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的原料,真的是从朱棣陵墓上偷来的吗?

用户111139981945


提到盗墓,也许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一批亡命之徒,这些人因为贪图钱财而选择盗取墓中的宝贝,这种做法不仅是对过世人的不敬,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卑劣的偷盗行为,所以在古代,提到盗墓者都是为人所不齿的。所以很难想象到皇帝会和盗墓者有什么关联,毕竟皇帝拥有了天下,为什么还要贪图别人坟墓中的宝贝呢?但是相传乾隆皇帝就曾经当过“盗墓贼”,他盗取的是前朝皇帝朱棣陵墓中的一种木材,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关于这段历史,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都有所影射,但是人们却不太相信乾隆皇帝真的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可是这件事情在正史资料中确实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在1787 年时,当时乾隆皇帝让下人去负责整修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就是明朝帝王的陵墓群,去整修陵墓看似是好事,也表达了对前朝皇帝的尊敬,但是在看到了整修内容后就会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当时乾隆皇帝下令整修明十三陵时,是下令将陵墓中的木材都换掉,所以在整修期间可以看到大量的木材从明十三陵中运送出来,这些木材就是名贵的金丝楠木。但是在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这些金丝楠木在被运送出来后究竟去了哪里,有什么样的用途,但是进行到这个步骤,已经不需要再多说明就可以猜想到,这些金丝楠木都被乾隆皇帝另作他用了。

再结合后来考古专家对乾隆皇帝陵墓的研究资料中可以发现,在乾隆皇帝的陵墓中,发现了很多明朝时期所使用的石料和木材,这种木材就是金丝楠木,所以当年被运送出来的金丝楠木的下落就被确定了。那么乾隆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想要金丝楠木为什么不让人去找,偏偏要从前朝陵墓中搜刮呢?实际上这是因为金丝楠木非常的金贵,金丝楠木的种类比较多,其中以乌木为贵,乌木在使用前需要经过千年的生长时间,木材在生长的过程中因为经受了大自然的考验,非常的结实耐用,可以做到千年不腐。

古代帝王都很重视墓葬,所以自然希望用金丝楠木做棺木,但是在明朝时期金丝楠木就已经遭到了过度的砍伐,因此乾隆皇帝即便想要这种木材在当时也已经所剩无几了,他只能将明十三陵中的金丝楠木替换掉,用于皇陵的建造中使用。


历史课课代表


金丝楠木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种木材,这种木材纹理清晰,木含香气,金光闪闪,而且不易开裂,是一种顶尖的木材。在古代,金丝楠木主要用于皇家建筑,或者极具地位的用具。


历史上的皇帝对于金丝楠木似乎有种谜一样的迷恋,物以稀为贵,金丝楠木的稀少更是成为皇帝追随的一个重要原因,九五至尊就是应该用这种稀少的,而且品质顶尖的木材。于是历朝历代皇帝造宫殿,自己的棺材都是将金丝楠木作为首选。

当然,随着历朝历代不断的使用,金丝楠木越来越少,到了乾隆时期,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步了。


所以,在诸多的野史之中。金丝楠木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而对于金丝楠木的需求却是不减,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说法,说乾隆皇帝为了金丝楠木,不惜干起了盗墓贼的勾当。为了金丝楠木,他对明成祖的墓葬动起了手脚。

大臣们为了满足乾隆皇帝对于金丝楠木的需求,于是就借对明成祖的墓葬进行修饰的时候,进行移花接木,以大改小的方式将无数的金丝楠木给调换了出来,最后用来满足乾隆皇帝的需求。



这种事情在后来的评书,也是乃至戏剧中更是频繁的出现,至于可信度,那还是比较可观了的。


围知历史


这不是传闻,而是确有此事,但是说乾隆皇帝偷好像太难听了,毕竟是一代君王,普天之下,哪里不是他的呢?所以叫拿更合适一点,而且不是拿朱棣陵墓的,而是拿明世宗嘉靖皇帝陵墓的。这可能是乾隆皇帝对明成祖朱棣还有一点敬畏之心吧,所以没有轻动明成祖的长陵。

那么这前前后后都是怎么回事呢?前面说过,乾隆皇帝是一代英主,生前备极荣耀,当然也希望死后能够风风光光。而当时皇家陵墓最宝贵的木料就是金丝楠木,乾隆皇帝不是傻子,他难道不想要吗?

