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固體物理一代宗師黃昆老師——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國剛

如果黃先生回國後能繼續從事科學研究,那他的個人學術成就該有多大發展。他完全放棄自己的研究工作,將全部精力投入教學,甚至忽視自己家庭和生活,是否合算?事實上,黃昆老師從未考慮是否合算的問題。他始終認為在中國培養一支優秀的科技隊伍的重要性遠高於個人在學術上的成就。


1952—1956 年,秦國剛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56—1961年,師從黃昆先生攻讀研究生。在此後的 40多年中,黃昆與秦國剛如親人一般,無論是在做學問還是日常生活中,黃昆先生的關愛和言傳身教影響了秦國剛的一生。秦國剛院士雖已屆耄耋之年,依然能清楚地能回憶起黃昆先生當年風趣、生動、深刻的授課風格,依然記得黃昆先生與他討論過的一些物理問題。通過對往事的追憶,他越來越感受到黃昆先生當年對自己的培養和關懷。時至今日,黃先生雖已仙逝 14年,他的夫人李愛扶先生也已仙逝 6年,但是秦國剛院士對他們的思念之情依然深沉。

1緬懷大學時期的黃昆老師

1952 年,全國院系調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的物理系合併改組成新的北京大學物理系。這一年,秦國剛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至今,他還非常清楚地記得黃昆先生給他們上第一堂普通物理課的場景。

“作為北京大學物理系剛入學的新生來說,我們不知道誰是一年級主要課程——普通物理的主講老師。大家都期盼有一位有經驗的老教授給我們講授普通物理。然而,在第一堂課上,當我們看到健步進入教室的居然是一位衣著樸素的年輕人(後來才知道黃昆老師當時 33 歲),心情不免失落。但是,這種失落感很快在黃昆老師精彩、生動的授課過程中消散殆盡。幾次課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被他講課的藝術深深吸引,為遇到一位難得的良師而慶幸,讓剛入科學殿堂的我們對未來充滿嚮往和憧憬。”秦國剛說。

黃昆講課思路清晰、說理透徹,深受學生的歡迎。他將科學規律和認知規律統一在自己的教學之中。他總能抓住物理問題的本質與精髓,重點講解導引;還考慮到學生難於理解的情況,層層剖析,使之變得易於理解。秦國剛談到,從小學到大學他聽過許多老師講課,但能把課程講得如此清晰生動的老師卻還是首次幸遇。事實上,很多聽過黃先生講課的人都說聽他講課是一種享受(圖1)。


回憶固體物理一代宗師黃昆老師——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國剛

圖 1 20世紀 50年代黃昆在北京大學

秦國剛說:“記得在大學四年級,黃昆先生的固體物理課程剛開始不久,他接到上級任務參與制定全國科學發展十二年規劃,無法再承擔講課工作。因此,由另外一位老師代課。但是,聽慣了黃先生講課,再無法適應其他本來可能並不差的講法,同學們紛紛向系領導反映,要求黃先生繼續授課。最後,系領導與黃昆先生商定,他白天開會,晚餐後,利用休息時間為我們講課。雖然同學們都不習慣晚上上課,但大家還是興致勃勃地學完了精彩的固體物理課。”至今秦國剛還保留了該課程的筆記。

1955 年,36 歲的黃昆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作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學部委員,他的學術成就與地位有目共睹,但是黃昆先生對待教學的認真與嚴謹態度卻始終如一。秦國剛說:“像黃先生那樣的物理學家,教普通物理應是輕而易舉,按理沒有必要花太多精力。但是恰恰相反,黃先生花費大量的精力,經常是熬夜備課。後來,黃先生也是因為經常熬夜,邊備課、邊抽菸,使得他晚年肺部屢屢感染。”

為培養半導體物理人才,1955年,黃昆先生率先在固體物理專門化中增設了半導體物理方向,使北京大學成為中國最早培養半導體專門人才的單位。1955年和 1956年,就分別有 10名半導體物理方向的學生畢業,秦國剛就是 1956 年半導體物理方向的畢業生。

