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大佬杜月笙去世後,孟小冬孤身一人,在香港是如何謀生的?

右惜


“這裡有7000美金,你替我分一分,媽咪最苦,給她3000。其他的分給三樓和大房。”

1951年8月10日下午,從病痛昏迷中醒來的杜月笙突然在枕頭底下一陣亂摸,半晌,他摸出一個毛巾包交給侍立在一旁的陸京士說了這段話。

此時,是杜月笙辭世前的第六天。他口中的“媽咪”,指的是他生前最後一位太太,京劇大師孟小冬。

在此前,杜月笙已經委託陸京士將自己的財產和後事做了最後安排。

這毛巾包裡的7000美金,是杜月笙最後的最後安排。這筆錢,也是杜月笙最後的所有。

從他分配這最後一筆財產的種種可見,即便此前他已經將自己11萬美金中的兩萬美金分給了孟小冬,可他對她卻依舊不那麼放心,以至於最後一點錢也要找個由頭分大半給她。

杜月笙的這一細節,除了對新婚妻子不捨和憐惜。依稀透露著遺憾:他死後,沒有子女的她將更苦了。

杜月笙對孟小冬有歉疚,這種歉疚在旁人眼裡是情義,實際上它更是他對她愛情的表現。

杜月笙曾和友人半玩笑說:“自己活了五六十歲才明白什麼是男女情愛。”說完這話他還補充了一堆註解,此前我在文章裡有講,此處不贅言。

很明顯,杜月笙這段感慨的來源是冬皇孟小冬。

熟悉杜月笙一生的人都知道,他這一生雖是黑多於白,但在為人處世上他從來情義滿滿。這情義,他對旁人如此,對孟小冬更甚。

這個“甚”出來的部分,便是杜月笙對孟小冬的情。因為這情至深,於是,杜月笙對孟小冬的歉疚也就越深。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歉疚,通常是覺得自己對他付出不夠多,這歉疚背後若沒有虧心事,絕是偏愛無疑了。

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哥們對哥們,姐妹對姐妹,丈夫對妻子,妻子對丈夫。

沒錯,就是這偏愛,讓杜月笙對孟小冬滿滿都是歉疚。這歉疚在旁人眼裡並不存在實際上,因為在所有人看來杜月笙對孟小冬已仁至義盡。

可杜月笙對她有偏愛,所以,他的歉疚便多得嚇人了:沒在自己最風光的時候娶她,是歉疚!沒和她白頭到老,是歉疚!沒給她買大宅院安頓,是歉疚!沒和她生孩子,是歉疚!讓他照顧自己病中,也是歉疚!沒給她留鉅款,也是歉疚……

說來,因著這歉疚,孟小冬一生是值當了。

實際上,孟小冬作為京劇界大神級人物,生計豈會堪憂?但她偏偏就真的“堪憂”了。

孟小冬之維持生計堪憂,在很大程度上,與杜月笙有關。

杜月笙死前,曾表示希望她此後再也不要登臺唱戲。杜月笙死後,孟小冬便真的就再也沒有登臺唱過戲。這意味著,她之最後一次登臺是為杜月笙(他六十大壽),它之從此不再登臺,也是因為杜月笙。

以唱戲為生的冬皇孟小冬,不再登臺唱戲,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她將失去最大的收入來源。且,在香港這塊兒地方,人生地不熟,孟小冬獨居於此,無依無靠,錢就顯得尤為重要。

不過,孟小冬成為一代名伶之前,也是苦日子出身。在香港獨居,日子雖然沒有杜月笙活著的時候好,較之成名前,卻好了很多倍。因此,孟小冬一個人在香港生活,並沒有太大問題。

在香港的日子裡,孟小冬不論生活的有多苦,有一件事從未落下:每日在杜月笙靈位前上香並聊天。

其實,以孟小冬的名氣和唱功,只要她肯開口,錢並不是問題。

比如說,孟小冬寡居期間,有人找到她,希望將她的代表著《空城計》等等十餘部戲拍成電影,拍完之後,奉送她100萬港幣作為報酬。

1952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外出訪問回國,途徑香港時,因仰慕孟小冬的才情,特意拜訪了她。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為了表達對張大千的敬意,孟小冬破例清唱了一段戲。作為回報,張大千臨別前,贈送她幾幅畫。

