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藝術風潮

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藝術風潮

Disco的精神可謂直接、簡單到近乎空洞—追求短暫、“廉價”的快樂,只活在當下舞動的瞬間。熱烈的動感刺激的不僅是舞動的神經,更發展出一個萬花筒般的精神世界。遍佈世界的迪斯科舞廳,是享樂主義遊樂場,也是先鋒藝術的聚集地。在俱樂部文化中,藝術家豈能缺席? 在此,我們準備了一場迪斯科球下的藝術狂歡。

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艺术风潮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被公認為夜店文化的巔峰時期,它孕育了眾多社會運動和文化創新,人們迷戀著迪斯科的舞步,放空身體,任憑節奏帶動,而當它的影響力蔓延至當代藝術,便賦予了其嶄新的世界觀與精神動力。藝術家深入對於身體與心靈的探索,進一步釋放自我,躁動的慾望和靈感被轉化成繽紛的色彩、純粹的幾何線條,或激進的畫面風格。

迪斯科節奏與波普藝術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以極具代表性的波普藝術而聞名於世,更是引領了當時的夜店文化。他曾罕見地創作過一組抽象題材的版畫《影子》,主題來自他位於紐約的工作室——工廠裡拍攝的照片。畫面裡只有色塊,不同的色彩將塊面組合成型,猶如定格於一個瞬間,連續的多色版本組合在一起,反而形成了作品的躍動感,凸顯了藝術家痴迷的夜店生活方式與文化影響。

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艺术风潮
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艺术风潮

來自躁動與狂歡的靈感

俱樂部文化一直以來都為許多視覺藝術家們提供靈感和參照,並吸引他們親身參與其中。最為知名的如德國藝術家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使他成名的作品源自上世紀90年代,他拍攝了一系列反映派對和俱樂部生活的照片而出名,拍攝採取隨機抓拍的方式,因此非常生動,富有鮮活的感染力。

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艺术风潮
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艺术风潮

而已故古巴裔美國傳奇藝術家費利克斯•岡薩雷斯•託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的展覽上,人們總能看到一個淺藍色“小舞臺”,“舞臺”周圍被極簡的燈泡圍繞,喚起了有關“浪漫”或“紀念碑”的聯想。他的作品帶給人的感受是寧靜而安逸。與迪斯科的跳動感形成反差,不過依然有著彼此的聯繫,一連串的燈泡組合,營造出音符般的韻律感,它們激起我們內心中的那份躁動不安,渴望舞動身體,釋放情懷,愛無性別,只是單純地渴望發出“對你愛、愛、愛不完”的心聲。

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艺术风潮

藝術家標誌性的“糖果”裝置,擁有色彩繽紛的外包裝,被規整地堆放在角落裡,象徵著和自己愛人相同體重的糖,每一顆糖代表著愛人的靈魂和他們的故事。觀眾可以任意選取糖果,親口品嚐,感受甜蜜的愛。鮮豔的糖紙與甜蜜的滋味,與炫動迪斯科帶給我們的感覺,形不同而質相同。

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艺术风潮

“舞狂”的蝴蝶效應來到中國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迪斯科的蝴蝶效應傳至中國,大量關於霹靂舞的教材層出不窮。田壯壯拍了電影《搖滾青年》題目雖說的是搖滾青年,但片中滿是熱舞的場面。即便在當下,2015年賈樟柯的電影《江湖兒女》與更早的《站臺》中,舞蹈和特定的曲目在全劇甚至起到結構性的作用。歷史與時間向新事物敞開心扉,舞曲同樣也給人帶來身體與心靈的雙重解放。

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艺术风潮

藝術家陳曦在25歲那年創作了一幅反映當時社會熱點的油畫《歌舞廳》,她運用表現主義般大膽誇張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當時人們時髦的活動:去歌舞廳跳舞。在一隻巨大的閃光球下,氣氛異常熱鬧,男男女女抱在一起搖擺,左邊有一位女歌手在唱歌,下方是在抽菸、喝酒、聊天的人們,而右邊則有一位帶著警棍的保安,嚴密地注視著這裡,構成生動的時代寫照。

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艺术风潮

藝術家陳維最常用的創作方式是攝影,他創作過一系列關於舞廳的虛構作品,《迪斯科#1001》直接表現一位舞者的腿部和雙腳,離地而起,姿態誇張。而另一件作品《在浪裡》則表現了迷霧般的異色燈光下,人們在迪斯科舞廳裡狂歡的場景,只是鏡頭停留的一瞬間,他們似乎已迷失了自我。

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艺术风潮

舞池 (碎) (圖片提供:香格納畫廊)

不如跳舞:迪斯科球下的艺术风潮

舞池 (珠) (圖片提供:香格納畫廊)

而迪斯科作為上世紀的產物,卻未曾離開過,始終處於人們的生活中,不同的時代背景,它發生著微妙的轉變,其影響力穿透了時間的阻礙。許多昔日的舞者被當作新的舞臺,在上面重新表演,昔日的身體被再度激活,蹦迪不能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