金丝楠木可不得了,在当时的中国只生长于云贵川的深山老林中,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里,砍伐金丝楠木是一件相当不容易事情,即便是砍下来了,怎么运出来也是个大问题。

乾隆皇帝当然知道这点,他曾经打算叫人进山砍伐,但是又怕劳民伤材,因为给自己建造陵墓,需要楠木的量可太大了。不仅是棺材要用,棺椁要用,陵墓的各门也要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楠木的防腐效果。如此大的量,真要进山砍伐,必然会引起朝政的非议,乾隆皇帝还不是一个昏君,他拎得清轻重。

这个时候,该他手底下的人出场了,《大清律例》写得明白,盗墓者死,所以乾隆皇帝肯定不能去盗墓。但是为了缓和明末清初以来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乾隆皇帝可以考虑重修明皇陵呀。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叫金简,此人从乾隆四十二年起担任工部尚书,颇能领会乾隆的心意。乾隆一听就明白了,什么叫重修呀?重修就是把面积缩小,多余的木料不就可以拆下来了吗?所以乾隆皇帝照准,但是没有重修朱棣墓,而是先从嘉靖皇帝墓开始。

金简是这样做算术题的,把嘉靖皇帝墓的门、殿全部呈建制缩小,这样一来保持了朱棣墓的雄伟布局,没有轻动,不会引起世人反感。二来使嘉靖皇帝墓和其他明朝皇帝的墓变得一样大小,对外也好宣称整修完善。乾隆对金简的整修方案颇为满意,就让他全权负责此事,结果完工后,多下来的楠木到哪里去了呢?

谁都知道,但是谁都没有说。后来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这件事传了出去,而且越传越神,最后就变成了乾隆皇帝偷明皇帝陵墓的金丝楠木了。

岁月流转,如今几百年过去了,无论是清朝也好,明朝也罢,都化作了一岁月流转,如今几百年过去了,无论是清朝也好,明朝也罢,都化作了一堆黄土。纵使乾隆皇帝的棺材用上了最好的金丝楠木,可又怎么样呢?

1928年7月5日,军阀孙殿英派人炸开了乾隆皇帝的陵墓,将外室的宝物搜刮一空。然后用斧头劈开棺材,把乾隆的尸骸扯出来,为了抢夺乾隆嘴巴里的宝物,士兵甚至打碎了他的牙齿。可怜这位生前偷盗别人陵墓的大清皇帝,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自己被人偷了个精光,这是不是很讽刺的一件事情呢。


小小嬴政


皇帝盗墓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少有,毕竟有损阴德,而乾隆皇帝可不这么认为,人家玩的不叫盗墓,叫偷梁换柱,这事在清史稿中完全没有记录,但是现代考古学家们却在乾隆的陵墓中发现了明十三陵的木材,这是结结实实打了乾隆爷的脸,坐实了他盗墓的身份。

乾隆五十二年,曾下令修葺明十三陵。

《清史稿》记录“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癸酉,上回跸。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临阅,申禁樵采。”

这修葺明陵看着是对前朝的尊敬而,明陵是越修越小,尤以长陵定陵为甚,这裕陵是越盖越大,其中不言而喻。而实际上却是将明十陵中的木材运回了北京。这一点也在现代考古学者那里得到了证实。

如此“铁板钉钉”的事实,史书上却不见一点笔墨,乾隆确是中国盗墓者中身份最显贵的嫌疑犯。

明陵里有什么好木材,竟然让大清皇帝想出了偷梁换柱这样的方法,来盗取呢?

(明十三陵 长陵金丝楠木圆立柱)

乾隆爷也不缺银子,为什么非要拆人家墓呢,这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木材,因为木材是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金丝楠,几百年才能长成那么一点,可遇不可求,有银子也未必有地方买去。

《五杂俎》中有记载“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纹理,坚如铁石。试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

古人认为,做棺材最好的木料是乌木,其次是金丝楠木,最后是黄金柏木。有“黄金万两易得,乌木一方难求”的说法。

2017年岑巩县发现的乌木(金丝楠木)

楠木材质细实、抗腐蚀性效果好,自古就被认为是最优质的木材。

楠木属于软木,容易刮擦,所以做家具不适用,但是做成大殿柱子或者棺材确是非常好的材料。毕竟常年埋在地下,耐腐蚀才是最重要的指标,而金丝楠木,可以做到几千年都不会变质糜烂。

