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26個安置房小區垃圾分類設施迎來改造“升級”

每日商報 通訊員 平帆 記者 範昱

隨著全市垃圾分類新規出臺,拱墅區也同步啟動了垃圾分類工作3年行動計劃,其中一項主要內容就是實現轄區348個生活小區分類設施、硬件全部提升。

昨天,記者從拱墅區城管局瞭解到,今年拱墅區率先啟動垃圾分類設施提升改造的26個安置房小區,目前已全部完成方案會審,預計11月初開工,12月底前全部完工。

具體如何改?拱墅區城管局工作人員說,總體將通過“三增三減”的改造模式,全力提升、更新、規範小區分類設施。

比如,增加特殊垃圾集置點,結合小區品位採用集裝箱模式、半圍擋模式的可移動、分類放的集置點;增加分類設施清洗點,減少異味和汙水;增加高標準可回收物網點,引導居民源頭精準分類。

同時,減少小區垃圾桶點位、數量,推進定時定點投放;減少分類設施公共資源佔用問題,考慮通過頂棚綠化、立面綠化的方式,提升分類設施的“顏值”和“品味”等。

標準是這樣的,但每個小區在推進時還是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量身定製”,注重功能的同時彰顯小區特色。比如,瓜山小區引入智能化、可視化、密閉化、可清洗化的智能垃圾櫃體,引入刷卡式定時定點投放的投放理念,接入cctv實現溯源功能,打造定點投放“未來已來”模式。

為什麼會選擇安置房小區開始試點?

拱墅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主要因為安置房小區相對較少,作為試點推進可以為後續的老舊小區、新建小區改造提供有益借鑑。另外,安置房小區的環衛設施確實也亟待提升,所以改造符合小區實際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