1956年,秦國剛大學畢業,他的第一志願是追隨黃昆先生繼續深造。當時,本校學生經導師同意、上級批准,無須考試就可入學讀研究生。秦國剛如願以償被錄取為黃昆先生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半導體物理。

2黃昆先生與中國半導體人才的培養

為了系統地引導科學研究為國家建設服務,在周恩來總理的領導下,國務院成立了科學規劃委員會,調集了幾百名專家學者制定新中國第一個中長期科技規劃——《1956—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這是新中國的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是國家發展科學技術事業的一次成功管理實踐。

“為發展無線電子學、自動化、半導體和計算機技術,在短時間內改變現狀、接近國際水平,由當時科學規劃委員會提出,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審議並批准了《發展計算技術、半導體技術、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學和遠距離操縱技術的緊急措施方案》,黃昆先生參與了《規劃》制定,並與其它幾位專家共同建議儘快培養半導體專門人才,以適應發展半導體科學技術的需要。”秦國剛說。

此後,高等教育部決定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與東北人民大學(後改名吉林大學)五所高校物理系的部分老師、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從 1956年暑假起集中到北京大學物理系,創建五校聯合半導體專門化。由黃昆教授擔任主任,復旦大學謝希德教授擔任副主任。黃昆先生以極大的熱情和全部精力投入到這一重要工作中去。專門化教研室的教師和科研人員有近 40人,學生有 200 多人。黃昆先生不僅要整體規劃和具體領導,還要為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開設科學專題及討論;他主持電子-晶格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親自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組織教師在半導體物理、半導體理論、半導體器件物理和工藝上開展研究,實時關注各個科研小組工作和進程。

“雖然黃昆先生是從事固體理論研究的,但是他非常重視實驗研究,尤其重視實驗室建設。他經常說,理論研究固然重要,但實驗工作才是根本,我們需要大量實驗工作做得好、同時又具有高理論素養的人。”秦國剛說。

1956—1958 年,黃昆和謝希德帶領這批年輕教師,開設了半導體物理、晶體管原理、半導體器件、半導體物理實驗等系列專業課程。為發展中國半導體事業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後來他們都成為中國半導體領域生產、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骨幹力量(圖 2)。“五校聯合半導體專門化”為中國高校開設半導體物理等國家急需的科技專業積累了重要的經驗,它的創辦也是中國半導體學科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回憶固體物理一代宗師黃昆老師——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國剛

圖2 1957年第一屆五校聯合半導體專門化畢業班師生合影

3高尚品德,令人敬仰

黃昆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世界級物理學家。黃昆在他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毅然回到剛剛解放、百廢待興的祖國,放棄了個人科學生涯中獲得重大成就的機遇和國外的優越生活條件。

“我與其他黃昆先生的弟子在私下也談論到,如果黃先生回國後能繼續從事科學研究,那他的個人學術成就該有多大發展。他完全放棄自己的研究工作,將全部精力投入教學,甚至忽視自己家庭和生活,是否合算?事實上,黃昆老師從未考慮是否合算的問題。他始終認為在中國培養一支優秀的科技隊伍的重要性遠高於個人在學術上的成就。”秦國剛說(圖3)。


回憶固體物理一代宗師黃昆老師——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國剛

圖 3 秦國剛院士為《科技導報》“紀念黃昆先生誕辰100週年”專刊題詞

黃昆對祖國科學和教育事業看的高於一切,包括自己的家庭。秦國剛說:“黃先生有兩個兒子,在家中,黃先生要求他們說國語,包括黃昆先生的愛人李愛扶(原籍英國),因而兩個兒子從小沒有打下英語基礎。由於李愛扶先生的中文不夠好,不能很好輔導孩子的學習。黃昆先生又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照應家庭,其中一個兒子沒有合適的工作,李愛扶先生讓遠在英國的親戚幫忙給這個兒子在英國找了個工作,是做傢俱的木工。”

1952 年,李愛扶捨棄遠在英國的故鄉與親人來到萬里之遙的中國。李先生熱愛她的丈夫黃昆,也熱愛中國。她一直相伴在黃先生身邊,始終支持黃昆先生的事業。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很多外籍家屬因迫於食物匱乏紛紛返回自己的國家,但李愛扶先生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圖4)。