明成祖朱棣决定牵都到北京,宫殿的修建以及陵墓都非常受到朱棣的重视,还专门成立了置办金丝楠木部门。只要在职的官员向朝廷进贡金丝楠木就能立马升官,平民进贡都能马上得个一官半职。

而金丝楠木的黄金生长周期需要60年,由于前期的过度开采,到了清朝的时候,已经很难找到笔直成型,可用于建造大梁的楠木了。

所以皇家规定,金丝楠木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普通平民如果用了就是僭越。

所以到了乾隆时期,有“1克金丝楠木价值等于10克黄金”的说法。

乾隆更是把金丝楠木比作“天地至美“,宫中做金丝楠木家具时,他还要亲自去审阅定制的。

(祾恩殿)

明十三陵地面建筑中,最为壮观的就是祾恩殿,建立高大富丽,这里面的木结构都是上等的楠木,殿内的 60 根巨柱,都是用整根金丝楠木制成的,直径很粗,得要两人合抱。

这大概就是乾隆皇帝惦记明十三陵木材的原因吧,不过盗墓毕竟不祥,乾隆盗别人的墓修建自己的陵寝,结果百年后,他自己也被人盗墓了,落了个尸骨不全,也算是因果循环,轮回报应。


雨霁视角


提到乾隆皇帝,真是佩服他的命好,他有个勤勤恳恳一辈子的父亲雍正,有个艰苦创业的爷爷康熙,他们拼死拼活为乾隆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乾隆只是稍微进行了一下改革,就赢来了康乾盛世的光环,反倒没有他父亲雍正的什么事了。

乾隆整天的吃好、喝好、玩好,又没有多少要操心的事,因此他的寿命也长,他最不缺的就是钱,但这位十全老人的人生中也留下了许多的污点,他身上最大的污点就是干了一件缺德事,那就是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盗墓贼,说出来也许惊掉你的大牙,那么这位盛世明君为何会干这种令人不齿的勾当呢?


我告诉你答案,就是为了那种名贵的金丝楠木。
每个皇帝在刚登上皇位时,就要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乾隆也不例外,在位后的第八年他就开始大张旗鼓的为自己修建万年屋了,当时正值国力强盛,财政充盈,他的陵墓自然要建得宏大雄伟、富丽堂皇,每一道工序都非常的讲究,所以用的材料当然要用最好的了。

皇家建筑无论是皇宫还是陵寝,都要大量使用上等的金丝楠木作为建筑材料,而这种金丝楠木非常的名贵,名贵就名贵在特别的稀缺,一根上好的金丝楠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长大。


金丝楠木一般产于云南、四川、河北、河南、广东一带的深山老林里,采伐和运输都相当困难,成本相当高,这种楠木有一种很特别的香气,能够防腐防蛀,如果用来做棺材,可以保持尸体长期不烂,是明清两朝皇家的御用材料。

朱棣在位的时候,社会稳定,国力也比较强盛,他要迁都北京,要修建皇宫,他就派出大量的人员到全国各地的深山老林里去采伐楠木,当时的采伐条件相对恶劣,山路崎岖不平,楠木根本没办法运出来,一千个民工进去采伐,真正能活着出来的恐怕只有五百人,饿死、病死的相当多,因此每一根楠木都尤其名贵。

后来每个皇帝在修建自己的陵寝时,也都是大量的采伐楠木,致使楠木资源砍伐殆尽,到了乾隆的时候,几近枯竭,那真是拿钱也买不到。


现在乾隆修陵墓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就是没有这种楠木,乾隆这么大的老板,修陵不用楠木,岂不让天下人笑话,而且用的量还不小,把乾隆急的团团转,但这事终究是难不倒乾隆的,他很快就将目光投向了明朝的十三陵,谁叫你们当初过度砍伐,害得老子现在没的用了,老子现在找你们要。

明十三陵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两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和一个太监,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特别是那些皇帝的陵寝,个个豪华气派,宝顶、方城、明楼等都是使用大量的金丝楠木,不得不令清朝的皇帝垂涎欲滴。


