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爲何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

張路Vacant


姜維在三國後期確實算得上是個軍事強人,類似於吳國的諸葛恪和魏國的鐘會,但是

強中自有強中手,魏國除了有鍾會,還有更為老辣持重的鄧艾,因此,姜維北伐其實效果並不是很好,說他總是勝利有些勉強。那麼姜維為什麼沒有能夠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呢?姜維對於蜀國滅亡是否有錯?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應該搞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諸葛亮會選擇姜維作為自己在軍事上的接班人呢?答案是兩人戰略目標一致。在諸葛亮心中,姜維就是當年的馬超。為什麼呢?

姜維世據天水郡,其父姜炯為天水郡功曹。姜維從小便與隴右地區的羌、戎接觸,對於當地的風俗和地形很熟悉。姜炯死後,姜維做了天水郡參軍,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郡叛亂,姜維被天水郡郡守所懷疑,因此投降了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策略為蠶食魏國國土,首要目標就是佔領隴右地區,繼而佔領涼州地區,以涼州地區補充兵馬,以隴右地區補充軍糧,然後揮軍東進,直取長安。而自己死後,最熟悉隴右地區軍事詳情的非姜維莫屬。所以,姜維成為諸葛亮獨一無二的人選。

諸葛亮死後,不管是蔣琬還是費禕主持丞相府事宜,姜維都是在外主管軍事,而劉禪也一如既往的支持北伐。因此,諸葛亮死後,蜀漢的軍事基調很明顯,那就是繼續北伐

。那麼姜維北伐戰績如何呢?是總是勝利嗎?非也。

蔣琬執政時期,還是比較偏愛於姜維的。蔣琬表姜維為涼州刺史,率領一支偏軍,聯合隴右地區的羌、戎勢力,試圖打開一些局面。可惜,姜維多次出兵,效果不大

蔣琬死後,費禕和姜維共錄尚書事,雖然兩人平級,但實際上費禕比姜維更有資格。而費禕對北伐有自己的看法,費禕認為:像諸葛亮這樣文韜武略的人都不能佔據關中一寸領土,何況我們這些人呢?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

因此,費禕常對姜維出兵進行制裁,使姜維領兵每次都不超過一萬人。姜維受兵力所限,在費禕執政期間沒有大的作為。

後費禕遇刺身亡,姜維開始全面主持伐蜀大計。這時姜維率領的北伐大軍已經有數萬人了,因此姜維開始有了一些成績。最明顯的是公元254年,姜維出隴西,受降狄道長李簡,殺死魏將徐質,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等地。

姜維因為軍功而被提拔為大將軍,督內外軍事。這時姜維開始策劃更大的行動。他約當時鎮守漢中的胡濟一起會兵於上邽,可是胡濟失約,沒有趕來。致使姜維在段谷被鄧艾擊敗。這次的損失是非常慘重的,蜀軍死傷數萬,姜維上表自貶為後將軍(跟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自貶一樣)。

自此之後,姜維開始遇上自己最大的敵人,鄧艾。

姜維後來又分別出駱谷、漢、侯和,皆被鄧艾所敗。姜維很鬱悶,在隴西總是被陳泰阻擊,到隴右又被鄧艾所敗。致使多年幾乎毫無軍功。慢慢的,蜀中抵制北伐的聲音越來越多。

反對北伐最強烈的人就是宦官黃皓,黃皓對劉禪說:姜維連年征戰,毫無所獲。應該剝奪他的兵權,把他調回來任益州刺史。而姜維則直接進言劉禪:黃皓誤國,應斬首示眾。劉禪從中調和,讓黃皓向姜維道歉,而姜維怕自己真的回到成都會遭到黃皓陷害,於是領著蜀軍主力滯留沓中,屯田養兵,藉以自保。

這時,司馬昭看到蜀軍主力竟然遠離漢中,在偏遠的西北沓中地區,有機可乘,於是派鍾會到關中治兵,準備伐蜀。姜維瞭解到情況,建議劉禪派兵加緊防禦漢中地區,但是黃皓卻告訴劉禪,魏軍根本不會進攻。劉禪相信了黃皓,錯誤就此犯下。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續三路伐蜀,其中鄧艾、諸葛續負責牽制姜維,不讓姜維回到漢中。鍾會則率領魏軍主力十萬人直撲漢中。姜維看出魏軍的企圖,沒有和鄧艾糾纏,率軍千里急行軍回援漢中,在陰平橋頭被諸葛續所阻擊。