除此之外,著名畫家溥儒拜訪孟小冬時,也為她留下了幾幅畫作。

這些畫作,在孟小冬身故半個世紀之後的一次拍賣會上,竟然拍賣出近200萬元的天價!在這些畫作之外,孟小冬還有一枚杜月笙送給她的“定情信物”,一枚17克拉的祖母綠戒指,也拍出了115萬元的天價。

可見,孟小冬的困頓,並非她不想過上富足的日子,而是生活裡沒了杜月笙,一切都可以苟且了。

孟小冬為了讓餘派藝術不至於斷於己手,收了幾名弟子,時不時地免費指點他們幾下,日子也不顯枯燥乏味。學生們也知道“孟老師”的苦,逢年過節,都會找藉口,接濟她一下。

就這樣,孟小冬一個人在香港生活了十五六年。

1967年9月,杜月笙的另一個太太姚玉蘭(也就是開頭所說的三樓),見孟小冬一個人在香港孤苦伶仃,多次打電話,極力勸說她到臺北,一起生活。

再三思考之後,孟小冬最終接受邀請,而孟小冬之會接受姚玉蘭的邀請,一個原因是她倆在杜月笙活著的時候,關係最好;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杜月笙被葬在臺北。

至此,孟小冬結束了在香港的生活,一直到去世,再未離開過臺北。

他和她,終於又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廝守一處了……

後來的後來,孟小冬也終於帶著她最後的身份“杜太太”辭別人世了。臨走前一天,她還給杜月笙上了最後三炷香。

頗為讓人遺憾的是,她死後並未和杜月笙合葬,這多少是顧忌杜月笙四太太、孟小冬好友姚玉蘭感受的結果。

她終究是像他的,即便到最後也不肯拋下情義二字。只是,自古忠義難兩全,沒負如來的孟小冬,最終負了自己!


記者李滿


面對周總理的邀請,面對同行馬連良、裘盛戎的邀請,面對章士釗的多次邀請,孟小冬自言非常動心,想要回到內地,但是她考慮和糾結的時間實在太久了,66年大亂來臨,轉過一年,就連香港當時也愈發混亂,雖然臺灣也不安生,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親友眾多的臺灣,這讓很多人頗感意外,因為孟小冬的母親當時尚在,一直定居北京。

孟小冬從未為錢發過愁,就算沒有杜月笙的遺產,就算她一生沒存過錢,就算杜月笙沒囑託親朋好友照顧她,就算沒有梅蘭芳的4萬塊分手費,就算她天天在家坐著,也有錢送上門來,所以咱們不必替“古人”擔憂了,謀生這類事對孟小冬來說,並不能稱之為問題。

提起孟小冬,太多的人都下意識的想起杜月笙,其實冬皇的藝術造詣很高,餘派的尖峰人物,人氣也很高,如果回到內地,身邊又沒有杜月笙,門檻會被踏破的,她想依託的是家庭、親人和溫暖,而不是錢,杜月笙臨死前早已沒剩幾個錢,而且重病纏身的狀態,主要還是孟小冬專門照顧他。

孟小冬根本沒在香港和臺灣收徒弟,指點一二倒是有的,所謂的徒弟都是熱衷追捧餘派的人,也有人欣賞冬皇的唱腔,所以有意的學習,牽強附會的算是個老師,稱為資深票友或者鐵桿粉絲更為貼切一些,他們定期給孟小冬一些錢,說是學生的學費,其實就是對孟小冬的無償資助,表達對一代宗師的敬意。

其實內地、香港、臺灣相對比,孟小冬在香港停留的時間最短,孟小冬本身生活就比較節儉,從小吃過苦受過窮,知道賺錢的艱辛,所以她並不是花錢大手大腳的人,就連下館子也很少,即便是別人請客她也不愛去。

杜月笙的遺產加上“學生”的饋贈,生存下來並沒有問題,有一項資料我們不掌握,以冬皇一生的勤儉,她自己的存款可是少不了的······現在全中國都是歌迷,以前全中國都是戲迷,當初她去上海演出,整個上海為之轟動。

以她的名氣和藝術造詣,孟小冬接觸的名人非常多,所饋贈的物品中,就僅僅書畫作品也是太多太多,都是主動送她的,大多百萬級以上,真缺錢······隨便賣一樣都夠吃一輩子的,而事實上,她活著的時候,啥都沒賣過,她會缺錢?別人給她買房子她都不住,就自己在臺灣租了一間很小很小的房子,一直到她身故。