这一天,乾隆御驾至十三陵之一的长陵,祭拜明成祖朱棣,各位别想多了,他可没兴趣去祭拜前朝的皇帝,这家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他是冲着朱棣陵墓上的金丝楠木来的,乾隆看到朱棣的长陵上的金丝楠木真多,恨不得全部搬走,但遭到了汉臣的强烈反对,他们拿出来了《大清例律》,里面有“凡盗墓者,仗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清朝对盗墓贼的处罚还是很严格的,乾隆作为一个皇帝,也不能带头违法明目张胆的偷盗前朝的陵寝啊,对于长陵他只好作罢。
(祾思殿)
乾隆想偷朱棣陵墓上的金丝楠木的计划泡汤了,他心有不甘,于是他集思广益,招来户部和工部的几个狗头军师,商量着怎么能名正言顺的把人家的墓掘了,你还别说,精神病人思维广,还真有人想出办法了,于是有人上书乾隆皇帝,借口说十三陵太破旧了,由国库掏钱进行修缮,一来将此事昭示天下,可体现陛下宽阔的胸怀,赚取民众的流量,二来可以解决金丝楠木的大问题。

乾隆看后,龙颜大悦,就这么办,即刻动工。


名义上是出于好心修缮明朝皇帝的陵寝,实则是执行他们所谓“拆大改小“的方案,将明陵所有的祾思殿、包括两庑的这些配套建筑的规模缩小,比如说,九间房的改为七间,七间的改为五间,五间的改为三间,重檐的改为单檐,还用普通的木料替代上好的金丝楠木,这样就多出了许多的金丝楠木,足够乾隆用几次了。

这就是典型的偷梁换柱,最大的受害者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他的永陵被搞得八不像,乾隆这次偷盗的主要是陵寝的地上建筑的材料,那些地宫还没有动过,乾隆也不想冒太大的风险,免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嘉靖皇帝的永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对比可以看到嘉靖皇帝的永陵缩水了好多)


有了这些偷来的名贵的金丝楠木,乾隆的裕陵顺利完工,那真是宏伟壮观,乾隆心想,百年后看到能够睡个好觉,自己的尸身定能万年不腐。

只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干了缺德事会遭报应,在他去世了133年后,东陵大盗孙殿英在光临了慈禧墓后,也随便造访了起来的陵寝,却发现乾隆陵墓的机关比慈禧的还要复杂,孙殿英及其恼火,下令用炸药炸开,陵墓打开后,他们毫不客气的敲掉了乾隆牙齿,除了拿出他口中的宝贝外,还将听到尸体从棺材里拖出来,扔进了墓外的臭水沟,真是惨不忍睹。(乾隆陵寝)


乾隆堪称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盗墓贼,他自己的陵墓被盗得面目全非,而被他下令偷盗的明十三陵却保存完好,实在是够讽刺的。







遗产君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和文学作品的展现,我们发现乾隆他确实是动过明朝皇陵的金丝楠不,但是至于是不是朱棣的墓那就不一定了。

在评书《君臣斗》中有这么一段是讲到乾隆用明朝皇陵金丝楠木的。

刘墉与和珅斗法,就说到了这个事,说乾隆从明十三陵里拆了很多的木头来修建乾清宫。

由于评书是文学作品,很多人对这个事的真实性心存怀疑,但是有历史事实证明他确实动过明皇陵的金丝楠木。

《清史稿》中就有记载:“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癸酉,上回跸。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临阅,申禁樵采。”这是在说乾隆五十二年的时候,乾隆下令重修明十三陵,而当时采取的修建的方案是拆大改小,因此会换出很多木料出来,但是后来这些珍贵的金丝楠木材却不见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去向。

金丝楠木作为皇家的专用木头,到了清朝时期现存的金丝楠木已经很少了。楠木能够耐腐、防虫,它纹理精美瑰丽,冬暖夏凉,还有着不易变形等优点,这对于追求奢靡的乾隆怎么会可以放过呢?

乾隆是一个极喜奢靡的皇帝,无论做什么都是大手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经常大摆奢华的宴席,铺张的出行,形成一股奢靡的风气。

那么在国家强盛的时期,乾隆想给自己修建一座华丽雄伟的陵墓,自然要用到大量的金丝楠木。

现存的又不够用了,怎么办呢?所以他想到把别人陵墓的拆下来给自己用。即修建了乾清宫,自己陵墓的木材用料也有着落了,一举两得多好。

别人盗墓是为了金银珠宝,发财。一国之君盗墓却是盗取人家的木材,未免有失体统。


江水趣谈


前言:说起乾隆皇帝,大家都知道他好大喜功,多次耗巨资巡游江南,只能说乾隆皇帝运气太好了,他的父亲雍正,爷爷康熙勤勤恳恳矜矜业业给乾隆留下了殷实的家业,有了祖上的家业,加上自己的高寿,因此乾隆做皇帝做的自我感觉良好,还自称“十全老人”。