姜維為了擺脫諸葛續,佯裝攻擊諸葛續軍後部,隨後利用時間差快速回軍渡過陰平橋頭,直抵劍門關,算是及時擋住了南下的鐘會大軍。鍾會率領十幾萬魏軍在劍門關攻擊了數月,沒有攻破姜維的防守。由於軍糧不繼,開始考慮撤軍。

如果事情照此發展,那麼姜維肯定會變成一個功蓋千秋的大功臣。試想一下,以少量的兵力成功據守數倍於己的敵軍,逼的敵軍撤退,拯救蜀漢於危急之中,這樣的功勞恐怕連諸葛亮也比不上。可惜,這只是如果而已,姜維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那個令人憎惡的鄧艾又一次做出超乎自己想象的事情。怎麼回事呢?

鄧艾覺得就此撤軍太可惜,於是率領自己的三萬人偷渡陰平,在杳無人煙也無路可走的陰平山區披荊斬棘,生生闖出了一條路。之後鄧艾迫降江油,戮戰綿竹,成功擊敗前來抵禦的諸葛瞻,至此成都危矣。

劉禪看到大勢已去,率領文武百官投降。而此時,姜維還在劍門關堅守,姜維沒有敗,而國家已亡,這就是姜維鬱悶的地方。

因此,縱觀姜維一生,他在北伐時期的戰績並不算好,跟當年的諸葛亮成績差不多。如同諸葛亮一樣,諸葛亮碰到一個死敵司馬懿,而姜維則碰到了死敵鄧艾。所以,題目中說姜維北伐總是勝利是偏頗的。那麼姜維應該為蜀國滅亡負責任嗎?

我覺得不應該,姜維雖然多年遠征曹魏,幾乎毫無戰果。但是在蜀漢面臨危機時,他已經盡他最大的能力去防守了。而且防守的很成功,而之所以成都會敗,完全是因為鄧艾用兵太詭異,而成都又無可應變之人,再加上一個懦弱的後主劉禪,致使後院起火,而姜維再有能力,也無能為力了。


每日趣評


實力不對等呀,雖然東漢分為三國,但是三國的實力是嚴重不對等的。吳國和蜀國完全是憑藉地理上的優勢才能阻止曹魏的進攻。你要是玩過光榮的三國志系列就會明白這個問題,比如吳國雖然佔領整個南方,但是然並卵,南方當時根本沒有開發出來,人口很少,經濟不發達,還是靠著長江和曹魏抗衡。曹魏雖然佔據的地盤面積不太大,但是那些都是經濟發達的地方,實力是蜀國和吳國不能比的。你以為的三國是這樣,看著面積都差不多。

其實是這樣,十三個州中曹魏佔領了9個,蜀國1個,吳國3個。所以你可以看到,為什麼諸葛亮要一直進攻曹魏,因為和平發展下去,肯定是輸的。所以姜維北伐就算勝利,也應很難扭轉局勢,除非是曹魏作死,集中大部分兵力和蜀國決一死戰,不然只要曹魏好好防守,基本上等糧食完了,蜀國的兵自然就退回去了,輸幾場無關緊要的戰爭根本沒什麼關係。


歷史是什麼


無論是諸葛亮北伐還是姜維北伐,他們的失敗都不是個人原因,蜀國的滅亡早在失去荊州的那一刻就註定了。

蜀魏兩國兵力相差懸殊

諸葛亮北伐時,蜀國全國有10兵力,而魏國有60萬人。到了姜維時代,由於蜀國連年征戰,兵力疲敝,而曹魏休養生息多年,人口逐漸恢復,兵力越來越充足。所以姜維後期的北伐規模越來越小,因為蜀魏兩國的實力相差太大了。



蜀國人才不足

蜀國後期人才儲備不足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可見蜀國資源的捉襟見肘。而魏國新一代的人才極為優秀,比如鄧艾和鍾會,既有謀略又擅長帶兵打仗。


蜀國內部矛盾尖銳

靠著險峻的地形,蜀國防守魏國還是守得住的。對於蜀國來說,最大的隱患是蜀國的內部矛盾。蜀國的統治力量有三股勢力,分別是劉備帶過來的荊州派,劉焉帶來的東洲派和益州土著勢力。

