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性国资“家底”厚底气足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张海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日前审议《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该报告首次晒出了各级各类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家底。截至2018年末,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33.5万亿元。其中,行政单位资产10.1万亿元,事业单位资产23.4万亿元。

国有资产不仅是国有企业的资产,还包括各级各类行政事业性的资产,比如政府办公大楼、办公设备、公车等固定资产与非固定资产,就属于行政性国有资产。再比如,公立医院的病床、医疗设备、门诊大楼等资产属于事业性国有资产。这两类国有资产规模,不仅是国有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此次披露行政事业性国资家底,既满足了公众对国有资产规模数量的知情权,同时也给公众带来更多信心,正因为如此大规模的国有总资产才让我们有了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底气。

过去,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条件较为落后,公共服务能力有限,资产规模自然也相对较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公共资金和资源投向公共基础设施、教育、文化、住房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快速增长,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从区分行政、事业性资产来看,包括学校、医院、博物馆等事业单位支配的资产规模更大。比如,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育类资产实现较快增长,截至2018年底,全国校舍面积35.7亿平方米,较2012年增长30.3%;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0218.2亿元,较2012年增长99.9%;计算机拥有量4437.7万台,较2012年增长61.4%。

国有总资产规模越大,意味着各级各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责任越大,要尽量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不贬值、不浪费,也要尽可能地让国有资产实现增值。需要注意的是,行政性国有资产应适当控制,如果增长过快,也容易增加财政的负担。

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由于国资监管、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等部门共同监督,这类单位国资流失浪费现象总体比较少,但在一些地方也存在流失的情况。比如,某地经审计发现,一单位所属国有资产出租事项未进行公开招租,且该单位将其交与下属企业管理代收租金。由于管理缺位,下属企业代为收取国有资产出租租金未能足额收取,并且已收取的租金收入也未入库,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对于这类现象,既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也要加强审计、国资监管等部门的监督力度。

总之,对于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公共文化等事业单位持有的国有资产,应当允许依法依规适度“扩张”,因为这有助于改善公共服务,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保障。而事业单位的一部分国有资产主要用于行政功能,另一部分国有资产主要用于业务,用于行政的资产也应当有所控制,用于业务的资产应该允许适度“扩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