孟小冬嫁到杜府後,一直非常平靜,也可能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無論外界還是杜府內的紛紛擾擾,她都不以為意,如果說還有一件事是她所在意的,那就是她和杜月笙的名分,當時的杜月笙沒什麼錢,還重病纏身,但孟小冬還是沒有猶豫的嫁給了他。很多人都說杜月笙仁義,其實無非是責任,相對來說,仁義這個詞放到孟小冬身上好像更合適一點。

到了臺灣以後,孟小冬並不寂寞,總是有很多朋友上門聊天閒談,陪她說說話,麻將一打一天也是常有的事,這種生活一直持續到她70歲的時候,哮喘後昏迷的孟小冬最終因肺氣腫和心臟病辭世。


古今通史


杜月笙是1951年8月16日去世的,生前他最放心不下、最憐惜的就是五太太孟小冬,去世前幾天,他曾對自己最信賴的弟子陸京士說:“只有媽咪最苦!”

與孟小冬在香港舉行婚禮後,杜月笙一直稱呼孟小冬叫“媽咪”,這個稱呼裡有無限的溫情和安慰。

臨終前幾天,杜月笙對遺產作了分配,上海灘一代大佬最後的遺產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他始終壓在枕頭下的七千美金,另一部分是一輩子所剩下的全部積蓄,十萬美金。

七千美金是陸京士代他分配的,孟小冬分三千美金,三夫人孫佩豪和長子杜維藩各兩千美金。

十萬美金是按照“先外後內”的原則分配的,孟小冬分到了兩萬美金,加上那三千美金,孟小冬分得的杜月笙遺產一共兩萬三千美金。

孟小冬沒有想到杜月笙留下的遺產居然只有區區十萬美金,分到那兩萬美金時,她不由地說了句:“這怎麼夠······”

杜月笙一死,香港杜公館裡是世態炎涼的,聽到孟小冬這樣講,杜家人發牢騷說:“美不死你!要不是老頭子幫忙,舉行過什麼結婚儀式!丫頭或者女朋友,兩千也甭想。”

杜家人對杜月笙快不行時還要和孟小冬舉行婚禮,意見很大,甚至有刻薄的說法,覺得孟小冬硬要在那個時候舉行婚禮,就是打遺產的主意。

這種說法太過分,一代梨園冬皇沒有這麼不堪,她說“這怎麼夠”只是真性情使然,她不是將錢財看得重的女人,若是對錢財看得重,和梅蘭芳離婚的時候,她有大把的選擇。跟梅蘭芳,她是出於愛;跟杜月笙,她是出於情義。跟錢財的關係都不大。

堅尼地臺杜公館本就是杜月笙門生給他租的,杜月笙一死,杜家人紛紛離去,各奔東西,孟小冬也搬了出來,遷居到了使館大廈。

杜月笙活著的時候,孟小冬和姚玉蘭既是結拜姐妹,又都是杜月笙夫人,兩人走的比較近,杜月笙一死,兩人也就漸漸疏遠,不再同住一個屋簷下,各過各的生活去了。

1952年10月25日,在香港存放了一年多的杜月笙靈柩,因為陸京士、洪蘭友等人的奔走,終於移到臺北市南京東路極樂殯儀館。之後又差不多等了一年,才於次年的6月28日落葬秀峰國小的後山。到這時,杜月笙在孟小冬的世界裡就算徹底逝去了,只剩下一塊牌位。

如同杜月笙擔憂的那樣,孟小冬在香港的日子的確過得很苦,一是來自於她孤傲的性格,二是沒有收入。

在寡居的日子裡,孟小冬再也沒有登過臺,即便是清唱也不願意。有時候興致來了,自娛自樂地清唱一曲,也要緊閉門窗不許別人偷聽。

雖然收了幾個徒弟,但都是為了傳承餘派藝術,跟經濟幾乎不掛鉤。

其實,在孟小冬寡居香港的那十五六年時間裡,她本是有機會賺錢的。

比如說,她協助孫養龍編寫《談餘叔巖》一書。這本書出版後,很暢銷,一版再版,據說賺了幾十萬的稿費,但孟小冬一份錢沒要,全部給了家道中落,急需錢養家餬口的孫養龍。

除了這一次,孟小冬還有一次賺錢機會,而且是賺大錢的機會。

那是1963年春,大陸方面和香港方面合作,邀請孟小冬去大陸觀光、表演,並建議她灌錄十張唱片,更希望她能將她的代表作《搜孤救孤》、《空城計》和《捉放曹》等拍成電影,流傳後世,並告訴她,如若成行將奉贈一百萬港幣作為報酬。

