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守護母親河 造福三晉建奇功——寧武縣汾河治理工作30年回眸

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寧武縣是母親河的發源地。汾河在寧武縣境內經東寨、化北屯、寧化、石家莊4個鄉鎮後入靜樂縣。境內幹流長66公里,流域面積1364.98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69.1%;涉及280個行政村、18990戶、77000人。目前流域內水土流失面積1161.8平方公里,佔流域面積的84.99%,年土壤侵蝕量約860.4萬噸,平均侵蝕模數6400噸/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危害使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汾源兒女為了守護這方水土,保護好自己的母親河,堅持與大自然抗爭,開展了全方位的綜合治理,取得了輝煌成就。

精心守護母親河 造福三晉建奇功——寧武縣汾河治理工作30年回眸

治汾工程在十里橋修的水利大壩一角

三期治汾成果豐碩

寧武縣大規模的汾河治理從1988年開始。1988—2018年30年間,累計投資3.83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14.48平方公里,其中建設基本農田6304.38公頃,植被建設29338.5公頃,封禁治理8465.65公頃;建設淤地壩21座,完成壩控面積187.64平方公里,完成河道護岸工程50.48公里,建設汾源生態景觀公園38.5萬平方米。

其治理過程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期治汾:1988—1997年,完成投資4430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7.25平方公里,其中機修梯田3197公頃,治理灘地2146公頃,造林19016公頃,種草3003公頃,封禁治理2880公頃,發展經濟林363公頃;建設淤地壩14座,完成河道護岸工程27675米。

第二期治汾:1998—2007年,完成投資3063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7.92平方公里,其中機修梯田155公頃,治理灘地733公頃,造林2559公頃,封禁治理126公頃;建設淤地壩1座,完成河道護岸工程9874米。

第三期治汾:2008—2018年,完成投資30814.42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9.31平方公里,其中機修梯田23.33公頃,新增壩灘地50.03公頃,改善灘地473.3公頃,植被建設4397.5公頃,封禁治理5459.65公頃;修築及硬化田間道路18258米,修築谷坊及攔沙堰13座、排洪渠330米,新建淤地壩5座,淤地壩除險加固6座,完成河道護岸工程12932.2米,建設汾源生態景觀公園38.5萬平方米。

三期治汾,如同三級跳遠,期期提升,成果豐碩,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80年代的23.9%提高到目前的45.4%,有效地涵養了水源、改善了汾河水質,沿汾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精心守護母親河 造福三晉建奇功——寧武縣汾河治理工作30年回眸

汾河公園舊照

四個結合絲絲入扣

一是治汾與治窮結合,建設溫飽工程。在第二期治汾中,利用上級有關政策,捆綁資金,把治汾工程中的農建部分和全縣的重點農建投資都放在汾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灘塗開發和改善現有低產田上,建設了5萬多畝高產穩產的五配套基本農田,使糧食畝產量達到500公斤以上,有效解決了群眾的吃糧難問題,極大地改善了汾河兩岸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是治汾與引黃結合,建設保障工程。引黃工程是全省的生命工程,寧武縣圍繞引黃水質的安全,開展了大規模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和荒坡植被建設,使汾河兩岸可視範圍內的荒山荒坡得到有效治理,控制了汾河兩岸的水土流失,營造了一道天然綠色屏障,改善了生態環境,起到了淨化水源、涵養水源、補給水源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堅決關停了水源核心保護區的汙染企業,並在東寨鎮新建汙水處理廠一座,確保了引黃工程寧武段的水質安全。

三是治汾與旅遊結合,建設精品工程。寧武縣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是全縣的新興支柱產業。治汾工程絕大部分分佈在旅遊幹線上,為此,治汾工作堅持高品位、高檔次、高效益原則,從水保角度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窗口工程,這是寧武治汾的一個顯著特點。縣裡不惜巨資對汾河源頭的基礎設施和周邊環境進行逐年改善,將汾源建設成了國家水利風景區和全縣的旅遊窗口。暖泉溝水保科技示範園區,是寧武縣的另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現已形成一個1200畝的人工湖,成為天池湖泊群的第一大湖和消夏旅遊勝地,為寧武旅遊業錦上添花,營造出一道亮麗的水保治理風景線。

四是治汾與扶貧移民結合,建設生態工程。全縣按照“樹上山、糧下川、人出山、畜進圈”的農村發展總目標,在大力建設五配套基本農田的前提下,逐步把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把山莊窩鋪和偏遠林區的村莊搬遷出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從而推動農業生態、畜牧生態、水保生態的優化,使大地綠起來、群眾富起來。優先為移民村墊地、打壩、解決水源工程,從而保證移民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有效遏制了當地的水土流失。第二期治汾以來,汾河流域退耕還林3.15萬畝,