回憶固體物理一代宗師黃昆老師——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國剛

圖 4 1969年黃昆與李愛扶在長城

秦國剛與李愛扶也有著深厚師生感情。“李愛扶先生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教授夫人的架子。在英語及其他方面經常助人為樂。20世紀 80年代,我和合作者開始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由於英文不好,好些論文都是請李愛扶先生修改的。我一直認為以李先生高水平的英文,瀏覽一下,看文字和語法有哪裡不妥點出即可。後來,才發現她經常詢問我論文中的科學內容。經詢問,她才告訴我,如果不清楚論文的科學內容,她是無法修改好論文的。她每次幫我修改論文都要花費許多精力瞭解清楚論文中的科學內容。給她帶來如此大的負擔,使我感到很抱歉。此後,不到萬不得已,不好意思再拿論文去請她修改了。”秦國剛回憶到(圖5)。


回憶固體物理一代宗師黃昆老師——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國剛

圖5 秦國剛院士接受本刊專訪

4恩師之情,永生難忘

1956 年,秦國剛有幸成為黃昆先生第一個四年制研究生,入學時稱之為“副博士研究生”。

秦國剛說:“1961年 2月,我研究生畢業,系領導告訴我留系工作。當我安心工作了 2~3個月後,物理系領導突然找我說,系裡為我留系工作的事多次向教育部打報告,但教育部不同意,理由是教育部新增的第 28所重點大學——山東海洋學院的海洋物理系師資不足,有些基礎課無老師上課,急需物理系畢業的研究生去上課(本科畢業生只能輔導)。我當即到學校辦了離校手續,並通知我在天津工作的夫人這個消息。第二天就去了青島。當時的我,初生之犢不怕虎,雖然完全不懂海洋物理,但可以學,當務之急是講好海洋物理系領導分配的二年級普通物理課,併為第二年的電動力學備課。”

得益於包括黃昆老師在內許多北京大學的老師 8年半對秦國剛的精心培養,他通過自身努力,得以順利完成一年的課程。

秦國剛回憶:“1962 年暑假前的一天,海洋物理系領導突然找我說,上級領導要將我調回北大物理系作黃昆老師的助手。這事對我來說,非常突然。因為,此前一年間,我從未與黃昆老師聯繫過(當時沒有手機與網絡,遠距離一般通過書信聯繫),也從沒有提出過調動的要求。知道該消息後,第一反應是急速去郵局給我夫人打長途電話,立即終止正在積極進行的,她從天津到青島的調動,以免越離越遠。1962 年暑假,我回到了北京大學物理系,迄今已是 57年。其間,我一直在北京大學教學和做科研工作,但從沒做過黃昆老師的助手。回北京大學後,系領導和黃昆老師都沒有提助手的事,我當然也不會問。”

秦國剛一直以來都對此事留有疑問,他說:“自己從沒有向組織提過調動的要求,也沒有對其它人提過此事,而且我夫人積極提出從天津調到青島的要求,得到她上級的支持,還接近實現。究竟是誰推動了這個在當時十分困難的調動呢?對我來說,始終是一個謎!自己後來分析,惟一可能就是黃昆老師為了給北京大學半導體專業留一個老師,由他提議,以需要助手的名義,經上級領導批准,完成了這個調動。但這個猜想已經無法證實。”

從秦國剛調回北京到黃昆先生仙逝的 43 年間,對調動之事,黃先生既從未明言,也無任何暗示。秦國剛表示:這是黃昆老師給予他的恩惠,使他在後來的幾十年中還能為北京大學和半導體界工作。這是黃昆身上一種施惠於人、不求人知、不求回報的高尚精神!

“對許多學生和後輩的幫助和提攜,從來都是默默地進行的,這就是黃昆老師!”秦國剛說,這時他的眼角泛出了淚光。

一寸赤心,以身許國。黃昆先生是新中國發展科技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傾其一生,將自己全部精力撲在祖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上,他對科學事業追求的忘我精神及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奉獻精神和崇高品格永遠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

回憶固體物理一代宗師黃昆老師——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國剛

注:本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19 年第17期,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