很快,大陸方面、香港方面和孟小冬商定,先拍《空城計》。拍電影的事,只要孟小冬積極配合,還是可以成行的。可是,孟小冬提出“場面及配角人員要在拍攝影片前半年,來香港先行排練,完成準備工作。”

這個要求,難住了大陸方面,因為既需要時間更需要經費,一時半會兒難以達成協議。

孟小冬不願讓步,拍電影的事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此可見,孟小冬即便生活拮据,對名利看得依舊不重,這是她孤傲的性格使然。

後來,有個熟人見她沒有收入,建議她拿出些積蓄,投資做生意,賺點錢。孟小冬對這類建議很警惕,懷疑這個熟人是騙子。

之後聽說這個熟人又要去臺灣,準備找姚玉蘭投資合作。孟小冬害怕姚玉蘭上當受騙,趕緊給十幾年沒怎麼來往的姐妹打電話,要她提高警惕,以免上當受騙。

姚玉蘭很感動,結拜姐妹的感情從此開始升溫,此後,姚玉蘭多次打電話給孟小冬,極力勸說孟小冬去臺北定居,一起安度晚年。

思量再三,孟小冬終於接受邀請,於1967年9月11日搭乘輪船離開香港,趕赴臺北。

到臺北後,她在臺北信義路租了一處房子,單獨居住,但姚玉蘭和女兒杜美霞每天都要去到她那裡,陪她聊天,陪她散步,這時候,孟小冬算是有了親人,不再孤獨。

經濟上,因為臺北恆社弟子眾多,有他們關照接濟,孟小冬的生活不再像在香港時那樣拮据,物質上也有了安享晚年的保障。

值得一說的是,在香港時,孟小冬曾給張大千清唱過一回,張大千後來投桃報李,特別用心地專門為孟小冬畫了幅“六條通景大荷花圖”。

據說,這幅畫後來拍賣,成交價高達一百八十萬新臺幣。

安享幾年具有人間溫情的日子,1977年5月26日,一代佳人、梨園冬皇溘然長逝,享年七十歲。

雖說得了善終,但一生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孤寂中度過的,確實也是紅顏苦命。


黑句本



“京劇冬皇”孟小冬在杜月笙還是馬仔的時候,就已經紅遍全國各地。後來經過杜月笙長達十年的追求,成為了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兩人結婚時已經是1950年,杜月笙全家到了香港的時候。在香港的杜月笙跟在上海灘比起來,處境簡直是判若兩人。更為重要的是,杜月笙到了香港後,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孟小冬還是嫁給杜月笙,並且聽從了杜月笙的建議,從此不再登臺唱戲。


杜月笙原本想與孟小冬結婚後,與孟小冬開始新的生活,哪知道不到一年杜月笙就去世了。在去世前,杜月笙拿出了全部積蓄,與自己在上海灘的奢華生活相比,只有可憐的十萬七千塊美金,而杜月笙子女及太太眾多,根本不夠分,但杜月笙最心疼孟小冬,分了兩萬三千塊美金給孟小冬。



可孟小冬對杜月笙這點家產也是很吃驚,雖然不滿,但也只能接受現實。這裡要說一句,並不是說孟小冬貪錢,只是基於杜月笙在上海灘的實力,真的很難相信杜月笙晚年這麼艱苦。倒是杜家其他人,對孟小冬意見很大,說她一個人既然分這麼多。在這樣的環境下,孟小冬自然與杜家其他人沒有了聯繫。雖然與杜月笙四太太在後來有了聯繫,但也是後話了。


一個人的孟小冬,原本性格就有些孤傲,喜歡獨來獨往,雖然沒有繼承多少遺產,但原本就很節儉的孟小冬深居簡出,日子也算湊合。


其實以孟小冬的名氣,如果想過上富裕的生活,完全是很輕鬆的,因為在香港有很多人慕名前來請孟小冬登臺獻唱,只是她答應了杜月笙,不在登臺演出只能作罷。但孟小冬是“餘派”傳人,不想這門藝術毀在自己手上,所以也只教了幾個有天賦的學生,而這些學生也會利用節日孝敬自己的老師。