處於蜀國權力頂端的是荊州派勢力,而東洲派和益州派心裡非常不服。因為正是因為荊州派的到來,他們的利益被瓜分了一大半。而且由於蜀國連年征戰,他們的日子過得十分緊張,他們從心裡並不想恢復漢室,只是跟著喊口號罷了。所以後來鄧艾帶2000人偷渡到蜀國內部,這些人紛紛投降幫助鄧艾滅亡了蜀國。


遊戲探索機


公元247年,姜維以“衛將軍”的身份與費禕“並錄尚書事”,費禕主持內政,姜維主持軍政,從第二年開始,14年間9次出兵北伐,分別是:

一伐:248年洮西之役,對手郭淮、夏侯霸,勝負不明。

二伐:249年隴西之役(牛頭山、洮城之役),對手郭淮、陳泰、鄧艾,敗,麴城降魏,姜維攻洮城不克而還。

三伐:250年西平之役,攻魏西平郡,不克而還。

四伐:253年狄道之役,圍狄道,不克而還。

五伐:254年第二次隴西之役,攻克臨洮、河關,蜀漢蕩寇將軍張嶷戰死,退兵。

六伐:255年第二次洮西之役,對手王經、鄧艾、陳泰,斬王經所領魏軍數萬,大勝,鄧艾、陳泰來援時退兵鍾提。

七伐:256年段谷之役,對手鄧艾,大敗。 八伐:257年沈嶺、芒水之役,策應諸葛誕在淮南壽春叛魏,對手司馬望、鄧艾,魏軍東攻西守,堅守不應戰,姜維退後。

九伐:262年侯和之役,對手鄧艾,敗,退往沓中屯田。

9次大戰,姜維1勝3負5平,尤其是面對鄧艾、陳泰這些曹魏名將時完全被壓著打,何來大部分勝利一說?


王者的慈悲


國家競爭比拼的是國力,是綜合國力的整體比拼。戰爭只是競爭的一方面,而且,戰爭不止靠將士用命,同樣,比拼的是國家綜合實力,比如兵源,糧草,武器等等。

三國中,魏國實力最為雄厚,因為當時的經濟中心仍在北方,曹魏佔據中原,具有殷實的家底,是以能夠從容應對蜀漢和東吳的挑戰。而東吳居江南,當時江南開發程度尚不足,東吳政權主要憑藉長江天險與曹魏對峙。蜀漢只有益州一地,在三國中實力最為弱小。

但,蜀漢立國的旗號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因此,北伐成為國策。諸葛亮在世時,頻繁北伐,雖然以臥龍之才在蜀漢與曹魏的對抗中處於上風,但疲弱的國力無法支撐長期戰爭,一旦碰上司馬懿這種有耐心的對手,糧草兵力不支的蜀軍往往只能無奈撤軍。

諸葛亮死後,姜維掌軍權,卻遠沒有諸葛亮的威望,得不到劉禪和執政丞相的全力支持,後期還遭黃皓嫉恨,多受掣肘。北伐更難談戰績,雖然在局部戰鬥中有所斬獲,但終究難以動搖曹魏政權的根本,最終回力無天。


生說


首先姜維十一次北伐,並不是大部分都是勝利,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即便勝多敗少,但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而且消耗的國力甚多,其實得不償失。

第一次在238年,姜維和蔣琬合作率偏師出隴右,結果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

第二次在244年,姜維和費緯出兵興勢,派王平襲擊魏將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  

第三次在248年,姜維率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收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在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鄧艾事先得到情報,廖化無功而返;

第五次在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在254年,姜維率兵圍南安,因糧草接濟不上,主動退兵;

第七次在255年,姜維出隴西狄道,魏將李簡率眾投降。維乘勝攻取河關,臨洮兩縣,殺死魏將徐質;

第八次在256年,姜維再出狄道,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後來魏軍大舉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在257年,姜維與鄧艾戰於段谷,由於蜀將胡濟失期不至,蜀軍大敗,死傷慘重;

第十次在258年,姜維利用諸葛誕在淮南反叛,率數萬人出駱谷,與鄧艾相持不下。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一次在261年,姜維領兵進秦川,又遭鄧艾相距,力戰不勝,遂撤兵。

至於為什麼是一次北伐都沒能扭轉蜀漢敗亡的結局,當然是因為蜀漢本就是國小民弱,天下十三州,蜀漢只有益州一州之地,打仗時很消耗國力的事情,結果十一次北伐基本沒有給蜀漢帶來什麼地盤和人口,以至於越來越疲敝,更加快了滅亡的步伐。

