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核洩漏後,蘇聯的反應究竟如何?真如西方宣傳的一樣?

文|唐思

“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少的人,為挽救這麼多的人,而直面死亡,並做出了這麼偉大的犧牲!”

——切爾諾貝利消防員紀念碑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後,蘇聯的反應究竟如何?真如西方宣傳的一樣?

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後,由蘇聯士兵組成的“生物機器人”準備清除四號反應堆頂部的放射性碎片

第一批前往滅火的消防隊員並不知道是反應堆爆炸,他們還以為是一場普通火災。所以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就投入滅火,甚至還有消防隊員非常好奇地撿起地上的石墨觀看。28名消防隊員中的12人都先後死於癌症,但有16人活到了2006年。如果沒有他們,3號反應堆也極有可能爆炸。火災撲滅後,反應堆核心內的高溫鈾與水泥融化而成的岩漿有可能熔穿廠房底板進入地下,如果引起水蒸氣爆炸,那將引發全歐洲的災難。於是3名核電站的技術人員潛水進入4號反應堆被淹沒的地下室,打開排水閘門。這一工作幾乎就是一種自殺行為。數個月後,爐芯的放射性熔融物果然燒穿了樓板。幸運的是,由於這3位英雄的努力,水池中的放射性冷卻水早已排空。

這是兩例大家都知道的自我犧牲的事例。此後,更多的消防隊員、專家、工人和軍隊趕赴現場進行處置。如果沒有那種集中的機制,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人員調動,而這些救援人員的自我犧牲精神,也是成長於這種機制之下。

後來在屋頂清理核廢料的那些普通蘇聯士兵,更是可以用“可歌可泣”來形容。一開始,蘇聯動用了太空機器人處理核廢料,然而,設計中能在火星用幾年的機器人,在強輻射裡電路板也只撐了幾分鐘就全部報廢了。蘇聯的士兵給自己披上鉛皮當防護,就拿著鐵鏟衝上屋頂,用血肉之軀挑戰機器都受不了的輻射。4月27日早晨,蘇軍工程兵司令員塔拉克諾夫將軍在對部隊做最後的動員時,說了這麼一句話:“大家都清楚自己的任務了。每人上去鏟兩下就下來,不要超過40秒!我和政委先上去,然後是共產黨員,其他同志在後面跟著,注意安全。假期和黑海療養院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為了蘇維埃祖國!” 隨後,將軍和戰士們扛著鐵鏟,飛奔到屋頂,挖走一部分廢料,後面的人再不斷接替。在屋頂工作時,他們每個人都感到眼睛刺痛、嘴裡發苦。事後統計發現,他們壽命平均減少了10年,28人在當年去世。但他們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把幾噸重的核廢料迅速處理掉了!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後,蘇聯的反應究竟如何?真如西方宣傳的一樣?

1986 年4 月26 日,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後正在進行搶修,可以看到爆炸後的4 號反應堆。

即便是對事故負有直接責任的幾位核電站負責人,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專業人士,而並非人們通常認為的“惡人”。核電站前員工就認為前廠長維克多·布留哈諾夫(Viktor Bryukhanov)、總工程師尼古拉·福明(Nikolai Fomin)和副總工程師阿納託利·迪亞特洛夫(Nanatoly Dyatlov)“水平很高,很專業”。當然,由於他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後來被判嚴重失職。

蘇聯體制的集中高效性還表現在對事故處置的管理上。事故發生10小時之後,蘇聯中央政府就成立了應急臨時委員會,由部長會議主席(相當於總理)雷日科夫牽頭。當天20時,部長會議副主席(相當於副總理)謝爾比納到達切爾諾貝利,接管搶險領導權,同時啟動大規模疏散。考慮到蘇聯領土的廣袤性和當時交通工具的效率,這個反應已經是相當迅速了。當晚,雷日科夫和總參謀長阿赫羅梅耶夫元帥商議決定出動軍隊救援。而在4月26日全天,蘇聯氣象、水文、輻射和公共衛生監測部門迅速組成出動監測人員,在半徑1000公里內展開輻射環境監測,出動直升機500餘架次收集空氣樣本檢測輻射劑量,為蘇聯政府的疏散決策提供了基礎數據。4月27日早晨,蘇軍化學兵司令皮卡洛夫將軍率核防護部隊2600人搭乘400輛專用車輛乘運輸機、直升機飛抵事故現場。4月27日至5月6日,直升機向4號反應堆投下了5000多噸滅火材料。4月29日又成立以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為首的蘇共政治局應急行動小組,全權負責切爾諾貝利救災工作,每天召開兩次會議討論進展、佈置救援。5月2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利加喬夫和雷日科夫抵達切爾諾貝利,在切爾諾貝利區委大樓與設在此處的蘇聯政府臨時委員會現場辦公。此後,這個應急臨時委員會一直在切爾諾貝利辦公,實行領導成員輪流值班制度,部長會議副主席級(副總理級)的高級領導幹部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西拉耶夫、尤里·德米特里耶維奇·馬斯柳科夫、列夫·阿列克謝耶維奇·沃羅寧等在切爾諾貝利輪流值班,直至當年9月放射劑量穩定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