至於其他賺錢機會,就更多了。例外在1963年,有關方面想邀請孟小冬去大陸錄唱片和拍電影,成行後會有一百萬港幣的酬勞,經過考慮還是被孟小冬婉拒了。


再者,張大千和溥儒先後在給孟小冬畫過幾幅畫,以這兩位的身價,一幅畫就可以吃上一輩子,但是孟小冬始終沒有變現,說明孟小冬晚年過得還算恰意。



在香港獨居了15年的孟小冬,經過杜月笙四太太姚玉蘭(也是好友)的一再邀請,孟小冬在1967年踏上了去臺灣生活的遊輪。去臺灣,原因也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杜月笙葬在了臺北;二是自己的好友全部在臺灣,已經處在晚年的孟小冬動了惻隱之心,所以去了臺灣。


孟小冬在人生最後的25年,實踐了自己對杜月笙的諾言,不唱不嫁不離不棄,始終以“杜夫人”自居。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去世,享年71年。在孟小冬臨死前,還堅持給杜月笙上香。


對此,你是如何看待孟小冬和杜月笙之間這份感情的?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杜月笙在香港去世之後,曾經立下遺囑,一是希望自己的棺材要葬到上海杜家祠堂旁邊,二是有1棟房子,原來在東北路的別墅是他開賭場的地方,後來抗戰結束之後,賣給了美國領事館,賣了10萬美元交給宋子安代為保管,他希望把這筆錢留給自己的太太姚玉蘭和孟小冬。

但是在杜月笙臨終之前,蔣介石派人前來“慰問”,而且很貼心的告訴杜月笙,他的遺囑必須修改,將死後的埋葬地改為臺灣,而且他的遺屬必須親自將屍骨送至臺灣安葬,不然臺灣當局不會將10萬美元的遺產,交給他們遺屬。

杜月笙死後,姚玉蘭帶著孩子扶著靈柩前往臺灣,孟小冬卻沒有去。

有一種說法是,孟小冬認為自己嫁給杜月笙,只是為了報恩,他和杜月笙之間,只是有恩無愛,如今既然恩人死了,那麼這份恩情也算了斷了。所以她不願意在以杜月笙太太的身份,拋頭露面,前往臺灣。

但是後來姚玉蘭將這筆遺產領回來之後,還是將孟小冬應得的那一份分給了她。

或許是為了擺脫杜月笙的影子,他離開了曾經都房子,拋棄了原來華貴的傢俱,出去租了一間小屋。平時就自己一個人唱唱戲,安度生活。當然她還在想念著梅蘭芳。

但是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實在是太過洶湧,也衝進了香港。杜月笙被斥為特務賣國賊,就連曾經到杜月笙家表演過的文藝界人士也被扣上了“參加特務組織”的大帽子。孟曉東面臨著這樣的激流,不得不獨自一人前往臺灣。

到達臺灣之後,孟小冬沒有到杜月笙的墳前弔唁過,也沒有和杜家人聯繫過,甚至從未與自己的門人、徒弟聯繫過,獨自一人居住在臺南一個依山傍水的小城市裡,就連鄰居們都不知道,這個自稱為孟家媽媽的人,就是曾經的名角孟小冬。

後來啊,孟小冬不斷的會回想起當時恩師餘叔巖,忍著身體上的疾病一字一句,教她唱戲的場景。於是想起了自己的使命,認為自己應該將餘派唱腔延續下去,開始免費教授學生,就像恩師曾經耐心教導自己一樣。

學生們或許大概都知道一些孟老師的過去,但是他們頗有默契的都從未提起過。


一盤拉條子


杜月笙死後,有很多人掛念孟小冬如何謀生。"南張北溥"兩大繪畫大師都送過畫給孟小冬,以備其不時之需。新中國政府也曾多次邀請其回大陸養老。

“冬皇”孟小冬。

孟小冬14歲的時候,就在上海和露蘭春、姚玉蘭等名角同臺演出。18歲到北京深造,鑽研餘派(新譚派)。也是在北京,“以女性扮男人”的孟小冬,認識了“以男性扮女人”的梅蘭芳。兩人在多方撮合下,走到了一起。