但反過來說,姜維又不都北伐,和諸葛亮北伐的原因一樣,蜀漢太小了,再發展也趕不上魏國國力,若不北伐,就是坐以待斃,此時只能靠北伐賭一把,諸葛亮在賭,姜維也在賭,可惜最後沒賭贏,還落得滿盤皆輸。


漁樵侃史


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先梳理一下姜維北伐的具體過程以及勝敗情況。238年到262年,24年間姜維共主持過11次北伐


1蜀漢後主延熙元年(238)姜維和蔣琬兵出隴右,在南安郡與魏軍相持不下。

2延熙七年(244)曹爽徵漢中,姜維和費禕出兵興勢,與王平一起大敗曹爽,這個之前已經講過。

3延熙十年(247)姜維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戰於洮西。

4延熙十二年(249)姜維再出隴西,以廖化為先鋒,與曹魏多名將領在隴西展開會戰,雙方互有勝負。

5延熙十三年(250)姜維以羌人和胡人為輔助,與魏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打成平手。

6延熙十六年(253)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7延熙十七年(254)姜維出兵隴西的狄道,斬魏將徐質。

8延熙十八年(255)姜維率夏侯霸等兵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將王經,後魏將陳泰派兵前來解圍。

9延熙十九年(256)姜維再次出兵隴西,蜀將胡濟進兵遲緩,蜀軍被魏將鄧艾擊破於段谷。

10延熙二十年(257)曹魏發生諸葛誕之叛,姜維趁機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至次年蜀兵撤退。

11蜀漢後主景耀五年(262)姜維出兵與魏將鄧艾戰於侯和,蜀軍為鄧艾所破,撤往沓中。

以上11次北伐,具體戰績是:大勝2次,小勝3

次,相拒不克4次,小敗1次,大敗1次。

從戰績上看姜維北伐勝率超過諸葛亮,但具體分析其有以下特點:

一是北伐路線更偏,諸葛亮北伐將重點放在取隴右、出祁山,已經屬迂迴之策了,但仍然兩次出秦嶺棧道直取關中,而姜維北伐幾乎只取隴右、屯沓中。


二是各場戰役規模普遍偏小,諸葛亮北伐出則十萬,曹魏也不敢大意,集中精兵強將來拒,雙方是綜合國力大較量,但姜維北伐的規模大部分都較小,中間雖然也有個別大仗,但總體而言屬局部攻防戰,自己贏也贏不了多少,對手輸也輸不了多少。

三是缺乏孫吳的配合,諸葛亮北伐,孫權一般都會在東線予以配合,讓曹魏更加緊張,姜維北伐期間,孫吳忙於內政和內亂,無心也無力真心去配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使成效大打折扣。


所以,
僅從戰績看似乎姜維北伐勝多敗少,但這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曹魏在西線戰場向來堅持防禦作戰的原則,能拖就拖、能避就避,不求一城一地得失,更看中大局,這個辦法雖然使魏軍打了更多的敗仗,但卻以較小的代價維持住了西線戰場的總體格局,盤點下來,蜀漢在西線戰場並沒有太多的實質性進展。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姜維缺乏諸葛亮的權威,內部對北伐意見也不統一,無法有效集蜀漢全國之力去北伐;另一方面蜀漢後期國力不斷下降,與曹魏的懸殊越拉越大。


南門太守


首先要談到諸葛亮北伐。諸葛亮雖然不像《三國演義》講得那麼神奇,尤其戰術方面,歷史上的他還不如法正、郝昭,但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戰略家!

因此,在諸葛亮三分天下的策劃中,劉備集團應以益州為大本營,從荊州與漢中兩個方面對中原發起攻勢,這樣就可以穩紮穩打,逐步拿下中原!

但是失去荊州之後,劉備集團的進軍路線就只剩下了漢中一路,要以區區益州一處之地,北伐大半個中國地區,困難很大,地形不利後勤運輸,後勤供應所需要承擔的壓力也是相當巨大。但如果不北伐,蜀漢被強大的中原政權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諸葛亮很明白這一點!

諸葛亮急於北伐,也是打算在國力還能勉強承受壓力時,擴大佔領地區,至少打造一個漢中之外的前沿軍事基地,可惜多年未能如願,最後更是被司馬懿的戰略拖垮了北伐的最後希望!

所以,姜維接手的事業,對於北伐軍事需求來說就是爛攤子,不但蜀漢國力開始衰落,軍事將才也是青黃不接。另外,姜維對於本來就沒有什麼進取心的劉禪來說沒有什麼威懾力,對北伐的支持就成了劉禪迫於輿論不得不走的一個形式,沒有黃皓,劉禪也不會像支持諸葛亮那樣支持姜維!