一,可是大家怎么也不会想到,十全老人乾隆,居然是个“盗墓贼”,或许大家会觉得很奇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一家之主,什么东西都是乾隆的,怎么会和盗墓贼扯上关系呢?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随着乾隆皇帝岁数越来越大,因此,开始为自己的后事盘算起来,首要大事就是建造自己的陵寝,在裕陵的建造过程中,发现金丝楠木不够用,而且全国范围内征集也是数量有限,这下可把我们的乾隆爷急坏了,权臣和珅,可是一个善于揣摩圣意的人,这也是乾隆爷特别专宠信任他的原因,和珅向乾隆出了个馊主意说道:“把明成祖朱棣建造的祾恩殿拆了,把木料运到东陵建造裕陵”。乾隆爷一想好主意啊,本身国内楠木稀少,现在又是近水楼台。


很多大臣当场反对,他们搬出了《大清例律》,里面有“凡盗墓者,仗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清朝对盗墓贼的处罚还是很严格的,乾隆作为一个皇帝,也不能带头违法明目张胆的偷盗前朝的陵寝啊,没想到,和珅又献上了一条妙计,就是打着修缮朱棣陵寝祾恩殿的旗号,把祾恩殿改大为小,用黄松木代替楠木,好一招偷梁换柱,把别人的的楠木偷来自己用,用黄松木代替别人的,不管怎么样,乾隆爷的目的是达到了。


二,为什么金丝楠木会这么稀少呢,一定要逼着乾隆皇帝去盗墓才能得到呢?难道没有比金丝楠木更好的替代木料吗?

1.楠木为四大名木之首,历代皇帝陵寝建造首选楠木:楠、樟、梓、椆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木,俱是上好的木材,其中楠木居首,而楠木当中的金丝楠木更是珍品中的珍品,历来为皇家专用。 顾名思义,金丝楠木的纹理呈现金色,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充满着威严,代表这皇家无比尊严的身份。而且其木质坚硬耐腐,"水不能浸,蚁不能穴",作为皇家建筑材料以及皇帝的棺椁是上上之选。(这里解释了为什么乾隆爷不惜背上骂名也要盗墓得到金丝楠木的原因)


2.金丝楠木产量稀少,都生长在深山老林,运输极为不便,而朱棣在位的时候,就派出大量的人员到全国各地的深山老林里去采伐楠木,用于自己的陵寝之中,到了乾隆朝,举国上下已经很难开采到大量的楠木,而且成本非常高,所以乾隆爷才动了这个歪心思盗用朱棣陵寝里的了。


三,毕竟对于乾隆爷来说,盗墓也好,偷梁换柱也罢,名声毕竟不好听,况且关于盗用朱棣陵墓里的楠木也没有在正史中记载,只是在一些野史中有零星记载,那么这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证据之一:《清史稿》记录“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癸酉,上回跸。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临阅,申禁樵采。”也就是说,乾隆五十二年的时候,下令重修明十三陵,当时修建的方案是拆大改小,所以会换出很多木料出来,但后来这些珍贵的金丝楠木材却不见了踪迹,没人知道去了哪里,(乾隆果然是聪明人,在这里,以修葺前朝陵寝为名,拆大改小,偷梁换柱,把原本朱棣陵寝里的楠木巧妙的使用到自己的裕陵)


证据之二:现代考古学家考古中发现:裕陵的部分建筑材料的确用到了明代的石料、木料。而恰巧,据《明太祖实录》和《五杂俎·物部二》中有详细记载,“有金丝楠木”。这样的话乾隆爷缺金丝楠木,明十三陵有金丝楠木,乾隆整修过明十三陵,清陵的部分建筑有明朝的石料、木料。


综上所述:在乾隆朝,金丝楠木这个稀有物种已经相当匮乏,而金丝楠木的金色有代表皇权,代表高贵,故此,我们的乾隆爷便动起了歪念头偷用,虽然史书上没有说明乾隆皇帝偷用,但实际上上述举证已经说明的很清楚,乾隆爷有没有盗墓,有没有偷梁换柱,有没有偷用朱棣陵寝的楠木答案不言自明。

图:来源网络


唯恋无名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乾隆皇帝偷木头,这事是真的吗?堂堂大清朝的皇帝去偷盗,而且还是偷人家陵墓里的木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一切还要从一段评书说起。

《君臣斗》章节——刘墉参皇帝

话说宰相刘罗锅与和珅水火不容,两人只要在一起就会呛起来。

一天上早朝之前,两人在班房斗嘴。因为刘墉是言官,而且世代都是言官,他的工作就是参人。和珅故意在百官面前挑拨刘墉说:“你参的都是小官,比你大的官你敢参吗?”

