復古運動潮”,還是波司登的羽絨中高檔,現階段看起來其實都是“牆外開花牆內香”。

時下企業品牌提出“國潮”概念,可以令短期內話題度、美譽度都得到一定提升,但想要令“國潮”概念真正轉化為品牌口碑與實際效益,則並非一日之功。當下,企業品牌還是要回歸主業,繼續從設計、工藝、用戶需求把握上下功夫才行,而並非是炒作一個概念那麼簡單。

品牌國潮化:加了傳統元素就是“國潮”嗎?

精緻國潮是未來方向

“國潮”概念的“實火”不僅體現在來自於社會各界的話題討論度上,也反映在市場搜索與銷售數據上。尤其是2019年以來,在服裝、化妝品類消費品增長趨勢穩中略降的大背景下,帶著“國潮”標籤的時尚類別產品的關注度與銷售額卻有著“逆市”的表現。

品牌國潮化:加了傳統元素就是“國潮”嗎?

8月15日,某用戶量超1億的電商導購平臺發佈的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1至7月,該平臺“國潮”關鍵詞搜索量同比增長392.66%。其中,鞋類、服裝和美妝護膚品成為“國潮”銷售量最大的三大產品品類,貢獻了超過85.98%的銷售額。

其中,在搜索人群方面,90後和00後已成為拉動國潮消費的主力群體,為“國潮”貢獻了超過57.73%的購買力,95後則更是以25.8%的佔比成為國潮第一大消費群體。

“國潮”正成為在市場上擁有一定話題度且能夠影響年輕一族消費的重要時尚消費類別,但並非十全十美。新京報記者近期調查時發現,目前市場上有一些以“國潮設計”、“國貨之光”為賣點的產品,實際上在設計、質量、品牌內涵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短板。

國內知名獨立珠寶設計師龍梓嘉指出,一些生產商希望蹭熱度、賺快錢、搞抄襲,炮製出粗制濫造的低端“國潮”產品,並“妖魔化”國潮概念。在他看來,區別於那些“偽國潮”“低端國潮”,精緻“國潮”和高級“國潮”這兩大路線,才是未來設計師應該定位的發展方向。

步入2019年以後,不少曾經以“國潮”為特色的國內品牌、設計師品牌如李寧、太平鳥、波司登等,已經走出國門、多次參加四大時裝週的知名品牌,都在考量、嘗試如何跳出曾經的框架,思考如何創新才能“潮”得更有品質、更長久。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具有文化屬性加權的“國潮大IP”代表,譬如故宮開始更多的加入到“國潮”市場的開發,而他們除了圖謀以更多地創新、跨界來接近獲取年輕人市場外,更關鍵的一點則也是在思考該如何以文化IP的豐富、有趣的內涵,來助力、引導“國潮”產品、品牌的“下一季進階”。

品牌國潮化:加了傳統元素就是“國潮”嗎?

“國潮”復興,

這波趨勢你看懂了多少?

品牌國潮化:加了傳統元素就是“國潮”嗎?

文章來源:新京報、TheFashionShop服裝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