不過,後來發生了兩件事,讓兩人分開了。第一件事是“綴玉軒血案”:孟小冬的粉絲王惟琛對孟小冬心儀已久,聽說孟梅的事後,拿槍到綴玉軒找梅蘭芳。梅蘭芳僥倖逃過一劫,但是,王惟琛在開槍打死了梅蘭芳的老友張漢舉後,也被警察打死。第二件事:梅蘭芳的大伯母去世,孟小冬去拜祭。沒想到,她卻被攔在門外。而此時,梅蘭芳卻沒有站出來支持孟小冬。

於是,孟小冬決定和梅蘭芳分開。此時,孟小冬的好友姚玉蘭已經是杜月笙的四姨太。於是,姚玉蘭請杜月笙出面解決此事。據說,梅蘭芳賠了孟小冬四萬元。孟小冬也放出狠話:以後我再唱戲,再嫁人,絕不比你差!

1933年9月5、6、7日三天,孟小冬在天津《大公報》頭版連續登載了"孟小冬緊要啟事",說明和梅蘭芳分手的事,以及綴玉軒血案。言語間,孟小冬對梅蘭芳失望透頂。

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雖經友人勸導,本人辯論,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義可言。冬自嘆身世苦惱,復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抑冬更有重要聲明者:數年前,九條衚衕有李某,威迫蘭芳,致生劇變。有人以為冬與李某頗有關係,當日舉動,疑係因冬而發。並有好事者,未經訪察,遽編說部,含沙射影,希圖敲詐,實屬侮辱太甚。

而孟小冬和梅蘭芳的分手,也給了杜月笙追求孟小冬的機會。姚玉蘭本是孟小冬好友,又在杜家受其他姨太太的欺負,她也想讓孟小冬到杜家,好多一個幫手。於是,在姚玉蘭撮合下,杜月笙的殷勤追求下,1946年,孟小冬走進了杜家。

1949年,孟小冬隨杜一家遷居香港。此時,杜月笙年老多病,都是孟小冬照顧他。1950年,杜月笙原打算全家遷法定居。在計算需要多少本護照時,孟小冬說:“我跟著去,是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孟小冬一語方出,環室肅然。杜月笙也知道自己虧待了孟小冬,一直沒有給她名分。於是,杜月笙馬上決定儘快與孟小冬成婚,地點就在杜公館。

杜月笙從病床上起來,與孟小冬補辦了結婚儀式。杜月笙在港的子女、媳婦、女婿都過來重新見禮。晚輩們一律跪拜磕頭,並改稱孟小冬“媽咪”。

1951年,杜月笙病逝,同年十一月孟小冬離開杜氏公寓,居使館大廈公寓。在杜月笙死前,杜月笙曾對親戚朋友都有交代,讓他們好好照顧孟小冬,並叮囑孟小冬和家人千萬不要再讓孟小冬唱戲了。

也是因此,孟小冬再也沒有登臺唱戲。後來,新中國想請孟小冬回去錄音、拍電影,她都婉言謝絕了。不過,孟小冬還是經常會在家裡給朋友唱兩句,並開班授課。

1952年的時候,孟小冬在香港認識了張大千,兩人一見如故。張大千還為她畫了一幅六尺觀世音菩薩。另外,著名畫家溥儒先生也曾親自贈孟小冬一幅《觀音像》。溥儒先生(溥心畲(yú))想的很周到,他畫觀音給孟小冬。一是因為孟小冬信佛;二是因為,萬一孟小冬有什麼急用,還可以將畫變賣,所以這幅畫上並沒有落款寫明送給誰。

(孟小冬和張大千)

就憑張大千和溥儒送給孟小冬的幾幅畫,也夠她應付不時之需了。不過,孟小冬並沒有這樣的“不時之需”,晚年過得很幸福安逸。

等到孟小冬去臺灣以後,基本上不再開口唱戲了,也不弔嗓子了。打麻將、遛狗、看電視是她日常的主業。也是因此,孟小冬的外孫金祖武一開始都不知道自己的孟外婆是京劇名家。當金祖武在學校的社團學唱老生時,孟小冬說她可以教他。結果,金祖武還給拒絕了,說要跟學校老師學。這可把孟小冬氣壞了。

