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則西的新生兒弟弟,讓你來了解一下試管嬰兒

1

緣分的事,無法做出解釋。

魏則西和互聯網結下了不解之緣。

三年前,魏則西在互聯網上留下了這樣的問題:你認為人性最大的“惡”是什麼?

作為家中獨子的魏則西,因為患有晚期滑膜肉瘤,在尋醫過程中,被互聯網上競價排名的搜索誤導,前往武警某醫院就醫,接受了一個據說可以保二十年的療法。

但是這個花費超過人民幣20萬元的所謂的癌症細胞療法,並未經過正規審批,效果也未經確認。進行治療的科室,是武警醫院一個被承包的科室。

當然,這個未經確認的治療方法,並不是只在互聯網上打廣告。所在的醫院是一家三甲醫院,提供治療的的醫生還上過中央電視臺,而且不止一次。三甲醫院,中央電視臺,這對魏則西和家人來說都是該治療方案的背書,讓魏家覺得這種治療真的能行。

不幸的是,2016 年4月12日,在留下那篇網文兩個月之後,魏則西因醫治無效去世,年僅22歲。

因為魏則西事件,很多事情有所改變。

國家有關部門緊急叫停細胞免疫療法的臨床應用。全國多家已經在收費使用細胞免疫療法的醫院,紛紛踩下剎車。

所涉及的互聯網公司,股價大掉。作為對魏則西事件的應對,該公司下線了上億條醫療信息,撤除了大量疾病搜索結果頁面中置頂的推廣內容。因此,“一個季度砍掉了20億的收入。

2016年7月,國家工商總局規定競價排名的搜索結果需要標明“廣告”字樣。

對於魏家來說,原本有一個獨子,現在啥子都沒有了。

2

2019年1月,有媒體報道說,在互聯網搜索中輸入“魏則西父母”,就會跳出很多有關試管嬰兒的信息。

這並不是空穴來風。

魏則西生前給父母留下遺言,希望父母希望他們再要一個孩子,替自己照顧他們。魏則西甚至給弟弟或妹妹的名字都起好了:魏擇西。看來,

魏則西希望能多有一些選擇,即便互聯網帶來的選擇已經很多

但是,魏則西去世的時候是22歲,只要推算一下,就知道魏母的年紀已經過了生育的黃金年齡,自然懷孕的可能性已經很低。根據網絡上的消息,父親魏海全在2017年帶妻子做過三次試管嬰兒,但都以失敗告終。

2018年暑假之後,魏母終於懷孕成功。因為消息有所洩漏,2019年年初“試管嬰兒”這個關鍵詞才與魏則西父母聯繫起來。

2019年9月,在中秋節之際,魏家試管嬰兒成功的新聞才正式出現,而此時寶寶已經出生了三個月。

魏家在經過三年之後,終於又可以“三人對明月”的方式慶祝中秋!

3

即便沒有“魏擇西”,很多人對試管嬰兒並不陌生。但是,“聽說過”並不等於瞭解。

對一件事情的的一知半解其實是最危險的事!

幾年前,魏則西在求醫的時候,通過網絡

搜索,產生對細胞治療技術的一知半解,把希望寄託在一個不可靠的治療技術上,結果是一場悲劇。其實,當時已經有一個真正有效的癌症免疫細胞治療技術:針對CD19的CAR-T治療。在魏則西去世一年之後,第一款CAR-T治療才在美國獲得批准。不過,CAR-T目前的適應症都還只是血液系統的癌症。

當年魏則西在使用“細胞治療”之前,也在北京的正規三甲醫院接受過正式的治療,那些醫院的醫生對魏家說:能做的都做了。如果沒有對細胞治療的一知半解,沒有盲目尋醫,雖然不會改變悲劇的結果,但是至少不會落入不靠譜治療的套路。

對於醫療過程中的誤入歧途,這裡沒有把鍋全都甩給患者的意思。但是,從患者的角度看,學會對醫療知識正確瞭解,簡直就是掌握了一項防身技能!

現在,魏家的試管嬰兒獲得成功,是一個喜劇,也讓試管嬰兒再次成為一個熱詞。但是,希望藉此機會,大家對試管嬰兒能獲得一個比較深度的瞭解,而不是一知半解。

對於有不孕不育問題的人,只有清楚瞭解了試管嬰兒技術,才不會誤入歧途,盲目地隨便找一個機構。

魏则西的新生儿弟弟,让你来了解一下试管婴儿

4

最早的輔助生殖技術,是宮腔內人工授精,即通過人工方法,將男性精液注入女性子宮頸或宮腔內。(不要問為什麼這裡要註明人工方法,好像自然受精不需要人工參與一樣)。這種方法技術難度不大,但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

試管嬰兒技術是先體外受精,再把受精卵植入體內。世界第一例試管嬰兒,在1968年成功!此後,試管嬰兒越來越多,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不過,試管嬰兒的技術一直在進步和升級。從第一代的試管嬰兒技術,目前已經進展到了第四代了。