其实这是和珅使坏,刘墉已经是正一品的官了,比他大的官只有王室成员,这是把刘墉往火坑里推啊!

刘墉也不是吃素的,他说只要和珅敢说出来,就没有他不敢参的人。结果和珅说了一位——当今皇上!

全场官员都吓傻了,这是以下犯上,要诛九族的事啊。没想到刘墉却来了一句:“你还别说,我早就想参他了!我今天参皇上,明天参太后,后天我焚表参玉皇!”

和珅听完乐了,心想这刘罗锅这么容易就中了圈套。于是两人击掌打赌,而且还拉了两位王爷来做保。

刘庸立下赌局后大步踏入金鉴殿,要求单独面君,于是整个大殿就跪着刘庸一个人。他先是找借口说不明白《大清律》,要向乾隆请教,乾隆为了不上他的当,叫人搬来全部《大清律》,让他自己慢慢查。

刘墉翻到“偷坟掘墓”这一条的时候,后面应该是“斩立决”,但他没有念出来,而是用指甲把斩立决三个字给抠掉了。然后问乾隆,偷坟掘墓如何处罚?乾隆说:“斩立决!”

这时候刘墉来劲了,他说有本要参,而且参的人很厉害,要乾隆先赦免他和他家人无罪,乾隆答应了他。

这时候刘墉说:“皇上可记得当年乾清宫大火,烧坏了一些房梁。当时宫里没有金丝楠的木材可以用,你就从明十三陵那里拆了一些木头过来用于修乾清宫?”

乾隆说:“是的,朕记得这事。”

刘墉说:“那请问皇上,你这算不算偷坟掘墓呢?”

乾隆明白了,这刘墉是要参自己啊!气得顿时伸长了脖子对刘墉说:“来,你杀了我,斩我啊!刘墉,你这是要上天啊?”

此时刘墉嘴角露出一丝奸诈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以上故事来自评书《君臣斗》,说的就是乾隆偷了明代陵墓里的金丝楠木头,用来盖乾清宫,于是乾隆偷木头的事就这样流传开了。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乾隆偷木头的事虽然来自文学作品,但历史上他确实动过明陵的金丝楠木头。

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癸酉,上回跸。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临阅,申禁樵采。”

乾隆五十二年的时候,他下令重修明十三陵,当时修建的方案是拆大改小,所以会换出很多木料出来,但后来这些珍贵的金丝楠木材却不见了踪迹,没人知道去了哪里。当时督办这项工程的人正是刘墉!

为什么会认为乾隆偷了明陵的金丝楠木头?

金丝楠木具有结构细密,不容易开裂和变形的特点,一直被封建时代的皇帝所青睐。明朝时期是金丝楠木流行的开始,到了康熙时期更是被大量使用。

有人曾推测,经过明朝和康熙的大量开采,金丝楠木已经非常稀少,到了乾隆时期几乎没有成材的金丝楠了。因为金丝楠从树苗到成材最少要60年时间,所以一理开采过度就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金丝楠木作为皇家专用木头,乾隆不可能不用啊?所以他就想到把明陵的金丝楠给拆下来自己用,修了乾清宫,甚至还用来做自己的棺木。这就是大家怀疑乾隆偷木头的原因。

我的观点

说乾隆偷木头我觉得有点冤了,如果说他偷了朱棣墓上的木头来做自己的棺材更是不可能!古代人敬重鬼神,单从这一点乾隆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出来。更何况乾隆时期,金丝楠木并没有“缺货”,他不可能放着新木头不用,去拆人家陵墓上的旧木头。

嘉庆皇帝给和珅列了20条罪状,其中有一条是“僭侈逾制”罪,就是因为和珅用金丝楠木头盖了房子,才会背上这样的罪名,而他建的这所房子就是“恭王府”!