2014年,孟小冬基金會在銀座國際拍賣推出“冬皇故物專場”,將孟小冬收藏大半生的名家書畫、錄音帶、首飾、老照片等50餘件珍貴物品進行拍賣。溥儒先生的《觀音像》最終成交價為230萬!杜月笙送給孟小冬的定情信物-----17克拉的“哥倫比亞祖母綠戒指”,最終以115萬元成交。京劇大師梅蘭芳、餘叔巖合作的書畫成扇《梅花》,以37.95萬元成交。全場總成交額達到700多萬。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東皇孟小冬,曾經與梅蘭芳步入婚禮殿堂,但卻因為梅蘭芳的不珍惜,七年之後,孟小冬宣佈離開梅蘭芳。

一代名伶,孟小冬,初嫁給梅蘭芳的時候,杜月笙對兩人的婚事並不看好,梅蘭芳或許是個好人,但卻不是個好丈夫,嫁給梅蘭芳的時候,梅蘭芳承諾過,從此家中,不分大小,幾個老婆都是一樣的地位。

真的如此嗎?

梅蘭芳娶過王明華,娶過福芝芳,王明華為大,福芝芳為小,但王明華沒有生育能力,所以福芝芳實際上會成為梅府的掌門人。

但孟小冬加入梅家就不一樣了,孟小冬與梅蘭芳情投意合,郎情妾意,兩人之間關係不是福芝芳可以比擬的,也因此,福芝芳對孟小冬百般刁難。

梅蘭芳的養母去世時,孟小冬想要登門拜訪,磕幾個頭 再走,福芝芳卻是不允許,她不允許孟小冬前去磕頭,連府門都不讓進,就算是梅蘭芳來了,福芝芳也以腹中與幾個孩子的生命為威脅,讓孟小冬離開。梅蘭芳不僅沒有顧及兩人之間的感情,更是沒有顧及當初不分大小的承諾,還是讓孟小冬離開了。<strong>

孟小冬離開以後,被姚玉蘭登門拜訪,姚玉蘭之所以前去拜訪孟小冬,正是為了為孟小冬提供一個臨時的居所,前往杜家小住幾日。

正是在與姚玉蘭一起居住的這段時間裡,孟小冬與杜月笙發生了關係,當然了,這時候的兩人,最多算是姘頭,算不得夫婦。

後來杜月笙去香港了,孟小冬無依無靠,本以為此生與杜月笙就此別過,再不相見,誰想,柳暗花明,杜月笙竟然派人去接了孟小冬,讓孟小冬也來到了香港。

杜月笙晚年的時候,生活是比較貧困的,相對的,死後自然也沒有給孟小冬留下什麼遺產,這時候的孟小冬如何生活呢?

孟小冬本就是紅遍全國的名伶,就算是杜月笙沒有給她留下過多少錢,但晚年的孟小冬,卻依舊可以靠著自己過去的名氣過的很好。

其次,孟小冬本就不是花錢大手大腳的人,她本身就是一個勤儉持家的人,就算是沒有多少錢財,也能夠過得很好。

而且孟小冬晚年的時候,還可以靠著教戲衛生,晚年的孟小冬,只需要將自己的名頭亮出去,再附上一句自己要招收徒弟,想必會有很多人手捧千金前來求學。

綜上所述,孟小冬晚年的時候,其實是不缺錢財的。


魏青衣


什麼叫鐵漢柔情?在杜月笙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曾經的上海灘大佬杜月笙可以說也是非常的多情的。在日軍的侵華戰爭中,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孟小冬在此時也是感受到杜月笙的溫暖,於是二人在好友的撮合之下孟小冬也是打算嫁給了杜月笙。



後來已經年過六旬的杜月笙便和孟小冬成婚,雖然婚後孟小冬一直在照顧著當時已經身體虛弱,臥病在床的杜月笙,可是畢竟孟小冬已經是獲得了她最想要的名分,所以婚後的生活雖不如人意,但也不差。


可是這樣的生活並沒有過多久,兩年之後的杜月笙便去世了,但是杜月笙早早的在宋子良處存放了十萬美金。據說這就是留給他的家人的遺產,杜月笙的女兒曾經回憶道:“杜月笙吩咐過,這筆遺產,每個太太拿一萬,兒子拿一萬,沒有出嫁的女兒六千,而出嫁的只有四千,孟小冬也得一萬。”對於孟小冬來說,自己是也是有著一技之長,日子並不算難過,因為死之前杜月笙想要葬在臺灣,死了以後他的家人便帶著他的骨灰回到了臺灣。