  • 第一代:很簡單,就是在人體之外,實驗室之內的小裝置裡(簡稱“試管”),給卵子和精子提供一個約會的地方,讓卵子自然受精,受精卵開始發育胚胎之後,再送回子宮。

  • 第二代:也叫“單精子卵胞漿內注射術”。如果一代技術不能順利成功,有可能是精子方面的原因所致。可以在顯微鏡下強行操作,將精子注射到卵子內,使卵子受精。

  • 第三代:也叫“胚胎移植前遺傳學篩查或診斷”,簡寫為PGD,即受精卵在體外形成胚胎之後,對每一個胚胎的染色體進行檢查,看看是否有遺傳學疾病,把有問題的胚胎拉黑,只有沒有發現異常的胚胎才能移植到子宮。

  • 第四代:也稱“卵胞漿置換技術”。完全來自母方的線粒體基因,如果發生突變,也會導致新生兒罹患心臟病、失明、肝衰竭和肌肉無力等疾病,甚至出現死亡。“卵胞漿置換技術”將捐獻者卵子的細胞核DNA移走,再將母親卵子的細胞核DNA移入捐獻者的卵子中,最終的受精卵攜帶父母的細胞核DNA 和捐獻者的線粒體DNA,從而生出健康的“三親嬰兒”。

5

如果因為不孕不育,有輔助生殖的需要,是隨便找一個便宜的技術,還是直接選一個最貴最好的呢?

互聯網上找不到魏家試管嬰兒的具體過程,無法進行復盤分析。但是,魏媽媽過了生殖的黃金時期,前面經過了三次失敗,最後換了一家機構才獲得成功,這些信息,其實已經透露出選擇試管嬰兒其實也是一個技術活。

我們還是來看幾個有細節的例子吧。

案例一

一對美國費城的夫婦,女方36,男方41,之前已經進行過三次宮腔內人工授精,但都失敗了。在此之後,這對費城夫婦換了一家做試管嬰兒的機構,參加了一個使用二代基因測序監測染色體的研究。在受精卵發育5天之後,對13個形成的胚胎進行基因測序,發現只有三個胚胎有正常的染色體[1]。醫生挑選了一個正常的胚胎移植入子宮,經過9個月的懷胎,寶寶在2013年5月順利出生。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二代基因測序技術來輔助試管嬰兒操作的報道。與宮腔內人工授精相比,雖然試管嬰兒成功受孕的可能性要高一些,但如果只是隨機選取一個胚胎來做試管嬰兒,這對夫婦獲得成功的可能性還是不到四分之一。因為使用了基因測序,才大大提供了試管嬰兒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排除了一些常見的遺傳疾病的發生。

案例二

還有另外一對夫婦,已經有了一個3歲的孩子,但是孩子從6個月大就發現有肌肉萎縮症,致病原因不清楚。進行二代基因測序後,發現孩子攜帶著一對LAMA2基因突變[2]。

感覺有必要給不瞭解遺傳學的同學先做點解釋。人體有46對染色體,都是祖上傳下來的遺傳物質,也就是基因。每一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分別來自父母。孩子的所患的這種肌肉萎縮症應該是一個隱性遺傳疾病,父母都各自帶有一個突變的基因,但只要另外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正常,那就沒事。只有像這個孩子一樣,兩個分別來自父母的基因都突變了,才會有不幸發生。

為了生出一個健康的孩子,這對夫妻在做試管嬰兒的時候,也先對受精卵進行了二代基因測序,再選擇兩個LAMA2基因都正常的受精卵繼續子宮植入。在懷孕39周之後,使用剖宮產生出了一個健康的孩子。

如果不使用基因測序進行篩選,從概率來說,生下一個隱性遺傳疾病寶寶的可能性是25%。但是對於生下的寶寶來說,一但有疾病,就是100%,沒有其他選擇。即便沒有病症,也有67%的可能性會帶有遺傳突變。

案例三

有一90後小姐姐,是染色體易位的攜帶者(羅伯特易位),有流產史。通過多籽生殖找到了美國的生殖中心及生殖專家問診,隨後到美國接受三代試管嬰兒輔助生殖技術。

小姐姐取了15個卵,配成10個囊胚(發育至第5~6天的胚胎),通過PGS技術篩選出2個健康的囊胚。這個案例在之前報道過,當時小姐姐在取卵後回國休養,後來又回到美國,完成了胚胎移植入宮儀式。目前一切順利,預產期為明年1月。

這三個案例,都是使用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的案例。當然,並不是一說試管嬰兒,就要選擇三代甚至四代技術,就要選擇最貴的服務。但是,遇到類似的遺傳疾病的時候,只有使用先進的技術,才可以保證試管嬰兒的健康。

如果是頻繁備孕不成功,也需要考慮染色體不正常的可能性,可以進行相關的檢查。

最合適的方案,才是最好的。

到底什麼樣的方案最合適,標準答案只有一個:請直接諮詢靠譜的醫療機構。

互聯網是一條捷徑,但關鍵要看這條捷徑通向何方。

參考文獻:

1. Ian Sample. IVF baby born using revolutionarygenetic-screening process.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3/jul/07/ivf-baby-born-genetic-screening

2. Dello Russo, C., et al.,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in theidentification of a rare genetic disease from preconceptional couple screeningto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J Prenat Med, 2014. 8(1-2): p. 17-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