針對林牧矛盾日益突出的問題,及時調整治理格局,儘可能兼顧種草養畜的示範區域和養殖大戶,優先安排工程項目,為他們解決了後顧之憂。

精心守護母親河 造福三晉建奇功——寧武縣汾河治理工作30年回眸

引汾濟寧工程雷鳴寺水源地

五個轉化步步為營

一是由大面積分散治理型向小流域綜合治理型轉化。

第二期治汾以後寧武縣逐步調整了治理方略,開展了一條溝、一道梁、一座山、一區段的集中連片治理,退耕還林與治理灘地相結合,林果上山,良田下灘,集中連片高標準整地造林,灘地實行園田化高標準治理。

二是由追求數量型治理向發展效益型治理轉化。以保證工程質量和效益為目標,加大退耕還林力度,改變農民濫墾亂種的陋習,確保基本農田數量。採取高標準的整地方式,節節攔蓄,適地適樹,移植大苗,使坡面園林化建設初具規模,配合全縣旅遊開發,形成具有觀賞效益的百里綠色長廊,發揮出明顯的旅遊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是由粗放型治理向精品型治理轉化。緊緊圍繞汾河干流主線,對所上工程確保高起點、高檔次、全方位進行綜合治理,樹立精品意識,精雕細刻,以精取勝。經過精心治理的化北屯區段、張家山區段、西馬坊流域等區域,形成了生態旅遊環境。

四是由突出工程治理型向生態建設型轉化。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規劃原則,重點主攻植被建設,對汾河干流兩側及主要支流的坡面,實行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進行高標準整地,移植雲杉、油松等當地大苗風景樹,使河流兩岸及周邊綠起來,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是由重治輕管型向治管結合型轉化。為使治汾工作保持連續性,不斷鞏固和提高治理成果,寧武縣採取了“治管並舉”兩手硬的做法,在進行大規模集中連片治理的同時,不斷加大治汾工程和植被的管護力度,層層建立和完善管護責任制,實行專職有償管護,以戶承包小流域“誰治、誰管、誰受益”,放手拍賣治理成果,加大水保監督執法力度依法管護。從而調動了廣大群眾投資、投勞、管護的積極性,使其成為治理、管護、受益三者相統一的主體,實現了治一片、成一片、管一片、見效一片的目標。

精心守護母親河 造福三晉建奇功——寧武縣汾河治理工作30年回眸

汾河公園近照

治理經驗全省推廣

寧武縣在開展治汾工作以來,始終把治汾作為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生產條件和脫貧致富的大事來抓,收到了明顯成效,並取得了不少可資借鑑的經驗,被上級部門在全省推廣。

一是加強領導是關鍵。在具體工作中堅持做到“四到位”,即思想到位、領導力量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工作作風到位。

二是資金投入是保證。全縣上下千方百計多渠道爭取投資,把涉及各部門的農建資金捆綁起來集中使用、集中管理、嚴格監督,保證足額的治理資金。

三是科技投入是動力。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效應,不斷探索應用水保新型科技,特別是在植被建設中採用了容器定植苗、大苗移植、鋪地膜、戴防護套、多種形式整地等一系列水保新技術,使植被成活率從過去的30%提高到現在的90%以上,攻克了乾旱土石山區植被建設成活率不高的難關。

四是創新機制是活力。在鞏固提高戶包治理小流域成果的基礎上,試行小流域治理成果商品化,充分調動了群眾治山治水的積極性。

五是群眾利益是根本。把治汾和群眾的治窮致富緊密結合起來,同產業結構相配套。治汾以來建成的梯田、灘地已全部受益,平均畝產提高了3倍多。生產條件改善,種植結構調整,全縣已發展近萬畝塑料大棚,群眾收入大幅提高。

六是後期管護是保障。管護工作是植被建設的關鍵。寧武縣一方面加大管護力度,組建了專職護林隊伍,護林成效良好;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和完善拍賣、承包機制,落實使用權屬和管護權屬,所有退耕還林林木的管護由原土地承包戶負責,所有淤地壩配備專職管護人員,暖泉溝還通過招商引資和承包管護達到了以壩養壩、滾動發展效果。從而使植被保存率達到90%以上,淤地壩運行良好、效益顯著。

創造輝煌唯旗必奪

三十年治汾,三十年輝煌。寧武縣曾兩次奪得山西省治汾最高獎“汾源杯”,2006年被評為“全省水土保持紅旗縣”;縣治汾指揮部2004年榮立省勞動競賽委員會集體二等功;全縣先後有58個單位、216人次獲得省治汾領導組、忻州地區、寧武縣委縣政府的表彰獎勵。其中現任寧武縣治汾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李建明,榮獲“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個人”“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個人”“全省水政工作先進個人”“全省水土保持先進個人”等光榮稱號和“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原寧武縣治汾指揮部總指揮郭鵬翀、副總指揮王貴徵,現寧武縣治汾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王榮等也先後獲得“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成績已屬過去,未來任重道遠。寧武治汾人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時代水利工作方針,認真踐行“兩山”理論,立足實際、因地制宜,集中力量、規模治理,勵精圖治、再創佳績,將汾河流域打造成山青、水秀、景美、民富、和諧有序的人間勝地。(王榮 裕藺 俊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