但是孟小冬並沒有去臺灣,而是留下了精心的研究戲曲,就這樣日子過得也還算是不錯的,她收了幾個自己喜歡的土地,即使是杜月笙不在了,她依然靠著自己喜愛所活,所以她也不會覺得心中不滿。但是已經上了年紀的孟小冬始終想要回到自己的親朋好友身邊,於是在她60歲的時候便回到臺灣,在臺北租了一間房子。



本來就不喜歡熱鬧的孟小冬也是經常的待在家中,時常不出門的她可讓親朋好友著急壞了,他們也是經常去孟小冬所住的地方陪她聊天,打麻將,就這樣孟小冬也是在臺北安度晚年,享年70歲。


司徒歷史


孟小冬,梨園世家。他不僅僅和杜月笙有過一段感情,在此之前,還有著一位男朋友,叫梅蘭芳。相信梅蘭芳大家也很熟悉了吧,名滿天下的京劇大師,但是也是民國出了名的渣男之一。



在這裡也就提一下梅蘭芳,其實主角還是杜月笙和孟小冬。


孟小冬她終於沒有和梅蘭芳走到了一起,後來她去往了自己的好友家裡,而她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杜月笙,結果自己的這位好友竟然將她孟小冬和自己的丈夫給撮合到了一起。從此以後,孟小冬漸漸的遠離了戲院生活,過起了自己的太太生活。

杜月笙畢竟年紀大了,在孟小冬嫁給他不久以後,他也就撒手而去了,那麼孟小冬呢?她其實也還是過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杜月笙地球依舊在轉動。



她搬離了杜月笙的公寓,前往了香港,沒事教一教自己的學生。反而開始注重起來了養生,後來又搬去了臺灣,過起了完完全全的養老生活。


圍知歷史


孟小冬一生一共有兩段婚姻,雖然孟小冬是名聲大振的京劇藝術家,可是縱觀孟小冬的一生,雖然事業很好,感情卻十分波折。在1907年孟小冬出生,她因為生長在梨園世家,所以從小就在家人的薰陶下對京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孟小冬後來拜餘叔巖為老師,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終於成為了當時響噹噹的京劇冬皇。

孟小冬扮相俊朗,一上臺無論是外表還是聲音都如同男人一般,她的唱腔十分渾厚,和當時同樣名聲大噪的梅蘭芳是搭檔,兩人在臺上雌雄顛倒,配合得天衣無縫,也成為了當時京劇界的一段佳話。後來孟小冬和梅蘭芳從臺上走到臺下,成就了一段姻緣,可是這段姻緣沒有給孟小冬帶來任何幸福,因為梅蘭芳這個人雖然在京劇上的成就斐然,但是沒有什麼肩膀,在娶孟小冬之前,梅蘭芳已經是有家室的人了,雖然當時男子三妻四妾很正常,可是對於心愛的孟小冬,他卻一直讓她受委屈。對於梅蘭芳懦弱的性格,孟小冬一直忍讓,可是在梅蘭芳的母親過世時,梅蘭芳的妻子居然不讓孟小冬進門,而梅蘭芳對此也是默認的態度,經過此事讓孟小冬心灰意冷,她後來毅然決然和梅蘭芳離婚,還發誓,將來要是嫁人一定會找到比梅蘭芳更好的人。

離婚之後孟小冬度過了一段十分心痛難耐的日子,不過後來孟小冬重新振奮起來,她後來在杜月笙的四姨太的撮合下,嫁給了杜月笙,杜月笙很早之前就已經十分迷戀孟小冬,所以娶她進門讓杜月笙十分欣喜。後來杜月笙在病重期間還為了討孟小冬的歡心,給她辦了宴席,讓孟小冬名正言順的做杜月笙的姨太太。杜月笙離世後,給孟小冬留下兩萬多美元的遺產,杜月笙生前還曾經幫助孟小冬向梅蘭芳索要了四萬大洋的離婚賠償,給孟小冬出了一口惡氣,所以從財富方面,杜月笙對孟小冬是不吝嗇的,孟小冬在杜月笙離世後也不缺錢。

孟小冬的晚年一直在香港生活,她平時出門不化妝不打扮,就像一個普通老人一樣,平時不是打麻將就是練太極,後來也收了一些弟子,但是孟小冬對於弟子的要求很嚴格,受到孟小冬的悉心教導後,這些弟子日後都比較有成就,這也算是孟小冬晚年時所做的比較有意義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