因此,姜維在後勤物資更加緊缺、朝廷軍事支持有限、人心愈發厭煩戰爭的情況下,為了報答老師的知遇之恩而北伐,可以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與諸葛亮不同,姜維是一個真正的戰術家,但戰略眼光不如老師,取得的勝利都是局部性的,不能為擴大北伐戰果獲得決定性進展。

相反,曹魏經過休養生息,已經完全度過了曹丕篡漢時的不穩定過渡期,無論是國力,還是人才儲備,都比蜀漢更具優勢!而且面對姜維北伐是以逸待勞,承受壓力有限,更有利於積聚力量,伺機反攻!

所以姜維的戰術之勝,不能逆轉戰略全局的趨勢,甚至加速了蜀漢人力物力的消耗,促進了蜀漢的滅亡!


網絡文學作者東旭鷹


在姜維北伐時已經錯過了大好時機了。姜維北伐只是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卻是失敗的!為何呢?蜀漢自諸葛亮時期便開始了對曹魏隴西軍事據點進行定點清除,打掉曹魏的前沿陣地,使得曹魏無法囤積糧草,無法集結大軍!在兩國之間建立幾百裡的軍事緩衝區!在古代,幾百裡地的糧草轉運就是個界限,比如,曹操兵敗漢中,劉備兵敗夷陵都是因為補給跟不上導致的。但是卻因為蔣琬錯誤的東出戰略(在漢中修戰船,要下漢水攻伐襄陽)反而耽誤了北伐定點清除戰略,在姜維執政以後想要改變已經晚了,元243年將在淮南成功推行屯田興修水利的鄧艾調往南安,並開始了屯田建軍屯的工作。在這期間,鄧艾採用由遠及近的戰略,即從距離蜀漢遠處的地方開始屯墾,進而步步為營逼近蜀漢。但是,蜀漢這時候的統帥是蔣宛,他並沒有足夠的危機感,姜維此時也沒有足夠的權力來規勸蔣腕破壞魏國的屯田戰略。直到公元253年,姜維掌權,鄧艾已經在隴西十年了,整個隴西的軍墾糧已經足夠自給自足了,魏國此時無需再從許昌調撥糧草,這糧食無需轉運便可節約大量的壯丁以及後勤部隊,騰出更多的人手去作戰了。曹魏關西軍十八萬人如劍懸頂。姜維幾次北伐出擊,只是打斷了曹魏蠶食的戰略,破壞了曹魏繼續往前修築堡壘的計劃,姜維掌權後曾多次破壞鄧艾的屯田戰略,每次都是用兵攻伐鄧艾派來屯墾築城的人,所以蜀漢才會取得勝利,因為魏軍迎戰的不是正規部隊。這是一種單純的戰術勝利,但從大格局上已經無法改變曹魏取勢戰略進攻的優勢(比如,曹魏的十八萬大軍,遠勝於蜀漢的六萬軍)。所以,姜維只能勝不許敗,只要敗一次,那麼曹魏的戰略迫近就可以繼續進行,直到完全抵近最佳攻擊距離。


優己


劉禪投降的時候,西蜀總人口九十三萬,軍力:姜維手上七萬,南中地區屯三萬,成都五萬(劉禪手上兩萬,被鄧艾滅掉的三萬)。魏國人口四百萬左右,軍力三十萬左右(滅蜀總兵力,不算邊防軍以及東吳方面軍)

關鍵問題是,後勤!孔明北伐時,發動戰爭兵力最大的一次是三十萬,真正是空國來戰的。相對於西蜀的人口數來說,兩個人養一兵了,而且連老人,婦女,兒童全算進去了,還得供養朝廷,其中辛難,可想而知。而魏國四百萬人養三十萬,真的是十而稅一,可想而知其容易。

就像1979年一樣,中國和越南開戰,越南不靠外援,兩國也不動用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情況下,越南想要保證戰爭雙方在戰場上的平衡是極為艱難的,甚至於只是三五年的相持就讓越南的國家經濟陷入泥沼三十多年。

而西蜀孔明,姜維兩代人,七出岐山,九伐中原,卻未得寸土之利,空耗國力。可想而知,至西蜀降服之時,民生何等凋敝!唯劉備民聲善在,未有振臂高呼之人!否,恐不及鄧艾,鍾會之危,早以自亂而亡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