试想一下,和珅都能搞到金丝楠木头来建房子,乾隆却连做棺材的木头都没有?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此事恐怕很大概率是真的。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他的陵墓修建也要比一般人更加奢华,更加珍贵和隆重。

寻找金丝楠木的乾隆皇帝

作为一个命太好的皇帝,他希望自己十全十美,他希望自己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所以称自己为十全老人,所以自己死了之后的事情他也希望能够尽善尽美,或者无与伦比。

作为皇帝,即便是去世,也要做到无比隆重,所以一般修黄磷都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动辄有干就得开工几十年,有的甚至皇帝登机之初开始建造,皇帝去世还没有建完。

而作为盛放皇帝的棺材,规格要求自然也是极高的其材质必须要使用大量上等的金丝楠木作为原料,这也是乾隆皇帝非常看重的。

问题在于,金丝楠木是一种非常名贵且稀有的木材,这种木材具有很特别的香味,而且可以防腐蚀,能够保持尸身长期不烂。

它生长于云南四川的深山老林中,一般来说不见天日,一根上好的金丝楠木,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来成长,且运输过程非常艰难,劳动成本非常高,对皇帝来说一切事情都是小事,只是关键就在于它不好找,那就没办法了。

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大量的金丝楠木,可是毕竟这种木材是有限的,而且开采困难,发现优质木材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一定程度下找不到了,贵为皇帝也没有办法。

偷梁换柱

这个时候就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从明十三陵里拆一些木头,而拆的最多的就是朱棣的陵寝。

因为朱棣在位的时候社会比较稳定,国家实力也比较富强,而且最关键的是在朱棣在位的时候,正是明清两朝刚刚开始用金丝楠木建造关果的时候,所以木材比较丰富。

所以说当时运送金丝楠木也很困难,1000个民工进去,要死伤近半,但在皇帝眼里,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和木材就够了。

所以有大批大批的金丝楠木被运往京城。

被朱棣全部用在了建成了有20年工期,长达7公里的完整的长陵建筑群里。

这也是后来乾隆皇帝看中明长陵的原因,在这里规模宏大,建造材料丰富,而且运输方便,可以就地取材。

最终就用偷梁换柱的形式,大规模的盗用了明十三陵的金丝楠木,以促成乾隆皇帝陵墓的辉煌和隆重。

但有意思的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上百年之后,有个叫孙殿英的人炸开了乾隆皇帝,假期,陵寝中的宝贝盗掘一空,甚至把他的骸骨都撤散一地,可惜乾隆皇帝几十年的心血,也被盗掘一空。


历史好奇怪


首先肯定一点,乾隆的金丝楠木棺材的原料是从明陵里盗出来的,但是不能叫盗,叫偷,乾隆他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重修。

并且,乾隆没敢动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怕影响不好,他动的是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


大家都知道,盗墓是古代的大禁忌,并且《大清律》规定严禁盗墓,一旦发现即“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所以“十全老人”乾隆干的这事必定不得善终。

1785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年,乾隆去朱棣长陵奠酒,你一个清朝皇帝去明朝皇帝墓前怀念先人?其实他就是去看看长陵的石料和木料,最重要的肯定就是金丝楠木了。

《清史稿·高宗本纪五》中有记载:“五十年,三月壬子,上幸盘山。甲寅,上诣明长陵奠酒。”

乾隆52年,他下旨令人重修明十三陵永陵,为什么要重修?看看设计方案就知道了,拆大改小,其实就是为了偷里面的石料、木料等珍贵材料。

《清史稿》中有记载:“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临阅,申禁樵采。”

最后,乾隆决定拿永陵下手,它是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史料记载:一共运走的明细有,大小金丝楠木238件,木墩头584件,改砍糟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700余尺,花斑石500余块,旧砖130万块等等。

现代考古学者也这么说,因为清朝陵墓中的很多珍贵建筑材料,确实来源于明朝的木材、砖石。


盗别人的陵墓里东西,并且用在自己身上,估计我们正常人都不会干这事,但是乾隆就这样干了,后果大家也知道了。

1928年7月,孙殿英部队盗取东陵中的乾隆裕陵。乾隆耗银两百多万两修建的陵寝被打开,最终乾隆的骨头四散,凄惨无比。

据《于役东陵日记》记载,刘人瑞描述了他进入乾隆裕陵地宫时所见到的悲惨情形:持灯进入地宫,见有白骨数节浮于泥水之中。重敛者找到4具头颅,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状比西太后陵凄惨百倍。


不知道我的回答,您还满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